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临夏 > 第223章,到达

临夏 第223章,到达

作者:吃红薯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离开济宁府,方临一行又经过临清府,辗转津门,终于来到京师。

因为早有信来,董祖诰出城相迎,与方临相见,两人都是激动,握着手臂,有着一种‘他乡遇故知’的高兴。

只是,令方临奇怪的是,董祖诰戴了面巾,并请方临等人同样戴上。

“方兄,这在京师,春秋出门,不戴面巾可不行。不然,马蹄踏过街头,沙尘弥天,能把人呛死。”

董祖诰大摇其头:“即使戴了面巾,口鼻遮挡了灰尘,依然难免受罪,出门一趟,等回家时,两只鼻孔黑得像是烟囱一样。”

“这么说,也就只有下雨天会好些了?”方临问道。

“哈哈,也不是,若是遇上下雨,那就更惨了,马鞍和人的膝盖上到处都是泥……”

董祖诰说着,领着方临一行进城。

方临等人跟着进了城门,入了城,见识到了京师的风沙,那真是马蹄所过,烟尘四起。

不仅是风沙,还有大量‘占道经营’的。许多百姓在街边撑张布幔,或者搭棚,更甚者,还看到不少挤到路上的违章建筑。

想一想那种景象:尘沙满天,路边,有着大片影响市容的丑陋违章建筑。

这和想象中的京师,有着极大的落差。

看看秋秋姐弟三个就知道了,本来期待了一路的京师,这会儿真到了,却都不肯下来走,掩着口鼻躲回到马车上去了。

“董兄,这些朝廷就不管么?”方临惊讶问道。

“这事说来话长。”

董祖诰道:“太祖时期,颁令工部,下面设立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个部门,专门管理城中种种事宜。后来到了建康年间,太宗发现京师太大了,设立五城兵马司,所谓五城兵马司,即:东城、西城、南城、北城、中城五兵马指挥司,简称五城兵马司,专职防察奸害,禁捕贼盗,疏通沟渠,巡视防火等等。”

‘这五城兵马司听着,类比前世,简直像是把火警、城管、环卫、派出所等机构的活儿都做了。’

方临不用想到都知道,这种辛苦衙门,时间一久,就容易懒政、怠政,形成官僚作风,工作浮于表面。

果然,就听董祖诰道:“弘德年间,朝廷为了对五城兵马司加强管理,建立了巡视五城御史公署,又称巡城察院,并责令锦衣卫巡视,目的就是监督五城兵马司办事……可如此,许多事情仍然办不了。”

“哦,此话怎讲?”方临来了兴趣。

“要说这五城兵马司,位卑、责重、权小,如一城兵马司指挥使,才不过正六品。就像这些违法建筑,按理来说,也是五城兵马司管理,可背后稍微牵涉到有背景的人,就管不了了。”

董祖诰举例:“洪泰十年,新任工部尚书上任,新官上任三把火,决心管理此事,下达文书,让五城兵马司拆除这些建筑。当时,五城兵马司得令后,打算抓一个典型,先是将矛盾对准朝阳门大街上一片,聚集人拿着斧头、锤子过去,依例知会,然后不管那些商贩同不同意,就开始拆。”

“那片建筑连成一片,是几十户商贩合建的,对方仗着人多势众,和五城兵马司争执起来,最后甚至还动了手……官民大斗一场,还波及了路过的户科给事中。最终闹到朝堂上,因为那些商户背后有人,不了了之。”

“也是,京师天子脚下,卧虎藏龙,各种关系盘根错节,是不好管。”方临叹息。

“正是这个道理。”

董祖诰又举了一例:“去年刚刚入夏,下起大雨,一连下了五天,到了第六天初停,京师道路已然难见路面。有些低洼处,大水直接灌入民居,污水流入室内,家居衣物与污垢种种一起漂浮。

我要说的不是这個,一日,有百姓出门,一脚踏入路边深坑溺水而亡,先后死了七八人。原来是路上有深坑,朝廷派出一位锦衣卫指挥使追查此案,直接拿了兵马司指挥使,后来察知,乃是一个叫作伊世雄的人,大兴土木,营造庄园,在附近挖了几个深坑,暴雨一下,注满其中,表面根本看不出来。

朝廷追究兵马司指挥使之责,对方却大叫冤枉,说此事兵马司早就排查得知,去管那个伊世雄的,对方却放言‘自己在九门提督有人,再敢来阻挠,就让五城兵马司的人走着过去,抬着回来’,将此事报于工部,工部回应非他们管辖,报了顺天府,也是遭来一通好骂。

那个伊世雄被抓入狱中,还有九门提督为此人求情,最终还是陛下发话,将此人法办了,受此震慑,京师中如伊世雄之辈才销声匿迹。”

董祖诰苦笑道:“若是方兄早来两年,在路边还能看到那些大坑。”

方临听了这些,只能叹息,如违章建筑、挖坑两案,前者不了了之,后者也只是抓了个小卒子:‘京师卧虎藏龙,各种关系盘根错节,也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还是那些朝堂上那些阁老重臣,以及权贵住在另一片区域,不见其乱,不受其害,自然不能感同身受啊!’

路过一处集市,可见角落的粪秽污水,可想而知若是到到了夏日,必然是苍蝇乱飞,不可入目。

说实话,这和前世影视剧中,天子脚下哪里都是富丽堂皇,干干净净,井然有序,街道上的青石板路,就像是狗舔过一样,却是大不相同。

对这些,董祖诰已是见怪不怪,并不讳言和方临‘吐槽’着,可见亲近。

方临听着这些,心中暗暗和江淮之地的城市对比,有着自己思考:‘相比江淮之地的淮安等城,京师市容差上不止一筹,背后原因,除了各方关系桎梏,不好治理外,还有其后原因,以及城市结构的问题。

气候问题么,正值小冰河时期,北方等地气候干燥,京师百万级别规模人口汇聚,取暖对树木砍伐,破坏植被,更是加重了这种气候,易起风沙。

而城市结构,江淮之地,中外货物汇聚之所,如淮安等乃是商业城市,势必需要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而京师乃是消费型城市,这个时代,除了文化之外,并没有值得一提的工业,也就相对不注意这些了。’

……

董祖诰带着方临一行去往客栈,安顿下来,又设宴给他们接风洗尘。

如方父、方母、田萱他们知道方临、董祖诰有些时日不见,多有话讲,没和俩男人凑一起,给他们让出空间,单独喝酒、聊天。

董祖诰问了方临过来经历,听了方临的一路游记,大为羡慕:“游山玩水,访友施缘,方兄这过的可真是神仙日子!”

“哈哈,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我不过一闲人,不比董兄居庙堂之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方临举杯。

“方兄,你这张嘴啊!”董祖诰笑着摇了摇头,与方临碰杯,一饮而尽,说起当下朝堂局势:“陛下连续一月没有上朝,不见外臣,魏忠贤隔绝内外,朝堂衮衮诸公自不能忍,局势一致剑拔弩张……最终,还是让首辅一人进去,见到了陛下。”

“想来陛下龙体……天下多事矣!”方临感叹着,问道:“董兄没有受到波及吧?”

“我还好,有座师庇护,不过我一友人就遭了那魏忠贤排挤罢官。”

董祖诰说起来:“我这友人,名气可是大得很,想必方兄还听过……”

“哦?”方临看去。

董祖诰没再卖关子:“此人正是米万钟,先祖乃是北宋书画名家米芾,名门之后。

要说我这友人,乃是洪泰二年的进士,然而性情淡泊,率性而为,蹉跎十数年,调来调去,在几个地方做过官,官衔却是始终没变,一直是正七品。

直到两年前,才升为户部主事,要说这官乃是京官,在京供职,京中达官贵人极多,米兄又家门显赫,若是有心,完全可以青云直上,然而米兄对做官兴趣不多,除了结交志趣相投的友人,就是爱好奇石。

米兄为此做了一件傻事,一日,在城外房山看中了一块巨石,实在喜欢,仆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将此石弄到家中。可那块巨石长三丈、广七尺,大小差不多能比得上一块假山,最终,动用四十四批骡子,拉了七天,才从山上拉下来。其后,又在去年冬天,投入巨资建立冰道……”

董祖诰说到这里,都是皱了皱眉,以他的性格,是看不惯此种奢侈之举的,而且耗资如此之大,竟然就为了运一块石头。

‘好家伙!’

方临听着,也是暗暗心惊,建造一条冰道,将石头从房山运送到城中,这工程量差不多相当于在前世在房山、海淀之间开通一条轻轨。

“那位米主事,就是为此遭了弹劾?”

“正是。”

董祖诰叹息道:“有言官弹劾,陛下都没有如此招摇,米兄如此兴师动众,眼里还有陛下么?这是诛心之言,不过,米兄用的是自己的钱,与朝廷八竿子打不着,又逢陛下身体……无心关注这些小事,此事本应就这么过去。

可这时,恰逢魏忠贤看上了米兄的一座宅院,差人过去说要买下这座宅子。若是搁作知道变通之人,遇到这种事,恐怕会求之不得,直接将宅子送上,攀附上去,换一个前程,奈何米兄不是那种人。

米兄眼中,根本就瞧不起魏忠贤这等阉党,将魏忠贤差来的人骂了回去,魏忠贤岂能罢休?以运送巨石为由,在陛下耳中进了谗言,致使米兄罢官。”

“的确是一位清高之人。”方临颔首赞同。

对米万钟花费巨资运送奇石,他其实没什么意见,又不是用的民脂民膏,用的自己的钱,这是对方的自由。

而从决然拒绝魏忠贤来看,也的确是率性而为,性情中人。

“魏忠贤为了一己私欲,党同伐异,欲壑难填……又逢陛下龙体欠安,朝堂之上,党争越来越激烈了。”董祖诰叹息。

方临听了这话,却没有开口。

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能和文官集团斗起来,背后是洪泰帝撑腰。而洪泰帝的目的,乃是为了让宦官集团、文官集团互相制衡。

说实话,这种互相制衡,皇帝作为仲裁者的身份出现,虽然会造成党政,大大拖延朝堂行政效率,但在新君手腕、威望不足的情况下,的确可以最大程度上保障皇帝权力,不被架空,并且,只要把握着一个分寸,也不会让局势失控。

“陛下……唉!”董祖诰没说下去,不过显然也看出来了,洪泰帝扶持宦官集团,是在为新皇铺路。

搁在洪泰帝立场,这自然是一个好选择。可他作为文官集团的一员,屁股天然坐在文官一边,自然对此心情复杂。

方临沉默与董祖诰碰杯,一饮而尽,心中想到洪泰帝身体,也是生出颇多唏嘘:‘此来京师,我也有见一见洪泰帝这个笔友最后一面的心思,可看如今时局,恐怕是只能留下遗憾了。’

……

董祖诰为迎接方临一行,专门请假一日,次日就是上衙。

而京师气候种种,如方父、方母、田萱等等的确不喜欢,可毕竟是京师,繁华热闹非是别处可比,带着秋秋姐弟三个在牙家安排下游玩。

而这时,方临寻到了米西这个泰西友人,会晤见面。

“亲爱的方,好久不见,我很是想念!”米西见面,给了一个大大的拥抱。

不得不说,这家伙来到大夏七八年,入乡随俗,同时身上又保留了西方的社交方式,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的搞笑。

当初淮安一别,的确已然时隔七八年,不过最近二三年有着书信联系,但书信沟通,如何也比不上当面交流。

方临与米西进门坐下,看着对方熟练地用薄饼将烤鸭、蔬菜卷起来,不由脸皮抽了抽,竖起大拇指称赞道:“米西,你已经是个地道的大夏京师人了。”

“哦,是么?”米西听着,似乎对此非常自豪,一边吃着,一边和方临说起来:“方,在我离开淮安后,去了很多地方,大夏的应天、临安、苏州……”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