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临夏 > 第224章,本草

临夏 第224章,本草

作者:吃红薯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夏的应天、临安、苏州等城市,都住着超过百万人口……”米西至今说起来,都是深感震撼。

方临听着颔首,确实,在这个时代的欧洲,几万人已经算是大都市了,而在大夏,几万人不过是一个乡镇而已,在江淮之地随便挑一个城市,放在西方都是超级大都市!

“方,当初我去到应天,看到应天的马路,一下子惊呆了,它可容纳十五匹马并行,简直难以想象!还有苏州那些大型的港口,往来商船我无法估算数量,码头上从事各种经营的人,屁股挤着屁股……”

米西大概想说‘摩肩接踵’这个词,可一时又想不起来,便用屁股代替脚跟,然后,字正腔圆说了句谚语总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这种奇怪的形容,还有明明是外国人、却一本正经的腔调,让旁边吃饭的客人听了,酒水直接从嘴巴、鼻子中喷出来,方临见了也是跟着笑起来。

米西尴尬地耸了耸肩,继续说起自己的见闻,着重说了应天、苏州、京师三座城市:“应天到处都是殿、庙、塔、桥,在我们那里简直没有能超过它们的类似建筑。并且,应天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百姓精神愉快。我见到的大夏百姓彬彬有礼,谈吐文雅……工业方面,应天有着巨大的造船厂,还有织造、制扇、造酒、印书等行业,论繁华、秀丽和雄伟,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

苏州是和应天同样繁荣的城市,不过是另一种风格,它位于一条平静的清河上,更恰当地说是位于一個湖上,这里的人们在陆地和水上来来往往,像威尼斯人那样……只是,这里的水都是淡水,街市和桥都支撑在深深插入的独木桩子上,像是我们那里的样式。我看到,这里有着经由澳门的大量葡萄牙商品,以及其他国家的商品,在那里,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买不到的。

京师是我见过大夏最大的城市,城市和近郊的居民之多,房屋的如鱼鳞一样有序,是无法想象的……整个城市的布局又像是一块棋盘……京师似乎什么也不生产,但什么也不缺……”

米西说了这些城市,又说起对大夏的总体印象:“大夏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大夏人非常博学,天文、地里、文学、数学都十分精通,百姓生活水平也很高。”

方临听着米西口中的大夏,作为一个外国人,所说应该是客观的,如今,大夏的确担得起‘举世无双’的评价,欧洲虽然开始文艺复兴,带来一场科学与艺术的革命,但还并没有真正同大夏拉开差距。

“米西,在你眼里,大夏的缺点呢?”

米西想了一下,道:“在大夏人中间,科学不大成为研究对象。”

方临听闻此言,看着对方,深深吐出口气。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今大夏还算是世界中心,当大夏以天朝上国自居、洋洋自得的时候,一个外国人说出的话真如晨钟暮鼓,一语中的。

‘的确,大夏这片土地上,有着数千年文明,也有四大发明,曾是世界的中心,但在繁荣富强的背后,却有着一个致命的缺陷,或者说隐患,那就是科学以及科学精神的缺失。’

这一点不需要回避,也没必要羞于启齿,自汉之后,大夏朝代皆是独尊儒术。

‘尊儒有其优点,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盛世,达到了一个又一个高峰,这是毋庸置疑之事。但也有弊端,儒家学术说到底是空中楼阁,是一种思想,如明灯引领其追崇者向前,为了实现天下大同、国泰民安而努力,希望天下人都能成为谦谦君子,温恭知礼,相互礼让,互相互爱。’

‘可最大的弊端是思想封闭,科学技术的创新,并不在思考范围内,纵观中国历史,几乎没有哪一位皇帝把科技创新放到朝堂上去研究讨论!’

‘尤其是越往后,随着程朱理学、八股取士出现,这一弊端更是无限放大,禁锢思想,扼杀创新。’

这也难怪米西有‘大夏人之间,科学不大成为研究对象’感叹了。

米西见方临并没有生气,继续道:“还有就是,大夏人比较骄傲。”

这种骄傲不是刻意表现出来的,而是深埋在骨子里的,从两汉到盛唐,再从两宋到这个时空的大夏,大夏这个民族的确在世界之林一枝独秀,万邦来潮,番邦臣服。为此,这种骄傲是与生俱来的,是大环境给予的。

方临微微点头,承认这一点。

大夏人的确是骄傲的,从皇帝到朝堂滚滚诸公,再到民间百姓,面对海外都是骄傲的,提起海外下意识印象就是蛮荒不毛之地,提起海外之人下意识印象就是蛮夷。

就拿他船队中的人来说,无论是那些老船员,还是从‘技能培训班’中出来的学子,听说去打海外土著,就没一个带怕的。

这种骄傲怎么说呢,有好处,却又有着危险。

‘如前世,到了清朝,从上到下都还在妄自尊大,直到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打醒,这种骄傲一旦被打碎,取而代之的就是浓重的自卑,直到二十一世纪还有许多人站不起来。’

“最后就是,我感觉大夏的礼仪也不太好。”

米西解释道:“我不是说有礼不好,我也称赞大夏人有礼貌,但这种礼仪有些过头了。”

任何事情,一旦过头,无论多好的事情都会变成坏事。

“大夏人喜欢饭局,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坐下来边吃边谈,似乎只要坐下来,喝上一杯,就什么事情都好说,以至于每个人都有应酬不完的饭局……我感觉这太浪费时间,太累。”

这一点,方临细想一下,发现也的确是这样,自己都没有察觉,还是旁观者看得清楚。

他听了这些,思考着,心中忽而感受到一股悲哀:‘按照前世时空的轨迹,这个时候西方正在文艺复兴,科学技术爆炸,即将开启工业革命,进入大航海时代,疯狂开辟海外殖民地……而东方这片曾经辉煌的土地却逐渐开始掉队,反而进入封建统治的最顶峰,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整个国家的精英要么为官,要么经商,蝇营狗苟于一隅之地,终日数不尽的饭局,到处都是人情、关系……’

“唉!”

方临叹息一声,此时此刻,整个大夏都没有人像他这么清醒,但越是清醒,越是对现实感到无力,这不是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就如曾经说过,扭曲的儒家思想在这片土地上根深蒂固,不是一个人所能扭转。

他摇摇头,压下这些想法:“米西,我的朋友,有一件事我需要你的帮助……”

“工匠么?当然可以。”

米西答应道:“我家就有这方面的人才,不过,想要他们出海,方,你需要给出很高的费用。”

“我明白,按照你们那里的说法,交情是交情,生意是生意。”方临痛快答应。

“那就没什么问题了。”米西说起来,近日打算回一趟泰西,到时可以一同离开。

……

和米西谈成这事,此行主要目的已然算是达成,方临回去,来到安顿落脚的客栈,随行的张大夫找来。

——因为担心秋秋姐弟三个,他们一行带着大夫,这个张大夫还为方母治疗了晕船。

“张大夫,可是有什么事情?”方临问道。

张大夫张了张嘴,不好意思道:“我有一个好友李东璧,曾在太医院任职,任六品的太医院判……”

莫要看太医院判只是一个六品的衔,但靠手艺为生的官与其他的官有着本质区别,能入太医院,已经算是举国知名的大夫了,顶着这个头衔,无论走到何处皆是受人尊重。

“我那位好友,在太医院三年,阅尽各类医书后,深感自身医术浅薄,有诸多疑难需要实践求证,毅然辞了这官,返乡开堂问诊,研究医学,期间多次离家,足迹踏遍湖广、南直隶各地,耗尽心血,总结写出《本草纲目》一书……”

“等等,你说什么?《本草纲目》?”

方临方才听到‘李东璧’,一时还没反应过来,直到听到《本草纲目》,才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李时珍么?

‘果然,这是和前世相似的时空,许多人和事都在按照前世的轨迹演变,如‘一条鞭法’的改革,如兜兜转转出现的魏忠贤,还有如今的《本草纲目》!’

他暗道着,听到李东璧就在外面,连忙将对方请进来。

李东璧是个消瘦、清隽的中年人,蓄着长须,见到方临作揖,说出了来意:“某半生行医,耗尽二十年心血,写下《本草纲目》一本医书,本以为,书成之后,该有书商争相来购买文稿,靠着此书,能让后代衣食无忧,可不想,居然无人问津……即使去往应天,不收钱向各大书商推销自己书稿,希望能刊行于世,那些书商也无不婉言谢绝……”

其实这也难怪,时下正流行通俗,那个会潜心下来去读这种难懂的医书?既然没人读,出版了也是赔本,哪个书商会愿意做这种赔本的买卖?

可以说,前去应天,不要钱请求刊行都被拒绝,这是对李东璧打击最大的一次,他可以不要名、不要利,然半生心血都不被承认,这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

“离开应天,我又来到京师,想着民间书商不愿刊印,那就去寻官府,望官府出资,谁曾想官府亦是无意接收……”

在这之后,李东璧碰到张大夫,得知方临这个淮安书商界的龙头也在京师,才打算来方临这里碰碰运气,这已然是最后的希望。

方临听着对方的经历,下意识又是想起米西对大夏人的评价,‘在大夏人中间,科学不大成为研究对象’。

‘何止科学,就连医学都是如此啊!’他深深叹息。

在大夏这片土地,精英基本都是进入官场,如医师、匠人,这些都是下九流……其实医师都还好,如匠人种种,多是斗大字不识。

方临不是说大夏匠人蠢笨,实际上,大夏匠人很是厉害,如火枪,拆解之后,在没有流水线的情况下,都能纯手工复制,但因为他们基本斗大字不识,文化基础不够,也只能复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想要整理归纳,系统性科学研究,却是不可能。

“先生放心,我愿意买下《本草纲目》书稿,等回到淮安,便即刻差人,刊印于世。”

方临对李东璧作出承诺,并邀请对方将家人接去淮安,到了淮安后,无论是搜集医书、药材,理论研究,还是寻访疑难,实践行医,他都会竭力支持。

这些年来,李东璧四处碰壁,如今在方临这里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尊重,自是感动,感激应允下来。

“此行京师,得遇李先生,已然不虚矣!”方临把着李东璧手腕,极为高兴。

他这是真心话。

‘往小了说,有了这么一位名医圣手,家人安全更有保障;往大了说,将来若是去了海外,对方开馆授徒,一人都能支撑起医学方面!’

可以说,在方临心中,这种顶尖技术型人才,简直比顶级谋士都要更重要。

……

方临差孟江带领部分护院,护送李东璧回湖广,将对方家眷接去淮安,自家一行仍暂留京师。

毕竟好不容易来此一回,总要好好看看这大夏首善之地,同时,也是等着米西返回泰西,一同离开。

这段时日,方临也曾通过锦衣卫渠道,希望求见洪泰帝一面,却是无果,想来对方身体状况糟糕到了一个程度,只能留下遗憾。

这日,董祖诰休沐,方临和董祖诰喝酒回来,路过客栈大堂,却被一人喊住:“兄台,不妨过来喝一杯酒!”

方临循声看去,一小片地域被隔开,中心是一个中年男子。

这人长着大马长脸,天庭饱满,蓄着八字胡、一小撮长髯,身穿暗白锦袍,似乎身上有着病灶,脸色有着极不正常的苍白,额头暗黑,身形枯瘦,都有些撑不起衣服。

不过,对方整个人身上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气质,眉眼之眼是那种看淡、看空一切的感觉,却又决没有一丝‘沐猴而冠’的不协调,让人觉得就是理应如此,仿佛对方天生就应有着这种底气。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