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六十二章 人生的意外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六十二章 人生的意外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王勃向张柬之告别,离开了文林馆,这座学馆除了给支教的夫子讲课,也给蒙学的孩子们讲课。

文林馆不在长安城内,占地两百亩的学馆平日里往来学子也不少,因此蓝田县外的街道很热闹,这里时常有小贩在这里叫卖。

茶叶蛋依旧是昂贵的,只是没有以前那么贵了。

王勃走在热闹的街道上,用二十钱买了一颗茶叶蛋。

换作以往动辄四五十钱的茶叶蛋,二十钱一颗的确已很便宜了。

如今的茶叶依旧佷贵,而且鸡蛋也都是散养的,以前京兆府也不会是没有想过让关中的人多养一些鸡。

但这件事好几次都闹得无疾而终,到了如今京兆府也不再计较了。

说来也是,放眼整个关中有数百万的人口,需要多少鸡蛋才能满足关中。

王勃又在一处书贩的摊子前停下脚步,拿起了其中的一卷书翻看着。

书贩子笑道:“这是葱岭的故事,是崇文馆的学子们编写的。”

这卷书的名字就叫葱岭的故事,是崇文馆让上百个学子,通过卫府老兵们的口述所编写的故事。

其中还有关于当年的天山战争。

见王勃看得入神,书贩子又道:“客人可知崇文馆编写这卷书时,那些夫子对学子们说的是什么吗?”

书贩子自顾自说道:“崇文馆的夫子们都说,人们的故事就应该是人们来写,大唐的子民们写出来的故事,是给大唐的子民来看的。”

“突厥人,西域人,吐蕃人都是大唐的子民。”

那个书贩子越说越激动,他朗声道:“现在的南诏与吐蕃都是大唐的疆域,当今陛下说了,要帮南诏子民报仇,派出了将军带着南诏子民去攻打骠国。”

王勃付了五钱买下了这卷书,茶叶蛋还是一如既往地贵,但书籍的价格越来越便宜了。

从一页页纸张上的字迹可以看出,这些字都是印出来的,现在的关中作坊都是用了一种新方法印书,这就让书籍的价格变得更加廉价。

王勃看着书一路走着,从纸张的质地上来看,应该是回收旧纸做出来的纸张。

宣纸依旧是昂贵的,多数人都选择廉价的回收纸。

用回收纸做出来的纸张是深褐色的,却是很好用的。

唐人的事迹要让唐人来写,这句话让王勃很触动,多少年了,以前的人们常说进士摧第,娶五姓女,修国史作为士人们的三大理想。

而现在所谓五姓都已成了过往,而修国史虽说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可这种写事迹的行为,是不是只要崇文馆允许,每个人都能够书写?

以前当纸张越来越廉价的时候人们就觉得书籍会越来越多。

现在崇文馆的主张下,如果能够著书的人越来越多,书籍会更多。

而什么样的书能够刊印,也全由崇文馆说了算。

王勃孤身一人站在长安城下,皇帝依旧是大权在握的。

以前谁要著书,非名士大儒不可。

而现在,崇文馆给了更多人著书的权利,并且这个权利落在崇文馆。

朝野皆知,崇文馆会如何全由当今皇帝说了算,集权的皇帝将这些权力都握在了手中。

回到长安城,王勃与杨炯一起暂居在骆宾王的家中。

骆宾王的老师是御史李义府,因此几个少年人也就客居在了李义府的府中。

这是朝中给李义府安排的住处,可李义府常常奔波在外,很少回来住

寒冬结束之后,就要迎来今年的科举。

今年的科举再一次迎来了盛况,让长安城再一次变得拥挤。

不出意外,当入夏揭榜之后,王勃很顺利地及第,与王勃同年,却能考取进士的人,叫作李峤

当李峤的文章与策论被张贴在朱雀门供人们查阅,王勃这才觉得人外有人,对方的才学了得。

也正是现在的大唐才俊太多了,王勃原本对自己的才学是颇有自信的,可总会出现几个不世出的奇才。

今年玄奘又一次来到了长安城。

这一次,玄奘得到了皇帝的召见。

曲江池边,黄昏映照着曲江池,将西边的天空照得一片通红。

玄奘行礼道:“陛下,看起来还是如当年一样,丝毫看不到岁月的痕迹。”

李承乾站在曲江池边,颔首道:“我们都是一样的人,先前孩子也拔了我的三五根白发。”

换作平时,玄奘应该会在这个时候念一声佛号的。

可现在他依旧这么站着。

“每年春天过后,崇文馆总会有一批新的书印出来,河西走廊的孩子们需要这些书,可等这些书送到河西走廊要等到秋天。”

玄奘诉说着他回长安城的缘由,又道:“来回一个月,我可以早半年得到这些书,将这些书给孩子们。”

李承乾接着道:“有什么需要的,随时与朕说。”

玄奘低声道:“今年我不教书了。”

“为何?”

“我要去吐蕃,看看松赞干布与禄东赞。”

李承乾看着曲江池的河面又道:“现在的吐蕃早已物是人非了。”

玄奘躬身行礼,等到陛下点头之后他才离开。

乾庆十六年安然过去……

年复一年,人们为李唐的江山社稷留下了许多浓墨重彩。

乾庆十八年,昆明池边,李承乾带着父皇,还有苏亶正在钓着鱼。

正值春季,上官仪跑得一头大汗地来到昆明池。

须发花白的李世民瞧了一眼儿子,觉得儿子是吃定了这个老实巴交又勤勤恳恳的上官仪。

像上官仪这种人,只要给他足够的重视与信任,他就会成为忠臣,并且抛却自身,一切都为社稷考虑。

虽说自己年迈了,但李世民觉得自己的这双招子不会看错人。

将来,上官仪在朝中的地位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人到了眼前,李承乾道:“赐座。”

一个内侍递上胡凳,上官仪恭敬地接过胡凳,坐在一旁。

而后上官仪看了看一旁的太上皇与苏亶,深吸一口气,正襟危坐。

李承乾揣着手道:“最近朕好几次听闻,有人说该给太子寻个太子妃了。”

苏亶道:“臣以为太子还年少,是否再等两年。”

李承乾的身体往父皇这边斜倾一些,询问道:“父皇觉得呢?”

李世民道:“你当年也年过二十才成婚,太子还未满二十,自然不用着急。”

闻言,李承乾颇为赞同的点头,转头又看向后方的上官仪。

无须等到陛下开口,陛下的目光看过来时,他就已经站起身行礼了。

李承乾又道:“这昆明池的鱼最是肥美,手里没有鱼竿怎么行?”

有内侍当即递来了鱼竿,上官仪伸手接过端正地坐下来,开始钓鱼。

“你孙女近来如何了?”

听到话语声,上官仪的神色肉眼可见一抽。

这话不是陛下说的,是太上皇所言。

“臣……”

李世民轻咳了两声,又道:“朕也没别的意思,只不过是朕觉得两个孩子走得近,就多问一句。”

太上皇的意思是随口一问,你说也可以,不说也可以。

但上官仪敢不说吗?就算自己不说,难道陛下就不知道吗?

上官仪将自己孙女的近况全部说了出来。

李承乾又道:“其实母后对她也很满意。”

上官仪擦了擦汗水,又道:“臣岂敢……”

与皇帝一家在昆明池钓鱼之后,上官仪先送皇帝一家回了宫,他这才回家。

走到家门口,上官仪还在思索着陛下的话语,不得不说这一场很可怕的谈话。

太上皇与陛下虽说没有明确的旨意想让自己的孙女嫁入东宫,但陛下与太上皇都这么问过了,那么自己的孙女还怎么敢嫁他人?

上官仪扶着额头走入家中,难怪近来总是心神不宁。

又见到自家孙女正在举着一卷书,高声念着书中的内容。

不过太子的婚事多半不会太快安排,心中忐忑之余,上官仪也能稍稍缓一口气。

乾庆二十年,这一年,太上皇得了一场重病,经过东阳公主医治之后总算是缓解了。

也已经人到中年的李承乾坐在父皇的病榻前。

李世民从床榻上坐起身道:“东阳说朕的身体没大碍了。”

李承乾叮嘱道:“虽说没大碍了,但也要注意休息。”

“你登基在位已有二十年了。”

李承乾颔首,“与父皇相比,儿臣登基的这二十年其实没做什么事,远没有贞观的二十年来的辉煌与光芒万丈。”

李世民看着窗外的夜色,又道:“朕当年几次征战,让中原几度疲惫不堪,有人说朕功高卓著,可他们没有见到当年的关中民生凋零成什么样了。”

“之后在你的治理下,人们过得好了,朕留下了的人你都用得很好,朕造成的民力衰竭,你帮朕又治理好了。”

李世民拍着儿子的手背,又道:“你母后说得很对,你就是你,你与朕不同,朕不能强求你活成朕希望的那样,你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你这样的人也一定有十分大的野心。”

父皇的话语声压低了不少,李承乾道:“父皇,儿臣想让凌烟阁多添几个人。”

李世民道:“朕还能左右你的想法吗?”

直到乾庆二十一年伊始,人们习惯了这一朝的安宁,唐人越发地骄傲,越发地富有。

越来越多想要冒险的唐人走了出去,在皇帝的意志下,更多人的想要去冒险,唐人走出去,将唐人的种子与唐人的书籍散播出去。

今年,皇帝召见了褚遂良与许敬宗。

两位老臣与陛下一番长谈之后,就告老了。

今天,李承乾走向凌烟阁,推开凌烟阁的大门,一列列画像就挂在这里。

跟在陛下身后的是一队太监,他们手中端着一幅幅的画像。

李承乾拿起一卷画像,缓缓打开,这是凌烟阁的画像,画像中的许敬宗没有笑容,神色显得很僵硬。

其实上了凌烟阁,许敬宗应该是高兴地大笑,可是得知告老,他却笑不出来,坐在太极殿前一言不发。

这是当时画师给许敬宗画像时的情形。

李承乾道:“不笑也好,你老许笑起来其实不好看。”

言罢,李承乾亲手将这卷画像挂上了上去,又道:“筹谋西域,谋夺吐蕃,取得南诏,你许敬宗这个礼部尚书也足够位列凌烟阁了。”

这卷画像挂好,李承乾又拿过另一卷,这卷画像所画的是褚遂良。

一直以来褚遂良与许敬宗很不对付,两人之间就差你死我活了。

“朕觉得不把你们两人挂在一起,那就太无趣了。”

将褚遂良的画像挂上,李承乾又拿起了另外一幅,这是马周的画像。

最后则是梁建方。

今年马周也告老了,除却贞观年间的二十四位功臣,乾庆一朝又添了几人,郭骆驼,岑文本,许敬宗,褚遂良,马周,梁建方。

礼部尚书由郭正一接任,户部尚书由许圉师接任。

除了这些人,今年还有不少的任命需要安排。

裴行俭的才能英公颇为看重,英公几度想让裴行俭接手朝中兵事。

不过英公也有犹豫,想着让薛仁贵与裴行俭共同执掌兵事。

李承乾翻看一份份的奏章,杜正伦任职吏部尚书。

上官仪破格提拔了一个叫刘弘业的年轻人,在御史台任职,在上官仪的评价中刘弘业是一个颇有手段的年轻人,这种人可以成为一把好刀,协助了李义府。

像他这种人最适合与李义府联手,一个敢杀,一个敢算计。

大唐依旧保持着脚踏实地的发展阶段,大唐也依旧提倡戒奢以俭。

朝政作风依旧没有变化,不过李承乾听说了一件事。

这件事要从稚奴的成果说起,稚奴的高压锅换了一个模样,而且在高压锅的上方多了一个轮子。

这个轮子看着很怪异,李承乾觉得这与自己所想的蒸汽机轮子相差很远。

稚奴的科技树有些不对,像是点错了发展路线。

这倒不是什么大事,给他纠正一番就好了,高压锅上装个轮子,还能上天不成?

不过让李承乾牵挂的是,慎弟从张柬之口中听说,有一个叫孟浩然的孩子出生了。

李承乾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孟浩然他爹是张柬之的学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