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临夏 > 第173章,地位

临夏 第173章,地位

作者:吃红薯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方临还是小瞧了锦衣卫镇抚带来的影响,当日和董祖诰喝酒留宿,抵足而眠,直到次日,才真正感受到了这一个官职带来的巨大社会地位变化。

来到店里,黄荻、柴一苇、刘洪文、耿石,都是称呼着‘方镇抚’。

饶是性子最大大咧咧的黄荻,往日私下里仍会称呼‘临子’,今日却喊的是‘方镇抚’,并自这一天后,再没喊过一次‘临子’。

从前,刘洪文对方临有着敬佩,但哪怕方临写出《三国演义》,第一部、第二部如何大卖,他心底始终还是有着一种身为秀才的矜持,今天却是一点也没了,完全将自己位置摆在了下位。

回去西巷胡同,方母、田萱在小乌山那片空地,街坊邻居也都知道方临被皇帝封了官,正在谈论着这事,热火朝天。

不同于以往,这些街坊邻居对方母说着奉承话,心中还是觉得‘方家无非过的好一些,大家还是平等身份’,如今却是未开口,身段就先放低了数筹,就连田萱,都再没人敢开玩笑打趣了。

方母接受着周遭大娘、大婶的恭维讨好,红光满面,看到方临回来,连忙放下手头东西起身:“我儿回来了?那封圣旨已请回家供着,官服也差人送来了,临子你当个这个官,是不是还要去京师啊?”

“不用,娘,我这是虚职,食禄不莅位,就是光拿俸禄不用做事。”方临用最浅显的话解释道。

“好好好,那也是吃的官家粮,我听每月有十四石呐!”

方母哪知道什么虚职,听了只拿俸禄不用做事,反而更高兴了,反正在她看来,儿子做官了,还是从五品的大官,虚的实的有什么影响。

田萱也是高兴和方临说着:“临弟,昨天你接了旨,娘可高兴了呢,一直在说咱家祖坟冒了青烟……爹也是,昨晚在外面喝酒,好久才回来,喝醉了,还在说要去给咱老方家祖坟烧纸……”

方临听着,明显能感受到,这次封官,方父、方母、田萱的高兴,要比以往他拿回来上万两银子还要强烈得多。就似乎,那俸禄的十四石米,七两银子,比别的七十两、七百两、七千两,都要高贵似的?

‘从前拿回家银钱,纵使我说了有种种人脉,不用担心,爹、娘、萱姐也感觉如无根之萍,这次真正封了官,他们才有安全感。哪怕聪明如萱姐,也是受到这个世道风气影响,不可免俗。’他心中暗道。

街坊邻居看到方母、田萱说完,这才纷纷开口,让方临感受到了比从前恐怖得多的热情。

“我就说临子是读书人,果然不一样,现在果然做官了!”

“是啊,书写得好,让皇上看到了……还是得读书啊!”

“咱们能和从五品的大官住在一個胡同,说出去都有面子哩!”

……

胡同出了这么一个大官,可是稀罕,街坊邻居也不管虚职与否,不了解,也不在乎,只知道那是一个从五品的官,比知县还要大得多的官儿!

方临都被这股热情,弄得有些不好意思,对了,还有大娘说要给他说亲,说妾!

——以前,他家再好,开书肆挣再多钱,因为和田萱婚事早早定下,街坊也只是叹息没缘分,晚了一步,从没提过说妾,可能是心里下意识认为方临身份不够?如今,却是出现了这种现象。

方母听了这话,却是瞬间冷下脸,在她心目中,田萱就是极好的儿媳妇,也非常处得来,真要再纳个妾,谁知道是什么样的人?下意识排斥。再说,田萱又不是不能生,还正怀着孕呐,这时候说这话合适么?

一见方母脸色不好看,不等方母说话,那个说出这话的大娘就是啪啪啪用力打着自己的嘴,说自己说错话了。

旁边更多人出言,打着圆场,很快就又其乐融融。

方临看到这一幕,突然深刻理解了,这个世道,为什么那么多人要苦苦考一个功名,只求当一个‘官’:‘因为自古至今,在这片官本位的土地上,一个官的影响都是无与伦比的啊!’

‘也是,我的前世,到了二十一世纪,在齐鲁大地上,还深受这个观念的影响,钱再多,也不如一个小吏般的公务员,更能让人高看一眼。’他暗暗摇头。

街坊邻居,大娘、大婶的热情,方临实在兜不住,故而没在这里多留,打过招呼就过去了。

路过欧家,学童们放学,欧夫子拿着喝水的竹筒从屋里出来,见到方临将他喊过来坐下:“方临,我听说你封了从五品锦衣卫镇抚的官,如今也是方镇抚了。”

“夫子,您就别拿我开玩笑了。”

方临大摇其头:“咱胡同的人不太清楚,您还不知道么?就是一个名头好听的虚职。不怕您笑话,就这我还不了解,昨天宣读圣旨时,我听到锦衣卫镇府,第一反应还吓了一跳,下意识想起传说中穿着飞鱼服、佩戴绣春刀的锦衣卫,以为陛下要将我召去京师,让我查案抓人……”

“哈哈!”

欧夫子笑起来:“从五品的虚职,那也是从五品,领的是实打实的俸禄。不过,锦衣卫在民间的确是过度渲染,许多人一听锦衣卫,反应就是缉捕抓人的煞星来了。”

方临笑着点头。

前世,种种影视剧有意无意的渲染下,锦衣卫成了黑暗、血腥残、阴险的代名词,似乎提到锦衣卫,所有人就该战战兢兢、闻风丧胆,说不怕,反而是咄咄怪事。

“夫子和我说说这锦衣卫呗!”昨日,董祖诰只说了这个锦衣卫镇抚的官职底细,关于锦衣卫本身更多的,方临还真不了解。

他觉得,自己作为锦衣卫镇抚,还是有必要更详细了解一番。

“这锦衣卫啊!”

欧夫子说起来锦衣卫来历:“卫、所乃是太祖创立,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下设指挥室,指挥使下又设千户、百户等。锦衣卫的‘卫’字便是从此而来,乃是正儿八经的天子亲军。

太祖时期,锦衣卫的前身叫作拱卫司,因有管理仪仗之责,又称为统辖仪鸾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光武十五年,才改置锦衣卫。

要说锦衣卫的职责么,一为负责仪仗,凡是皇帝出行,狩猎,亲征,祭祀等等,必有锦衣卫相随。你说的飞鱼服、绣春刀,并非所有锦衣卫都能穿,也不是锦衣卫的常服和常用兵器,一般在重要场合,或者祭祀之时,方才穿着,一年之中用到的时候不多。

对了,从此点来说,锦衣卫还是一个苦命活……”

“哦?”方临捧哏。

“上朝之时的仪仗,同样由锦衣卫负责。”

欧夫子喝了口茶,细细道来:“你说这早朝,一般在寅时(凌晨五点)开始,大臣一般丑、寅交际之时(大概三四点)就要在左右掖门候着了,负责仪仗的锦衣卫还要更早一步当值,丑时就要准备着了,实在辛苦。”

“尤其是太祖时期,几乎没有什么假期,太祖天天上朝,一天都不肯落下,那锦衣卫真是苦不堪言。相比之下,大前朝的顺成年间,陛下十多年不上朝,锦衣卫却是幸福了。”

方临听着,颇感有意思。

“锦衣卫职责,二为负责廷杖,即给百官打屁股。”欧夫子说到这里,却是抚须笑了笑:“如今,百官对此却是不怕的。”

“夫子,这是为何?”方临问道。

这可是打板子啊,还有不怕的?

“到了如今,不比太祖时期,太祖那是全然不怕杀人,杀多少都不在乎,现在和那时截然不同了,文臣高举大义,可以和陛下分庭抗礼……”

欧夫子没有说得太深,方临却听明白了,无非是读书人觉醒了,文臣觉醒了,法制完善了,皇权削弱了。

‘随着皇权削弱,文官可以拿着律法和道德与皇帝对抗。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扬名青史,被打几下板子又有何妨呢?自然不怕了。’他心中明悟。

欧夫子见方临听懂了,笑着继续道:“如今,劝诫的、上书的,甚至与陛下据理力争的言官前仆后继,络绎不绝,陛下也不能将他们怎样,骂也只能由他们骂着,但气极了,打他们屁股却是常有的事。陛下金口一开,杖三十,殿外锦衣卫行动如风,冲进来就把要受廷杖的官员提出来,拖到午门去打屁股。

要说这打屁股,也是有名堂的。官员脱了官服,草绳捆绑,头朝下,屁股朝上。廷杖所用乃是栗木,硬而不易折,用铁皮包着,铁皮上还有倒勾……据说啊,打板子有两种打法,执行之时,要留意旁边监刑太监动作,看是实打,生死有命;还是用心打,看似凶狠,实则只伤皮肉不动根本。

这门打人的功夫,也是锦衣卫的生存之道,你想,若是练习不精,将不该打死的打死了,该打死的却还留了口气,那不是掉脑袋的事么?所以锦衣卫要练习本领,先练基本功,然后再拿猪肉练习,要做到皮烂而内不伤的地步……”

欧夫子说着,又是补充道:“当然,打板子有被打死的,但比例不大,尤其是到了如今,除非遇到特殊事件,处于敏感时期,一般情况下,陛下也不敢太任性,明知是马蜂窝还要不惜一切去捅的地步……”

方临听着,眼前浮现出画面:大夏的言官们,前仆后继,怼天怼地怼皇帝,一个言官被锦衣卫拖出去了,还有千千万万个站出来,就像捅了马蜂窝似的,赶之不尽,躲之不及……

他如此想着,忍不住笑出来。

“哈哈!”

欧夫子似乎也想到那一幕,同样笑了:“陛下有时候,也挺难的。言归正传,锦衣卫指责,三为缉查,也是民间大肆渲染的恐怖。太祖时期,屡兴大案,大案轰轰烈烈之时,光是被斩首的就有十多万人,牵涉如此之广,涉案人员如此之多,锦衣卫‘功不可没’……”

这个‘功不可没’显然是说的反话:“那时的锦衣卫名声如厉鬼一般,不管是民间百姓,还是在朝官员,听到‘锦衣卫’三字,无不畏之如虎,比见了鬼还要害怕。何等恐怖呢?民间将锦衣卫的诏狱比作地狱。”

“不过如今,锦衣卫权利大大受限,前朝弘德年间,有一位锦衣卫指挥使犯了众怒,甚至当朝被群臣殴打致死。”

“这前后对比,可真是……”方临听着,颇为唏嘘。

“所以说啊,不仅是我从前说的婚丧嫁娶,简朴奢靡,就连这锦衣卫啊,也是与一朝发展有关……”

欧夫子说着,想喝口水却发现没了,下意识举起竹筒对门口喊道:“那口子,给我倒……”

话说到一半,他顿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欧夫人已然没了,怔怔然低头。

“夫子,我来吧!”方临起身,想拿过竹筒给欧夫子倒水,也是岔开这茬。

欧夫子摆手拒绝了:“忘了我那口子已经去了,这让自己忙起来,也会忘了她,可只要闲下来,一不留神,不经意间,就又会想起……不说这些了,方临,你去吧,我也要做饭了。”

他意兴阑珊摇摇头,显然没了谈兴。

方临走出一段,回头望去,看到欧夫子坐在门槛旁,就在欧夫人从前择菜的地方旁边,坐在那里,慢慢择着菜,好似身边仍有老伴陪着,仿佛将对方留住了。

……

自从成了从五品的锦衣卫镇抚,又有董祖诰支持,许多事情似乎一下子变得极为简单了。

那只谷家要出售的船队干股,和谷家、杨家递了话,很快达成一致。

谷家手中这只南洋船队的干股,杨家拿下两成,占据六成,方临拿下剩下四成,双方共同合作。

这其中,并没有惊天动地,一波三折,奇谋迭出,有的只是一起坐下来喝杯茶,风轻云淡。

这次妥协与合作,杨家获得南洋船队的主导权,勉强满意;方临将商业触手伸到到船队,了解其运作模式,看后续情况是否可以挖墙脚等等,给将来自家独立船队积攒底蕴,也算达成预期。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