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情结大明 > 第五十七章,心在野仪仪朝政

情结大明 第五十七章,心在野仪仪朝政

作者:步枪子弹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恩科考期公布了之后,科考估计也就快了。

李财学习的重心也就放在了科考之上,科考是按照县学、府学的课程来的,《四书》、本《经》、《性理大全》、《朱子纲目》为中心,礼、乐、书等都不再看了,科考都不考礼乐书。科考的题型大体也是经、书、义、表、策等,哦,有时还会要求成员背诵。朱平安针对以上内容和题型,针对性的练习。

除此之外,李财学习强度也比以前加强了很多,早晨比以前早起来大约半小时,晚上也比以往晚睡半个小时。

虽然科考是提学官一般是由提学官至每县、府主持的,但是有时提学官也会采取“吊考”和“类考”的方式,“巡行劳苦,独高引日月。至大比,独委府、县类考而合试之。”吊考,是指提学官按临一府,将别府生员调至这府来进行考试。所谓类考也就是提学官现行委托县府官员对生员进行考核,然后再送至省城,由提学官进行考核。吊考会使生员跋涉苦不堪言,而类考因为由县府官员现行考核,所以又容易滋生*。理想的科考方式还是由提学官按期亲临主持的。

李财在学习复习之余,也接着上次给腹黑少女朱镜静讲的《倚天屠虺记》,写了几千字,虽说占用了不少时间,不过权当练字了。

舅亲刘翠也是变着花样的给李财做好吃的,炖、煮、蒸、炸、煎、腌、煮十八般武艺全都上了,每顿都让李财吃的饱饱的,唯恐营养跟不上。当然小女儿也是一样吃的胖胖的,脸长的越来越园。

今天李财给燕王朱棣讲讲洪武皇帝的三大国策的弊端,

李财看着一脸懵懂的朱棣缓缓起身,伸了一个懒腰。

“好了,今天就讲这么多,贪多嚼不烂,我走后你好好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么回事。”“想通想明白了,明天给我讲,这是我给你布置的课后作业。”“想不明白,活该你家老爷子将伱送到我这里来,要是这样我就明天安排你到农庄去干活。”

洪武一朝。“父皇乃是当今天子,九五之尊,他说废除不就废除,这有什么难的?”

“臣斗胆上陈,即刻将此人拿下,午门斩首。”还是魏国公、大将军徐达率先开口,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寂静。

“等等,刘伯温现在重病在身,就算了。”在门外候着的贴身太监刘和,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紧张的连握着拂尘的手都在轻轻颤抖。

没有李善长一手提拔,他胡惟庸根本到不了现在的位置。

“免礼!”

朱元璋看都不看跪在地上浑身哆嗦的刘和,大声道:刘三吾是近几年提拔的重臣。

洪武年间。

所有太监只是皇宫内的杂役,毫无权力而言。朱元璋吸取历朝历代宦官专权,扰乱朝纲,颠覆王朝的经验教训。明明这一政策危害江山社稷,为什么林澈断言,父皇不能轻言废除。胡惟庸还在宁国担任主簿县令时,徐李二人已经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身边重臣。

李善长在洪武四年后,就辞去中书省左相职位,赋闲在家。刘和身为朱元璋的贴身太监,平时照顾老朱的起居生活,仅此而已。

然后急匆匆快速离去。一是这些人大多是这一政策的亲历者,也是这一政策受益者,他想看看这些人的看法。

御书房内。

这与大明中后期宦官专权,控制朝纲,不可同日而语。大学士、礼部尚书刘三吾、户部尚书傅友文也跪地奏道:

“臣附议!”

随即让太子将李财家记录下来的讲课内容,交给徐达他们传阅。

晚,亥时。

涉及朝堂之事,不敢之言半句。御书房正中间御案之上,摆放着好几摞半人高的奏折。

朱棣想破脑袋,也想不通。赶紧弯腰捡起拂尘,连滚带爬的冲进御书房,惶恐道:“奴…奴婢在。”前段时间,又出现一个空印案,涉案官员上千人。

除了不重用太监内臣,还特意在皇宫门口,竖起一块铁牌:内臣不得干政,犯者斩!

“来人!”

“谢陛下!”

最近更是与淮西勋贵们勾连到一起。

朱元璋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并不表示他不在意。

这些重臣陆续到达。早在门口等候的毛骧,快步走进密室,单膝跪地:

“微臣胡惟庸,参见陛下!”徐达上前一步,躬身作一长揖:朱棣脸上满是惭愧,不过还是站起身,深深鞠了一躬:

“先生慢走!”

“妖言惑众,狼子野心!”

就听御书房内,朱元璋一声断喝。

父子俩从李财回来,一直保持沉默状态。

“噢…”

“走了,别送。”

“上位制定的公田补贴官员俸禄的政策,让本朝官员没了后顾之忧,祛了贪腐之念,没有臣工不称颂陛下英明的。”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手指有节奏的敲打着案牍,脸上的表情阴晴不定。左丞相胡惟庸既是李善长的姻亲,又是他推荐的。虽说胡惟庸贵为中书省左丞相。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他们中徐达、李善长和胡惟庸是这一政策的参与者。

一个时辰后。

“奴婢遵旨”

太监刘和轻抬脚,快速离开御书房。目送李财走出院门,朱棣嘴里嘟囔着:

“此贼妖言惑众,其心可诛。”

蓦的。

面对皇上的盛怒,一向大权决断的胡惟庸也是噤若寒蝉。

难道皇上深夜召他们前来,为了这事?

徐达常年镇守北方,很少参与朝政。

进入御书房,胡惟庸收敛心神,恭敬叩拜。

徐达等人看后都大惊失色。

御书房内气氛压抑。

朝廷最近出了不少事,让朱元璋对中书省颇有微词。

胡惟庸颔首低眉,大气也不敢喘一声。二是最近胡惟庸在李善长的暗地支持下,与淮西勋贵勾结,老朱已经嗅到了一丝危机,借机敲打敲打他们。

“…”

当年一起制定公田政策的大臣中,御史中丞、太史令刘伯温重病在身。

火苗被风吹动,将人影拉长,无形中增添了一丝恐怖的气氛。之前,中书参知政事杨宪滥用职权,专决省事,被老朱斩杀。

朱元璋点点头,让刘和给徐达和李善长赐座。

不过作为淮西集团的领袖,李善长在朝中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传朕的口谕,宣魏国公,韩国公,太史令刘伯温,左丞相胡惟庸,礼部尚书刘三吾,户部尚书傅友文。”

李善长第一个站出来,上前一步奏道:

“启禀上位,此人妖言惑众,其中所说经不起推敲。”

李财的言论实在太胆大放肆了。

朱元璋咳嗽了两声,这才开口说道:

“众爱卿,朕遇见了为难之事,想请爱卿帮朕一起排忧解难。”

“真的想不通啊!”

数十盏盘龙烛台将整个御书房照的亮如白昼。

身处堂前的朱元璋意犹未尽的站起身,朝门口喊了声:“来人。”

……

朱元璋对内臣管理特别严格。

权势汹天。

朱元璋一双虎目死死盯着他们,更加剧了他们心中的恐惧。

但论功劳和资历,与徐李二人还相差太远。

“臣李善长,参见陛下。”

在毛骧耳边耳语了几句。

第一个到达的是胡惟庸。在他身旁站着太子朱标,同样目视前方,沉默不语。众大臣各自揣心事,惴惴不安。对于朱元璋这样安排,胡惟庸不敢有丝毫异议。

“标下在!”“胡卿免礼,起来吧。”

其他三位大臣则站立一旁。

“咳!咳!”

紫禁城,御书房内。

他身着正一品大红朝服,胸前绣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孔雀,腰间悬挂金色腰带,春光满面,精神矍铄。

一时间,御书房内一片寂静。

“韩国公所言极是,陛下所制定的公田补贴政策,乃是陛下与韩国公、魏国公、臣等一起商议,定下的国策,岂容此人妄自非议。”

深夜召几位重臣觐见,朱元璋有两个目的。

听到这话,徐达等五人全都慌忙跪地,齐声高呼:

“臣等定当鞠躬尽瘁,为陛下解忧。”

“怎么到了此人嘴里,却成了危及江山社稷的弊政。”

“不知上位深夜召臣等前来,是否有紧急要务?”

现在担任中书省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双眸深邃,面色阴沉。

太监刘和吓得手一哆嗦,拂尘掉到了地上。

“其他人即刻觐见!”

毛骧再次跪地,“遵旨!”

傅友文是户部尚书,掌管朝廷的钱袋子。

“臣徐达,参见陛下。”

“此人想必是对陛下心生怨愤,见不得咱大明国运蒸蒸日上。”

朱元璋招了招手,示意毛骧附耳过来。

“难道比父皇当年以布衣之身夺得天下还难吗?”

朱元璋仔细斟酌了一番,才传旨宣这些重臣觐见。

等五人各归其位,朱元璋简单说明缘由。

紧接着左丞相胡惟庸站了出来,朗声道:

“臣附议!”

只有魏国公、大将军徐达站在那里,若有所思。朱元璋看着下面义愤填膺的众位大臣,忍不住呵呵一笑。

真被李财这狂生说准了。

朝堂之上不管是正直之臣,还是奸佞之辈,在这件事上都保持着高度一致。

作为这一政策的受惠者,谁会无故主动站出来反对呢。

自己找不痛快的同时,还惹来一身的骚。

“说起来,此人可是你的弟子,他就是今岁科考贡生会员李财,也是我的女婿。”

“李财?!”

胡惟庸这一番话,看似掷地有声,却没有任何新意。

该来的还是要来的。

“陛下,折煞微臣,臣实在担不起‘忠君爱国、廉洁奉公’这八字。”

朱元璋满意点点头:

“回禀陛下,臣看这狂生在医馆里行医,依然妄言国策,实属大逆不道。”

朱元璋冷冷说道。

而这时。

“刘爱卿,朕问你的是,公田补贴俸禄之策,是否为弊政,你有何见解?!”

皇上说的没错,这么算来,李财也算是自己的弟子。

时也!命也!

“刘学士,伱现在还认为此人在妖言惑众、狼子野心?”

完全和韩国公李善长遥相呼应。

“刘爱卿,朕知道你一向忠君爱国,廉洁奉公。”

李善长、胡惟庸、傅友文都惊惧不已。

那天殿试上,刘三吾差点吓尿了。仅仅想将这位狂生打入诏狱,秋后问斩。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毕竟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