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情结大明 > 第六十二章,重农抑商是弊政

情结大明 第六十二章,重农抑商是弊政

作者:步枪子弹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朱元璋的身影好似一座大山,朝坐在那里记录的朱标压了过来。方才李财提出的应对土地兼并的策略,让朱标觉得眼前一亮。不等朱标把话说完,朱元璋一脸严肃的打断他。

“更重要的是将对土地兼并风气,彻底来个釜底抽薪,缓和社会矛盾。”

“老大,为君之道考虑问题,不能太简单了啊。”

自己正好利用此次事件,对淮西集团好好敲打敲打。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如此经世之才怎么能屈就在诏狱。杀了,更是暴殄天物啊!一时间,惜才之心顿起。

这‘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他之前闻所未闻。此乃天赐之策,先生真乃神人也!这时,老朱开口了:可谓是一举多得。朱标听罢,这才笑了。

“此人到底是经世之才,还是纸上谈兵的狂生,咱还要进一步考察。”

听闻此言。看见太子朱标脸上的激动之色,朱元璋却是并没有太多的表情。这家伙脑袋是怎么长的?眼看着中书省的权力越来越大。

“这样一来,你能想象到大明国库将多出多少收入?”

朱元璋犀利的眼神,久久落在朱标的身上。

而重新丈量土地,清查户籍牵扯面太广,工作量太大。胡惟庸在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支持下,把持朝政。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意思就是,官员士绅也要和老百姓一样,都要服徭役和缴纳赋税。”

果然——

对于李财的渊博的学识,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恭贺父皇又得一良臣,我大明将国祚绵长。”

之所以没有实施。从根子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将全国土地进行重新丈量,同时彻查户口。而朝堂上,随着浙东集团逐渐式微,淮西集团一家独大。朱元璋和朱标两人同样面色一变。

李财所说的与自己的思路,不谋而合。朱标就差给老朱跪下,也要挽救李财。

身为大明太子,朱元璋自建国起,便让朱标跟着学习政务。他没有父皇想的那么透彻,但也是感悟了不少。

洪武一朝,能够劝朱元璋息止杀戮的,除了马皇后,也就太子朱标了。“不过,咱倒是可以赦免他欺君犯上,大不敬之罪。”

朱元璋方从思绪中回过神来,发出由衷的感慨。他知道自己今天所讲的内容有些超纲了。可是他知道有人能听得懂。

“父皇圣明!”眼神中的惊讶如出一辙。

“父皇,儿臣以为李财年纪轻轻,却老成谋国,所谋之策均是难得治国之良策。”

今天所讲的‘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为几百年后出现的政策,不是这位勋贵二代所能掌握的。

现在看来自己昨天所说的对策,只能说是太肤浅了。

“以后伱会懂得!”

与此同时,医馆的书房内。

李财与朱棣的对话仍在继续。

“我知道刚才教你的知识点,有点超纲了,你知道就行,回头慢慢琢磨。”

李财今天喝的茶有点多,有些晕晕呼呼的,看着朱棣问道:

“而商业一旦做大必然与国家争夺‘山海陂泽之利。’”

“不说远的,就看百年前的南宋,虽然打仗不咋的,可是人家那是真的有钱啊!”

“靠的是商业、外贸,南宋商业高度发达,让弹丸小国变得极度富裕繁华。”

自己又得想法子,这不是耽误事嘛!

商人从贫苦农民手里追逐利润,使得农民生活更加困顿。

龙行虎步来到墙壁前,死死盯着特制墙壁。

“千万别啊!”

朱棣说的激情四射。

“南宋面积小,地少人多,为什么还这么有钱。”“所以说,朝廷不要总把目光盯在农民屁股底下那片土地。”

虽然,朱棣对李财的学识佩服的五体投地,但李财不是圣人。何况就是圣人也有错的时候。

朱棣赶紧站起来阻止。什么时候威风过,简直丢汉人的脸。再说有钱又能咋的?想必他父亲在朝廷爵位不低,在朱元璋面前能说上话。最后还是被蒙元给灭了。

听到这话,朱棣表情一滞。

太子朱标也站了起来。

果然,朱棣被李财的话题转移了思虑。

压制商业发展,加征商业税,打击商人压榨农民。

同时。“来来来,趁着还有几天时间,我给你多讲一些课。”

“朝廷的赋税一直都很平稳,貌似并没有问题啊!”

鼓励农民开荒拓土,勤劳耕种,轻徭薄赋,兴修水利。有鉴如此,他对李财的话,存有疑问。想到这,李财赶紧转移话题,将朱棣的思绪拉了回来。自己好不容易快熬到了几个月,别被这浑小子一顿骚操作,将自己的好事破坏了。

比元末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这小子居然拿弱宋来跟自己的大明朝相比较。

他知道李财说这话什么意思。在这一政策下,元末农民最底层的生活状况,逐渐有所改善。“不错,在你眼里农民的生活,是有了改善,那是相较于历史上最黑暗的元末时期。”“从事商业多了必然与农业争夺劳动力资源,甚而让农田荒废,威胁国本。”

朱元璋却越听越不是那么回事。

“人家不是靠农民种田,从地里抠出的那么点赋税。”

在朱棣看来,父皇设立重农抑商国策,让农民生活有了保障,国库也渐渐充盈。这是何等的丰功伟绩。想那南北两宋被辽、金、蒙古压缩在江淮一隅几百年。“重农抑商也是弊政?”把他老子想辩驳的话,都给说出来了。

在大学堂,宋濂等学士经常教导他们这些皇子,农业是天下的根本。

“你觉得没问题,那是因为你眼界不够开阔。”

将中原王朝丢失四百年的燕云之地,重新从草原民族手中夺回。朱元璋蹭的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没想到这个兔崽子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

“想问题不要想当然好不好?”

谁说这兔崽子读书浑,我看还是师傅教的不好,遇上一个好师傅这小子也能成大才。

“农业那点税赋,跟商业做大后的税赋比起来,简直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这边,朱棣也开始反驳。

“商鞅云:农少商多贵人贫。”

“要知道重农抑商政策,不是咱大明设立的,而是传承了几千年。”

朱棣还没来得及说下一句,便被端着茶杯的林澈打断了。

之后。那可就弄巧成拙了。元末农民除了受蒙元鞑子欺凌外,同时还受商人巧取豪夺。

想我大明军队,几度北伐,势如破竹,将蒙元鞑子赶回草原。

“龟缩在华夏东南一隅的南宋,一年的税收相当于大明王朝十倍的税收。”

“先生,虽然咱佩服你的学识,但是你说重农抑商,是弊政咱可不敢苟同。”

“先生,这不对吧,据我所知,朝廷设立重农抑商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荀子曰:工商中年则国贫。”

还不是被辽、金、蒙古轮番肆虐。

眼见朱棣居然能引经据典,对李财进行有力驳斥,朱元璋感到一阵意外。

爷俩就站在墙壁前,真想穿过墙壁,当面将李财给怼回去。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首先便立下重农抑商的国策。

他的父皇朱元璋农民出身,从小没少受到商人欺负,对商人一直没好印象。

仿佛林澈就站在对面,他要跟这个狂生当面来一场辩论。

“现在我们接着讲,洪武朝的第二大弊政:重农抑商!”

商人逐利,投机取巧。看到朱元璋一副气咻咻的模样。

“可以说历朝历代,都最重视农业,以农业为根本。”看来,这个李财倒是一个教育皇子们的好师傅。朱元璋捻起胡须,暗暗打起了主意。

面对朱樉夸夸其谈。

李财没有打断他,等到朱棣说完,随手拿过茶壶,自斟自饮了一杯,淡淡说道:

“你说完了?”

“那好我给你分析分析,当今皇上为什么会颁布‘重农抑商’政策。”

卧槽!

“咱们回去!”不过,有银子挣,还是尽心尽力按起来。

“劳烦大哥,在外面帮咱寻个会按跷的小厮,我这位朋友酒喝多了,身子疲乏,想让人给他松松筋骨。”

所以需要安抚农民,防止人口流移。朱元璋无奈对拿着笔凝神倾听的太子朱标说道:

“回去吧,看来这小子一时半会醒不了。”“舒服吧,先生讲课辛苦,做学生的没什么好报答的,只能让先生吃好喝好,身子舒爽着。”

他心中暗赞,这小子简直是自己肚子里的蛀虫?

这一番分析,简直与他当初制定‘重农抑商’政策时的想法,毫无二致。

今天茶喝的有点多,一阵困意袭来。

站在床榻旁的朱棣乐呵呵的看着。

朱棣无奈的收回手:

怎么突然有点留恋这样的生活?

李财迷迷糊糊的想着,感觉困意越来越浓,不知不觉睡了过去。

“其二大量商人各处奔走,获取财富,相当于一股流民,给社会造成不稳定的因素。”

“现在朝堂上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争斗不休,那些随父皇打下江山的勋贵们,躺在功劳簿上,尽给父皇惹麻烦。”

商人逐利,不择手段。

不多时。朱元璋好奇的同时,更期待林澈怎么驳斥‘重农抑商’政策。朱元璋既好气,又好笑。上吸国家血,下嘬百姓髓。能帮这位爷做事,也算是莫大的荣幸了。商人虽然有钱,却四处奔波,很难为朝廷提供税收。可是。

此刻的朱棣已经把李财当成了自己的老师,甚至比大学堂里的那些大儒,更加尊敬。

没想到对方却戛然而止。

“唉,这手法,真是舒服。”

听到李财的分析,墙对面的朱元璋连连点头。

眼看着林澈斜躺在椅子上,看起来不舒服。

“父皇每天起早贪黑的批阅奏折,还不是朝堂上没有可用之人!”

“你回去把这两天的记录整理一下,明日早朝用。”

“其一正如你所说,重农抑商是历朝历代传承下来的政策,符合王朝正统思想。”

“是,父皇。”

“当今皇上颁布‘重农抑商’政策,原因有三:”

朱棣居然还为李财找来了按跷小厮。

“这就完了?”

丧气!

毕竟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