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禅观与净土 > 第6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禅观与净土 第6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08:1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三面。我们看戊四,大妄语戒。

作为净土宗基础篇的第一篇,我们强调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有两种力量来主导的:第一个是业力;第二个是愿力。当我们在求生净土的时候,当你还没有念佛的时候,你先反省一下,你的内心到底是业力的成分多,还是愿力的成分多,这个很重要!

因为你有愿力,你的心就是佛号的创造者。诸位你别忘了,佛号不是从嘴巴出来,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即法界。每一句佛号都是从你的内心创造出来的。如果你的心充满了业力,这个佛号一定充满业力,没有例外。所以我们基础篇的目的就是你必须把你的内心,由愿力来引导你的业力,就是你内心当中,你愿力的成分要高于业力的成分,这个就是基础篇的主要目的了。

我们说了这么多道理,就是要你做这件事情,请你把愿力的成分提升,请你把业力的部分降低。因为你两种力量都有,我们不敢说完全没有业力,但是起码你要带业往生,你要保证你的愿力,向上的愿力是超过于向下的业力,否则你没办法往生了,因为你的心理素质太差了。

那么这个业力是怎么来的呢?事出必有因。为什么我的心有这么强的业力呢?为什么他念几句佛号就往生了,我念了半天没往生呢?

因为你攀缘心重,因为你把外因缘看得太重要。一个人很重视生命的结果,你的业力就很重,你把今生的结果看得太重要,你的人生观是来享受的,你把这个感受看得太重要了,感受就容易刺激到攀缘心,攀缘心就会创造很多很多的业力,这就是为什么你的内心有这么重的生死业力,因为你放不下今生的水果。可能你福报太大,但是你不要因为今生的福报,障碍到你的来生,你划不来的。因为今生只是一个水泡,一个暂时的因缘,不要因为今生而障碍到你的未来,今生只是个过程,所以当你觉得你的心攀缘很重,你就要收一收了。

那么怎么收呢?你一定要有愿望。一个人没有愿力,你很难抗拒业力。人要有目标,要有理想,这个目标不能是今生,只能把目标设到来生。所有在今生能够实践的东西,在佛法里面都不承认这个叫做愿力,都不算。你说我几岁要干什么,干什么,这个都不叫愿力。真实的愿力要出世间的,跟世间不能沾上关系的。比方说求生净土,比方说成就佛道,这个才叫愿力。所以你必须要把内心愿力的比例提升,把业力降低,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因地发心要正。我们先不管你做得到做不到。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你就不可能往生了,因为你充满了生死业力,你怎么往生?你因地是这样子,结果就已经出来了,你那个答案都出来了,佛教不能违背因果观。

所有往生的人,可能他念佛的数目不一样。有些人念了三年往生,有些人念了一年往生,有些人只念了三天,有些人临终的时候往生,佛号的时间都不一样,但是往生的人一定有个共同点:他放弃了今生的因缘,他把生命放到来生去。所以临终的开示最重要的就是,让他放下今生,把心放到来生去,这个是唯一可能往生的。

临终最怕回头看,说实在话,人生不堪回首,临终你只要回头一看,你就走不了。所以这癌症病患,你要开示很简单,就是叫他把目标放到来生就对了。你不要说,唉呀,不行啦,我今生还有很多事要做,那就完了。因为你讲这句话,表示你的生命充满了业力。所以到底你是一个生死业障凡夫,还是一个依止愿力的菩萨,就在一念之间而已,这个是作为因地发心很重要。

我们都先不谈修行,至少建立一个正确的概念,到底你觉得内心的愿力比较重要,还是外在的世界比较重要?因为你这个选择一错,就完了!你的因地是虚妄的。《楞严经》说了,你用沙煮不出饭。你用攀缘心为根本来念佛,所有的佛号都是夹杂了充满了生死的业力,不是阿弥陀佛没办法救你,是你根本不想上来,是你没有准备好,阿弥陀佛早就准备好了。所以这个顺从本愿就是说,虽然我们做不到,起码我们的频率,我们的磁场跟诸佛是在同一条道上,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净土宗没有说要你赶上佛陀,它要你顺从,起码你活在愿力,而不是活在业力,这是基本功。

其实人生你花很多时间去攀缘,到最后临终时你会很后悔,因为你得到的东西全部消失掉,白忙一场。你现在不收心,你临终一定后悔,因为你的心放得这么广,临终的时候那个龙卷风,生死业风在破坏的时候你会很痛苦,你花那么多时间去经营的东西,在临终消失的时候,你会受不了,所以你早一点收心,你临终也不容易痛苦。因为你迟早得收,不要等临命终再来收,你也收不回来。

在我们刚开始的地方,第一个因地发心,《楞严经》讲到成就善根就是你现在只有两种选择:你要把精神放在追求外因缘——生命的结果,还是把精神放在内因缘,成就你心中的心地法门、愿力,你只有两种选择。这个选择会影响你最后的结果:一个是生死业障凡夫,叫做业障深重;一个是依止愿力的菩萨,叫做功德庄严。这第一个根本,我们叫真正发心,所以第一个你选错了,后面就完了。

那么你后面发心一正以后,你还要注意你的行为,因为行为会影响思想。当然有些行为不会影响思想,就是说你好不容易选择正确了,我要以愿力来引导业力了,但是有些行为,你不能让它辗转相续。在《楞严经》当中很强调“相续”,你心中已经发了菩提心,发了往生的愿力,即便你偶尔造造杀盗婬妄,你马上忏悔,这个业不障碍你往生,你断了相续心,你发愿真的不再造作。佛教任何的业障都可以忏悔,但是关键是你是不是断相续心,你是不是真的没有再造作了。

我们带业往生,最怕的业就是你不断在造作,你现在还在造作,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这种行为是很严重的。我们允许你人生有偶一的过失,我们允许的,只要你忏悔,下定决心永不再造作,把这个门关掉,这个业力它得不到你一种相续的支持,它就会枯萎沉淀,这个到了净土再来处理都没关系。但是你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刺激这个业力,这个业你就带不走了,因为它的势力太强大。

所以除了因地发心以外,你要注意那种辗转相续的行为,要反省一下:第一个,你有哪些行为是你特别喜欢做,而且又给自己一个非常正当的理由;第二个,你经常做,数数现行,都无惭愧,见是功德,深生好乐,这个行为你要注意。这个业你带不走,这个临终一定会来干扰你。这种业你经常造作,而且每做一次都是非常欢喜的,这个业你是不能带的,没办法带,因为你把它养得又肥又壮,你并没有成功地让这个业沉淀下来。

所以我们在因地发心正确以后,还要注意那种相续性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不能造杀盗婬妄的原因。不是说你偶尔造造杀盗婬妄,就会障碍你往生,不是。但是如果你没有惭愧心,一而再再而三地造作下去,你的生命就算你一开始发心是正的,你也会得到一种行为上的误导。如果你是用贪爱心的行为数数现行,你最后的误导落入魔道;如果你用瞋恚心,数数现行、深生好乐,你最后的结果变成神道;如果你用投机取巧的心,你的结果是邪道。

所以除了一种思想正确以外,你要注意那种经常性的数数现行的行为,你不能让一种错误的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你身口意出现,不可以!所以带业往生只允许你过去的过失,不允许你未来的过失,不允许!因为这件事情你还想期待,还想去做,这种业不能期待;因为你对这个业还有所期待,还有所攀缘,这个业不能带。但是这个业已经形成,已经过去了,可以带,因为它已经沉淀了。所以带业往生只带过去的过失,不能带你有所期待的未来的过失,不可以!

因此我们在修行当中的基础,两大基础:第一个,看你是活在愿力还是活在业力,这第一个;第二个,你要注意行为当中,有没有那种数数现行、深生好乐的业力,而这个业力都是不好的。如果是好的,那没关系,布施、持戒这种数数现行都没关系,但是有关杀盗婬妄的,都不可以,这种业是不能带的。

好,我们看第四段的大妄语戒。

首先我们看第一段。先看犯戒过失的第一段杂染成魔。

杂染成魔: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婬,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六道众生,虽然这个人已经不简单了,他已经远离前面的杀盗婬三种相续的过失,但是他起大妄语(大妄语后面会解释,未得谓得,未证言证)。这样子的后果,也会破坏他原来的善根,成爱见,因为他产生了我见顚倒,因为他膨胀了自我意识,而且失去了原来的菩萨种性,已经变成魔种性,爱见魔的种性。

这个是先做一个总说。那第二个,什么叫大妄语呢?为什么会产生这么一种严重的后果,连种性的根本都失掉呢?看第二段,妄语相貌。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这个人他已经透过了佛法的戒定慧,已经成功地降伏了杀盗婬,但是他这种自我意识膨胀的结果——“未得谓得,未证言证。”这个“得”指的是成就菩提智慧了,当然这个智慧是无漏的空性智慧。“证”呢?指的是涅槃寂静。一个是菩提,一个是涅槃。他怎么说呢?他说他已经成就这种殊胜的出世间功德。比方说他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辟支佛果,辟支佛比阿罗汉智慧更高了,或者大乘的十地、地前诸位菩萨。他为什么这样讲呢?他的目的只有一个,求得别人的礼忏,得到别人的恭敬、供养。

好,再来我们看他的后果。看第三段,损德堕落。

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这个是断除大乘善根的,因为你把这个善根种性给断了,就像一个人用刀去把这个树给砍断了,这个树就不能生长了,永断善根,没有大乘知见,未来沉三苦海,不成出世间的三昧。这个是说这个人他把自我意识膨胀了,他没有这个水平,他说他有这个水平,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膨胀。因为自我就是一切无明的烦恼根本,所以他这个自我意识提升了以后,就把他原来的善根给破坏了。

诸位!如果你还记得我们前两天讲到,你发了愿以后,这个誓愿跟智慧也有关系,跟空正见也有关系。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发起菩提愿,不能站在自我意识的角度来发起菩提愿。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的自我意识,如果你什么资粮都没有,那也就问题不大,你只要注意攀缘心就好。但是如果你的攀缘心慢慢收慢慢收,收到一个程度,你的愿力开始生起的时候,我们也相信你发了一个很好的愿,你开始以愿力引导业力了,你已经远离比较粗重的婬欲心、瞋恚心、偷盗的心,这个人有资粮力了。但是你要知道,你的福德力、资粮力越高的时候,它取而代之的自我意识也膨胀了,因为他是有资粮力的人了。如果这个人因地没有修空正见,没有把自我意识那个相状空掉,没有回归到现前一念心性,那就完了!

后果就是这样:追求别人的恭敬,追求别人的赞叹。所以你在发菩提心的时候,为什么旁边有一个空正见?就是把这个自我的概念给消掉,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发愿,而不是站在自我意识的角度来发愿。当然你刚开始发的愿,发错了,你可能都不知道,但是因地不真,最后的结果就慢慢浮现了,等到你有资粮力的时候,当然这个问题就严重了,破坏善根了。

好,我们看下一段。这下一段有顺逆示现。先看第一小段就是随缘度化。

随缘度化: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好,佛陀说,一个真实的菩萨,他发了菩提愿以后,他做什么事呢?佛陀在灭度以后,会教很多菩萨、阿罗汉,说你们这些人在我走了以后,在下一尊佛出世之前,你们要负责来到人世间,把这个法相续地传下去。这些菩萨在一尊佛跟两尊佛的空档当中是怎么来呢?他当然不能现佛身,那怎么办呢?“作种种形,度诸轮转。”他现各种的形状,除了佛陀相状以外来度化众生。

比方说什么形状呢?我们往下看:“或作沙门”。如果这个地方的人对三宝有信心,他看到出家众都起欢喜心,那你这个菩萨的示现就现出清净的沙门形相,来接受众生的恭敬;如果说这些人不喜欢亲近三宝,你就现出白衣居士的相状也可以;有些人他对国王特别的崇拜,你就现国王相或者宰官,政府的官员;或者少男少女,乃至婬女、寡妇,奸偷屠贩。

这个地方为什么菩萨示现有时候现出这种卑贱的果报呢?因为这些人他看到你那么清净,那么高贵,他不敢靠近你,所以菩萨要让众生感到同事,就是说你要能够跟他同样的档次,他才愿意亲近你。亲近你的目的干什么呢?“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即便他是一个真实的菩萨来到人世间,菩萨示现各种相状,因为菩萨一定是恒顺众生。你不能说,众生恒顺菩萨,不可能!住在楼上的人要摄受楼下的人,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楼上的人走下来。你说你有本事上来,他就上不去嘛,所以菩萨是恒顺众生,没有说众生恒顺菩萨,不可能!所以菩萨来到人世间,现各种形状来赞叹佛法,你喜欢什么形状,他就现什么形状。

但是关键在下一段,下面有两段,我们一次把它念完。

秘言无泄。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

临终阴付: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不管他现什么形状,有一个轨则要遵守,只要是真实的菩萨,他绝对不能现出他的本地风光,说我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再来,我是某一个阿罗汉再来。为什么?你泄漏佛陀秘密的教诲,而很轻慢地告诉这些初学者。只有一种情况例外,你可以现出你的底牌——在临命终的时候——“阴有遗付”,因为有的菩萨他现出来不是善知识的形状,他可能是逆向操作。

比方说济颠和尚,他现出喝酒吃肉的形状,这样子他讲的法是正确的,但是人家会怀疑,说你的行为都不检点,你讲的话对吗?所以他为了让大家取信,他的话是对的,他必须有所交代,取信于后人。他临终之前只好现出自己的底牌,乃至于显现神通,甚至于用证入三昧火,把自己身体烧掉,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叫做“阴有遗付”,他有做最后的交代。他如果不露这么一手真实的本地风光,人家对他今生所说的话产生质疑,因为他现出的不是清净相,这种情况例外。只要一个人说他是菩萨示现,他讲完以后没有马上往生,这个有问题!你讲完也没走,那这个就是大妄语,从这个地方看得出来。

这个大妄语问题出在哪里?古德解释说,你扰乱众生得度的因缘。其实每一个人得度,各有各的因缘。有些人他可能跟忏公师父得度,有些人跟海公师父得度,这个没有对错,没有好坏。你看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生生世世跟释迦牟尼佛学佛法,他跟他契机,契机就好。那么你说你是阿弥陀佛再来,本来他是海公的弟子,他是忏公师父的弟子,结果你是阿弥陀佛再来,你想想看他会怎么做?他一定去亲近你,对不对?你是阿弥陀佛再来,谁敢不亲近你啊?坐飞机都过来了,是不是?但他本来是跟某一个善知识有缘,结果他亲近你,你又不是真的阿弥陀佛再来,你耽误他的因缘。他本来跟某一个人学得好好的,所以你一旦泄漏底牌,就造成一种不公平的竞争,不是竞争啦,就是不公平的立场。

所以为什么即便你是圣人,佛陀都不能现底牌。因为众生都是分别好坏:你师父是二地,我师父只有初地,你师父二地,我干脆去亲近你师父好了。但是,问题是你跟他没缘啊。所以佛陀要求所有的菩萨示现,都要把自己的本地风光盖起来,让因缘的力量去主导,不要让众生产生分别。因为你亲近他,对你没有好处,你跟他没缘,不是他修得好不好,你跟他没缘,所以你一旦泄漏底牌,整个众生得度的因缘全部被你打乱,你看这个是多糟糕的事情!

本来是各有因缘,结果每一个因缘都往你身上跑,打乱了整个佛教的得度因缘,扰乱了正常的轨则次序,所以这个地方用人为因素去扰乱因缘,这个过失极重!他本来今生可以成就的,结果你这么一弄,他失去了学习的机会,那就惑乱众生。这个问题在这四个字“惑乱众生”,对别人来说是惑乱众生,对自己来说,你自我膨胀,断除你的大乘善根,自他两损。

好,我们看佛陀的教诲。

诸佛教诲: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好,断除这种说自己是果证,这个是佛陀的一种清净的教诲,是不可以的。佛法只论过程,不论结果,你只要因缘正确了,它自然会有结果,所以佛法很避讳谈个人的果证。只要你走上正确的因缘就可以了,只问因地,不问结果。

好,我们看佛陀对这个大妄语的一些开示。这个地方有三段。不断无成。我们把它三段都念一遍,三小段。

不断无成。

刻粪之喻: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妄号之喻: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

噬脐之喻: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好,这以下佛陀讲出三种譬喻,来呵责这种膨胀自我的人。说你这个大妄语就像用这个干粪,这个本质是干粪,你本质是个凡夫,结果你把它捏造成圣人的形状,就是干粪捏造成檀香的形状,但事实上是没有香气的。你说你是圣人,其实你还是个凡夫,这个圣人是不能捏造的。所以比丘应该直心,你是什么阶位就是什么阶位,不能有任何的虚假,尤其是神通过人之法,绝对是不能捏造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你这个世间人自称自己是帝王,都得诛灭九族啊,何况是法王呢?你说你是法王,你扰乱了凡圣的次序,扰乱了众生得度的因缘,这个过失你承担不起。这不是诛灭九族而已,众生本来都应该很多很多要成就的,被你一扰乱,他今生就空过了。

第三个,你自己因地不真。你用这种攀缘心来膨胀自我,你自己的结果也不好,“求佛菩提,如噬脐人”,就像你一个人,你用牙齿去咬肚子一样,不可能成就,你的因地是虚妄的,是攀缘的,得不到真实的功德。

好,我们看能断必成。佛陀告诉我们一定要直心,它的后果会是功德的。我们往下看。

能断必成: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一个人必须直心,你要很真实地面对自己,你是什么样的定位,就是什么定位。这样子你才有办法去成就三昧,远离这种过失。“我印是人,成就无上菩提。”因为你的因地真实,果报才会真实。

好,我们看总结,判决邪正。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前面的说法是佛陀的正知正见,违背这个说法的是魔王的邪知邪见。

所以这个远离四种过失,其实这四种过失——杀盗婬妄,诸位!我们会发觉跟一般的五戒十善的说法可能会不太一样,尤其是这个“偷”,这个“盗戒”,这块不太一样,因为它完全是站在一个修行人容易出的差错这个角度来安立的。

好,我们看乙三,最后的功德。

假设我们能够成就三种善根,远离四种过失,成功地用愿力取代业力,那么我们将会在今生跟来生成就五种功德,我们把它念一遍。

乙三、成就佛种。

一者十方佛,悯念常守护。

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

你能够成功地把向外攀缘的心,安住在向内的愿力,第一个,“一者十方佛,悯念常守护。”因为你的心已经顺从十方诸佛,所以你很容易得到十方诸佛的加持,因为你已经走在诸佛的跑道当中。

诸位!我们要知道,佛陀加持不加持我们,关键在我们自己本身准备好了没有,作为佛陀的心是平等的。但是因为每一个众生的准备不同,所以得到佛陀不同的加持。因此我们准备得越好,我们就会得到佛陀更圆满的加持,得到十方诸佛的悯念常守护。

二者临终的时候,你的心是欢喜的。你如果没有成功地把心从外因缘收回来,你临终的时候一定很痛苦,就像生龟脱壳,因为你的心这个触角伸得太广了,当死亡要破坏你今生因缘的时候,你会受不了。

所以一个活在愿力的人,他的来生他的生命是规划在未来,所以他临终的时候是非常欢喜的。因为他的目标即将实践,这个是约着现世的功德。后面是讲到来生的功德。

“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即便他没有往生净土,也因为他一种生命的愿力——他跟诸佛菩萨同一个愿力,他生命已经不是用业力来引导,用愿力,所以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他能够得到跟十方诸佛菩萨生长在同一个地方,得到善知识的摄受。

第四个,“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他的那个菩萨的戒体,菩萨种性,快速成就。戒度,这个戒体是什么意思?菩萨种性有两种意思:第一个“虽作恶业,速疾能悔”;二者“若堕恶趣,终不久留”。就是一个发了很强愿力的人——“虽作恶业,速疾能悔”,他有过失,他马上能够警觉出来。如果你这个人出现了过失,你都没有发觉,直到恶贯满盈以后你才知道,表示你这个人攀缘心真的很重,你已经失去自我反省能力了。

所以一个发菩提愿的人,他有过失,他马上会发觉不对,马上断相续心,虽作恶业,速疾能悔。这是菩萨种性的第一种情况,他的身口意的罪业不会造太久;第二个,这个人即便一时的糊涂,堕三恶道,他在三恶道的时间也不会待太久,马上弹出来。你看有些人他堕落到畜生道做一只狗,他一旦下去以后,这个狗要做很久才会出来,因为他的攀缘心重,所以他一旦得到这个果报以后,他很难超越这个果报。所以菩萨种性,他在因地上,他的过失很快发觉;在果地上的这种果报,他很快会超越。

最后,“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他的功德会快速成就。所以我们做好了一种心态的准备,对我们净土宗就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我们可以这样讲,从一种愿力来取代业力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念佛分成三个层次:

初学者他刚开始接触净土法门,他可能是用信仰式来念佛,完全是信仰。他会有两个信仰:第一个,他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无所不在,佛陀的功德真实存在,佛陀没有灭度,他相信。他就会相信宇宙间真的有一个强大的能量,是随时在观照我们,那就是佛陀,佛陀没有离开我们,他会深深地相信佛陀与我们同在,这第一个。

第二个,他相信佛陀一定有足够的能力救拔。他相信两件事,所以他提起佛号的时候,是百分之百的信心。这个人不错,作为初学者不错了。但是这个人还是活在善念,他心中没有根,他还是活在业力,所以这个人念佛的时候很虔诚,打佛七的时候很虔诚,打完从佛七出去,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该攀缘还攀缘,他的生命没有根本上的改变,这种人可不可以往生,难讲!

不过如果你有两种条件,有可能往生,你就是活在信仰,第一个你先天的攀缘心就比一般人轻薄。如果你本来就没有太多攀缘心,所以你不要吃什么太多药,你本来就烦恼轻薄,情执就比较淡,你过去生修得好,而且善根深厚,那么这种人烦恼轻薄,善根深厚,靠信仰就够了,因为他前生的基础都打好了。

当然你不要老是假设你是第一种人,这种人在末法时代是不正常的,因为末法时代,依正常情况是烦恼炽盛,才会生长在末法,所以第一种人完全靠信仰就上去,这个不正常。比方说五逆十恶往生的人,这种人特别多啊,临终十念往生的这种人特别多啊。诸位!我告诉你,佛法的修学,每一个人都是个案,他可以,不表示你可以。因为你跟他的因缘,他过去生怎么过,跟你过去生是不一样。你不要以为五逆十恶往生,你就可以往生,他的善根深厚,他烦恼轻薄,他在临终只有几句话,他就产生这么大的扭转,所以信仰式的念佛就可以往生,他过去生的基础打得非常好,他今生不用做太多的补强。善根人,信仰式往生,烦恼轻薄,善根深厚,他没有这种病,他也就不要吃太多药。

第二种人,观照式的念佛。空性的观照,这点很重要!把他的攀缘心收一收。一个人要收攀缘心只有一种情况,就是通达生命的缘起。你首先要知道生命是怎么来的,你是怎么来的,你从什么地方来,然后你将往哪里而去,你不要老是活在现前的过程,你找找生命的源头,你就知道生命是怎么回事。我们的生命是从空性而来,我们也将往空性而去,所以人生是没头没尾。

所以你不可能从这个地方得到什么东西,不可能!所以你慢慢地从空性当中你就知道你去攀缘东西,其实是白费功夫,而且白费功夫还没关系,临终的时候你的心收不回来,你临终很痛苦,因为你都把它当真。你浪费时间还没关系,关键是你的观念当真,等到你的业力的火要把你今生全部烧掉的时候,你心中的痛啊,不得了!你受不了!起颠倒!其实这个人生的真相,本来就是这样。你这个梦要醒的时候,你不可能从那个梦里面带出任何东西,不可能!

所以空观的智慧,让我们觉得原来人生只是个过程,你要做的是经营你的内心的世界,这个是你可以把握的。你内心的世界不会因为死亡而破坏,你的善根,你的资粮会超越死亡,让你来生继续受用。所以你最好早一点知道,你的生命的有些东西是你带得走的,有些东西你是必须要留下来的,不管你愿不愿意,你带不走,你最好早点知道。而带得走的东西,你最好多准备一点;带不走的,你要慢慢地学习放下,因为你迟早要失去它。

因此观照式的念佛,他会从观照当中,把心做一些正确的调整,从攀缘外境而转成向内安住自己往生的愿力、自己菩提的愿力,以愿力来带动业力,这个是第二种人,不错了!这种人往生有把握了!

第三种人是最高了,誓愿式的念佛。为了成佛而念佛,为一切众生而念佛。他每一句的佛号都是无量光无量寿,他的愿发得广。他不但是一种空性的智慧,他还有菩提的愿力,他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这是三种念佛人。所以我们在念佛之前,我们要注意自己的心态。你心态调整好了,其实念佛不难;你心态调整不好,你佛号永远不可能念好。你念得乱七八糟的,你那个佛号念得全部是生死业力,所以你基础没有打好,后面的念佛篇、往生篇就谈不上,就充满变数了,是这个意思。

好,那我们这一堂基础课,基础篇就谈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参与!阿弥陀佛!你们鼓掌的人,表示说你们心态都准备好了。我们明年再开始讲,三月份来讲第二个观照篇。它跟我们基础篇是互相有关系的,透过观照,来加强我们的基础。

好,今天先上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