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下扬州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六十五章 皇帝下扬州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让人将各县官吏记述的事迹送去崇文馆,李承乾觉得只要崇文馆的丈人看到这些事迹一定会很有兴趣,并且加以宣传出去。

李承乾从李道彦手中拿过一幅画,画中的钟馗是个少年人,看起来也不是那么地吓人,反倒是有些秀气,可能再过几年去看,他应该会吓人一些。

与记忆中的钟馗相差很大,李承乾又将这卷画收了起来,放在了一旁。

在洛阳里外的人们眼中,皇帝像是闲来走动,又像是在秋游,在洛阳转了一圈,甚至还吃了洛阳的几颗秋梨,秋雨时而下,时而停,过了老君山便是开阔平原,那里的秋季气候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今年的深秋时节来得比往年更冷,清晨时分洛阳河边的田地里就结着一大片的白霜。

李承乾披着大氅站在黄河边,洛阳是南北运河的交接点,也是运河贸易往来最重要的口岸,整条运河连接中原南北,北上到涿州,南下至扬州。

因此南北往来船只必经洛阳,而洛阳也就是中原内需消耗的重要中转站。

如果在这里给每一膄船增加进入洛阳岸口的市税,那么光是收这些市税,朝中就能发财了。

李承乾问了洛阳的河道监监正魏玄同,这里的船商都异常地团结。

这种团结可以让洛阳的口岸有序运作,但也可能会造成弊端,漕运形成帮派像是历史往来中必定会发生的事。

可李承乾又觉得这种事不是不可调和的麻烦,至少要让人们知道漕运是能够惠及他们的。

至于漕运会帮派的隐患,李承乾又觉得摆平这种事并不难。

赵仁本是一个很得力的官吏,以前他还年轻的时候就在褚遂良的户部任职,二十余年过去了,如今来洛阳任职,继续管着河道监。

整个洛阳自上而下都充满了活力,这种活力来自于关中的官吏流动。

这就像是黄河水从关中流淌而来,这些水灌溉了洛阳的田地。

而关中的影响让洛阳成了一种新学派的前哨站。

赵仁本解释道:“陛下,洛阳的新学派都是来自朝中的新政,这种新政为民为心的理念深得人心。”

站在一旁的高季辅道:“如此学说怎能不深得民心?”

万千劳作的人就是民,人们的生活所得就是心。

如果将民心说成这样,倒也合理了,可在实践的道路上,李承乾又不觉得这会有多么顺利,而且以后也可能会遇到各种阻碍。

换位思考,李承乾觉得如高季辅,赵仁本或许看不到未来,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还带有怀疑与忐忑,不是谁都会这么不顾后果地跟随新政。

李承乾带着笑容,单独让高季辅跟着,吩咐道:“你觉得魏玄同与赵仁本哪个更好?”

“老臣……”

高季辅已到了可以告老的年纪,洛阳的太守需要寻找下一个人。

李承乾道:“朕也考虑是不是要在朝中派人来洛阳,可不论中书省的那些侍郎怎么议论,朕都觉得不如从洛阳的官吏中来挑选,往后再让洛阳与关中的官吏互换。”

“确保能让政令施行得更好,也可以保证一个官吏不会在一个地方留太久。”

见高季辅又要行礼,李承乾解释道:“朕并不是觉得你不好,只是从你之后要做出一些变动,太守的官职中,增加一个官职叫作指导御史。”

既然是御史又加个指导,高季辅就觉得这个官职不简单,似乎给太守与地方官职加一个监察。

在以前太守这个官职权利很大,在府兵制之后,太守这个文职与兵权分开之后,府兵将军的兵权反而权力更大。

坊间的人们都觉得现在的皇帝十分集权,集权的皇帝其实在史书上也有这么几位。

高季辅思量着,想起了当年看关中下达的政令时注意到了这么一句话。

要将权力关起来,权力关不起来就会泛滥,就会出事闯祸。

这是写在乾庆十五的政令上的话语。

李承乾与高季辅说了这些之后,便离开了这里。

洛阳的崇文馆建设在洛阳城外,是当年张大安建设的,建设到如今成了一座巨大的藏书阁,这里当然还是崇文馆,只不过有很多书。

离开了洛阳就要南下扬州,冬天的扬州还能温暖许多。

上一个南下扬州导致亡国的皇帝是杨广,很典型的反面例子。

因此南下扬州并不是一件太好的事,应该来说是不吉利。

大概也就是不吉利而已,李承乾坐上了前往扬州的船,高季辅这位老臣随行。

船只行驶在运河的河面上,顺着河流一路南下而去。

李承乾道:“上一次这样出游,还是与父皇去泰山。”

高季辅道:“这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正值深秋时节,李承乾看到了满山金黄的树叶。

大船在开阔的湖面上行驶着,湖面很宁静,船只过了水面会掀起两道从内向外的涟漪,慢慢地向远处扩散,直到湖面的两岸。

到了夜里,李承乾见到了停在湖面的小船,那些小船点着一盏盏灯,在漆黑且宁静的夜里很明亮。

低头看向河面,还能看到水面上有星空的倒影。

这里虽说不是在寒山寺外,也算是见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要是有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应该也能听到夜半的钟声。

入秋的季节,总是会有些诗意。

平静地过了三天,又一次下大雪的时候,皇帝的大船到了扬州。

皇帝一家没有进扬州城,而是在外面走动着。

扬州的人们甚至还担心皇帝会像当年的杨广一样,不过好在这一次护送皇帝的大军都自带干粮,没向扬州城里要粮食。

在扬州有一个湖,这个湖与运河相连,这个湖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瘦西湖。

瘦西湖就像是一条细长的水带,到了春季两岸的杨柳依依很漂亮。

李承乾在湖边寻了一处宅院,暂且住了下来。

冬季的瘦西湖边,风比往常更多了一些,住在湖边也有不好的地方,到了夜里风很大。

翌日,湖边下了大雪,李承乾坐在河岸的凉亭内,喝着茶水,欣赏着雪景。

苏婉与宁儿,小福三人找了几个扬州的妇人,学着做一些扬州的菜肴。

她们三人近来很热衷做菜,每到一个地方,就想学着煮出地方的口味。

李承乾坐在宅院外,看着漫天的飞雪落在湖岸边的枯枝上,四周静得出奇,甚至一时间希望这场大雪能够持续得更久一些。

因皇帝在这里,瘦西湖的这边都被围了起来,没有别人出入。

李道彦急匆匆而来,递上一份奏章,“陛下,长安送来的。”

李承乾看了眼奏章就放在了一旁,上官仪写的都是朝中的近况,简而言之说的都是一些寻常事,朝政稳定,一切都很顺利。

太子掌权处置国事虽说还很生疏,不过往后早晚会熟练的。

李道彦又道:“陛下,李义府来了。”

李承乾放下了手中的茶杯,离开了这处凉亭。

李义府就在瘦西湖的入口处等待着陛下的召见,没想到陛下亲自来见了。

“陛下。”

李承乾走上前道:“这两年你多有奔波,辛苦了。”

李义府行礼道:“臣这三年一直在查问盐商之事,在扬州与两淮盐商有不少,臣整理好了名册。”

这两年李义府查问扬州各地,盐贩子上上下下,分了好几拨,从上游到下游都有。

名册很厚一眼,见陛下片刻间也看不完,李义府又道:“两淮的盐会便宜些,但送往洛阳或者辽东都会是另外一个价格。”

李承乾翻看着名册,不住点头。

李义府迟疑道:“可盐有不同,市税也不同,大大小小的盐贩子更是难以寻找,他们遍布各地,还有的白天是行脚的商户,到了夜里就成了盐贩。”

这些名册都可以归结为三个问题,卖盐的人,买盐的地方,与卖盐的价格。

李承乾看着名册来回走着,道:“你能见到这些人吗?”

“臣可以见到几个大商,那些小商贩恐怕不好找。”

“你与他们谈谈,朕可以让他们继续卖盐,并且可以给予他们市场以及入市的许可,但他们需要上缴往年没有上缴的赋税,按照每年所得利润,朕要他们八成的利润当作赋税补上给朝中,每年的八成,从武德元年开始算,补缴之后他们可以继续卖盐。”

李承乾询问道:“办不成这件事吗?还是你觉得朕要得太多了?”

李义府迟疑道:“他们与地头相识,势力盘根错节,臣不能把握,这些人会……”

李承乾道:“朕给你三千兵马。”

李义府一咬牙道:“臣请长安城派一个人来协助。”

“谁?”

“刘弘业。”

“好,人到了你就开始动身。”

李义府行礼道:“臣领命。”

李承乾依旧看着雪景,道:“你不用有后顾之忧,你没办成这件事之前,朕也不会走。”

“喏。”

扬州调令送去了关中,刘弘业在乾庆二十五年的年初到了扬州城,前后用了两月。

乾庆二十五年,春季,当扬州的春天到了,李承乾依旧住在扬州瘦西湖边的宅院内。

瘦西湖的南侧已成了一片禁地,这里被皇帝的禁军团团围着。

因在南侧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宅院,也不知道这座宅院是谁家的,但肯定是扬州的大户人家,才有如此好的院子。

皇帝也不在乎这处宅院是谁的,而住在这里之后,大有一种不肯走的架势。

这位皇帝成天不是在钓鱼,就是在看书,多数时候都坐在湖边,皇后与两位妃子时常请扬州的妇人去湖边坐一坐,多数时候都在做菜。

皇帝像是来养生的,谁也不知道皇帝什么时候会离开。

刘弘业到了扬州,就与李义府开始查问,两人带着三千兵马,声势浩大。

李义府策马在前头,对同样策马在一旁的刘弘业解释道:“这些盐商多数都与扬州各地的地头有联系,在这里也有不良人,却没有关中这么多。”

“原本老夫是想让陛下将狄仁杰请来,那小子多半适合扬州的局面,可他在京兆府任职,老夫听闻过你在天竺的事迹这才让你来一趟。”

刘弘业道:“这些大盐商不住在扬州城吗?”

“这些扬州城外的村子,一个个村民聚居的地方多数都是一个姓,形成了一个个的小宗族,他们有人打探消息,有人在村口看守,他们还十分地排外,若一个外人走入这座村子,多半会被赶走,也可能出不来。”

李义府接着道:“这里的村子多数都是宗族德高望族的老人家在主持事宜,甚至与周围的村子有联系,一旦这个村子的人与另一个村子的人有了冲突,打起来就是全村的人一起动手。”

一边说着,李义府忽然一笑,又道:“在扬州多年,老夫见过那场面,他们打的很凶,官府去收场的时候发现打死了不少人,可一问双方村子,双方谁也不追究对方的过错。”

刘弘业询问道:“支教这么多年,还是这样吗?”

李义府颔首,道:“支教只是教书,与他们之间的事不矛盾,他们的孩子依旧通过支教读书。”

两晋以来天下人对朝堂的信任越来越淡薄,可能是与以前的皇帝如何如何荒谬有关,人们都快不信任庙堂了,这种失信一直在影响后来的人们,以至于大唐想要恢复自己的号召力,却要付出巨大的心血,当初毁灭的时候很容易,大唐要重新建立这种信任时,就需要付出比之以往多数十倍的努力。

说着话,两人带着队伍来到了一处村外,三千兵马一到村外,就有一队队男人冲到了村口,他们甚至有人张弓搭箭,有人手中举着刀。

李义府拉住马儿的缰绳,与对方保持着三百步的距离没有再继续往前走。

刘弘业询问道:“接下来要如何?”

李义府蹙眉道:“你以为呢?”

“下官能发号施令吗?”

“能。”

“好。”刘弘业一挥手朗声道:“全军听令!把这个村子围起来。”

“喏!”后方将士朗声回应,队伍向着两边散开,朝着这个村子包围而去。

刘弘业笑道:“当年下官在天竺经历过许多事,也参与过几次大仗,不过一个村子而已,大不了多杀几个而已。”

言罢,他派人去村前大声喊着,让村子里的男人们放下兵器。

三次劝告无果,刘弘业望着对方叹息,挥了挥手。

传令兵挥动令旗,围在四周的唐军陆续冲入这座村子。

刘弘业神色平静地看着村内的杀戮,又道:“有些事,不能让敌人觉得有后路可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