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392章 一国两……分治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92章 一国两……分治

作者:见月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11:27 来源:平板电子书

看着姚广孝那充满敬仰的目光,陈景恪心里还是觉得挺爽的。

毕竟这可是黑衣宰相、妖僧道衍啊,朱棣时期不可越过的人物。

被这样的人仰慕,成就感太足了。

所以,他没有直接说答案,而是决定考一考对方:

“想必这些年你也对天竺有了足够的了解。”

姚广孝点点头,自从朱棣决定将封国放在天竺,他就对那边进行了全方位了解。

如果不是脱不开身,甚至想亲自去看看。

一旁的朱标、朱雄英、朱棣、朱高炽,也都默默点头。

这么大的事情,他们自然要全程参与。

不过他们很清楚,自己只是来旁听最终结果的,真正拿主意的是陈景恪和姚广孝。

所以都保持了沉默,没有出声打扰两人。

陈景恪继续说道:“那你就应该知道,天竺被种姓制度笼罩……整个社会犹如一潭死水。”

“占据大多数的底层人,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对国家也就没有任何忠诚度。”

“这也是历代以来,天竺国家战斗力低下的原因。”

“现在燕王卫队有陆军三万水师两万,拿下天竺没有任何问题。”

无恒产者无恒心,指望低种姓的人有战斗力,那就是扯淡。

至于高种姓……他们享福享惯了,吃不了军队的苦了。

再说,要是战死了,家里的美酒美食美女不就享受不到了。

所以,他们的军队战斗力低,是有现实因素在的。

姚广孝再次点头,他有信心靠这五万大军拿下整个天竺。

朱雄英情不自禁的挺直了胸膛。

拥有一亿左右人口的次大陆,我们五万人就能拿下。

大明实在太强啦。

朱棣表情不变,天下各势力除了北元之外,余者皆不被他放在眼里。

打个区区天竺,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陈景恪话锋一转说道:“但打天下不容易,治天下同样不容易。”

“我思考良久,想到了两条不同的治理措施。”

“其一,推倒重来。”

“既然天竺施行的是残酷的种族制度,导致占据大多数的底层百姓,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那么我们就让他们当真正的人……”

“燕王府进入天竺后,推翻当地的高种姓统治,赋予低种姓人平民身份。”

“还要给他们分配土地,保障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

“有恒产者有恒心,得了燕国的好处,想来底层百姓会踊跃支持燕王的统治。”

“到时候必然箪食壶浆喜迎王师矣。”

“大师以为此法如何?”

姚广孝先是惊讶,然后了然,最后面色平静。

等陈景恪说完,他才说道:“既然陈伴读有心考较,贫僧就直说了。”

“此法听起来虽好,然……难,非常难,可以说是最难的一条路。”

“若行此法,燕国恐怕永远也无法统治天竺,甚至大明都会被拖进泥潭。”

陈景恪不置可否:“哦,为何?”

姚广孝说道:“天竺的种姓制度源于宗教,是他们的信仰。”

“而宗教信仰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莫说天竺蛮夷,就算是大明百姓,也有许多迷信宗教无法自拔。”

“若非朝廷严厉禁止,许多百姓会自愿成为佛道的奴隶。”

“不让他们为奴,他们还会痛恨朝廷。”

一个和尚,口口声声批判宗教,实在是很违和。

但姚广孝说的非常自然,陈景恪也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朱棣也见多了这种场面,同样觉得很正常。

只有朱雄英和朱高炽,脸色非常的怪异。

这大和尚就一点不怕佛祖怪罪吗。

事实上,真正了解他的人才知道。

姚广孝信的是自己心中的‘佛’,而不是庙里摆的泥塑雕像。

他信仰的是佛教的思想,不是虚无缥缈的神灵。

“大明百姓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天竺蛮夷。”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废除种姓制度,推广华夏思想制度。”

“只怕那些低种姓者非但不会感激我们,还会视我们为仇寇。”

陈景恪不禁暗暗点头,这個道理前世已经验证了。

印度在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可种姓制依然充斥着整个社会。

因为这种制度源于信仰,放弃种姓制度,就意味着背弃自己的信仰。

很多人自己都相信,自己是低种姓是因为罪孽深重。

这辈子好好侍奉神灵赎罪,下辈子也能投胎成为高种姓人。

所以,他们宁愿当低种姓人,也不愿意放弃信仰。

二十一世纪想要改变思想都尚且如此困难,更遑论是古代了。

而且就算真的建立了新制度又能怎么样?

废除种姓制度,建立郡县制,就需要大量的官吏。

燕国上哪弄那么多官吏,来统治这一亿左右的人口?

真以为大明的读书人多的用不完啊?

可以这么说,想推倒重建一套体系,完全是吃力不讨好。

姚广孝继续说道:“我们去了天竺就属于少数派,统治天竺是以小族而驭大族。”

“如果没有宗教,没有森严的等级禁锢人心,那些开悟了的被统治者,就会反过来推翻我们。”

“维持种姓制度,会让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

“我们只需要让自己成为婆罗门和刹帝利,就可以实现对天竺的统治。”

陈景恪笑道:“英雄所见略同,大师所想与我的第二个措施不谋而合。”

“事实上这么做的不只是我们,当初雅利安人征服了天竺,就是把自己变成婆罗门和刹帝利。”

“就连第三等的吠舍,也都是雅利安人。”

“天竺的原住民,只能当第四等的首陀罗和第五等的不可接触者。”

不可接触者就是贱民,连当奴隶的资格都没有。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道:“不过,你以为明人百姓应该放在第几等?”

姚广孝默然不语。

他思考过这个问题,燕国建立后肯定会从大明迁徙汉人过去的。

而且迁徙的人数还不会少,几百万都有可能。

以华夏人重视子孙的思想,用不了多少年就会变成千万人口。

总不能将所有人都列为婆罗门和刹帝利吧?

所以,第三等的吠舍是最合适的。

说起来,吠舍拥有经商等权利,其实还算是不错的。

然而,有一个缺点始终无法越过。

那就是种姓制无法跨越阶层,一旦当了吠舍,这些汉人百姓就再无出仕的可能。

而且种姓制严禁跨阶层婚姻,婆罗门和刹帝利可以通婚,下面的就不行了。

如此下去,用不了几代人,普通汉人就会和高层汉人脱离。

这是很致命的。

陈景恪顿了一下,见他没有回答的意思,就继续说道:

“在不废除种姓制度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自己的独立性?”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用不了多少年燕王一系就会被天竺同化,不再是华夏人。”

“这个问题,你可考虑过该如何解决?”

朱标、朱雄英等人表情也都变得凝重起来。

出则夷狄,入则华夏。

这话可不只是说说那么简单。

华夏自古以来就不是唯血统论,共同的文化信仰也非常重要。

燕王一系是作为征服者去天竺的,还有个任务是推广华夏文化。

如果反过来被天竺文化同化,那乐子就大了。

以前他们只考虑过军事方面的问题,从来没有想过这个。

或者想过,只是没有想到什么太好的办法。

现在大明即将对天竺动手,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解决了。

现在解决不了,等后面再想去解决,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几人的目光同时看向陈景恪。

这种问题,还是你来解决吧。

“阿弥陀佛。”姚广孝宣了一声佛号,说道:

“贫僧想过这个问题,却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解决之法,还请陈伴读指教。”

陈景恪没有在卖关子,说道:“其实解决的办法非常简单,一国两……”

嘴快了,差点说出敏感词汇。

陈景恪干咳一声,掩饰自己的尴尬:“咳,分而治之就行了。”

姚广孝眼睛一亮,他还真有解决办法?

连忙追问道:“不知如何分治?”

陈景恪解释道:“圈一块最肥沃的土地,作为汉人的专属居住地。”

“在这块土地上,施行华夏文化……”

这块地不允许天竺原住民随意出入,汉人百姓也不允许随意去原住民居住区。

不允许双方通婚。

在这里推行华夏文化,施行大明的各种政治制度。

百姓可以通过读书成为官吏,军人可以通过军功爵制改变阶级。

如此就可以保证燕王府一系不被当地同化,也能保证汉人军队的战斗力。

在华夏专属圈之外的地方,继续采用种姓制度。

华夏百姓做了官或者通过军功成为贵族,就有了离开专属圈,去原住民居住区的资格。

而且他们是以婆罗门和刹帝利的身份,也就是统治者的身份,去原住民居住区的。

不过在离开之前,要接受完整的教育。

说白了,就是告诉他们,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

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如果他们想去原住民居住区担任官吏,就必须接受更严格的贵族教育和考核。

尽可能的保证,每一个出现在原住民面前的人,都是符合统治者标准的。

朱棣高兴的一拍桌子,道:“陈伴读果然才智不凡,这个分治之法实在精妙啊。”

朱标也不禁连连点头,这个法子确实解决了所有问题。

朱雄英和朱高炽则毫不意外,还是那句话,在他们看来陈景恪能解决问题是很正常的。

有难题就找他,大明朝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别管他能不能解决,至少都可以给出一个不错的参考意见。

一个问题,要是他都解决不了,那大概率无解了。

姚广孝刚开始听的时候,觉得很熟悉,这不就是元朝治理天下的方式吗?

蒙古人一直生活在草原,不得进入中原地区定居。

甚至他们都懒得派人去治理汉人,采取了汉人治理汉人的方式。

他们只是派遣几名高官,对地方进行监察。

这种方式确实可以防止被同化,也能节省朝廷的管理成本。

但坏处有多大,看看元朝就知道了。

此时听陈景恪提出分治之法,他还有些不以为然。

但听到后面才知道自己太武断了,虽然都是分治,但内核完全不一样。

陈景恪在分治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对原住民的统治。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燕王府对天竺的统治。

汉人保持了纯洁性,就能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但凡天竺土著人想造反,都能轻松镇压下去。

在军功爵制的刺激下,汉人组成的军队,甚至会巴不得土著造反。

在经济上,燕王府可以通过对原住民的掠夺,养活汉人区百姓。

确保汉人百姓对王府的忠诚。

如果汉人区发生动乱了怎么办?

太简单了,王府能从原住民手里调集资源组建军队镇压。

历史上那些王朝亡国的根本原因,就是朝廷拿不出钱组建军队。

只要燕王府有足够的钱粮,就不愁没有人为他们打仗。

说的再难听点,燕王府还有最后一招可以用,调动土著人军队反过来镇压乱军。

只要不是汉人区和原住民一起造反,燕王府都能靠着左右互搏给镇压下去。

但汉人区和土著民,信仰不同制度不同,想要联合造反太难了。

甚至可以说不可能。

在陈景恪这套分治制度下,燕王一系对天竺的统治,真可以说如铁桶一般牢固。

如果不满足于此,想要推广华夏文明。

就慢慢的扩大汉人居住区的范围,一点点压缩原住民的生存空间。

等双方人数彻底逆转,就一举废除天竺教,全面推广华夏文化和制度。

但对这一点,姚广孝保留了意见。

作为燕王的谋士,他先考虑的是王府的利益,然后才是其他。

很明显,让汉人和土著保持分治,才最符合燕王府的利益。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觉得这个分治措施太精妙了,简直完美。

“陈伴读高见,贫僧佩服。”

如果是以前,被妖僧认可他会很高兴。

现在吗,习惯了,所以也就没那么兴奋了。

陈景恪淡淡一笑,说道:“大师过奖了,此法能不能行还要看执行者如何去做。”

姚广孝立即说道:“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让陛下、燕王失望的。”

大方向确定,接下来就是商量细节问题。

这次朱标等人也都参与了进来。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分治之法的大体框架给构建好了。

具体的细节,则需要姚广孝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