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五百六十八章 长安之南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五百六十八章 长安之南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5 15:2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承乾问向一旁的李恪,“这个叫李林甫的孩子如何?”

李恪回道:“此子看着一般。”

李承乾若有所思,笑道:“天色不早了,让他们早些回去吧。”

“喏。”

乾庆二十六年冬,皇帝依旧没有理国事,这倒是累坏了上官仪,如果朝中遇到难事,上官仪都会去面见陛下。

以至于,在张柬之,刘仁轨,高季辅……这几个辅佐东宫的属臣观察中,他们都发现了上官仪此人……此人有一个十分了得的本领。

但凡朝中或者太子遇到了什么难事,或者是难以解决的困难,只要上官仪去见一面陛下,很多问题都能够在短时间内迎刃而解。

当今太子如此依仗上官仪不是没有原因的。

冬日里,河间郡王府,河间郡王李孝恭病重半年间,如今已到了弥留之久,他的儿孙都在病榻边,正在抽泣着。

李承乾安静地站在屋外,与江夏皇叔说着话。

江夏皇叔如今也年过七十了,须发皆白,总是要拄着拐杖走路。

“陛下近来如何?”

听皇叔这么一问,李承乾道:“父皇的情况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太好,近些年送入昭陵的老将军一个接着一个,父皇他老人家也盼着进昭陵。”

李道宗叹道:“孝恭这些年总是念着长孙老狐狸怎么还活着。”

李承乾笑道:“是啊,舅舅还活着。”

“原以为长孙老狐狸还活在人世,孝恭也打算再熬几年,可终究是熬不过那只老狐狸。”

李承乾想起了当年河间皇叔常常与舅舅不对付,再一想这是很多年前事了。

原本是弥留之际的河间郡王忽然说要喝酒,他的家人听闻此事却更伤心了。

李承乾亲自端着一碗酒水送到皇叔面前。

“陛下,老臣昨晚做了一个梦。”

李承乾将酒碗放到他的手中,“皇叔做了什么梦?”

“老臣梦见大唐的疆土很辽阔,寻常人一辈子都走不到尽头,还有数不清的战马,看不尽的人群,陛下就站在太极殿前。”

李孝恭吞咽下一口酒水,又道:“站在太极殿前的陛下是那么的年轻,是那么的威严,群臣拜服,天下人高呼大唐万胜。”

“但愿皇叔的梦成真。”

李孝恭痛快地饮下一口酒水。

李承乾拿起酒碗又走到屋外,皇叔用生命中还算中气十足的半个时辰,说了几句中气十足的话。

余下的几个时辰,皇叔的精神状况就开始一点点萎靡,最后躺在榻上再也醒不来了。

李承乾站在春明门前,目送着皇叔被送出了长安城,在李唐宗室中人的护送下,被送入了昭陵。

回到宫里,李承乾坐在太液池边,见到父皇双目无神地看着水面,偶尔还会有一两条鱼跳出水面再重新落入水中。

李承乾道:“皇叔的葬礼很顺利。”

李世民缓缓点头。

其实皇叔的葬礼从开始到结束,一共三天,父皇始终没有出面

有人说生死看多了也就看淡了,可对父皇来说并非如此,大概是父皇觉得生死看多了,就不忍再看了。

人可以问上苍,是不是天若有情天亦老。

这世上又有几人真的可以看淡生死,或许大多数人都是看不淡的。

李承乾坐在一旁,也看着太液池的水面沉默不语。

又是一年春,李世民与孙子坐在太液池边,问道:“乾庆二十七年了吧。”

於菟抱着两岁大的儿子行礼道:“爷爷,二十七年了。”

李世民叹道:“大唐社稷,有五十六年了,三代人走了五十六年,真是不容易啊。”

李唐从风雨飘摇的乱世中走了过来,从武德年间开始步履维艰,到玄武门前杀戮,再到之前的贞观年间。

这一年又一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李世民一直记在心中,征讨颉利,讨伐高昌,守卫松州,远征天山,东征高句丽,一次次地大战,一个个英雄好汉的迟暮,那是一段光芒万丈的岁月。

李世民问道:“你父皇呢?”

“今天是大朝会,父皇去主持朝会了。”

“你怎么不去?”

於菟解释道:“父皇让孙儿休息几天,还说这些天父皇会亲自主持国事的。”

“南诏的事如何了?”

“南诏的事很顺利,孙儿发现其实朝中并不在乎骠国与真腊的情形,不过的确在南诏发现了大量的铜矿,如今朝中都觉得守卫南诏更重要,将西南的战事交给了吐蕃人。”

李世民招了招手。

於菟走到轮椅边,“爷爷是要茶水?孙儿这就去沏茶。”

李世民摇头道:“不用,英公近来可还上朝?”

“平日里父皇不在朝中,孙儿都不让英公早朝,英公年迈了,父皇也应允。”

“你若得闲,多去英公那里走动。”

“可英公……”

李世民道:“你是觉得英公掌天下兵马,你不敢与英公走动,怕冒犯你父皇的忌讳?”

“孙儿从未如此想过。”

李世民拄着拐杖站起身,往前走了两步在床边停下,道:“当年朕得了一场重病,才发觉你父皇早已能执掌国事了,你父皇当年也是一个善于进取的孩子,他不会放过一丝一毫掌权的机会。”

李世民耐心劝道:“你父皇是个很厉害的人,若说谋算得失朕不及你的父皇,你且去见英公,你父皇会知道你的心意。”

“孙儿领命。”

长孙皇太后询问道:“承乾是打算退了吗?”

李世民道:“朕的这个孙儿不如他父皇太多。”

长孙皇太后平时还是很溺爱大孙子的,她又道:“这世上也没几个像二郎,像承乾这般厉害的人,你怎么能让於菟来比。”

李世民无言一笑,道:“一般一些也挺好,这样就挺好的。”

今年大朝会,又来了几个高卢人,倒也让今年的朝会多了几分别开生面。

朝会之后,李承乾就听说了太子去见英公的事。

本来没什么大事,可是上官仪却跑来解释了,他慌张地作揖行礼道:“陛下,太子听闻英公病重才去探望,太子心性纯良,却无他想。”

“朕自然清楚自己的儿子,上官兄不必如此。”

上官仪还是低着头一副请罪的样子。

李承乾觉得自己喝问一句,他多半就要以死铭志了。

“上官兄……”李承乾揣着手走到殿外,走到他身边,道:“你觉得太子去见英公,给英公看病是他自己的想法吗?”

上官仪神色又多了几分慌乱,他再一次行礼道:“臣……”

李承乾叹道:“朕当然也清楚,这不是你的想法。”

闻言,上官仪长出一口气了,可心中的石头依旧还悬着。

“不只是你,换作他人大多都不敢让太子这么做,唯独朕的父皇,让太子去见英公是父皇的意思,也是为了让太子自己去争取,为将来登基做准备。”

李承乾再看一眼上官仪,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以后再有这种事情,不用这般慌乱地来向朕解释,你可以与东宫的众多属臣商议一番,你觉得朕安排这么多人教导太子是为了什么。”

上官仪又道:“臣枉费陛下心意,臣失职。”

李承乾一边走着背对着他摆手道:“退下吧,烦了。”

上官仪再一次行礼,道:“臣告退。”

太子去见英公之后,接连半月都在英公府与东宫之间来回走动。

今年的夏天,李治回到了长安城,他带来了一驾车,这驾车不用牲口拉,也不用人力推,只要给它喂煤石,它就能动。

这驾车有六个轮子,是用铁皮铸造的,看着像是一个装了轮子的大炉子。

在一众兄弟姐妹面前,李治第一次让车子动了起来,车子吞吐着蒸汽与黑烟,缓慢地行进了三里地就停下了。

再看李治让人忙碌地敲敲打打,似乎是坏了。

李丽质叹道:“稚奴,还真是……”

现在的李丽质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她的儿子已继承了杜家的所有财权,与杜荷早就隐退了,偶尔会去北苑走动,看看近年来的朝中事,作为消遣。

东阳道:“挺好的,至少这车动了。”

李承乾笑道:“确实挺好的。”

李丽质低声道:“我怎么听说近来稚奴与小武不太对。”

东阳道:“小武?”

“嗯。”李丽质接着道:“小武是个很激进的姑娘,前两年她还说女子兴办作坊,兴办商铺是大唐的下一个巅峰期”

李治灰头土脸地跑来道:“让皇兄与姐姐见笑了。”

李承乾道:“无妨,这已经很好了,朕给你三千贯钱,去洛阳建设一个作坊,那里有运河,将这个东西用在船上试试。”

李治又如醍醐灌顶,忙道:“谢皇兄指点。”

乾庆二十八年,李治的事业开始突飞猛进,有道是一朝功成,往后就是一马平川。

李治造出来第一台用蒸汽机驱动的大船,这艘大船就在运河航行,不需要借用人力就能够逆流而上。

其实李承乾一直对这个蒸汽机不太满意,不论是造型性能或者是大小……但总归是有了,至少这也算是造福后世了,大概吧……以后总不会更坏了吧。

终南山位于秦岭的中段,长安之南。

李承乾见到了那个每天都在挖终南山的人,偶尔会有人去帮他,多数时候他都是一个人挖着。

英公道:“陛下,太子时常来看望老臣。”

两鬓微霜的李承乾望着山顶道:“英公,这些年有劳你了。”

李绩退后一步,行礼道:“臣不敢让陛下说有劳。”

李承乾道:“英公,你与朕歇一歇吧,朕知道若朕不退,你们这些老臣也都不愿退。”

年迈的英公,一直以来在朝中军中如一头镇山虎的英公,竟然在此刻流下了两行眼泪。

让英公落泪的原因,不是陛下让自己告老,而是陛下想退了。

人能够有一个明主追随,在当年的乱世中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李绩觉得自己这一生遇到明主了,他遇到了李唐,遇到了李世民,也遇到了如今这位皇帝。

英公陪着陛下出游终南山后,深夜请见了太子。

谁也不知道英公深夜见太子是为了什么事,只是在朝野的议论中,英公与太子谈话一整夜。

后来才知道旨意传到太极殿,众人才得知这位比太上皇还年长五岁,年过八旬的英公终于告老了。

英公是国之柱石,为李唐社稷支撑了数十年之久,这一刻终于可以让这位镇山虎下山了。

紧接着,刑部尚书狄知逊,兵部尚书于志宁告老,吏部尚书杜正伦陆续告老。

在六部尚书有三位告老之后,朝政又维系了数月,直到乾庆二十九年,五十七岁的皇帝告老了。

皇帝告老的这天,长安城内数以万计的人们挤在朱雀门前,他们见不到告老的皇帝,却在朱雀门外,向着太极殿高喊着自己的不舍。

长安城外,数十万计的人们跑到城门外,不知道的还以为关中造反要攻打长安城了。

接连数天,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长安城外,有的就站在城外,有的干脆坐在城墙根。

皇宫内,李承乾看着穿戴天子衣冠的儿子,叮嘱道:“朕与你说的,你可都记得?”

“儿臣记得。”

“好,即位吧。”

“喏。”

皇帝的位置就在太极殿内,三十五岁的太子於菟有些颤抖地走上台阶,当年迈的掌班杨内侍高声念诵着旨意,皇帝的新年号就此落定,年号上元。

上元初年,新帝下达了许多任命,上官仪任中书令,高季辅任侍中,张柬之任谏议大夫,任裴炎接任兵部尚书,刘仁轨任吏部尚书,狄仁杰任刑部尚书,皇帝旨意继续奉行以贞观所倡导,乾庆年间所坚定的作风,戒奢以俭,居安思危的准则必须坚守,依旧宣扬并且鼓励人们阅读郑公事迹,背诵郑公留下的话语。

上元二年,五十九岁的李承乾抱着乖巧的孙子李适之,身边是正在喝茶的父皇与英公,两位老人家都年过八旬了。

李承乾又叹道:“这孩子都当皇帝了,还有这么多事要来问朕,烦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