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六十四章 老君山传说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六十四章 老君山传说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皇帝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布阿史那社尔的死讯,他的后事交给了他的儿子安排,与过世多年的颉利安葬在一起。

皇帝解除了宵禁,在夜里长安城灯火通明,人们依旧在庆贺太子的大婚。

李承乾回到宫中,坐在安静的两仪殿前,这个时候东宫应该还在庆贺。

两仪殿内,宁儿端着一碗茶水儿递上,低声道:“陛下。”

李承乾接过了这碗茶水,浅尝了一口。

苏婉牵着小福的手而来,两人坐在一旁,她低声道:“家父在东宫喝醉了,已让人带回去了。”

“看来今晚丈人也很开怀。”

李承乾喝着茶水,目光看着夜空,这些星星一直都在天空上,在一千多年的尺度上,这些星星也看不到什么变化。

乾庆二十四年,平静了许多年的大唐迎来了太子婚事,喜事不是一桩接着一桩的,太子的大婚算是近两年以来最大的喜事。

阿史那社尔的丧礼低调进行,因撞上了太子婚期,李承乾授意他们可以安静地下葬。

苏婉与宁儿都很满意上官婉儿这个东宫太子妃,太子带着妻子前来面见父母。

皇后与宁妃拉着太子妃说着话。

太液池边,李承乾带着儿子走着。

或许是陛下的缘故,在宫里的人看来,太子也不愿意留胡子,而且太子也不喜欢喝酒。

看着现在的太子,很像当年年轻时的陛下。

只是相较于陛下当年的锋芒锐利,这位太子更加阳光与更加和善。

或许,这位太子会是一个很好的皇帝,如此阳光和善的太子,将来成了皇帝,也会让人觉得如沐春风。

於菟走在一旁,低声道:“父皇,儿臣还是觉得当初写的论述不够好。”

风吹过太液池,掀起了一片涟漪,经历了数十年的酷暑与寒冬,这里一样美丽。

李承乾停下脚步,道:“怎么?你的文章给鹊儿看了?”

於菟颔首道:“鹊儿说写得不够全面。”

“你不用在意,其实写得很好,很不错了。”

闻言,於菟脚步稍稍停下,愣神地看着父皇的背影,一时间有些恍惚,总觉得父皇从来没有变老,但在父皇两鬓隐约能够看到一丝白色。

“怎么?有心事?”

於菟笑着跟上脚步,憨憨地笑着挠着头。

李承乾道:“当皇帝也没什么难的,没有谁会觉得自己一定能做好一件事,将来朕将位置交给你,你边当皇帝边学,有什么不懂的,也可以问问朕,问问上官仪或者朝臣。”

於菟看着父皇的背影,心中莫名有了力量。

一个女侍卫快步而来,这是东阳身边的女侍卫,李承乾看着来人。

“陛下,老人家他喝醉之后,几次干呕,公主殿下正在照看。”

李承乾看了看身后的儿子,又道:“你与朕一起去看看。”

於菟重重点头。

东宫的崇文殿内,父皇喝醉之后睡在这里了,原本父皇就年过七十了,不该喝得这么多。

李承乾见到母后也是愁眉苦脸的,便知父皇的病情不是太好。

殿内,东阳拿着银针正在给父皇扎着,一针刚下去,父皇当即就趴在床边吐着。

东阳拍着父皇的后背,低声道::“总算是吐出一些水了。”

李世民重新坐起来,道:“朕好多了。”

东阳收拾着自己的药箱一边抱怨道:“明知道年迈了,也不能这般饮酒,喝了又要卧床好久才能缓过来。”

李世民道:“朕知道了。”

见东阳盯着自己,李世民有些心虚地道:“朕若再饮酒,任由你们处置。”

东阳还是摇头,又叮嘱了几句提着药箱离开了。

等父皇陪着奶奶也离开之后,於菟见爷爷要下床榻,便忙上去搀扶。

“於菟啊……”

於菟道:“爷爷请讲,孙儿听着。”

“你呀,就是没有你父皇那样冷酷,有人说你父皇对待国事是冰冷的,也是不讲情面的。”

“孙儿以为治理社稷就该如此。”

“你父皇是个很有手段的人,他的野心很大。”李世民缓缓站起身看着殿外的景色。

“孙儿听说过人们对父皇的评价。”

李世民笑着道:“朕只当二十年的皇帝,你父皇在位二十四年了,他可曾教你如何当一个皇帝?”

“父皇时常悉心教导,孙儿愚钝总是不得要领。”

李世民走到崇文殿外,叹道:“朕的这么多孩子,唯独他……朕从未教过他什么,也从未操劳过什么,当年东征之前,朕再回头看他的时候,他早就将路走好了。”

爷孙俩说着话,走了一段路之后,原本虚弱的太上皇精气神都好了很多。

太子大婚之后,朝中休沐了三天,临近开朝上官仪就来觐见了。

李承乾沿着皇城的墙根走着,一边对上官仪道:“原本呀,这里有一些青苔,近来都维持得很干净。”

上官仪原本是有各地奏报与陛下说,却听陛下一直说着。

“朕一直对他们说,宫里的殿宇要好好维护,今年将许多漏水的屋子修缮好了。”

走到玄武门前,李承乾停下了脚步,询问道:“听说你近来与许敬宗他们相处得很不好?”

上官仪作揖行礼道:“臣不在意他们的闲言碎语。”

李承乾笑着道:“我们两家的婚事是朕与父皇一手安排的,於菟与你孙女是自小相识,一桩好姻缘,你不用在意别人的闲言碎语。”

“喏。”上官仪又从袖子里拿出一份奏章,低声道:“陛下,运河两岸的奏报。”

奏报很厚一叠,写着都是运河沿岸官邸的情况。

“朕会将诸多国事都交给太子,往后你多多照看太子。”

“臣领命。”

李承乾收起奏章留下这么一句话就离开。

原本以为陛下只是这么说一句,哪怕只是这么一句话,上官仪每天打着十足的精神,辅佐太子。

陛下的确是将更多的国事交给了太子,而就当河西走廊的嘉峪关正式开工建设的奏章送到长安城,为了修建嘉峪关,河西走廊招收了不少人手,工部的奏章所禀报的,大致有三千余人。

当今年关中的第一场秋雨到来的时候,上官仪才明白当初陛下那句多多照看的用意。

今年秋季,陛下离开了长安城,要去中原各地看看。

太子留守长安城监理国事,留下了于志宁与狄知逊辅佐太子,满朝文武大臣正常早朝,处置国事。

今年,关中秋雨来得很急,皇帝的护送队伍有五千余人,冗长的队伍占据了整条官道。

队伍一路向东走去,关中入秋的九月下旬,李承乾来到了潼关。

潼关的太守是崔玄暐,从西域回来之后崔玄暐就一直驻守着潼关。

在潼关有官吏两百人,还有裨将三人,守军两万人。

起初潼关的驻军更多,父皇在位时期,还有六万多驻军。

近两年一直削减到了两万人,李承乾站在黄河边,望着河水听着崔玄暐禀报。

“陛下每年入秋时节,黄河的河水就会上涨。”崔玄暐指着河滩在黄河边,大声道:“以前那里是一片集市,现在水涨了又被淹了。”

因下着雨,雨水加上黄河的急流声,崔玄暐需要大声讲话,才能让陛下听清楚。

李道彦披着蓑衣,给陛下撑着雨伞,道:“陛下,雨势太大了。”

皇帝这些天一直住在潼关,潼关也有养羊。

李承乾吃着一碗羊头汤,问向也在吃着羊肉汤的苏婉,道:“这里的羊肉与关中的羊肉有区别吗?”

苏婉儿摇头道:“有不一样吗?”

李承乾又尝了一口,道:“羊所吃的水草不同,应该也有区别。”

小福端着一碗鱼而来,将热气腾腾的鱼放下,道:“潼关鱼在关中一直颇有名气。”

宁儿先尝了一口,一边吃着道:“的确很鲜嫩。”

皇帝一家一直在潼关留到了十月,这才动身离开这里。

上一次来洛阳是二十年前,皇帝的队伍一路没停,而是先来到了老君山。

李承乾站在山脚下,抬头也见不到老君山顶上的情况。

洛阳太守高季辅询问道:“陛下,是否要上山?”

李承乾笑道:“太高了,朕就不去了。”

“喏。”高季辅又对身后的一众洛阳官吏吩咐道:“陛下有旨,不必告知李道长了。”

一群官吏纷纷点头。

在朝中的时候,每天面对的都是一张张熟面孔。

而在这里,李承乾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现在的官吏都是科举入仕。

在这里绝大多数的官吏也都是支教学子出身的,支教发展多年,学子也越来越多了。

而这些年轻的官吏,或许要在一个位置上留任数十年,半辈子,大概他们一辈子都得不到前往长安城的调任,他们唯独在参加科举的时候,会去一趟长安城。

李承乾让高季辅带着这里的官吏先回了洛阳,而后在老君山的山脚下驻扎,打算在这里留几天。

在秋雨时节,抬头看向老君山,山顶大部分都隐藏在了云雾中。

大军将山下这片地圈了起来,皇帝喜钓鱼,而在老君山脚下正巧有一条河。

河水很清澈,水流倒也不湍急,李承乾刚鱼线放入河中就见到河对岸有个少年人。

这个少年人长得很黑,一手拿着书,一边看着书,一边在河对岸走着。

李承乾看着对岸得少年人,而对方也注意到了这里的目光。

这个少年人先是盯着鱼线的浮标看了许久,而后蹙眉摇头。

李承乾也不知道这个少年人摇头做什么,钓起了一条鱼,

又见到对方从地上拿起一块石头,石头的大小似乎不合适,他又将石头丢了,重新捡起一块石头。

用一个姿势拿着石头,他用巧劲将石头丢入河中,石头落入水中打起了水花,当水面重新平静之后,就见到了一条鱼浮了起来。

那黑脸的少年又接连丢出几块石头,又砸了几条鱼。

手法十分精准,没有虚发,每一次都能精准地打中。

李承乾对这个少年来了兴致,又看了许久,等到对方将鱼用草绳挂起来,就这么扛在肩膀上走上了老君山。

“去问问,那个少年人是什么来路。”

“陛下,末将可以将人带来。”

“倒也不必。”

“喏。”

翌日,李道彦就送了消息过来。

李承乾喝着鱼粥,道:“说吧。”

“陛下,昨天在河边打鱼的少年人是住在老君山的,前几年这个少年来洛阳求学,被老君山上的李道长收留,那孩子喜读书,时常手不释卷,待年岁一到就去参加支教,以后科举入仕。”

李承乾迟疑道:“这少年人怎么求学求到了老君山?”

李道彦解释道:“此子十二岁时就读完了支教的课程,之后游学三年想要拜访各地名仕或者各处学馆,但其人面貌不好看……无人愿意收留,便寻到了老君山,李道长见此子天赋不错,就将他收入门下。”

“此子姓钟,让洛阳的官府查验过户籍,是终南山人,自拜入老君山之后,就时常下山帮助周边的乡民解决一些麻烦事,在各县的县官之间也颇有名气。”

李承乾追问道:“他叫什么名字?”

“传闻是因他住在老君山,拜师李淳风道长,周边村县称呼此子钟馗,至于他原本的姓与名,末将已让人去终南山查问了。”

李承乾揣着手,“不用了,钟馗?就叫钟馗吧,挺好的。”

“喏。”

住在老君山脚下的这段时间,李承乾依旧会在河边钓鱼,偶尔也会见到钟馗下山,早晨天刚亮的时候下山,每天黄昏时分上山。

过了十月,李承乾就离开了老君山,手中拿着一卷书看着,这卷书是洛阳各县的县官记录的,记录的都是钟馗相关事迹,大体上都是一些仗义出言或者是扶弱,照顾老人的行为,也摆平了邻里之间的事。

李承乾颇为意外,这个小子竟然还能破获几个案子,坊间的传闻十分不错,这是一个很有正义感且热心肠的人,不过面容不好看,很容易吓坏人。

看罢这卷书,李承乾递给驾着车的李道彦,吩咐道:“让人送去崇文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