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五十五章 也没有物是人非

贺知章今年十三岁,到底还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人而已,听着丈人的话语似乎是要对他有所照顾。

李承乾道:“以往总觉得丈人您很尊重孩子的天性。”

苏亶抚须道:“陛下何出此言?”

“也不是只有朕这么认为。”李承乾望着远处的景色道:“当初姚崇,苏味道等人在崇文馆高呼新政,起初朝中是有人反对学子成群结队地高呼新政,哪怕朕真的有什么新政,也不该如此推波助澜。”

听着陛下的讲述,苏亶的神色逐渐变得紧张。

李承乾道:“但有人见崇文馆主事没有阻止学子对新政的推波助澜,也有人为丈人说话,说是丈人尊重学子们的天性,有时候朕听了他们的话都会动摇,何况是丈人。”

苏亶感慨道:“臣惭愧。”

“也不必惭愧,朕以为每个人教导孩子的方式都是不同的,不必说谁的方式更好,谁的方式不好,这世上总会有更高明的人,总会有天赋异禀的人,不用比来比去。”

“臣明白了。”

李承乾看向远处的田地,见到父皇与青雀走在一起。

“以前的父皇最疼爱青雀了,朕还记得小时候,父皇给了青雀遥领七州的兵权,当时朕还年少,青雀也还年幼。”

苏亶道:“臣当初听闻此事,得知当年郑公也因这件事劝谏陛下,不该对年幼的子嗣赏赐过甚,以免子嗣骄纵,最后陛下还是下了旨意,但并没有真的将七州的兵权交给魏王。”

当初青雀出去了两年,现在他又回来了,其实也没有这么多的物是人非。

还都是一样的,父皇依旧这么疼爱青雀。

“有青雀在父皇的身边,父皇的笑容也更多了,其实父皇对青雀一直都这么偏心,这么多年了一直都没有变过。”

苏亶缓缓叹息一声,低声道:“其实陛下从来不在乎太上皇对魏王的偏心。”

“是啊,朕从来不在意,若青雀能够让父皇的笑容多一些,这又何尝不是一桩美谈呢?”

苏亶虽说是皇帝的外戚,但他对皇帝的家事并不了解。

以前他也只是听说一些宫里的传闻,也与陛下还有太上皇一起用饭,但对皇帝父子之间的事了解得并不多。

当陛下走向太上皇与魏王,苏亶原以为陛下会默默看一会儿就走了,没想到还走向了魏王与太上皇。

苏亶远远见到魏王向陛下行礼,而后父子三人正在交谈着。

距离相隔得太远,苏亶又不好走近打扰,只好站在原地,静静看着。

傍晚的冷风吹过,苏亶又注意到了站在边上的英公。

见苏亶的目光看来,李绩没有开口,而是稍稍点头,又继续地看着远处的陛下三人。

李绩很清楚,其实太上皇与陛下走动时,经常是严肃的,太上皇很少有笑容,数十年皆是如此。

即便是当年陛下还是太子,做出了许多颇有成效之事,陛下也从未开怀笑过,当初也是,现在也是。

所以说为什么陛下与武德一朝的高祖皇帝更亲近。

也是因为高祖是皇帝是当今陛下的爷爷,而年少时的陛下但凡有所建树,陛下的爷爷笑得最开怀。

也正因如此,高祖皇帝亦是陛下心中很重要的人。

而高祖皇帝过世之后,陛下悲痛的时日并不久,就要继续处置国事。

苏亶低声道:“英公觉得陛下比之魏王如何?”

李绩目视前方,面无表情道:“受宠溺的孩子成不了一个好皇帝,陛下的内心强大,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定能够承受更多的事,一个内心冰冷的人,才能为社稷带来更多的益处。”

言至此处,李绩话语停顿片刻,再补充道:“优柔寡断之辈亦不能领千军万马,这是为将者的忌讳,宁可错,也不可软弱。”

苏亶很感慨地一叹,道:“宁可错,也不可能软弱,英公一席话当真是残酷。”

李绩道:“老朽看着陛下长大,陛下自小就是个强大的人,一个人的强大并不在于他得到多少人的拥戴,而是在孤身一人时也在咬牙前行。”

李绩是一位大将军,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大将军,他从一个大将军的位置上对坐在皇帝位置上的人,作出了剖析。

直到陛下回来了,魏王还陪伴在太上皇的身边,当真是一段佳话啊,即便是当年的太上皇如何宠溺魏王,现在魏王得到了善终,当真是一大美谈。

等陛下重新坐回了马车,李绩先是看了看天色,问道:“陛下,是否回宫了?”

“去太液池钓鱼。”

“喏。”

当最后一抹光亮消失在了地平线的西端,太液池边点起了一盏盏灯火,像是夏夜里的一点点的星光。

这些灯火围绕着整个太液池,让这里的景色更美丽了。

李承乾坐在水榭内,手拿着鱼竿,小女儿孟极正在讲述着她的成果。

没错,太液池的景色就是她的成果。

孟极是在大雪天出生的,李承乾想起了善于在寒冬中捕食,迅猛且强悍的雪豹。

雪豹人称孟极,敏捷,迅猛且聪明。

这是李承乾对这个女儿的寄托。

“父皇,女儿的灯火布置得如何?”

李承乾伸手拍死了一只就要飞向女儿的蚊子,道:“好看是好看,就是容易招虫子。”

闻言,小丫头有些不高兴地冷哼了一声,扭头就离开了。

李承乾无声一笑,从一旁地炉子内拿出了茶叶蛋,仔细剥着蛋壳,吃着茶叶蛋,悠哉地看着太液池的水面。

身后又传来了孩子们的说笑声,是苏皇后与宁妃正在给孩子们讲述着故事。

李承乾想起了红楼的故事,在大唐这个故事依旧没有结局,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以后的人们还会不会记得它。

岁月是无情的,它可以抹去一个人存在过的痕迹,也可以让一个故事消失。

唯有将这个故事代代相传。

乾庆十四年,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又是一年的冬天。

李承乾如今对国事大方向反而不过问了,凡事都会在细节上与朝臣推敲,大唐度过了葱岭大战消化期。

现在的大唐又回到了脚踏实地的阶段,一步步地发展社稷。

已有人提出要改变租庸调的话语,大抵是将大唐赋税更加简便,这件事又被褚遂良给驳了回去。

李承乾也觉得现在改变税法十分不合适,一来是因为现在的赋税都是一次次纠正过来的,有了需求才会跟着改变赋税。

若没有特定的需求与群众所需,太过超前的赋税实则是不合适的。

既然大唐要走一条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道路,切实了解群众所需是最重要的。那些大而空的策论皇帝不喜欢,因为皇帝不喜欢,朝臣也就不喜欢。

皇城内,安定公主带着一群小丫头正在学着读书,她们的老师是临川公主。

也就是安定公主的临川姑姑,这位姑姑很少会来宫里,只有在朝中遇到一些难事的时候,这位姑姑才会来一趟给朝中解决麻烦。

这一次,临川公主将所谓改租庸调的赋税批得体无完肤之后,就将改过的文章交给了朝中,因此朝中就驳回了这次改租庸调的事。

“公主殿下。”

听到身后的话语,小鹊儿回头看见,见到是比自己小了三岁的上官婉儿在呼唤自己,询问道:“怎么了?”

上官婉儿一脸崇拜地看着临川公主,低声道:“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两个小姑娘的话语,临川听在耳中,又道:“想要学会这些学识?”

上官婉儿点头。

“除了鹊儿,你们其余人,基础都太差,会跟不上的。”

闻言,一众丫头都低下头。

穿着襦裙的上官婉儿又问道:“临川公主比朝中那些大臣还厉害。”

临川摇头道:“最厉害的是当今陛下,不是我也不是别人。”

“为何?”

小鹊儿颇为骄傲地抬头,解释道:“因姑姑就是父皇教出来的。”

临川又瞅了她们一眼。

一群丫头纷纷低下头,写着她们需要抄录的文章。

今年的寒风很漫长,直到乾庆十五年的二月,这场寒冬依旧没有结束。

原本四季按时的关中,早该是温暖的春天了,可天空依旧下着大雪,从北面来的冷空气一波接着一波,关中的晴雪天不断变幻,刚晴了三天,今天又下起了大雪。

总会有一些烦心且反常的气候,李承乾如往常一样坐在太液池边钓鱼。

若在宫中寻不到陛下,那么陛下一定就在太液池钓鱼,寒来暑往总是会去钓鱼。

宫里的孩子也都是用陛下钓来的鱼养大的。

包括太子与两位公主,还有一位小皇子,陛下的四个孩子最喜吃鱼。

在寒风呼啸的长安城中,出现了一种美食,这美食就是豆腐。

一个内侍端来了一盆豆腐,来到皇帝的身后,双手端着盆,“陛下,玄奘送来的豆腐。”

李承乾道:“他回长安城了?”

“回陛下,玄奘来了一趟,又走了,说是回姑臧城了,让人再去询问时,早已离开了长安城,说是这块豆腐献给陛下。”

豆腐的质地算不上好,也已放凉了。

李承乾揣着手道:“他还有话语留下吗?”

“有,玄奘说往后关中的人们会更爱惜豆子,有了豆腐之后关中的豆子更值钱了,坊民在田地中的收获更丰,实乃人世间一大幸事,玄奘为陛下贺,为大唐贺,为万千人们贺。”

李承乾道:“玄奘只会为人们祝贺,他不会为大唐贺的,对他来说人还是那些人,是大唐或是其他什么的,他都不在乎。”

内侍闻言,当即跪在了地上。

“现在宫里不懂事的内侍太多了,让陛下见笑了。”杨内侍躬身行礼。

想要说出一些让陛下高兴的话语,可却说错了话,尤其是撒谎。

哪怕是为了陛下高兴,也不能撒谎,谎言只会越说越多,越说越大。

李承乾正了正坐姿,道:“豆腐放下吧,人就送去修建昭陵。”

杨内侍行礼道:“喏。”

玄奘确实来了长安城,也给陛下进献了豆腐,但并没有说太多的话。

李承乾询问道:“乡里的鸭子都下水了吗?”

“回陛下,已有养在外面的鸭子下水了,都在河里游着呢。”

李承乾看着阴沉沉的天空,风吹过时,吹起了大氅上的羊毛,大氅的后领处,还有些细长的羊毛贴着陛下的下巴。

陛下依旧每天都要打理胡子,现在还是能够看见发青下巴与一些胡渣。

昨日早晨,皇太后才给陛下修过发,从小到大,其实每一年都是如此,在每年的新年,皇后都会给陛下修发修面。

见没有鱼上钩,李承乾转过身走出了水榭,一边走一边吩咐着,“现在稚奴的银钱又要空了,过两天多半会扭捏着到处找钱,你让人给他送去三千贯,但这些银钱要让他写个欠条。”

“喏。”

“还有洛阳的果林依旧要看紧,培育作物与扩大种植面积依旧是头等大事。”

“喏。”

“顺便再去问问文学馆,是不是真的可以挖通终南山,若是可以让他们试着画个图,制定一个章程。”

“喏。”

“朕没说要挖,只是随口一问。”

“喏。”

“还有吐蕃与唐弛道的修建要抓紧,唐蕃弛道改称唐蕃古道,就说那是松赞干布来大唐求医得古道,这些美谈一定要借由这个故事流传下去。”

……

跟在陛下身后的一排内侍一个接着一个地离开,他们每人记一件事,也只能记一件事。

陛下每吩咐完一句,就有一个内侍太监行礼离开,接二连三。

别看陛下时常清闲,时常在钓鱼,每每有国事,陛下总能将眼下的朝章政事一件件地安排妥当,可以从农桑说到兴修水利,从兴修水利说到两地外交。

皇帝的生活比以往更清闲了,但皇帝的能力比之以往更强了,往往就是在三言两语,皇帝就能将积累数月乃至几年的事一口气说完。

也可能是陛下在钓鱼时都在想这些事,一个能一边钓鱼一边建设社稷的皇帝当真是难得。

哪怕朝臣刚松懈个十天半月,皇帝也会将朝臣们拉起来,将诸多积压的章程一件件翻出来,让他们继续焦头烂额。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