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六十七章 朕就再多活两年

北苑外,李承乾与父皇坐在一处凉亭内,这里是个充满学术味道的地方。

李世民饮下一口茶水,在寒风中呼出一口热气,“你果然是对国事厌了,烦了。”

李承乾剥着核桃,笑着没说话。

李世民搁下茶碗,眯着眼看着一卷卷书送出北苑,又道:“换作以往,你多半还埋头看着各地送来的卷宗,一坐就是一整天,一整天不会离开。”

李承乾依旧剥着核桃,又将一些核桃仁放入口中嚼着。

“你去外面看过了,与朕说说外面是什么样的?”

核桃吃多了就会觉得口中有些苦涩,李承乾拿起炉子上的水壶,给自己也沏了一碗茶。

“怎么?不想与朕说?”李世民感慨道:“近来朕听到了一些传闻,说是你带着两个监察御史在扬州杀了很多人?”

“其实这个传言不对。”

“有何不对?”

李承乾斟酌了一番,回道:“李义府与刘弘业还没回来,其实不只是扬州,还有其他地方的盐商。”

“当年朕说过要与民休息,要让大唐休养生息,这是当年……”李世民的话语短暂地停顿了片刻,又道:“当年玄龄,辅机,温彦博,还有郑公一起与朕制定的治国方略,不涉盐铁,不涉赋税,让民生休养,让国力恢复。”

言罢,李世民反问道:“你怎么就……”

李承乾解释道:“干涉盐铁不好吗?”

大概是上了年纪不愿意争论了,李世民喝下一口茶水,吩咐道:“朕饿了,有什么吃的吗?”

李承乾将剥好的核桃仁递上。

李世民又饮下一口茶水,转头看向后方的李绩。

须发皆白的李绩拄着拐杖站起身,低声道:“老臣带了一些干粮。”

说着话,见到他从怀中拿出一张饼,这张饼的正面看起来油乎乎的,看着十分可口。

李世民对这张饼也没什么兴致,正好临川领着一队宫女而来,众人端着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面条。

临川走到近前,扫视皇兄,父皇,还有英公,又道:“母后怕你们饿死了。”

李承乾接过面条,道:“这葱花很不错。”

李世民接过面条就痛快地吃着。

见李绩手里还拿着那张饼,他解释道:“东阳公主说老臣需要时常吃东西,说是脏腑对食物消解有些不好,偶尔吃一些。”

李绩又指了指自己胃的位置,又咬了一口饼,在口中嚼着,雪白的胡子也跟着一起动。

父子俩收回了目光,十分有默契地不再争论。

治理国家是不是要涉及盐铁,这是一个两面性的问题。

若真要争论起来,谁都会觉得自己有道理,最后吵得无休止。

因此父子两人同时停下了争论。

一个退位了,一个不理国事了,至于东宫那个太子,现在说不定是忙得不知什么时候睡,或者是不知什么时候醒。

吃了一碗面,李承乾提着鱼竿来到龙首渠边钓鱼。

“懋功这个病……”

“是积年的老病,一些老府兵也是,饥一顿饱一顿没,积年累月就这样了。”

李世民回想起当年,道:“懋功当年的确不容易。”

说着话,李世民又回头看了看李绩,低声询问一旁的儿子,“这能治好吗?”

“不好说。”

李世民叹息一声,道:“当年的老兄弟们,谁不是一身的旧病,那些老府兵每个人都不容易。”

一阵寒风吹过,英公拄着拐杖站在父子俩身后,岿然不动,像是一座山。

这些天,太子面对朝章政事满头打转。

中书省内,於菟的桌前是堆积如山的卷宗,面前是于志宁,上官仪,裴炎还有许圉师,郭正一这些人。

於菟盘腿而坐,眼前是黑压压的人,听着众人的言语声,一时觉得两头堵。

於菟扯了扯一旁上官仪的衣角,道:“以前父皇是怎么处置这些事的?”

上官仪回道:“通常陛下都是直接下令的。”

“嗯……”於菟迟疑道:“不需要朝议吗?”

自从陛下出游至今,回到了关中之后也没有来处理朝政。

这似乎是在考验太子,身为太子需要有处理朝政的能力,毕竟太子监国……这是李唐的传统。

朝议是决定朝政与政令下达的一个过程,正常来说要办一件事,大家是需要讨论的。

“其实是陛下很少会安排朝议,多数时候朝中各部配合陛下。”

於菟蹙眉道:“也就是说父皇多数时候是自己做决策的?”

上官仪颔首,笑容上带着骄傲。

似乎是在说,当今陛下是如此地英明,能够直接安排政令,直接下达政令。

这完全是取决于个人能力上的事,於菟自认是没有这等本事。

眼看众人还在议论又没有结果,上官仪又给了太子一个放心的眼神。

翌日,早朝之后。

太子很勤奋,可他上官仪不能不懂事。

今天的早晨,正值寒冬,地面上结着一层薄冰,上官仪早早就来到了陛下的住处。

李承乾披着大氅,见到站在寒风中的上官仪。

明明天气很冷,上官仪正冻得打哆嗦,还保持着一个姿势有半刻时辰了。

李承乾走上前,询问道:“怎么了?”

上官仪在陛下身后跟着,落后了两步,回道:“近来在朝议上遇到了一些事,朝中各部各自有各自的想法。”

“什么问题?”

“说是辽东与河北田亩归属的问题。”

李承乾道:“具体到户,不是很简单吗?”

上官仪上前一步,低声道:“可地方送来文书,说是地方多了许多外人,还有田亩有好坏,不好均分。”

李承乾面带不悦,继续走着道:“这不是地方官吏的问题吗?怎么拿到朝堂来说了。”

上官仪有些惭愧地低下头,又道:“闹大了,各地有人打起来了,地方实在是不敢管,送来朝中了。”

因十年前在司农寺的主持下,河北与辽东进行过一次大开荒。

现在的大唐,土地关系实际意义上是有改变的,不论是关中还是洛阳,都增强了各县各村对田地的使用权,并且在关中与洛阳取得了尤为明显的成效。

有道是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那么耕者有其田,这句话在土地兼并的封建背景下,却是这么地刺耳。

在这个世道还能怎么办呢?

既要改变生产关系,还要改变土地关系,改变人们的观念。

再回想当年商鞅说过的话,变法图强,决心图强改革,才能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几千年来,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都已尝试过了,如商鞅这样的人,敢于向既得利益者宣战,向陈旧迂腐的制度挑战。

大唐没有商鞅,但李承乾觉得大唐早晚也会有像商鞅那样的人。

哪怕现在没有,过些年自己多培养几个,帮助大唐有。

李承乾道:“子民是大唐的根基,没有人的土地一文不值。”

上官仪作揖行礼。

“对天下子民来说,田地可以无偿使用,无限期使用,这是大唐赋予他们的权力,任何人不得占用,吞并,兼并。”

“田地归公,归县归朝堂,归大唐所有,至于土地上的种出来的粮食,都是他们自己的,让他们不要纠结田地的问题了,越纠结越糊涂,思维要跳出来多看看其他方向。”

“其一土地上没有人,那么土地就会一文不值,这是生产的首要前提。”

上官仪行礼道:“臣领命。”

“其二,任何人不得私自占有田地,各乡县只有土地的耕种权力,没有土地占有的名分,一切田亩都归大唐所有,各县只有分配生产之权,没有划田之权。”

“其三,各县乡民只有生产权力,种出来的粮食归他们所有,没有粮食的土地亦一文不值,生产到户,以一户为耕种人进行划分。”

“其四,往后只要大唐社稷还在,任何人可以无偿在已有的田地上耕种,并且这个无偿耕种的期限是无期限,代代相传。”

“其五,大唐不再收取任何以户籍人口为一户的田赋,而是只收取粮食交易买卖的市税,自耕者无须缴任何田税。”

“其六,生产田地的范围以户籍均分之后,世代相传,土地不再继续均分,哪怕往后均税也不得再均田,凡有再提均田者,罚苦役,鞭笞,流放。”

听罢,陛下的话语,上官仪消化着这些,只是走了几步路,陛下说了这么多,说得也很快。

人到底是到了什么境界,才能在短时间,就将国策阐述得这般清晰?

李承乾道:“暂且就这些,你去安排吧。”

上官仪道:“臣……”

“怎么?你担心有人反对?”

上官仪僵硬点头。

李承乾道:“所以呀,这大唐只有一个郑公,若郑公还在世他一定会赞同朕的想法,并且全力推行,因郑公与朕是一样的,朕从来没有想过让所有人满意。”

上官仪神色凛然,道:“臣明白了。”

哪怕再完美的政令都有反对的人,再高明的决策也会有人站出来反驳。

皇帝从一开始就不会顾及所有人的利益。

在时代变迁的大势下,有些人的利益就是会被再分配的。

身为臣子自然是希望在自己为大唐效力的时期,大唐国力强盛。

因此身在其位,颇有感触,上官仪会坚定地站在陛下的立场,尽心尽力辅佐太子,别无二心。

人总是要割舍的,就像李义府杀人,总要杀光那些既得利益者才能让利益重新分配。

寒冬休沐的这几天,上官仪回到家中,常常书写奏章彻夜不眠,陛下的话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记忆中,当所有的田地都归大唐所有,那么所有人都不得擅自占有田地,没有私田也就没有田赋。

跳出固有的框架之后,思路就会开明很多,没有了私田,所有人与土地关系就变了,而土地关系转而成了生产出来的粮食交易过程中的市税关系。

田地不重要,人最重要,有了人耕种才会有粮食,一言以贯之,数以千万计的人,才是社稷根本。

简而言之,这就是均税而不均田!

历代王朝,为了遏制土地兼并,却都在均田。

写罢奏章,上官仪从书写时的澎湃情绪,到书写完之后,反倒冷静下来,若真要这么变革会很危险,会有人造反的。

乾庆二十六年,李承乾再一次见到了松赞干布的来信,时隔多年吐蕃划分道县之后的第一次来信。

李世民坐在一旁道:“你给了上官仪一个大造化。”

李承乾看着松赞干布的来信颔首。

“你想让上官仪执掌大权?给将来的太子辅政?”

“父皇说笑了,上官仪虽勤恳,但不够灵醒,也不够强大,他会为了李唐拿出所有,可他不见得会是裴炎,裴行俭他们的对手。”

李世民了然道:“你果然要重用裴行俭。”

从乾庆二十四年皇帝出游开始,到乾庆二十六年,皇帝依旧没有理会朝政。

有人问起皇帝去了哪里,有人说皇帝去了终南山,还有人说皇帝去了河西走廊。

太子监理国事的第二年,就下了一道足以震动天下的政令。

上一次改田地归属的政令,是在当今陛下还是太子时。

当时为了发展关中,的确有改变过一次土地关系。

如今又来了一次,从旨意上来看应该是最后一次了,而且先在河北与辽东施行。

乾庆二十六年的秋天,李承乾正在骊山脚下与父皇一起游猎。

父子几人都没有去山下骑射,而是坐在树荫下看着一群孩子们排队比赛射术。

李世民道:“朕听闻太子妃近日就要临盆了。”

李承乾颔首,目光看着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这个男孩是李唐宗室子弟,虽是一支不起眼的旁支,但他叫李林甫。

“你打算什么时候退位给朕的孙子。”

太上皇有意没意的一句话,吓得一旁的李恪一个哆嗦,就连灌下一口茶水的李泰也差点没喷出来。

“父皇多活两年吧。”

李承乾也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

这父子间谈及退位与让位的事,竟如此风轻云淡,令旁听者害怕。

李世民一手撑着下巴,宽大的袖子无处安放就这么随意滑到了手腕处,缓缓道:“那朕就再多活两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