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禅观与净土 > 第3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禅观与净土 第3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08:14 来源:平板电子书

乙二、解脱道,分三:

一、总标;二、别明;三、结示。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面,我们讲到乙二的解脱道。

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而整个本尊的功德,主要的是寄托在一句佛号当中。所以当我们的心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理论上我们的内心已经进入到弥陀无量光无量寿的大功德境界当中。我们的心在这么多无量珍宝当中,到底我们应该如何把佛陀的功德转成我们自身的功德呢?靠的就是感应道交!

这个感应道交,在净土宗的修学当中,它有浅深的差别:浅的来说,叫做平时的感应道交。平时的感应道交就是说,我们在一期的生命当中,可能自己的身心遇到了障碍,遇到了病痛,遇到了各种灾难,自己过不去了,所以我们仰仗一念的信仰,提起佛号,那种真实的皈依心,把弥陀的功德给启动了,这个时候,消灾免难。

那么平时的感应道交,因为你遇到的障碍比较少,你只要面对你内心的妄想烦恼而已,问题不大,当然它产生的效果也不大。因为你就是一念的信心,你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无所不在,你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一定可以救拔你,就是那一念的信仰,不断地去念念听自己的声音,然后就过关了。但是这个时候的破障,它只是让你的生命产生局部的改变。所以平时的感应道交,每一个念佛人,或多或少都有这么一些的宗教体验。但是这个东西当作一种辅助启发信心也就罢了,因为它不足以论断你的成败,因为你今生的因缘本来就是生灭的,你过得好一点,过得差一点,也就这么回事,回顾到整个大生命来说,你并没有太大突破。

净土宗真正的目标,最终的目标在临终的感应道交,这个是所有人一生的努力,可以说是背水一战。面临了这一关,临终的感应道交问题就复杂了,因为它不是只有你第六意识的妄想而已。如果你稍微读一点佛法唯识的道理,你会知道一件事情:就是临命终的时候,第八识现前——阿赖耶识这个生命的大仓库,所以你的第六意识真正临命终这个关,就不是平常的烦恼关而已,你面对的是一个生死关头,生死关。

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阿赖耶识现前,阿赖耶识会产生两种的力量:

一、生死业力。

第一个叫做生死业力,就是我们无量劫来所造的杀盗婬妄这种生死业力。有些业力得果报了,有些业力还没有得果报,尤其是在这么多的生死业力当中,有些活动特别炽盛的业力叫做增长业,可能这个业你前生造过,它沉淀下来了,但是你今生又去造作,那么你就会把过去的业力给激发起来,只要你今生数数地造作,而且每一次做完都有一种心态,告诉你自己:我以后还会再做。就是你这个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这种增长业,临命终的时候一定会起现行,因为它准备要引导你去得果报了,这是临终一个很强大的势力。所以净土宗,你必须先处理这一块,因为这个业力会起得非常早。如果你今天没有把这块的增长业忏干净,你连提起正念的机会都没有,你连助念的机会都没有,你就得果报了。

所以我们昨天讲的就是透过拜忏,透过发愿,透过持戒,让这一块的业赶紧地沉淀下来,它不能够活动太炽盛,这个业你没办法带走的。所以净土宗的人,愿我临终无障碍,第一个障碍当然就是业障。

二、颠倒妄想

这个业力的障碍我们昨天讲过了,破掉以后,现在就第二个障,就是颠倒妄想。为什么妄想上面加一个颠倒呢?《楞严经》说,这种妄想它不是一般性的妄想。我们今天去工作,我什么时候要加油,我什么时候要去超商买什么东西,这种妄想就是表层妄想,临终的时候对你一点伤害都没有,这佛号一提起来,它自动消失掉。但是有一种妄想特别坚固,它从你无始劫来,就一直在你的内心活动到现在,是一种强大的等流的力量,也就是说这种妄想,它已经是跟第七意识的自我意识结合,它在你的内心当中已经形成一种自我的概念了,它是你的自我性格的一部分了。这种妄想,临终也一定会起现行,它会干扰你的正念。你本来发愿要求生净土,这个妄想对你产生一定的伤害跟误导。

所以临命终的人,我们面对生死关头,一句佛号提起来的时候,可以说是内忧外患。这个时候谁能够冲过内忧,调伏外患,谁就直接趋向弥陀的光明!

那么外患这一块——生死业力,我们昨天已经讲得很清楚了,现在我们来处理内忧这一块——颠倒妄想,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处理的。

当然每一个人的颠倒妄想不一样。有些人表现在对财富的追求,有些人在男女色的追求,有些人在名声的追求,每一个人形成这种自我意识所主导的颠倒妄想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今天告诉大家一些处理的方法,我们对于临终生死关头的内忧外患,你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早作准备,免得临命终的时候手忙脚乱,因为临命终,它一定会出来。

丙一、总标

好,我们来看讲义的这个分段。第一个总共有三段:第一是总标;第二别明;第三结示。

我们先看总标的部分,我们把它念一遍。

《楞严经》讲这个颠倒妄想,其实颠倒妄想是很多很多。但是从净土宗这一块,我们只要处理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颠倒妄想就好了。有些颠倒妄想不障碍你往生,有些颠倒妄想会障碍往生。净土宗就是先把会破坏你的心跟弥陀感应道交求生净土这一块的颠倒妄想——这个核心的颠倒先抓出来。

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的颠倒妄想有两个要处理:第一个,贪恋娑婆;第二个,不乐净土。

那么贪恋娑婆世界,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好乐净土,这个等到后面的单元——《念佛篇》跟《净土篇》,我们再来深入地讨论怎么样培养自己好乐净土。

一、生死轮回

现在我们先来谈一谈,怎样来对治我们深生爱着的娑婆世界。

我们之所以爱这个娑婆世界,其实它是有很长的历史,也是有原因的。理论上来说,当我们在三界投胎以后,这个娑婆世界给我们的痛苦远多于快乐。如果你愿意冷静地回想,我们一路走来痛苦的时间长,快乐的时间少,所以每一个人一生当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得不偿失的,因为痛苦跟快乐的比例,不成比例,我们得到的痛苦压力,远多于快乐的时光。但是矛盾就矛盾在我们还是愿意来轮回,这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

《楞严经》讲出一个道理,因为我们的心起颠倒了。当我们的心跟娑婆世界接触的时候,第一个,我们产生一种感受,我们会去感受外在世界给我们的快乐跟痛苦的感受。当然我们遇到痛苦的感受,直觉就是排斥,赶紧远离,但是可怕就可怕在——我们从小的、年轻时候的生命经验,有些快乐的感受,而这个快乐的感受,当在我们心中生起的时候,加上我们的想象力,我们把这个快乐的感受,透过我们的名言想象把它无限地扩大,它本来没这么好,但是被你的妄想一打下去,它变成是十全十美地好。

一个人的妄想打久以后,第六意识活动久的时候,它难免就会跟第七意识接触,那种执取,所以你想象久以后,你的心就有所住。我们自己对娑婆世界这种快乐的经验产生了影像,在时间盘旋久了以后,我们的心就住在这个影像上,从此以后,我们没有人在乎外在的世界了;从此以后,不管这个外在世界给你多大的逆境,你都可以承受,因为你希望你心中的影像再一次的出现,你现在只看到你那个时候对娑婆世界的认知,只活在自己的妄想当中。你为了使令这个妄想在你的生命再一次出现,再大的痛苦你都能够忍受,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被娑婆世界欺骗。

其实与其说我们被娑婆世界欺骗,倒不如说我们被自己的妄想欺骗,因为我们自己不想看外面的世界。《楞严经》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自己的妄想骗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喜欢娑婆世界的原因。它本来没这么好,是我们把它想象得美好,然后我们住在这个妄想里面,不愿意看到外在的世界,就使令我们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轮回。直到伟大的佛陀出世,他把我们从妄想里带出来,看到生命的真相。

那么娑婆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的真相是什么?我们来看看佛陀怎么说。

今天你要通过生死关,一定会有很多妄想,从过去生我们已经种下了很多妄想的影像,可能是对财富的影像,可能对男女美色的影像,也可能对名声的影像,这些影像都是地雷,临终它一定会出现来引导你、诱惑你,让你放弃求生净土。这个影像,你要能够有本事不随妄转,你就必须把娑婆世界的真相看明白。你要放下娑婆世界,你必须看破。一个人看不破,你不可能放下!这个东西不能勉强。你看不到真相,你一定是跟着妄想走,这一关你就过不去了。所以我们必须透过佛陀的教法,如理思惟,让我们慢慢地拨开心中的妄想,看清轮回的真相!

轮回的真相,按照佛陀的教导,有两个真相:第一个叫“诸行无常”;第二个叫“诸法无我”。

第一个,“诸行无常”。娑婆世界当然充满了快乐,更是充满了痛苦。不管快乐痛苦,都有两种相状:一个是无常,就是不安稳,可以说,对我们产生最大的伤害就是不安稳,所有快乐的基本就是安稳,你要有安全感,你才有快乐。恰恰娑婆世界它什么都可以给你,但是它不可能给你安全感,包括福报再大亦复如是,因为它有死亡的问题。你说这个今生,虽然很不如意,但是你好不容易这几十年来,也就适应了。适应以后,生死轮回把你的生命因缘破坏,你死掉了,死掉以后又把你丢到其他地方去了,比方丢到非洲去了;非洲你也适应了,适应以后,又死掉了,又把你丢到亚洲国家来。所以你在这个三界里面飘荡,你就是“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你没有安全感的,因为你不知道你来生要去哪里。这个就是流转生死最大的障碍、最大的悲哀,就是你永远没有安全感——无常败坏,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诸法无我”。生命是变化的,人生是动态的,它不是一个静态,但是它怎么变,你没办法主宰,你也没办法规划,人生,来生你没办法规划。所以在这个没有安稳性、没有主宰性的两大相貌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娑婆世界的三种结果:

第一个,“周而复始”。回顾我们的轮回,没有一个人是永远快乐,也没有一个人永远痛苦,它是苦乐掺杂,而且是周而复始。按照印光大师的说法,大概三生是一个轮回。就是说,一个人,可能你本来是在一种痛苦的低潮,而痛苦的果报,会引申一个人的惭愧心,谦卑、惭愧,你就开始,反正我资粮不够,做法会的时候,别人去念佛,我就偷偷跑去扫厕所,把厕所扫干净了,让大家来使用,因为你福报差,你会认命。那么你这个资粮够了以后,你来生大福报的时候,你就开始放逸了。放逸以后,你就造罪,造罪以后又堕入到痛苦的领域里面去,所以你永远是在一种周而复始的状态中。

所以我们人生的曲线,它不是一条线,它是抛物线。它是快乐、快乐、快乐,快乐到一个极限的时候,物极必反,开始痛苦、痛苦、痛苦,痛苦到最后的时候,痛苦的刺激,迟早让你生起惭愧和忏悔,然后你又开始积集资粮,又开始快乐。所以在娑婆世界的生命领域当中,我们是快乐跟痛苦不断地轮替,没有人永远站在高位,也没有人永远处在低点,这个就是人生。

第二个,“辗转相续”,这个是最可怕的。轮回的可怕,来自于它是无穷无尽地折磨我们。念佛人关键在决心,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成败就是在你那一念真实的信仰跟坚定的愿力,就是你到底对于解决生死轮回有多大的决心。有些人对于处理轮回还是不知道怕,他并没有很强烈的要去改变的意愿。但是你最好想一件事情,就是说轮回这件事情它不会自己停止,这个最可怕!我们今生遇到很多的灾难,只要你稍微挺一下,它就过去了,在我们一期生命当中的痛苦,往往都是一时的,你只要忍住,因为业力的释放,它是有限的。

但是轮回,它是死亡以后又得一个果报,死亡又会得一个果报,就像大海,你往前看,看不到边际,往后看,也看不到边际。也就是说,当你不处理今生,你没有百分之百决心的时候,请你想一想,你今生不处理,你来生还得来,来生你的福报可能还在,你还不想处理,你第三生还得来,总有一天轮回把你逼到受不了了,你迟早得处理。也就是说,早处理晚处理,你一定要处理,因为你不处理,它就这样下去,看谁耗得过谁,那么你越晚处理对你是越不利。

按照佛陀的说法,末法时代是魔强法弱,你的成功机率是越来越少,所以你今生最好是背水一战。因为你今生不处理,你以后迟早得处理,而你以后要用加倍的精神体力,才能够跟今生达到一样的效果,就是我们今天能够下决心,看到轮回是辗转相续、无有止境,你迟早要处理,那干脆今生把它处理,一劳永逸,反正你迟早得面对。

第三个,是“毫无意义”。我们身心所受的痛苦,有一种痛苦会让你增上。比方说,你在佛堂里面拜佛,拜得精疲力尽,有时候爬不起来,但是你还是坚持自己,不能拜要他拜!不能念要他念!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痛苦会让你增上,会让你消业障、增福慧,增上。我们在轮回当中所受的一切身心的折磨,是毫无意义的痛苦,你不可能从中得到任何的启示跟增上。比方说,活到现在,我们生生世世地轮回,其实我们每一次生命都很努力,我们也没有闲着,但是现在得到什么呢?什么也没得到!还是一个标准的生死业障凡夫。所以轮回当中,如果这个痛苦是有意义的,那我们可以继续受下去,而实际上是毫无意义,就是说,你待在这个地方受苦,你是白受苦了。

所以我们做一个总结:在轮回当中,虽然有一些美好的快乐,但是结论——得不偿失!就像佛陀说的刀上的蜂蜜。我们曾经在轮回当中,得到一些快乐的感受,但是你可别忘了,当你去舔蜂蜜的时候,你一定也被刀子给割伤了。我们愿意追求快乐,身为一个凡夫是可以理解,但是我们应该追求一种没有过失的快乐。

我们同样是做了一些善业,我们同样布施、持戒、忆佛、念佛,其实我们是可以把善业,透过我们智慧的引导,把它往净土的方向引导,让这个快乐在净土表现出来,而这种快乐是没有过失的。所以我们应该是该改变思考模式的时候了!我们不一定要把所有的善业,全部在轮回里面去享受,因为这样的快乐,过失太大了,我们为了追求那个快乐,却付出了轮回的代价,实在是得不偿失!

二、出世涅槃

那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应该把所有今生的资粮,往净土的出世涅槃去回向!因为它的涅槃是寂静,是安稳快乐。

这个寂静的意思,简单地讲就是远离过失。它因地上,不起颠倒的烦恼;在果地上,没有老病死的障碍,它是一种自在的安稳快乐。临命终的决心,不是到临命终再下决心,因为临命终的时候,你根本没有时间下决心,所以我们必须在平常就下定决心,就是说来生到底要去哪里,必须要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如果你念佛只是想要求感应,让你今生消灾免难,你不要靠愿力,你只要靠信心就够。但是求生净土,一定要从信心再加一个愿力,而这个愿力就是很重要的智慧抉择。

佛陀在经典里面,讲一个譬喻,他说狮子跟白鹤的关系。他说,有一只凶猛的狮子,牠是野兽之王,牠看到动物就去追,就把牠吃了。有一次牠吃了一只小鹿以后,这个鹿的一个骨头就卡在牙齿上,非常难受,牠就跑到了河边去向一只白鹤求助。牠说:你可不可以把我的牙齿里面这个骨头挑出来,我会好好报答你。这白鹤说:好啊,对我来说举手之劳。

这个狮子就把牠的大嘴张开,白鹤就用牠的尖嘴,往牠牙齿里面挑几下,就把骨头给挑出来了。挑出来,狮子很满意,就准备走了,白鹤说:慢,你老人家答应我,把你牙齿里的骨头挑出来的时候,你得报答我。牠说:我报答过你。白鹤说:你什么时候报答我呢?狮子说:你在我的嘴里面活动的时候,我没有把你咬死,就是报答你,这个就是天大的报答。

佛陀的意思就是说,你跟狮子往来,牠不咬死你就是报答,这个狮子就是生死轮回。佛陀是鼓励我们菩萨,你不要期望轮回给你快乐。虽然我们积集很多的资粮,你只要在生死轮回当中能够远离灾难,这个就是轮回对你最大的报答,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狮子,牠的本质是凶暴的。佛陀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把所有的资粮都回向到涅槃去,你不应该对轮回有所期待。一个修行者只要平平安安,这个就是轮回对你最好的赏赐跟报答。不要在轮回里面想要追求快乐,你应该把快乐留到净土去,那种无过失的快乐。

好,这个地方等于是做一个总标,就是我们必须看清楚轮回的真相,然后才能突破心中的妄想。这个道理我们后面来把它开展出来。看,丙二的别明。

丙二、别明,分二:

一、轮回真相;二、对治方法。

别明当中有两段:

第一个,先看清楚轮回的真相;我们再来看看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对治。

丁一、轮回真相

想要从轮回里面走出来,你一定要知道真相。我们要强调一个观念,一个人要放下,一定要先看破!

到底我们为什么会有生死轮回?圣人为什么没有生死轮回?这个地方的问题到底关键在哪里?我们必须要把它学习一下。佛陀有关轮回的说法是三世的:过去而引申现在,现在引申未来,这个三世有它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我们必须搞清楚。

我们看这个十二因缘。

第一个“无明”跟“行”,代表我们的过去。我们为什么会投胎?我们受了两种力量的牵引。我们来先看第一个力量——“无明”。

我们把它念一遍。

无明为过去烦恼之总称,体即是痴,迷闇为性。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故为生死之本。

“无明”就是一种很坚固的烦恼妄想。它的引申来自于一种愚痴跟颠倒,因为我们没有看清楚真相,产生错误的认知而产生坚固地执着。这种“无明”一旦活动起来,它跟业力的结合,就会创造我们流转的力量,它是一切生死的根本。

前面说过,我们一开始的心态是感受,然后想象。那么一般的妄想也就是打妄想而已,但是这个妄想形成一种执着,形成一种自我性格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妄想就是一种“无明”了,因为它产生盲点,一种坚固地执着妄想。这是第一个叫做颠倒妄想。

我们看“行”业。

行是造作义。即依过去之无明烦恼,发动身语意三业,而造成罪福,不动诸业,名之曰行。

只有妄想是不能得果报的,只有业力也不能得果报。但是当妄想跟业力,就是我们过去所造的这种身口意的善业恶业,只要以有所得心所造的有漏业,就形成一种业力。当我们的前生临终的时候,我们的某一个业力起现行了,再加上我们心中的颠倒妄想,那么妄想跟业力的结合,就创造了我们的今生。所以我们今生是怎么来的有两个原因:内有颠倒妄想,外有生死业力。而我们基本上并没有做好事先的准备,所以让妄想跟业力成功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就投胎了,我们是这样来的。

好,当我们来了以后呢,我们是怎么回事?再往下看“识”。

识为初入胎识。即由过去惑业动力,使感异熟报体之赖耶识,遇缘托胎,以完成现实之生命体。

这个“识”,指的是第八识。第八识是去后来先作主公。离开的时候它最后走,投胎的时候它最初来,它是来到母亲的胎识当中,由过去的妄想跟业力的推动,就产生一种阿赖耶识的报体,在父精母血的因缘的色法结合之下就来投胎了。当然现在美国他们有些投胎,也不一定要靠母亲的因缘。像那个试管婴儿,他把父精母血放在一起的时候,众生的业识,他只要跟这个父母亲有缘,他看到这个试管的父精母血,他照样地投胎,他不一定要透过母亲,就是只要业力跟妄想结合了,他投胎的方式是各式各样的。

我们再看“名色”。

名色为胎相之完成。名是精神,色是物质,即组织有情之要素,胎相初成六处未圆,故称名色。

我们的投胎来自于两个因缘的结合:一个妄想,一个业力。妄想就形成我们今生的思想模式,所以我们今生有些人特别喜欢布施,有些人特别喜欢持戒,有些人喜欢静态地打坐,有些人喜欢拜佛,这个某种程度是继承了过去的妄想。那么妄想它变成了思想这一块,业力就变成你的色法、你物质的一切受用。但是这个时候,六根并没有长成。

也就是说“名色”位,他不能去感受外在环境的快乐跟痛苦,这个“名色”位,他的感受叫内受,在佛法叫内受,他只有自己的感受。如果说你是一个强大的善业而来,你在母胎当中会认为你是活在一个很漂亮、充满光明的花园当中,在那个地方到处游玩;如果你是由罪业而来,你在“名色”位的时候,你自己会感觉到你躲在一个很黑暗潮湿的墙角,过着又飢饿又潮湿的生活。这个就是“名色”位,因为这个时候他跟外境并没有接触。

我们看“六入”。

六入为六根完具位,亦名发毛爪齿位。谓于胎中由名色渐次增广,因此诸根具足,故名六入。

这个“六入”,入就是六根。根为什么叫“入”呢?因为这个根它能够入于六尘,它能够去享受六尘,叫做“入”。

这个时候,他的头发指甲牙齿慢慢长出来了,因为“名色”,他接受到母亲的滋养,这个时候诸根具足。诸根具足就是说,这个胎儿已经开始有感觉了,有内心的活动了。但这个时候,他还在母胎,那他的感觉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在唯识学上,叫母子连心。母亲的心识的活动影响到胎儿,胎儿的心识活动也影响母亲,互相影响,他们是跟母亲同一感受,同一个心识的活动。

比方说,舍利弗尊者的母亲,舍利弗他妈妈本来是智慧很平常,就一般的家庭主妇。但是她怀了舍利弗尊者以后不得了,什么道理一听就懂,而且辩才无碍,突然变聪明了。她把舍利弗生出来以后,她又恢复以前的样子了。所以妳要怀孕的时候突然变聪明了,这可不是妳的本事,是妳这个儿子不得了!也就是说,在这个胎儿他六根开始活动的时候,他这个时候没接触外境,他必须要以母亲做桥梁。所以一般来说,医学上说的胎教就是这样来的,就是母亲的想法会深深地影响胎儿,胎儿的想法也会影响母亲,所以这个时候是教育最好的时光。

我们看“触”。

触是觉触,为认识之开始。谓出胎后与境相触生起认识,然因未能识别境界苦乐,故名为触。

“触”就是你从母亲的胎里开始出生的那一剎那,叫做“触”,因为你的身体开始跟阳光空气接触了,这个叫做“触”。这个“触”,为什么要把这个接触这个点当作十二因缘?因为在中国也好,在古印度也好,古代的算命学,很重视你出生的时间点。你本来是在母胎当中,没有跟阳光接触,你一出来的时候,会接触到太阳跟月亮的一种不同的角度,它所释放的不同的磁场,这个时候影响胎儿一生的性格跟很多的命运。虽然你阿赖耶识有很多的业力,但是你接触的那个时间,会启动某一个性格、某一个业力,大概就决定了。

当然透过修行有一部分可以改变,特别是你自己的这一块可以改变,但是你跟众生的互动,对不起!你怎么修,没有办法改变。因为这不是你个人的问题,这是众生的因缘,就不是你个人的修学可以改变。所以你接触的时候,你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一生的性格倾向,你今生的福报多寡大概就决定了。

我们再看,“受”。

受为领纳,即情绪作用。谓于触对境界时而于违顺中庸境上,生起苦乐舍之感觉,名之为受。

那么我们慢慢地长大,到了二十岁以内,我们开始透过眼耳鼻舌身六根去感受我们的人事环境,在如意的境界上产生快乐,在不如意的境界上产生痛苦,在中庸的境上产生舍受,名之为“受”。

从识、名色、六入、触、受,到这一块,其实只是一种业力的释放。到这个时候,你还没有产生轮回的力量。我们小时候,还看不出来生的力量,因为你这个时候,完全是一种业力的释放。真正思想的活动,按古代的说法是二十岁以后,当然现在因为媒体的刺激,现代人心识提前活动。

在十二因缘里面,我们前半段主要都是在受用果报。就是他的生命只有快乐或者是痛苦,或者是不苦不乐,只有这三个,他没有太多想法。我们说过,只有业力,没有妄想不能得果报,所以这个时候,你还看不出他来生的倾向,因为他来生的业力,都还没有表现出来,他只是在做一件事情,在酬偿过去的业力。所以他的人生没有什么好坏可言,只有苦乐可言,没有好坏。这个是好人、坏人,通通不能这样讲,你只能够说他活得很快乐或者很痛苦而已。

那么一个人生的好坏,来生轮回的启动,从下面开始了。我们来看看下一个:

爱以染着为义,由受而来。即于相续之三有自体所取之三有境界,于乐爱合,于苦爱离,名爱。

这个“爱”,是受前面的感受刺激而来。那么感受,它本来是一种直觉的反应,但是当感受在一个人心活动的时候,他加上个人的想象,就这个想蕴、这个想象,它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于境取相。感受没有相状,所以你看一个人小时候,他很单纯,心中没有太多相状,没有相状他就不可能去执着,所以他任何身口意的表现,通通是直觉反应。但是当进入“爱”的时候,他会把外在的相状透过自己的想象力,把它转化成自己心中的相状,心中有很多很多的相状出现。你对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印象、不同的相状出来,就是你的想象力。这是第一件事情,于境取相。这个相状本来是外境,外面的相状,你已经成功地把外面的相状转成你心中的相状。

第二个更可怕的是——施设名言,你开始对这些相状表达你的看法。这个人是我的好朋友,这个人不是我好朋友等等,你已经开始安立名言。所以人生的对立,轮回的启动,就是从这个“爱”开始,慢慢慢慢产生征兆。因为你前面在这个受用果报的时候,它没有对立的思考,所以当它“爱”的时候,它产生影像,开始产生不同的名言分别。

我们再往下看,“取”。

取是驰取追求,由爱而来。即由种种之执取,于是三业繁兴,而集成未来身心之苦,因名为取。

“爱”,它只是一种内心的活动。内心的活动要转成一种向外的力量,去推动身口意产生行动力,必须要落入“取”。也就是说,我们昨天讲到第六意识,其实本身它没有强大的推动身口去活动的力量,它也只有打妄想。但是当第六意识跟执着——那个恒审思量的自我意识结合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它产生一个叫坚固妄想,或者叫颠倒妄想,那么这个时候就会开始造业了。

其实这个“取”,它的问题在于两块:第一个它开始造作一个新的业力;第二个叫润生,这个“取”,它也会去激发前生同类的业力,这个是最可怕的。你说一个人,他怎么就堕无间地狱了呢?他今生没造太大罪业,问题是他今生可能没有太大的业力,但是因为他的执着太重了,他把过去的重大罪业给激发,它本来睡觉睡得好好的,他把它唤醒,这个是最可怕!尤其临终的时候你一旦动了“爱”、“取”,你去触动过去的业力,基本上你就不可能往生,因为那个势力太大了!临终的时候,产生贪爱还乱不了,但是当贪爱跟执着结合的时候产生“取”,你一定要去追求,产生坚固的妄想的时候,这个时候它会产生一个可怕的力量,叫做“有”。

我们来看看这个“有”,已经开始跟来生产生关系了。我们的生命这个水流,从过去继承业力、继承妄想,到“爱”、“取”的时候,其实都还没有来生的概念。但到这个“有”支的时候,你来生的力量已经开始出现了。

我们来看看,“有”是怎么回事。

有是存在之义,谓由爱着驰取之不已,发为纵我役物之行,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报,名有。

这个“有”,就是一种活动炽盛的业力,简单地讲叫增长业。就这个业力透过你一次一次地造作,它数数现行, 就像滚雪球,它不断地在增长当中。那它是怎么来呢?因为“爱”跟“取”的结合,发动了你的身口意三业去造业。一方面造了一个新的业,一方面去激发你前生同类的业力。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一种得果报力量的业力。

诸位!我们前生所释放的业力,其实释放到我们的一生,它已经结束。现在我们在乎的,就是说,当这个业力释放完的时候,为什么会有新的业力出来?这个是我们比较在乎的,就是来生的业力是怎么产生的。佛法,它不在管过去,反正现在业力已经释放了,你说它业力,前生我为什么起颠倒已经不是重点,重点是我来生的业力是怎么来的,这个是我们净土宗要去关切的。

诸法因缘生。为什么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是很轻松的离开,好像这个人完全没有力量在干扰他,一点业力都没有;为什么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他一句佛号提起来的时候,是痛苦万般,充满了业力在障碍他?这个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些人可以潇洒地安然坐化,有些人他必须在加护病房不断地挣扎,那么来生业力是怎么产生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阿赖耶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无穷的业力,为什么有些业力会表现出来?有些人业力不能表现出来?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再加以解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