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七国争霸,昏君竟成千古一帝 > 第一卷 第89章 升官制度

李明义闻言,心中虽有不甘,却也明白这是魏国所能给出的最大让步。

他深吸一口气,郑重承诺:“陛下放心,我李明义愿以唐国之未来为誓,必不负魏国所望。”

曹辟见状,嘴角勾起一抹深意的笑容:“好,李君既有此决心,魏国自当鼎力相助。不过,出兵之事需谨慎,朕愿先借予李君三千精兵,以作先锋。待时机成熟,再行增援。”

李明义闻言,感激涕零:“多谢陛下大恩大德,李明义定当铭记于心,誓死报答魏国之恩。”

然而,这三千精兵,到底是什么样的精兵,双方可没有提出。

........

魏国宰相府内,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房的案几上,映照着两位父子深沉的面庞。

“酒儿。”

司马泉的声音低沉,打破了书房内的宁静。

“你可曾听说,那曾经的唐国皇帝李明义,已悄然来到魏国?”

司马酒闻言,目光一闪,似乎捕捉到了什么关键的信息。

他微微欠身,以示恭敬,同时心中暗自盘算:“父亲大人所言极是,孩儿确有耳闻。只是不知,这李明义的到来,对魏国又有何影响?”

司马泉微微一笑,那笑容中藏着难以言喻的狡黠:“酒儿,你可知,这李明义虽已落魄,但在唐国百姓心中,他仍是那个英勇无畏的皇帝。他的到来,或许正是我们布局的关键。”

司马酒闻言,心中一动,似乎明白了父亲的意图。

他压低声音,将他的计划娓娓道来:“李明义虽已落魄,但他在唐国百姓心中仍有威望。若我们暗中助他复国,一来可消耗魏国的兵力与物资,二来可借由李明义之手,在唐国百姓心中种下对魏国的不满。如此,魏国在外的名声受损,国内民心亦会动摇。”

司马泉听罢,沉默片刻,眼中闪过一抹深思:“此计虽妙,但风险亦大。若被陛下察觉,你我父子恐难逃一死。”

司马酒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父亲大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只要我们行事谨慎,不留痕迹,陛下又如何能察觉?再者,一旦计划成功,魏国国力受损,民心不稳,到那时,皇位之争,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司马泉望着儿子那坚定的眼神,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此计若成,魏国必将陷入动荡,而他父子二人,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同样,这也可能是他们掌控魏国大权,甚至登上皇位的天赐良机。

最终,司马泉深吸一口气,缓缓点头:“好,酒儿,此事就交由你去办。但切记,行事需谨慎,不可留下任何把柄。”

司马酒闻言,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父亲大人放心,孩儿定不负所望。”

..........

蜀国与吴国之间的战火已经熊熊燃烧了数载春秋,像是一场无休止的风暴,席卷了两国的每一寸土地,也深深刺痛了每一颗渴望安宁的心。

蜀地的田野,不再是往日那般郁郁葱葱,而是布满了战争的疮痍。

农人们望着那片曾经滋养了无数生命的土地,如今却因战火而变得贫瘠,心中满是无奈与苦涩。

他们辛苦耕耘,却往往收成寥寥,只够勉强糊口。

家中的粮食,要精打细算,才能勉强支撑到下一个收获的季节。

吴国的水乡,曾是鱼米之乡,如今却因战火的肆虐而失去了往日的宁静。

小桥流水旁,曾经欢声笑语,如今却只剩下寂静与荒凉。

百姓们在这片土地上,用坚韧与毅力支撑着生活,却往往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

战争的胜利,或许能带来一时的荣耀,但失去的,却是永恒的安宁与幸福。

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百姓们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他们不仅要面对战争的威胁,还要承受着饥饿、疾病与贫困的折磨。

两国的百姓都希望能有一个人,能够出面将这场战争彻底平息。

他们实在太渴望和平与安宁了。

.........

晨光初破晓,早朝的钟声悠扬响起,回荡在宫墙内外,唤醒了沉睡中的都城。

大殿之内,群臣肃立,气氛凝重而庄严。

苏山泉,身着朝服,神色凝重,手持笏板,率先出列,声音沉稳有力:“陛下,关于唐国土地接收之事,臣已与众臣商议多时。唐国覆灭,其土地广阔,资源丰富,对我周国而言,实乃天赐良机。然,接收之事需谨慎行事,既要彰显我大周之威,亦需兼顾民心,以免激起不必要的反抗与动荡。”

方泰贤,紧随其后,语态温文尔雅,却字字珠玑:“陛下,臣以为,接收唐国土地,不仅关乎领土扩张,更关乎文化融合。我周国需以礼相待,以德服人,方能赢得唐国民众之心。臣建议,派遣使者,携带陛下之旨意,前往唐国各地,宣示大周之仁德,同时,亦需尊重当地风俗,逐步推进文化融合,确保民心安定。”

李泽邦,亦是言辞恳切,目光坚定:“陛下,接收唐国土地,还需考虑官员选派与治理之事。臣建议,从我大周精选贤能之士,前往唐国各地任职,以稳定局势,促进经济复苏。同时,需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接收与整合唐国原有官员,甄别贤愚,以才用人,确保新政顺利推行。”

三位重臣之言,字字句句,皆显露出责任担当。

朱渊,却只是静静地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面容平静,未置一词。

终于,朱渊缓缓开口:“朕近日听闻,我朝升官制度,乃是保举制,可有此事?”

此言一出,苏山泉、方泰贤、李泽邦三人面色瞬间变得僵硬,彼此间交换了一个微妙的眼神。

显然,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他们未曾预料到的敏感领域。

半晌之后,方泰贤才鼓起勇气,上前一步,恭敬地解释道:“陛下所言极是,我朝升官制度,确为保举制。此乃太祖皇帝在位时,为选拔贤才,稳定朝纲而定下的制度。历经数代,虽有微调,但大体框架未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