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北朝帝业 > 1382 南川定乱

北朝帝业 1382 南川定乱

作者:衣冠正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23:34 来源:平板电子书

辽东方面北齐残众紧张备战,但是在大唐朝廷这里,却仍未将全力追剿其部提上日程。

不只是因为西巡成功结束之后,大唐师旅也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休养,同时也因为还有别的事情需要加急处理,那就是在长江以南的南川地区又发生了叛乱暴动,波及到了江州大部分区域、甚至地处岭表的衡州也大受影响。

这一次的叛乱主要是一干所谓的南川豪强所发动起来,至于根源则就是朝廷在南川诸州郡所推动的编户均田劝耕等一系列的政令大大损伤了这些南川豪强的利益,于是他们便趁着圣驾西巡之际于地境之内发起叛乱,妄图继续维持其割据之势。

李泰车驾行至陇右的时候接到了相关的奏报,朝廷方面已经开始动员山南人力物力准备进行平叛了,而他在略加思忖之后,便又下令册封嫡长子李晋为秦王,正式的出阁开府,并且任其为荆州大总管,前往江陵坐镇主持平定此番南川叛乱。

这是李泰第一次给儿子加授正式的官爵并且委任职事,这也意味着他开始加强对儿子的培养,使其逐步接触国中军政事宜。

当然军国大事不可儿戏,李泰虽然想要培养儿子,但也不可能直接便将军国大事交付给他全权处理,仍要安排靠得住的人进行辅佐。

于是李泰又任命自己的舅舅卢叔虎为秦王府长史,李去疾为王府司马,并以前荆州总管、邓国公田弘为荆州大总管府长史,高颎、苏威、崔弘度、卢恺等并为辅佐,一同前往江陵就任,事毕归朝。

南川叛乱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早在南朝时期江州南部便多强梁豪宗,侯景之乱时期其境又多豪强割据一方、称雄乡里,越发的难以管束。就连南陈陈霸先时期,对于那些武宗豪强也不过是羁縻笼络而已,难以连根拔除。

大唐在灭陈期间,主要所针对的乃是盘踞三吴地区的南陈宗室陈蒨以及侯安都等等人,对于其他没有旗帜鲜明反抗大唐统治的地方势力,也都基本上没有进行肃清处理。

当时南川地区因为王琳这个搅局之人的存在,地域内许多其他的问题都没有显露出来,再加上王琳直接向大唐投降,那些人事问题便更加没有发作出来的机会,大唐便已经顺利的控制住了南川地区。

但这些人事问题一时没有发作,并不代表就不存在了,尤其是当大唐在统治其地之后开始重新建立地方上的秩序,这自然让一干各行其是的南川豪强们倍感约束,过往纵横乡里的特权被一再剥夺,原本控制在手中的人地资源也在不断的被收编,这些南川豪强自然是积忿多时、怨念深重。

只不过统一天下的大唐实在是太过强大,远非他们这些方隅豪强能够挑衅,因此心中纵有不满便也只能暂且按捺下来。

一直等到此番圣驾西巡,才让这些南川豪强们看到了些许搞事的机会,私下里串结一番,于是便赶在年关时节相约起事,驱逐大唐派驻在郡县之间的官员,各自据守一方川谷塘陂,便成一方势力。

南朝的分裂基因还是挺强的,积存多年的人事问题远不是区区数年治理便能彻底的弥合。这些南川豪强们散漫成习、恃险不宾,很快就将周边区域搅闹得一塌糊涂。随着这些南川豪强们揭竿而起,江东其他各处地方豪强氏族也都不乏旁观事态发展者,一时间使得整个江东地区气氛都变得凝重紧张起来。

一般的士民百姓最关心的自然是朝廷将要如何平叛,对于那些叛乱之众又要如何处置,但是对于官场之众而言,却有另一桩事更加值得他们重视,那就是秦王出阁任事。

南川叛乱不过方隅之患,只待朝廷定乱大军入境,平灭叛乱不难,秦王出阁却是关乎到社稷国本的大事。虽然这位皇长子还未直封皇太子,但大家也都明白这是因为至尊西巡未归、不能亲自主持皇太子加元服的典礼而暂为权宜之计,未来秦王入主储宫已是板上钉钉之事。

虽然过往群臣也都见过这位秦王殿下,但那都是在不同的典礼场合当中,每个人都端庄严肃、一板一眼,各自性情展露有限。而秦王日常所接触的亲友师长们也都身份不俗,鲜少会当中谈论秦王私事,因此对于这一位皇长子究竟是个怎样的脾性、才能又如何,外界也都所知甚少。

秦王此人秉性本质如何,关系到未来大唐帝国的传承与发展,故而内外群臣对此也都深感好奇,随着这一次秦王出阁任事,许多人也都想借此观察一番。只可惜秦王初封便要远赴山南江陵,让畿内许多官员都颇感失望,而山南道文武群臣则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准备于境迎接秦王殿下。

随着诏令下达,秦王一行很快便南出武关,沿途也无作停留,直赴江陵而去。荆州刺史李迁哲还在江陵州府督办钱粮诸事,忽然被北面来使告知秦王已经即将入境,李迁哲便忙不迭率领州佐们前往州境相迎。

“臣等恭迎秦王殿下入州,州事所系迎驾来迟,还请殿下恕罪!”

当李迁哲一行来到江陵北面的武宁城时,秦王一行已经抵达此间,李迁哲心中自是有些忐忑不安,忙不迭硬着头皮入前作拜道。

“长沙公不必多礼,孤今受遣为事而来,迎送之礼小事而已。朝廷任公于此亦为牧民宣治,余事皆为分外,不必介怀!”

秦王李晋如今已经是十五六岁的年纪,相貌兼得父母之长、很是英朗,虽还没有形成独特的气质,但因家教优良待人接物也是彬彬有礼,性格端庄之余也颇开朗,只是从长安一路奔赴山南只用了不足旬日,因此显得有些疲惫。

李迁哲听到秦王这么说,心内也是微微松了一口气,尽管相见不久且只说了几句话,但他对这位天潢贵胄已经是颇生好感,在暗暗打量秦王几眼之后,便忍不住感叹道:“当年臣于汉水初见至尊,一时惊为天人,今于江陵迎见殿下,当年惊艳今亦有感。殿下青春韶年,兼得主上超逸风格,当真令人惊叹!”

这话说的多多少少有点肉麻,左近群众却无人敢笑,而是各自点头表示附和。

李晋年纪虽然不大,但类似的情景也多有经历,他固然欣喜于旁人称赞自己颇肖其父,但也并没有因此而乱了心怀思绪,只是又笑语说道:“血脉相传,料非俗类,但任事无缺,才可免称庸才。长沙公称誉尚早,定乱凯旋之日,再借你赠言,归奏主上!”

虽然刚刚受封出阁,但李晋素来都不是一味养在深宫之中,待人接物也并不怯场,与李迁哲对话几句然后又在其引荐下与荆州群属一一相见,而后便一起返回江陵。

“平生虽是初履,此城却与孤有缘!人间方才有我,城头正奏凯歌。邓国公等当年俱从主上威震山南,今我有幸与公等世间名将共事于此,若显拙露怯,公等需帮我稍为遮掩啊。”

来到江陵城外,李晋望着此城忍不住感叹道,他虽然第一次来到这里,心内却是倍感亲切,又想到父亲的丰功伟业,忍不住便向同行的田弘等人说道。

田弘闻言后忙不迭欠身道:“臣等亦是人间俗类,幸蒙不弃、得从主上,遂得一时薄名。殿下深得传承、耳濡目染,南川宵小难能匹敌,臣等幸从分功,亦如前事。”

“言谈可以恭维,临事仍需努力。孤今奉命入此,但凡有益于事,有求必应,惟求诸位从速定乱、相共凯旋!”

李晋如此身世,对他而言常人深感忧困的问题都不成问题,而他所需要面对的则是如何在一片正面热情的咨询中获取到真正有用的讯息。

所以他在父亲的教导下,从很小就明白要将人的言行分开来看,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把握住那些真正有助于完成目标的元素。

江陵这里已经聚集起了山南道五万甲兵,待到秦王一行抵达之后便陆续开拔、舟车并进的杀往南川,负责前线督战的乃是田弘,李晋则坐镇江陵后方,在舅公卢叔虎以及荆州刺史李迁哲等人辅佐下,一边了解并主持定乱大军后勤事宜,同时又分批接见安抚山南各地赶来求见的士民。

南川叛乱的豪强分散在山野沟壑泽塘之间,真正战斗起来的作战难度并不太大,田弘统军入境之后便先在鄱阳湖南击败了叛军大部,但是接下来的围剿却比较麻烦。

南川地理多泽塘丘陵,并非一片平野,当这些叛军化整为零的分散于乡野的时候,便借着对乡里地形的熟悉了解而跟官军玩起了捉迷藏,官军每至他们则一哄而散,官军若退他们便又开始寇掠乡野。

如此定乱战事从年初一直进行到了晚春时节,足足三个多月的时间仍然没有完成对这些叛军的围剿肃清,定乱战事陷入僵局,钱粮消耗则是与日俱增,而且如若叛乱再继续持续下去,无疑会大大耽误耕事,乡人失耕歉收,生计无着,恐怕又要破家从贼、使得乱事更加严重,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江州刺史的王僧愔便提议与其继续追剿,不如加以招抚,以免战事继续进行越发的劳民伤财。

但当他作此提议后,当即便遭到了一些主战将领的反对,直道王僧愔此计并不可取,之前便是因为怙恶养奸而致成此祸,如今若再进行妥协,只会让这些南川豪强们越发刁顽难驯。而且如今战事之所以陷入僵局,并不是因为战力不及,而是因为那些叛众太过狡猾。当下唯有秉持除恶务尽的原则,才有望彻底肃清这些祸乱的根源。

双方各执一词、彼此吵闹不休,谁也说服不了对方,随着争执的继续,陆续还又有其他的意见出现,这些意见自然也都汇总到了秦王李晋这里来,由其做出判断取舍。

但李晋只觉得这些意见各自都有可取之处,又各自都有不足,让他采纳哪一个他也难下决断。包括卢叔虎等人各自也都持见解,自然难以给他有建设性的指点。

“圣驾已经归京,殿下若委实难决,不如将此边情况具表奏告朝中,由至尊做出决断!”

随员中高颎见秦王难作决断,于是便提议说道。

李晋闻言后也连连点头称是,于是连忙派人快马加鞭去请奏朝廷,不久后朝廷便有回信抵达,然而传来的却并非什么指点决策,而是至尊对秦王一番严厉的训斥,至尊在书信中不只对秦王的犹豫不决训斥一番,而且还下了一个最后通牒,要求秦王无论如何都要在入夏前结束南川战事,无论结果好坏都归朝复命。

李晋往年忧愁无非功课做的不够好,而今首次任事便就做成这样,心中的挫败感可想而知。而面对父亲所施加的庞大压力,他也难以回避,只能硬着头皮深思熟虑的考量再三,最终才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即刻停止南川当下的征剿战事,全力劝耕奖农。

得知秦王这一决定后,一些主战的将领自是一片哗然,甚至就连田弘都从前线返回劝谏不可,然而面对群众的劝谏质疑,李晋只是沉声说道:“此番前往南川定乱,是为兴治、而非杀生。如今杀生未已、耕事又误,可谓双失。既然两事不可兼得,那便先得一桩,南川之贼虽可恨,民却可怜,战事若再持续下去、大误耕事,无疑是逼民为贼。”

“但今群贼俱入穷途,一旦放弃追剿,使其得有喘息之机,来日必然为祸更深啊!”

田弘又连忙苦口婆心的说道,好歹忍住没有说秦王这一想法有些妇人之仁。

“此番罢战之后,不止要劝民为耕,更要劝贼为耕。传告州郡官府,但肯弃械垦荒,可以既往不咎,并量其垦荒亩数,赐以粮种、农具、耕牛、布帛等。征师驻于南川,钱粮耗损日甚,若能将此杀人之资用于活人,犒奖垦荒之徒,乃是大善!”

李晋继续沉声说道:“或为此为迂腐之仁,贼之为贼,本就昧于仁义,更难以恩感化。但安生乐命,是人之天性。向者生民适乱,是因天下纷争、民不聊生,但今皇朝兴治,但能从治而生,谁又愿从乱而死?

况民之为民,不在德义,而在田亩。贼若弃戈执犁,与民何异?王田之内,三时作而一时息,孰能为贼?杀生可以灭贼,劝耕同样也可。”

田弘听到这里,一时间竟有些词穷,低头沉默片刻,才又开口说道:“可是殿下,若这些顽贼仍然不肯弃械就耕,不应王命,又将如何?须知他们本来就是刁悍难驯,所以才兴兵为乱,贼不乐安生,何以安生诱之?”

“贼不乐安生,百姓却乐。凡所聚乱之贼,皆其乡里豪富剽悍之徒,其乡百姓但能执贼报官、发掘贼巢者,皆可均其田宅、分其仓廪。”

李晋也并不是一味的要讲仁义,对于那些顽固作乱的贼徒,他同样不打算轻易放过,只是与之前大军劳顿、征师费巨的方式不同,他打算将此转变为乡人与乡豪之间的矛盾,通过那些乡人的检举告发和辅助配合来定点清除那些乱贼首领。

之前也有人做出这样的提议,但被人以是教人用奸、败坏乡伦道义而否定,但李晋在思忖一番之后还是觉得所谓伦义还是太过空泛,尤其眼下南川叛乱迟迟没有解决,这难道就称得上乡义淳朴?

朝廷施治的基础就在于人和地,既然那些作乱的贼子不愿意接受朝廷的统治,那自然就要将土地奖励给愿意接受朝廷统治之人。有了这些人的配合引领,再对那些乱贼追剿起来自然就目标明确、效率大增!

于是随着秦王做出这一决定,唐军师旅大部便撤离南川,仅仅只是留下了少量的精锐骑兵留驻郡县,并且发布一系列奖励耕垦的政令,让各地尽快恢复春耕。

随着官军撤离,那些乱军们自觉得总算坚持获得了胜利,于是便都趾高气昂的回归乡里,同时也勒令部众们抓紧时间进行耕作。毕竟他们作乱也是需要吃饭的,而且许多乱军头目本身就是乡里大豪,各家田地若因战事撂荒歉收则实在太过可惜。

可是随着这些乱军解散归乡、各自开始耕作起来,那些乱军头目们很快便发现情况有些不妙,原本他们约定彼此间是要保持联络,同时防备官军再次杀回,定期还要重新聚集起来。

最开始一段时日情况还好,可是渐渐的失约之人便越来越多。因为大家都发现官府管理异常的宽松,甚至一些乱军头目公然在乡里游走、甚至出入城池都不受执拿,甚至只需要到官府报备田地讯息,官府验证之后便会给予粮帛等赐物。

一些人自然觉得这是他们努力抗争得来的好处,而且既然已经争取到了,那也就无谓再作抗争。毕竟之前官军定乱杀人时也着实凶狠,他们也多有乡亲子弟死在了叛乱当中,如今总算安定下来,处境也得有改善,自然也就不想再作乱了。

但这样的情况显然不符合那些乡里豪强的利益,他们要的可不是官府赏赐的仨瓜俩枣,而是希望能够完全垄断乡资乡序,拒绝接受官府的管制。因此当发现民众们都被官府那些小恩小惠给消磨斗志之后,这些人便也警惕起来,于是便想着再次将部众给集结起来。

然而他们这里还想再次为祸,殊不知自己也已经成为了一些乡人的目标,很快便有一些豪强的坞壁庄园突然被乡人冲破,又或被乡人配合官军里应外合的攻取下来。

一时间那些胆敢返回乡里的南川豪强们纷纷罗网,甚至包括一些早在侯景之乱时期便活跃在境内的豪强,诸如豫章周迪、熊昙朗之类,全都遭到部曲和乡人的出卖,陆续为官军所抓捕。

如此一来,南川平叛就此打开局面,一些首领人物纷纷被抓捕,而许多原本从乱的百姓也借着官府息戈劝耕这一机会而回归乡里,重新成为编户的顺民。等到时间进入五月仲夏,南川各地已经是兵戈悉定、风物融洽。

随着南川叛乱被平定,坐镇江陵数月之久的秦王李晋便也率领一干定乱功士与所抓捕的南川乱军首领们一同归都报功献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