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禅观与净土 > 第5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禅观与净土 第5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08:14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面。我们看戊三,盗戒。

佛教对我们人生的解释,主要的观念就讲到诸法因缘生。我们人生会有很多的万事万物,在我们生命中出现,它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人生没有偶然,只有因缘,事出必有因,所以作为一个佛弟子,我们想要掌握我们自己的生命,首先你要掌握正确的因缘。

什么叫正确的因缘呢?《楞严经》把我们生命的因缘,分成两块来观察:一个是外在的因缘;一个是内在的因缘,这两块。什么是外在的因缘?就是由过去的业力变现出来的生命的果报叫做外在的因缘。凡是跟你的生命结果有关系的,通通是外在的因缘。

比方说你会投生在什么家庭,你的父母亲是谁,这个是生命的结果;比方说你会跟谁结婚,这个也是生命的结果;比方说你会从事什么样的事业,你会有多大的成就,这些外在的因缘,都是一种生命的结果,因为它是一种过去的业力已经成熟,表现出来了。外在的因缘,佛陀解释外因缘,只有一句话就可以解释,一句话就够了,叫做“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们生命有一半是做不了主的,就是外因缘你做不了主的,因为它的业力已经成熟了。所以人生有一半是来还债的,因为你必须要去继承你的过去。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人生有一半是要继承过去的业力的,这一块是很难改变的,因为业已经成熟了。就是说你是一个女众,你不可能说透过修行变成男众,这不可能的事情。

人生的结果只有一种情况叫“认命”,所以佛教的因缘观,是站在认命的角度去开创未来,因为你今生,它是一个过去的业成熟了,已经浮出水面了,我们的改造只能够改造未来。所以整个外因缘全部都是业力在主导的,其实你今生的成就跟你的努力没有很直接的关系。如果你了解因缘法的话,你的努力只是一个助缘,只是催化你的善业得果报的一个助缘。世间上努力的人多的去了,成功的人没几个。他能够成就广大的福报,是因为他有善业力,他善业成熟了,不是他的努力。你要没有善业,你的努力没有用,你的努力只能够把善业留下来去开创未来。

人生的因果思想,佛教因果思想,它不是说你今生努力,马上得果报,不是这个意思。佛教的因果观是隔代受报的,叫做“三世因果”。你今生的努力是在准备来生,是在为来生铺路,你今生的果报跟今生的你没有太多的关系。所以你今生的好坏,完全不怪今生的你,要怪,怪前生的你。如果你今生活得很快乐,不是你很努力,是你前生很努力,你今生占了便宜,你蒙受前生的恩惠,你应该感恩前生的你,给你留下这么多的善业;如果你今生活得很痛苦,那也是前生的你不争气造成的。所以凡是跟人生结果有关的,通通不怪今生的你,跟你没有直接关系,跟前生的你有直接关系。在佛教里面,只要跟人生的结果有关系的,它是一个已经成熟的水果,这个是业力所成就的因缘,“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但是以佛法的角度来说,如果你是一个想要解脱的人,你修人天乘不谈,如果你要了生死,尤其是净土宗往生的人,从祖师的开示,人生的水果你最好少吃为妙,因为这个业力所变现的水果,你一旦吃了,你就跑不掉了,业力会创造另外一个业力,这样业力就很重。所以你只要人生越享受越攀缘,你的业就越重了。因此外在的因缘你适可而止,不管你前生的善业有多强,刚好就好了。

那么《楞严经》它所强调的是内在的因缘,就是你的真如本性,现前一念心性。它是一个广大无穷的能量,你可以去开发的,它有无穷无量的可能性,因为它是一个因地,它有无量的可能性。《楞严经》在讲内因缘的时候,它讲三种因缘——“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它离一切相,因为它是一个因地,所以这个时候没有任何相状,我们的因地是没有相状的,它是一种空性,它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关键在哪里呢?在“即假”。你安住空性以后,你是发什么愿?你发的是人天乘的愿,心性就随缘显现人天的果报;你发的是往生的愿,心性就创造极乐世界的功德;你发的是成佛的愿,心性就显现诸佛功德庄严的相状给你。所以即空、即假、即中,在整个心性当中,他的生命是由愿力引导的,愿力!诸位!这一块很重要!

所以你现在的每一个人生,都有两种因缘:一个是由业力主导的外因缘;一个是由愿力引导的内因缘。每一个人你得到生命以后,你有内外两个田地可以经营。大部分没有经过佛法训练的人,他会用攀缘心去攀缘外因缘。他会去尝生命的水果,当然酸甜苦辣。有些人前半段是善业得果报,前半生很快乐,后半生很痛苦;有些人前半生很痛苦,后半生很快乐,因为这个业它是变来变去的。因为你过去生不可能全部造善业,你也不可能全部造罪业,这是善恶夹杂,所以人生充满了酸甜苦辣。

大部分的人,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么?就是说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去经营一个不可改变的因缘,就是你今天的精神体力都在去攀缘外在的因缘,这些因缘都已经成熟了,所以你是白费功夫。因为佛陀已经讲很清楚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只要跟你生命结果有关系的,你都很难改变了。但是我们一般人都会想要去攀缘今生的水果,想要去主导今生的水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个人到临命终的时候,都是弄得伤痕累累,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结,也是自己找的,因为生命本来就是业力变现的。但是我们认为我们可以主导自己的生命。诸位!我们不能抗拒业力。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会放弃外在的因缘去经营内心的因缘,因为你这个内心因缘是主导你的未来。如果你今天把因缘法读透了,你会慢慢地放弃今生去规划来生,因为你今生能够引导的有限了,它已经是一个成熟业力变现出来的水果了,而你内心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肥沃的田地,它有无穷的可能性。你只要好好地发愿,好好地栽培,来生有无量的可能性。你应该把更多的精神用于经营来生,而不是把太多精神用在享受今生。

讲实在话,如果今生的果报是该你受用的,你不去受用,你还是没有损失,因为你善业还是保持住了,它会从其他地方,从来生表现出来。所以你今生福报很大,你没有去受用,你绝对没有吃亏,该你的善业就是你的,你的善业是存下来了,你把它导归到净土,让来生的净土更功德庄严!

所以我们在修学当中,面临了两种选择:一个业力,一个愿力;一个外因缘,一个内因缘。大部分的人(极少数例外),绝大部分的修行者他两块都会跑来跑去。在佛堂的时候,他安住内因缘,发愿、念佛、忆佛念佛求生净土;一旦走出佛堂,跟外在人事接触的时候,他的心就开始注意外因缘。所以一般人的心是愿力跟业力的夹杂,一般正常人都是这样的,这就是为什么他所创造的佛号有往生的愿力,也有下坠的生死业力。一般人他如果没有经过禅观的净化内心,调整内心,他创造的佛号一定是两种力量的,不是一种力量。两种力量,只是比例多少而已,一个是愿力,一个是业力,每一句佛号都是这样。

诸位!你把太多的精神放到今生,你只有增加这个佛号的下坠的力量,你让这个佛号的重量越来越重,对你临终很不利。如果你有志于往生极乐世界,你外在的因缘要慢慢地收了,因为这一块你能够改变的很有限了,你越攀缘,只会增长你的生死业力。

所以我们禅观与净土的基础篇,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内在的善根。什么叫基础?简单讲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现在都还没有谈到忆佛念佛,现在还没盖房子,现在是打基础。我们在基础篇讲两件事情:第一个,建立内在的善根;第二个,远离四种过失。内在的善根就是从“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导归菩提”——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建立,你的心中内因缘要建立三种善根。

我讲实在话,你内心没有愿力,很难抗拒业力的。你说:我从现在开始,我都不管外在环境了,不可能的!你心里面没有主人,你的因缘一刺激你,你心一定会动的。所以你心中要有根,要有愿力。你心中先要有个家,先用这三种善根来建立你的家,把自己的心安住在内心。人生只是在实践你的愿望而已,你用愿望来引导你的生命。

所以前面的真正发心这一块,就是在你的心中建立一个坚固清净菩提本愿的家。

第二个持戒清净,远离四种过失。有些过失会创造很大生死业力,就是杀盗婬妄这四种过失。有些过失是不会创造业力的。比方说你喜欢喝咖啡,喜欢喝咖啡就去喝,它不会影响业力,但是你这个杀盗婬妄不是。所以基础篇它主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把你向外攀缘的这种外因缘的心,慢慢收回来,把你的心安住在内因缘,是做这件事情。你的心一旦以愿力来主导你,你所念的佛号就更有往生的力量了,剩下就是修皈依而已,后面的往生篇、念佛篇就很轻松了。

诸位!你基础篇没有打好,你佛号怎么念都不对,因为你根本有问题。你用攀缘心来念佛,你夹杂生死业力来念佛,每一句佛号都是生死业力,你那个“根”有问题,因地发心有问题,所以调整心态是忆佛念佛的很重要的基础。你心态调整正确了,你做好准备了,忆佛念佛其实很简单,但是你心没有收回来,你还是喜欢在外因缘活动,你佛号就很难念好了。你用强大的攀缘心来念佛,每一句佛号都有强大的生死业力在里面,你怎么到净土去呢?

所以我们基础篇,主要就是把我们向外攀缘的心收到向内安住,让我们的生命本来是活在业力,而转成活在愿力。净土宗能够往生,只有一种情况:你的生命是愿力强过业力,这种人才可能往生,没有第二种了,没有偶然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基础篇当中成就三种善根,远离四种过失,主要就是加强你内在的愿力,减少外在的业力,做这个工作。

好,那么远离四种过失,我们前面讲到婬杀两种重大的过失,现在讲盗戒。这四种过失都会启动生死业力,所以要远离。我们来看看盗戒的第一段,持戒功德。请合掌。

持戒功德: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好,这个地方的重点也是讲到“其心不偷”。其心不偷它不是说你没有这种偷盗的因缘,而是即便有偷盗的因缘,你的内在的善根,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会以愿力来引导你,你很自然地去调伏偷盗的这种攀缘心,就算有因缘让你偷,你也不想偷。你的生命已经由愿力来引导你的业力了,你那种克制力、调伏力、引导力已经坚固成就了,这种人,生死业力就淡薄了。即便没有断烦恼,没有断业力,但是业力已经是在一种沉淀调伏的状态了,所以说不随其生死相续,他的业力轻薄。这个是一种正面的赞叹持戒的功德。

佛陀再讲反面的。假设你今天克制不了你的偷盗,你老是在外面攀缘,放纵你的偷盗,在这个外因缘的活动,它的后果是什么后果?

看看第二段犯戒过失。请合掌。

犯戒过失: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着。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修习念佛三昧的人,我们经常在佛堂里面拜佛、念佛、诵经。

我们刚开始的修学也是希望能够往生西方,了生脱死。但是假设我们放纵偷心,你就增长生死业力,尘不可出了。

偷心,这个偷盗这一块我们解释一下。我们一般的五戒十善的偷盗,它的对象是偷财物,但这个地方不是。它的偷盗,他是一个修行者,他不是偷财物,是偷取三宝的功德,偷取三宝的这种清净的形相,这个后面会说明。这个人他放纵自己的偷心,即便他平常在佛堂做很多功课,但是他的后果必落邪道,因为他这种投机取巧的攀缘心,不断相续的活动,就把他在佛堂里面忆佛念佛的善业,转化成从邪道里面去得果报。

如果他这个人的善业力强,就转成上品精灵。这个精灵,牠的本位是一个畜生,但是牠因为偷取日月的精华,就转化成各式各样的人来作怪,叫精灵;中品妖魅。这个妖魅,祂的本位是个鬼神,但是因为祂经常偷取人的精气,所以祂就变成特别地长寿、特别地健康,色身也特别地庄严,这是妖魅;下品邪人。下品邪人他的本位是个人,他是作为精灵跟妖魅跟人类的一个互通的媒介,他是一个灵媒,因为他被前面的精灵跟妖魅这种诸魅附在身体上。

这三种人在因地的时候,都是有这种投机取巧的攀缘心,他们不断在外在的因缘活动,最后得到这个果报了。

这些徒众都有他的眷属,也都产生邪知邪见。他们认为自己就是无上的功德,把这种当功德想。也就是说他这种攀缘心,这种偷盗的攀缘心是非常坚固的,这是深生好乐,数数现行,深生好乐。好,这个是讲到最后的结果,是落入邪道了。

我们看佛陀对末法时代的一个预言。下一段,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佛陀的正法、像法时代,当然正气强,这些妖邪不敢出来活动。但末法时代因为众生的共业,正气薄弱,所以就提供了这些妖邪活动的空间,他的子孙就慢慢出来活动了。

他们是用什么方式活动呢?“潜匿奸欺,称善知识。”他把自己这种精灵、妖魅、邪人的本位掩盖起来,他以过去生的善业力,变现出一个出家相,可能是比丘、比丘尼的这种清净三宝的形相。他说什么事呢?他说自己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力、神通力。基本上他做两件事:

第一个,显现感应神通。他可能会经常告诉你一些事情,结果都是应验的;第二个,妄论吉凶祸福。用这个神通感应来判断你的吉凶祸福。他的目的是“詃惑无识,恐令失心”,他当然会讲一些好的事,他一定也会讲你未来一些灾祸的事,他用这种神通力来迷惑没有正知正见的凡夫众生,使令他失去了正念。譬如说你未来有什么灾难,你就必须拿钱出来消灾,所以他所过之处,很多人就被骗取了财物,而财物耗散。也就是说佛教的修学改变生命的痛苦,它本来是从内因缘改变的,结果它不是从内因缘改变你,它从外因缘去改变。

我们前面说过,外因缘它是一个既成的事实,没有人从生命的结果去改变的,它已经长成一个水果了,你怎么改变呢?你要改变从种子就改变了,你要改变你的因地。人生要改变要先发愿。那么这个“善知识”,刚好是错误的操作,他的操作方式跟佛陀操作方式完全不同。佛法是要我们先从内心忏悔、皈依、发愿去改变你的生命,是从内因缘去带动你的外因缘;结果这个人刚好相反,他没有要你从内心中去修忏悔、皈依、发愿,他要你拿钱出来,他用不可思议的方法直接改变你的结果,严重违背佛法的因缘观,从结果改变。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没办法改变,因为这根本不合乎缘起法,这个是错误的操作方式。

这个问题不是只有你被骗钱而已,它的问题更严重是在哪里呢?后面会说到。你亲近这种“善知识”,当然你的钱就花光了,但这个问题还不大,更可怕的是你养成一种错误的因缘观念,你会以为人生的改变是先从改变外因缘,然后再改变内因缘,他会给你一种错误的认知,这个糟糕了!他这个因缘法的操作,刚好颠倒。

佛法是要我们先改变内心。因为你外面的结果是过去的业力,你先求认命,认命以后你重新发愿,由内心慢慢慢慢去引导外境。结果他刚好相反,他直接改变外境,你这个人你该放逸继续放逸,没事,我来帮你处理。这个是一种错误的因缘操作方法——直接改变外因缘,那当然结果就是没有效果。这是佛陀预言末法时期,这种逆向操作因缘法的恶知识很多。

好,我们看下一段,佛陀的清净教诫。我们怎么样来判断一个善知识,我们看下一段。

佛教舍贪: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佛陀对于这种佛弟子,这种比丘,他们即将面临住持正法,统理大众的责任,身为一个领众修行的善知识,他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他必须“循方乞食,舍其贪爱,成菩提道”。循方就是他一家一家的、有次第的,不能选择性的去乞食,就是说这个人贪爱的烦恼要轻薄。作为一个善知识,他的贪爱要轻薄;第二个,他“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他对今生,只是把它当作一个人生过客,透过今生来成就来生的理想。

所有的善知识,不管你是修密宗、禅宗、净土宗,什么宗都没关系,你修的法门会不一样,但是善知识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相貌,他的人生一定是内因缘带动外因缘,他是以愿力来主导生命。愿力它的相貌是无所求,随缘,因为一个活在愿力的人,他的人生是活在未来,他不把今生看得太重。他的目的是透过今生去实践他来生的功德,所以他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的心是住在来生,

他是为了未来而活的,所有的善知识没有例外。也就是说善知识他是“但有所愿,无有所求”。因为你有所求就是攀缘,那你是活在外因缘,你活在外因缘,你是活在生死业力,你怎么是善知识呢?这是很简单的判断方法。

善知识的修学对今生是完全随缘尽份的。因为他只有愿力没有攀缘,这是佛陀说的,所有的善知识没有例外。他一定是用愿力来主导他的生命,而不是由他的业力来引导他的生命。

我们再往下看就更清楚了,佛陀讲这个假装善知识的重大过失,违教深害。好,请合掌。

违教深害: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这个贼人指的是现出家相的,所谓“善知识”的比丘比丘尼。本来佛陀示给你这个出家的僧相,是要你宣扬佛法,结果你不但没有宣扬佛法,你还朝着一种错误的引导,假借佛陀的袈裟,结果把三宝的功徳给败坏了,造种种杀盗婬妄的业来当做佛法的修学,而毁谤出家的这种少欲知足、安住内心的愿力的修行者为小乘道。最后结果贻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一个讲感应神通的人,他的问题还不是说让你的财物损失而已,这个会对你的知见产生一个错误的误导,这很严重!你想你的师父告诉你,你不用改变你的内心,我直接改变你的外在的因缘就可以了。那你想这事情多好啊,你有灾难,拿钱出来就处理了,你想我怕啥?我师父帮我处理了。这个时候你造业啊,越造越严重!你以前造业还有惭愧心,这个时候你把因果的思想给断了,你认为可以用外在因缘来改变内在因缘,认为花钱可以改变,可以当修行,你没有在心地上重新忏悔发愿去创造一个新的力量。可能刚开始你过去善业还在,但是你业越造越重,等到你业已经承受不了了,你的善业承受不了的时候,你就直接堕入无间地狱,因为你对因缘法产生了错误认知。

不是外因缘就可以改变内因缘,你错了!是内因缘去改变外因缘,你被这种所谓善知识误导,所以这个地方的问题是这个邪知邪见的可怕!让你在造罪的时候,你本来没有遇到这个善知识,你造罪还有惭愧心,结果他显神通以后,你想我怕啥?你更没有惭愧心,你造的罪更重,所以问题在这里。他不仅伤害到你今生,问题是他把你的来生也伤害。

好,我们往下看,佛陀教我们舍贪的一些方法。就方便,就是说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尽量放弃外因缘,尽量去修学我们内心的忏悔、皈依、发愿的内因缘。佛陀讲出一个善巧方法,我们来把这段经文读一读,你就知道他的方法。好,有三段,请合掌。

舍贪近道: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这个地方是说一个方法,就是假设我们发心修念佛三昧,可能有时候顺利,有时候不顺利,有时候业障现前,那怎么办呢?身然一灯,或烧一指,在身上烧一炷香。所以说这在我们受菩萨戒的人,是很关键的!受三皈五戒都变化不大,你受三皈五戒都是人天法,但是一般生命的重大转变,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在家居士受菩萨戒;一个是出家受出家戒。这两块是非常重要的改变,非常重要!那是从根本的改变!如果你没有出家,你人生只有一种改变——就是受菩萨戒。

受菩萨戒为什么会改变呢?因为他开始发起愿力了,就是我过去用我的攀缘心攀缘外在的因缘,活在业力。好,过去就不谈了,过去的种种譬如过去死,从今天开始:我“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我生命只有三种力量来引导我——断恶、修善、度众生三种愿力当作我内在的善根。那么这种人他的生命要从外因缘的攀缘,转成向内因缘安住的时候,所以菩萨戒要燃香,它燃香的目的,下面会说明。

“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永远离开世间的业力的因缘,而调伏心中的烦恼。为什么燃香能够达到消除罪障、增长善根?古德解释说,因为我们凡夫对外在因缘的攀缘,它的根本来自于色身。当然我们也贪钱财,我们也贪求美好的饮食,外因缘的攀缘是多元化,但是你更贪爱你的色身,因为你所有的享受是以色身的感受为主。你为什么贪财?你为什么贪色?你为什么贪求美食?其实你为了满足你色身快乐的感受,它是根本。这个攀缘心是以色身为一个主轴,绕着色身的感受来扩散,所以你根本上能够把色身舍掉,你的攀缘心大概就能够得到一定的收摄了。这是佛陀的大智慧,先抓根本,擒贼先擒王。

这个地方,就是佛陀透过这种法门,当然你用香供佛,对佛陀来说没什么差别,关键是透过这个法门,调伏你对色身的执取。因为你所有的攀缘都是满足你的色身,没有例外。你攀缘这个只是个过程,你目的是要满足你的色身,所以你能够把色身的这种执取放下,这个时候,你的罪业、业力就消失了。虽然你不可能马上成就无上菩提,但起码你对这种大乘的甚深的功徳,已经生起决定了,至少你已经开始走上一个正确的道路,你开始放弃外因缘,安住内在的愿力。假设你不能够因为这种舍身的因地——“纵成无为”,因为你因地带有妄想,你没有真正把色身放下,还有攀缘,那么你未来还是有一些生死的业力要还,正如佛陀的马麦正等无异,当然这佛陀是示现。

这段经文我们解释一下。就是说所有的攀缘是以色身为根本,所以佛陀要我们为法舍身,为了追求无上菩提而放弃自己的色身。不过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佛陀有些法门它某种程度是表法的成分高,不是说要你真的把色身烧掉,不是这个意思,你这样有点太过了。

他的意思就是说,你燃个戒疤让你提醒一下,这个色身的感受是痛苦的,从痛苦中让你觉悟,你为了满足色身是不对的,是这个意思。

在埔里有一个比丘,这是真实的事情。他住茅蓬,住一住不晓得是怎么回事,他就不吃饭了。不吃饭他就买很多油,就灌到肚子里面去,用这个布把自己缠起来,就把自己的身体烧了。烧的过程很痛苦,哀声大叫,这个是不合乎佛的意思。佛陀的意思只是让你透过这种燃灯燃香疤来产生一种愿望,知道生命是痛苦的,身是苦本,让你放弃对外因缘的追求,好好地安住内在的愿力,是这个意思,不是说真的要你把身体烧掉。

所以我们在听,在研究佛陀的道理,你要愿解如来真实义。佛陀真实的本意,是让你借相修心,透过这个过程来提起你的正念,把攀缘心收一收,不是真的要你把身体烧掉。因为你的身体是借假修真,虽然它是痛苦的根本,但是你要透过色身来拜佛,透过色身来念佛持咒,这一点我们说明一下。

总而言之,如果你的内心是不决定的,你在受菩萨戒之前,你还是犹豫不决,你又想攀缘娑婆世界,又想要追求内在的菩提愿力,你很不决定,那么燃个香疤,它某种程度会让你更下定决心,以这个正法产生决定心。透过燃戒疤会提醒你一下,这叫做以法生决定心,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看诸佛的教诲。

诸佛教诲: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好,我们在透过这个修习念佛三昧,先断婬,再断杀,最后断这个偷,这个是佛陀第三个很决定而且是成就清净功德的一个非常明确的教诲。这个断偷,是没有模糊讨论的空间,这个非常明确,一定要断。

好,我们再往下看,三昧之本。

三昧之本: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假设我们不断这种投机取巧的攀缘心,心不老实,老是想要透过一些方便,看看有没有最简单的捷径能够成就念佛三昧,别人拜一百拜,我看看有没有可能拜三十拜就取代一百拜的功德。你老是有一种想要去投机取巧的心情,这种人就不老实。他的后果:“譬如有人水灌漏巵”。就是你的这个心有破洞,但是你不断地加水,结果这个水都流掉了,“纵经尘劫,终无平复”。就是修行你不按正常轨道,总是想要投机取巧,它的后果是:你的功德就不能累积,不能累积下来就漏失掉了。

好,我们看这个施舍之法。怎么样断除攀缘心,让自己老实修行?佛陀提出四个方法,我们把这个四段先念一遍,施舍之法。

身舍贪悋: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

心舍慢瞋: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身心舍尽: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

不着权乘: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佛陀说,修行人首先你已经断了“杀、婬”两种过失,已经难得了,你现在就要修老实,不要投机取巧。第一个,身舍贪悋。你能够把自己多余的钱财做一些布施,舍贪。因为你这个不老实,就是贪求,贪求当然贪求很多,你可能贪求功德,贪求这种财物等等。

第二个,舍慢。“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在大众当中这个更难了。人家骂你、打你,你能够放下心中的面子。

这个是这样子,老实修行,重要的就是你不要跟人家比较。修行每一个人都是个案,没办法比的,因为你的因缘跟他的因缘不一样。诸位!什么叫诸法因缘生?就是没有两个人是走在同一个跑道。即便我们同时都要回家,通往净土,每一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叫方便有多门,我们只有目标,最后结果是一样。修学是结果,只有结果——成佛结果是一样,过程没有两个人是一样,没有!所以你没有必要比较。

你说,你一天拜一百拜,我一天拜两百拜跟你拚了,没有必要!因为你的时间跟他的时间不一样,尽心尽力就对了,你的时间比较少,你一百拜的功德就够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一个人不老实,某种程度你就是跟人家比较,你没有真实地把心收到你的内在的愿力中,你还是活在攀缘,这就是为什么你修行这么久,还是这样子,因为你都没有收心,你永远活在业力。一个真正的心是收会到内因缘的人,他不会跟别人比较,该干啥干啥,做好自己定位就好,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

第三个,“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色身自己够用就好了,反正一个发了愿的人,他的生命的目的在于创造来生,所以他今生该有的东西尽量施舍,对这个得失心也施舍。当然这个“身肉骨血与众生共”,这些东西只能够随喜赞叹,不是让你付诸行动。

最后,“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佛陀在整个方便法门当中也讲到感应,但是这些感应,佛陀的目的是要你从内心中求。大乘的感应都是“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是站在无所求无所得的角度,心寂静了才有感应。

诸位!感应这件事情,感应的意思就是心心相印,感应道交,它的条件要顺从,就是你跟佛陀虽然层次不一样,起码你们两个是怎么样?在同一个道上。套一句古人说的话,你们两个是同一个鼻孔出气,同一个生命体,同一个愿力。如果你的攀缘心很重,佛陀的心是安住在真如,你是活在攀缘心,结果你也有感应,你知道你是跟谁感应?对了!你跟众生感应,因为你跟他心心相印。

所以念佛人,我问你一个问题:念佛感应很多的人这个好不好?这个人你说我念了半天都没有感应,他有很多感应,你觉得你比较好,还是他比较好?没有感应比较好!诸佛菩萨的感应都不明显的,都是冥应,暗合道妙,巧入无生,那种感应很明显的都不是佛陀。你不要以为感应多,你这个攀缘心跟他的攀缘心,你们两个气味相投,鬼神最喜欢跟你感应,所以这个就是不了义。

好,我们看总结,判决邪正。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前面所说的是三世诸佛的一种正知正见,违背这个说法的是魔王的邪知邪见。作为一个《楞严经》的照妖镜,佛陀在《楞严经》中讲出一个非常明确而清晰的相貌,什么是正,什么是邪,这种清净明确的教诲。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再把这段做个总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