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知否:从截胡华兰开始 > 第二百五十一章 百转千回道金陵、是非得失道不清

杨家楼船。

查明所有水匪皆已拿下后,长青让亲卫们将这些水匪押在船头,吩咐女使婆子整理刚才被水匪翻找有些杂乱的屋子,旋即进了船舱里屋。

“夫人,事情妥当了!”

长青低头进屋,开始禀告道:

“对面船上的水匪尽皆伏诛,另有十三名水匪趁乱泅渡上船,皆已被绑在船头听候发落。”

屋内众人听了长青的呈报,以及外头开始传来女使走动的声响,这才将忐忑的心放下来。

“解决了便好。”

华兰点头,又随后问了句亲卫中是否有伤亡,确定只有寥寥几人受了些轻伤,这才放下心来。

同时心里暗道果然还是祖母阅历多,丝毫不慌不乱。

不料此时盛老太太心里也正纳闷呢。

‘那水匪听起来这么大的声势,竟如此不堪?还是平阳侯府的亲卫如此精锐?’

不过盛老太太也不好相问。

主家不问,长青也乐意不说,毕竟自己用的手段在别人看来有些狠辣了,更别说这一屋未曾见过血的女眷了。

夫人虽说心善,但一个心狠手辣的侯府亲卫长,肯定没有一个赶马车的亲随来的亲和。

华兰这时忽而又想起了方才船上的那对母女,因而出声问道:

“那对母女可还安全?”

长青当即点头,回道:

“方才探查出水匪的意图后,便任由她们回了原本的房子藏身,现在听到动静,已经出来,正在……”

长青面露迟疑,顿了顿,这才道:

“正在船头抱着他家逝去的官人……”

说到这,长青顺带把刚才的见闻说了出来,同时也说出来拷问水匪出来的消息,得知那妇人的儿子已经随着一扇门板,不知飘落到了何处,生死不明。

盛老太太闻声,不由点头感叹道:

“是个难得一见的好汉子,帮着检点尸首是应该的。”

“天气转入秋,正是夜深露重的时候,水上寒意浓,若是一直放任她在船头恐哭坏了身子,更别说还带个孩子了。”

华兰同盛老太太对视一眼,旋即吩咐道:

“你稍后把她带到船宫说话。”

长青应声道:

“是!”

如今看来那妇人也是水匪的受害者,就算初时上船一直嚷嚷,有哄骗的心思,现在也是万事皆休,没有什么威胁。

正是一个当头苦命人,还官人、儿子皆亡,只剩孑然一人带着襁褓婴儿,反正自己这边也没有什么损失,也不好直接丢在码头了。

船宫内。

华兰和盛老太太端坐在上首,明兰和如兰两个则是已经被赶去房里睡觉。

半晌过后。

长青带着那哭得梨花带雨,眼眶红肿的妇人走了进来,她手里的婴儿被李妈妈抱在了门外等着,正睡得安稳,显然也是一夜哭累了,并没有因为被陌生人抱着便哭。

那妇人进了屋,只垂着眉瞟了一眼坐在罗汉椅上的华兰和盛老太太,当即就“噔”的一声跪了下来,稽首感激道:

“民女李徐氏,多谢贵人救命之恩!”

在外人当面,自然是盛老太太这个长辈说话。

“你这一晚受了惊厥,也不必行此大礼。”

嘴上说着,但盛老太太也并未让人去搀扶,安然受了这一礼后,便让李徐氏先去一旁坐下。

李徐氏知道自己初次上船时的引诱心思已经瞒不住了,所以还要长跪不起,想要以此表明自己的歉意,但余光瞥见盛老太太的眉头一皱,登时心里咯噔一下,也只得埋着头落了半边屁股在座位上。

不过嘴里还一直声泪俱下道:

“感谢贵人们的大恩大德,能不计前嫌,依旧留下我们母女二人……”

“行了!”

人老精力不旺,更别说心中又起惊措了,盛老太太不欲听这妇人的辩说之语,不然怕是能一直哭诉到明天早上去,当即便直截了当道:

“我看在你家遭此大难的份上,本就不欲追究你的过失,你也不用再说什么求饶的话。”

顿了片刻,待李徐氏表情缓和,能静下心思考,盛老太太才继续道:

“又念在你家官人英勇无畏、为家人谋划的劲头,也便打算留个善意。

待得天明,你是作何打算?

若是要就此下船,去找你那儿子,那我们便留你些盘缠,在下个码头放下你。

若是你想回家,正好我们还要在此地等官府来人,到时我们便讨个允诺,让他们安排你返乡。”

突然遭遇水匪,又把他们清理了个干净,自然也要和此处官府通报一声,同时也能用朝廷驿站给杨文远回个信,交待事情始末,让他放宽心。

能一起帮着安排这李徐氏的去留,已然是心善了。

李徐氏也晓得其中道理。

她一开始进门就哭着叩首求原谅,心里便打的是这个主意。

她也明白自己不过一介弱女子,还带着襁褓婴儿,无论自己儿子是否存活,都是无能为力,因此并不犹豫,当即便垂眉低头道:

“民女想先带着女儿回归家族,到时再求着亲族长辈派人来寻桐儿!”

盛老太太也不意外,当即点头问道:

“那你家住何处?”

“金陵!”李徐氏忙不迭的道。

“金陵?”

盛老太太登时怔了神。

旁侧的华兰也闻声看了旁边祖母一眼。

金陵。

这个地名在盛家儿女心里实在是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盛家儿女从小便知道自家祖母的出身,勇毅侯府的独女——而金陵便是当今勇毅侯府所在。

陌生,是因为金陵这两字虽然熟悉,但在盛家人那儿从来都只是在脑子里过一遍,对于自家祖母这老死不相往来的母家,实在是不怎么提及。

现在骤然听到,不由得都有些愣住了。

见上头两位贵人一时间没人说话,反而有些面面相觑的意味,李徐氏不知道华兰和盛老太太此行的目的地是宥阳,只以为是两位贵人嫌弃金陵离的有些远,自己不值得耗费太大的人情。

当前他们航行的水道是往南,准备去往淮南西路,黄州地界,而金陵则是离宥阳不远,是在东方。

乍一眼看,确实是不相干的位置。

当下赶紧回家才是正途,李徐氏怕被拒绝,连忙道:

“两位贵人,也不需劳烦你们托人情,民女只奢想贵人能借些银钱给我,找个车行把我送回金陵,若能有幸得知贵人出处,我必当结草衔环,将来报答救命之恩!”

“你当我是什么?还要对你出尔反尔不成?”

盛老太太没好气的瞪了李徐氏一眼。

自己不过是愣了下神,就被误会是是个吝啬的人,这如何说理去。

不过盛老太太也不在意李徐氏这点小心思便是了,突遭横祸,这妇人能有谋算便不错了。

等等……

盛老太太突然脑中灵光一闪,陡然眸光一凝,不确定的朝李徐氏问道:

“你的母家是姓徐?”

李徐氏不知为何盛老太太突然问这个,但“李徐氏”的名头她开头便说过了,当下也不犹豫,立马点头应了下来。

盛老太太的眼神开始飘忽不定起来。

勇毅侯府便是姓徐,金陵徐家!

刚开始这商贾之妻说自己是“李徐氏”,她心里根本毫不在意,但现在一听她出身金陵,便立刻联系到了一起。

华兰此时也是反应过来。

这妇人莫非是和祖母的母家,金陵的勇毅侯府徐家有关系?

出了五服的没落旁系族人?

还是家生子出生?

华兰倒没想什么这女子是正经徐家出身,毕竟虽说勇毅侯府没落了,但怎么也不可能把一个姑娘嫁给商贾。

就如同汴京人瞧不起外地人,汴京勋贵同样瞧不起外地勋贵,同在汴京的权爵需要顾忌面子,但对于外地“乡巴佬”,自然是随意揶揄。

要真是有,汴京城里怕是早就传遍了。

事关勇毅侯府,盛老太太等约是撕破了脸,不管心里怎么想,但嘴上却不好问,不过华兰一个小辈却是无碍。

因此盛老太太沉默后,华兰当即便开口问道:

“你母家姓徐?可是和金陵的勇毅侯府有关联?”

李徐氏一听便知道这船贵人怕是和勇毅侯府有关联,心中欣喜之下,但也不敢拿自己主家扯大旗,老老实实的回话道:

“回贵人的话,我家从曾祖父起,便是侯府的家生子,因早些年曾祖父当了老侯爷的亲卫,立了功,所以被主家赐了徐姓。”

只听李徐氏继续道:

“我那夫君原是侯府下边商会的管事,因为做事得当,挣了不少银钱,最后得了主家看中,便把我许给了他。”

“今次便是得了主家吩咐,南下去看顾生意。”

李徐氏将自己出身和前因后果说完,便低下了头,不发一言。

骤然听到徐家的消息,还是这样的机缘巧合,虽只面对的是一个地位低微家生子,但已是勾起了盛老太太心中的往昔回忆,不由得面露惆怅起来。

“行了,话已问完,你退下吧!回金陵的事我们会妥当安排。”

“是!”

李徐氏就要躬身退下,不过倒退至门口时,突然想到了这家贵人和主家有旧,不知怎么得就鬼使神差的来了句:

“贵人可是要留下姓氏?若是主家问起,民女也能回个话头。”

华兰黛眉微微拧了拧,见祖母似是未听见一样,当即给了个折中的答案:

“杨家!”

李徐氏离去,门扉轻轻合上的声音微不可察,但盛老太太却是如同听到了一般,恍若初醒道:

“那人走了?”

“走了,等官府来人,我便让他们把这母女护送回去。”

盛老太太表情不变,像是已经忘了刚才的怅然若失,点头道:

“这样也好,我们在这儿遭了水匪,怎么也能问责本地官员一句,若我们不索取些什么,他们反而惴惴不安,担心我们在朝堂上参他们一本,现在正好两相宜。”

“夜已深,祖母也乏了,便先回房了。”

说罢,盛老太太就让房妈妈搀扶着自己回房。

不过临出门前,身后传来华兰的声音:

“祖母,待得黄州后,此去宥阳少也要待上一个月,金陵和宥阳两地近在咫尺……”

近在咫尺?

盛老太太轻轻叹息一声。

岂不闻咫尺天涯?

昔日的糊涂账,盛老太太心里也不怎么记得清了。

到底是自己的错,还是勇毅侯府那边的错?

当年盛紘娶妻,还未定下王若弗,勇毅侯府那边便提出了两家结亲的请求。

自己喜不自禁,以为可以基于此加强两家的关系。

毕竟因为自己的缘故,导致两家的关系很少冷硬,没有半点亲家的样。

而且让盛紘娶了徐家的女儿,这样无疑会增强双方的情感纽带,加强自己与盛紘、徐家的关系。

同时盛家未来后辈身上也算流淌了自己的血脉,也能稍稍弥补自己的遗憾。

结果当自己拿起勇毅侯府那边送来的姑娘名单一看,发现不是庶女,便是出身旁系的姑娘。

这样身份的姑娘有什么好的?

当年尚且年轻的盛老太太眼界依旧在,依然留存着侯府独女的心高气傲。

盛紘虽不是盛老太太亲生的,但盛老太太可是把盛紘养在自己名下,当做自己的嫡子对待,自然不乐意这门亲事。

勇毅侯府那边同样不痛快。

我堂堂勇毅侯府徐家,一代嫡女、独女都嫁到盛家了,现在还要让我再送一个嫡女过去?

盛家哪来这么大的脸?

再说了,那时盛家官场上只有孤儿寡母,怎么都是一副无依无靠的单薄样。

况且盛紘还不是盛老太太的亲生儿子。

自家派出姑娘和盛紘结亲,此举怎么说都是对盛老太太、对盛家的好处更多,盛老太太不应该退让些吗?

但盛老太太偏偏是态度强硬,分寸不让!

一个是觉得自己的自尊被挑衅了。

一个本就对盛老太太不顾家族声誉,人脉往来,赫然下嫁有些不满,同时还对盛老太太带走的天价嫁妆颇有微词,现在想要来个帮衬一手昔年自家嫡女的佳话,结果又落了个冷脸(徐家视角)。

那就索性一别两宽!

自此数十年,两家再也没有任何走动。

这么些年里,随着年纪大了之后放权给盛紘,自己待在寿安堂的那方小天地里,盛老太太也偶尔会想起这事。

当初站在年轻时自己的立场,自己觉得徐家那些人是故意送来这些旁系的姑娘,想借此机会和自己彻底闹掰,撇清关系。

但若是站在他们的立场呢?

两代嫡女嫁给同一人家,还是当初盛家这样的……

别说当初了,就是如今盛家有盛紘这位官至五品的官员,因为杨文远和华兰在前,现在对于长柏和杨如锦的亲事都有些犹豫,更别说差之远甚的当初了。

其中落差怕是更大。

有可能是他们一开始便打定主意和自己撇清。

也有可能一开始是好心,但看见自己这徐家姑娘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从嫁人到儿女婚事,一点都没有看顾徐家利益,那便索性把事情做绝,不再有勾连。

念及此处,盛老太太心中苦笑一声:

‘说不得在他们心里,我才是无情无义的那个!’

“祖母?”见盛老太太并未回话,华兰试探着小声确定道。

盛老太太并未转头,心中也没有谈兴,只深深叹了口气,由房妈妈搀扶着出了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