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临夏 > 第225章,落幕

临夏 第225章,落幕

作者:吃红薯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对此人身份,方临心中已有猜测,却没有表露。

——对方微服私访,不在宫中召见,又没有主动表明身份,显然是不想揭破,让这次见面生出距离来。

“兄台有礼。”他在对面坐下。

旁边白面无须男子眉头一蹙,就要呵斥开口,洪泰帝抬手阻止了,看着方临,冷硬的脸庞上露出一丝笑意,似乎是对这份默契满意。

是的,就是默契!

此时,方临认出了洪泰帝,洪泰帝知道方临认出了他,方临也知道洪泰帝知道自己认出了他,双方却都没有揭破,保持着一个微妙的默契。

就在这份默契中,洪泰帝开口了,问道:“听口音兄台是外地人,看这京师可好?比之兄台故乡如何?”

“京畿之地,天子脚下,大夏首善之所,有着比在下家乡淮安府城更多的人口,也更为繁华,然而,论市容整洁种种,却是远远比不上。”方临如实道。

洪泰帝听闻,并没有生气:“以兄台之见,何以如此?”

“相比淮安,京师治理更难,各种关系盘根错节,然而只要朝廷狠下心,未尝不可以整顿,背后更深层次还是城市性质不同。”

方临也不避讳,所想什么说什么,尽显真诚:“京师乃是大夏政治文化中心,工业并不发达,达官贵人云集,是一座消费性城市,相对并不好治理;而淮安不同,可见大片的厂坊,忙碌的工人,乃是一座生产型城市,更有南来北往、乃至海外输送的各种货物,商业发达,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整个一条完整的商业链条都会受到影响。”

“这个说法倒是有趣。”

虽然方临话中多有一些‘生造出来的词’,但与方临长有书信来往的洪泰帝不难理解,听着露出感兴趣的神色,情绪波动,牵动咳嗽起来,掩着嘴巴的手绢可见点点殷红血迹,面对方临探寻的目光解释道:“病疴而已,不妨事。”

方临暗叹着,可惜已让护院护送李东璧回乡了。

不过哪怕李东璧还在,也大概没用,对方也是太医院出身,说过太医院名医无数,其中几位并不比他差。

太医院都治不好,李东璧想来也是无法的,只能说病入膏肓,药石难医。

洪泰帝摆手,没说自己身体,问起方临旅途。

方临一一回答,谈及一路所见,江公子、钱少爷斗气扔钱;葛崇离经叛道的思想,万卷藏书的书屋,好美食,神奇的爆蟹;于教谕附庸风雅,邀直买名;金生专注花草……种种志趣不同的人。还有路上,乘坐太平车赶路的感受,以及遇到书法登堂入室、好学立志的张瑞安……

洪泰帝听得津津有味,哪怕听到葛崇离经叛道的思想,言及六经、论语、孟子,如今被假道学拿来作为唬人之工具,被伪君子拿来作为挡箭牌,被某些人拿来利用,早已失却本意,矛头直指时下官方科举正统的‘程朱理学’,神色也没有半点变化,甚至还微微点头,竟似是认可。

他面露回忆之色,感慨道:“我年轻时,曾凭着一时之意气,与那些读书人相争,就是看不惯那群满口礼仪道德的伪君子……斗了多年,更看清了他们嘴脸,满口仁义道德,举着孔孟的旗子,做着龌龊的事情……”

这话之中,洪泰帝虽并未自称‘朕’,但言语之间,细思已然暴露身份,不过,也并没有刻意隐瞒的意思就是。

旋即,两人从旅途说到通俗,从大夏说到海外,从南洋说到泰西之地。

洪泰帝身为皇帝,见识不俗,不同凡响,倒也能跟上话,聊得投机。

方临谈及西方正在进行的文艺复兴,即将开始的科学技术爆炸,乃至已然不远的工业革命。

“我大概听明白了。”

洪泰帝神色凝重,断言道:“一二百年之后,泰西必为我东方大患,其祸尤甚于辽东。”

方临震惊于洪泰帝目光的长远,前世满清历史正证明了此话,想了一下出言道:“泰西之地纵然正在进行文艺复兴,但尚未拉开差距,若是我大夏奋起直追,师夷长技,未尝没有超过之机会。”

“不,你错了。”

洪泰帝却是摇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兄台所说的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大航海运动是和泰西之地的文化、制度分不开的,如果说泰西之地的文化、制度是土地,那么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大航海运动这些,就是这片土地树上长出的果子。我大夏和泰西之地,文化、制度是截然不同的,只移植‘树上的果子’,定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纵使一时看去花团锦簇、硕果累累,但也只是徒有其形而已。”

究于此,他给出了相反的论断:“师夷长技,并不能解决问题,若是当时朝廷暗弱,哪怕凭着大夏的体量,一时间看去吓人,但也只是纸做的老虎,一戳就破;纵使遇到英明之君,一时能赶上,但只要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制度不改,不过三五十年,又会重走老路,拉开差距。”

“若想从根源上解决此事,除非再来一场如‘诸子百家’的思想运动,然后,改天换地,再造乾坤。”

方临闻言悚然而惊,前世历史亦是证明了这一点,只学习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的确是失败了的,纵然当时看去轰轰烈烈,成绩斐然,然而一场甲午海战,就是戳破了虚弱。

而听到洪泰帝所说,‘要想从根源上解决,除非来一场如‘诸子百家’的思想运动,然后,改天换地,再造乾坤’,他更是下意识想到想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然后,也的确是其后星星之火燎原九州,天翻地覆,才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重新站起来。

此刻,方临想到这些,更是为洪泰帝的目光震撼,再一次深深感悟到了:永远不要小瞧了这个时代的人,尤其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他们不会比自己稍笨一点,与他相比差的只是前世见识,多出的数百年历史记忆。

‘而如洪泰帝这般,已经不是精英可以形容了,作为和朝堂精英中的人精斗了半辈子的皇帝,目光更是敏锐,在接触到足够信息后,目光甚至能超越时代!’

洪泰帝看到了泰西之地的威胁,也给出了方法,却也知道那是久远将来之事,作为时日无多之人,并没有操心那么远,只作闲谈:“我大夏到了如今地步,要么破而后立,要么沿着唐、宋、元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走上一条更为保守的路。而泰西之地和我大夏不同,那是另一片不同的土壤,也不知沿着兄台你所说的情形走下去,数百年之后是何种景象?真想看看啊!”

“我等看不到,却未尝不可以想象。”

方临似是开玩笑,又似是认真道:“在数百年后,有着能承载万万斤的钢铁巨船,有着能搭载上百人、翱翔天空的铁鸟,有着能横跨江海的大桥,百姓都能吃饱穿暖,岁有余粮,人人读书,人认识字,人人如龙……”

洪泰帝听着这番描绘,没说荒唐,没说可笑,反而听得极为认真,面露神往之色。

反倒是旁边白面无须之人,听得变色,微微摇头,暗暗心道:‘什么能承载万万斤的钢铁巨船,什么能搭载上百人翱翔天空的铁鸟,不愧是写的,就是荒唐。’

他对这些是一个字都不信的,与其信这些,还不如信《西游记》中那个能使十万八千斤金箍棒的孙猴子。

方临、洪泰帝两人聊着天南地北,世界之大,一时忘了时间,但事实上,这还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爹爹!”这时,秋秋迈着小短腿从二楼下来。

原来,小家伙主动讨了下来订饭的差事,刚下楼梯,就看到老爹,飞快跑过来。

外围的一些人似要有动作,但在旁边白面无须男子暗暗摆了摆手后,立刻停下。

秋秋蹬蹬蹬跑过来,扑入老爹怀里,在方临怀里蹭了蹭,又是看向洪泰帝,脆生生地打了个招呼:“伯伯好!”

“好水灵的囡囡,第一次见面,也没带什么礼物。”洪泰帝摸了摸怀中,取出一块蟠龙白玉玉佩。

秋秋下意识看向老爹,在方临微微点头后,方才收下,有礼貌道谢:“谢谢伯伯!”

“时辰不早,我也该走了,今日和兄台相谈甚是高兴。”

洪泰帝看了看外面天色,在旁边白面无须男子搀扶下站起身来,最后神色极为复杂地看了方临一眼,其中似有着不舍、有着想说什么的犹豫、也有着聚散有时的从容、豁达,最终只化作一句‘兄台珍重’,便就出门没入夕阳昏黄的光芒中。

……

方临拉着秋秋,送洪泰帝出门。

秋秋看着这个伯伯离去,晃了晃拉着方临的手,偏过脑袋问道:“爹爹,那个伯伯是谁啊?我怎么从没见过?”

“他啊,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

“可我看他好像生病了。”

“是,这就是世间最无奈的事情。哪怕你是世上最有权利的人,也会生病、会变老、会……死去。”

“那……爹爹,秋秋也会老么?”秋秋仰着脑袋问道。

小丫头似乎觉得死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没问死,只问了老。

“在爹爹眼里,不会。”

“为什么呀?”

“因为啊,爹大概是看不到你老去的那一天了。”

方临拉着一蹦一跳的秋秋折返回身,父女俩说着话,上楼去了。

……

离开客栈。

魏忠贤搀扶着洪泰帝,暗道那个方佥事还是有些本事的,他伺候了万岁爷这几年,还是第一次见有人能和万岁爷聊得这么投机,让万岁爷这么高兴。

“有趣,朕生平第一次知道了朋友的滋味。”洪泰帝笑道。

这话实在,正如前文说过,皇帝是没有知己的,找人多说一句话,别人都要细细咂摸、怀疑是不是另有深意,也不可能对人吐露心声,这会暴露弱点。

——所以,洪泰帝才会爱猫,如狮猫,如霜眉,因为它们不会背叛,不会对主人产生异心,不会如官员一样沆瀣一气,勾结贪污,更不会贪权,威胁他的地位。

也就今日情况特殊,方临一个在野之人,长久书信来往的笔友,洪泰帝也是病入膏肓,时日无多,不用担心这些问题。

或许是情绪起伏,也或许吹了些风,他又是剧烈咳嗽起来。

“皇爷!”

魏忠贤拿出手绢擦拭,由于血痰太多,手绢溢出,又连忙用自己的袖子擦,手上沾染都顾不得,在外如此跋扈嚣张的‘九千岁’,在洪泰帝面前如此卑微恭谨,恐怕那些文官都难以想象。

洪泰帝摆摆手,知道自己身体已然接近油尽灯枯,近来又用虎狼之药,催竭身体,必然如此。

返回宫中,洪泰帝下旨:“加魏忠贤司礼监秉笔太监,并提督东厂。”

司礼监秉笔太监,得益于大夏制度,有着奏折批红之权,再加上提督东厂,可以说到了这一步,实权已然盖过一些阁臣。

魏忠贤感激涕零拜下:“谢陛下!”

洪泰帝盯着此人,叮嘱道:“好好辅佐新君,其他任你施为,只需记得三件事。”

“陛下吩咐,内臣必不敢忘。”

“其一,看着文官!”

“内臣记住,一定死死盯着他们。”

洪泰帝点头,只要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斗起来,相互制衡,不出现一家独大,新君就不会被架空。

“其二,看着辽东!”

洪泰帝说着,脸上浮现出一抹憾色:“若非大夏连年天灾**,朕早平了他们,也不会将此患留给新君。”

“内臣谨记。”

“其三,若是国库空虚,给将士发不出饷银,你当如何?”

不等魏忠贤回答,洪泰帝就自顾自道:“京中王公大族、江南之地大族,任你施为,但切记一点,江南之外万不可加税。”

虽然因为推广红薯,大夏算是喘过来一口气,但整个大夏除了江南之地,仍是苦不堪言,真要加税,那就是将百姓往死里逼,反而京师王公贵族、江南之地大族富庶,可以拿它们开刀。

“奴才记住了!”魏忠贤将这些叮嘱,字字牢记心底。

“如此甚好。”

洪泰帝颔首,在三件事之外,他没再说什么,什么贪财、贪权都没说,毕竟,再贪财一个人能花多少;再贪权,也是没卵子的东西,注定只能依附皇权。

——包括魏忠贤进谗言让米万钟罢官,他都一清二楚,不过不在乎罢了。

“替朕看着大夏,朕给新君交代过,你不负大夏,大夏必不负你。”

“皇爷!”这交心之言,更是让魏忠贤眼中泛出泪花,连连磕头额头都渗出血迹。

“最后,若有机会,对朕那位小友照看一二……去,你且退下,让朕一个人静静吧!”

洪泰帝看着魏忠贤离去的背影,收回目光。

他是真的交代过新君,若魏忠贤有分寸,给一个善终;若实在不成样子,也有后手,留一个全尸。

彻底完成这一切安排,此时,洪泰帝感到一股深深的疲惫,来到门口坐下,这一刻,好如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人,看着落日落山,恍然一生浮现在眼前:登基时的意气风发,和文官勾心斗角;后来发现那群文官的真面目,愈发恶心,也感觉累了,不理国事,沉迷炼丹;后遭宫女刺杀,险死还生,大彻大悟,为新君铺路……

他能感受到,在苟延残喘了这几年后,自己身体已然是油尽灯枯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过客啊!朕……时间不多了!”洪泰帝叹息着,蹒跚起身,夕阳最后一抹光芒将他身影拉下长长的影子,身后大片大片如墨的阴影洒下,笼罩向巍峨堂皇的宫殿,如缓缓合拢的帷幕。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