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禅观与净土 > 第1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禅观与净土 第1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08:14 来源:平板电子书

《禅观与净土》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次的主题,是跟大家谈一谈《禅观与净土》的《观照篇》。这个主题的主要意思就是说,当我们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除了我们对净土功德的忆佛念佛之外,我们还要多一份智慧的观照。

为什么除了皈依净土的功德之外,还要多一份智慧的观照呢?我们先简单地做一个说明。

净土法门,印光大师给它两个重点:第一个它是“他力门”;第二个它是“果地教”。他力门,指的是我们平常的念佛,它能够使令我们消除灾障,增长福慧,这是约平时来说;果地教,指的是约临终,我们能够启动弥陀的本愿,而带业往生到净土去。也就是说净土宗不管是我们平常的消除灾障,还是我们临终的往生,其实都不是靠我们的力量,完全是弥陀本愿的摄受。我们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转他成自”。所以念佛的人,只是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功德,成功地转化到我们的生命里面,变成我们自己的功德,我们其实只做了这件事情而已。

那么转他成自的关键在哪里呢?就是必须要感应道交了,就是我们一念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我们那一念的心跟弥陀的功德,它必须是心心相印,感应道交,这个是最重要的标准。所以感应道交是整个修行人共同的目标。不管你今天是念一千声佛号,念一万声佛号,重点在于感应。感应道交的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要顺从本愿。我们在临命终提起佛号的时候,我们整体的身心世界跟弥陀的功德是相随顺的。

其实顺从本愿,把它展开来应该包括两个重点,就是我们今天谈的两个重点:第一个,“业力的顺从”;第二个,“思想的顺从”。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你必须让你的业力,让你的思想完全统一。净土宗的念佛人最怕的问题,就是你临终的时候,你的生命是很多的方向,没有统一。你一部分是要往生净土,一部分是贪恋娑婆。也就是说,你平常没有把你生命的所有力量做一个成功地整合,这个最糟糕!

我们跟弥陀的功德有很大的距离。不管是从业力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思想的角度来看,佛是一个高高的,无上的法界,我们是一个凡夫法界,当然有所不同。但是起码你必须把自己的磁场跟佛陀的磁场调整在同一个方向,同一条道上。就是说,没有人要求我们跟佛陀完全一样,但起码我们两个必须要走在同一条道上,走在同一条高速公路上。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身心世界的业力跟思想,跟佛陀的弥陀功德是同一个方向,这很关键!也就是说临命终的时候,不管你无量的业力,不管你很多的妄想,它的方向是一心归命极乐世界,我们的树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往西方倾倒,这个时候它才可能倒下去的时候趋向西方。

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修智慧的观照,其实我们的业力跟思想是很难顺从本愿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是经历过无量无边的轮回才有今生。而每一次的生命,或多或少都留下了很多的生死业力,也留下很多的颠倒妄想。而这个业力跟妄想,我们今生会在三界投胎,合理地推论,其实它是随顺于生死轮回的。所以这两个东西如果不调整,就即将变成临终的障碍。

因此净土宗,我们在临终之前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你必须处理好你的过去;第二个,你必须好好地规划你的未来。我们不能否定我们的过去,我们过去留下的业力跟思想,不管你喜不喜欢它,不管它是好的坏的,你一定要概括承受。就好像今天的你,要继承你的昨天。你昨天的很多行为,一定影响到今天的你;你昨天很多的思想,也一定影响到你现在的思考。所以在无量流转当中,我们在考虑规划未来,忆佛念佛之前,你必须处理好你的过去。你没办法处理你的过去,你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因为你被过去牢牢地控制住了。所以一个人不能走出过去,你就没有资格谈规划未来。

我们今天来谈一谈,怎么面对我们的过去。至于怎么规划未来,那是我们第三个主题——《念佛篇》,跟第四个主题——净土的《往生篇》,我们那个时候才来谈未来的事。我们今天的主题就是——如何透过一种智慧的观照,来处理我们过去生留下的生死业力跟颠倒妄想,使令它临终的时候不障碍我们。先好好地面对过去,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谈谈规划未来。这个就是我们《观照篇》的主要宗旨。

我们看讲义。

观照篇,入文分三:

一、安乐道;二、解脱道;三、菩提道。

我们这次有三种观照:

第一个,安乐道的观照:就是透过业果的观照,先调整我们的业力,使令我们生命能够趋向安乐。我们很难在极度痛苦、极度受伤害的时候往生,很难!所以假设你的生命的道是走在痛苦道,尤其临终的时候,你是所有的罪业起现行,你很难往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再祈求“愿我临终无障碍”。你临命终的时候,第一个条件,安乐道要现前。所以我们必须处理我们很多重大的罪业,这是你要处理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个,解脱道。我们临命终必须从贪恋娑婆的烦恼中解脱出来。虽然我们有很多很多的烦恼,但是你不能使令它活动,它必须在调伏状态。所以这个就是我们第二道观照,我们临终的时候解脱道要现前。你临终的时候安乐道解脱道现前,大概往生就没问题了。

但是为了让往生的品位更殊胜,我们再谈第三个——菩提道。就是成佛的心要现前,这是最好的。我们不是为了自身的解脱,我们为了一切法界众生的成就,为了度化一切有情而往生,这个是最好的。也就是说往生的心,能够跟成佛的心成功地结合,这个是一个最好的心态。

我们今天来谈一谈临命终的时候,如何让我们生命的三种道现前: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现前。这个时候提起佛号“万修万人去”。当然这三个,都必须要做智慧的调伏跟引导。

乙一、安乐道,分三:

一、总标;二、别明;三、结示。

我们今天先跟大家谈一谈安乐道。如何让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是一种相对安稳快乐的状态。

我们把它分成三段:第一、总标;二、别明;三、结示。

先看总标。

我们请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丙一、总标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因:心中的思想;缘:善恶业力;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我们讲安乐道之前,先了解三个观念:

第一个,生命是怎么来的。佛法把生命分成两块:一个是有相状的,一个是没有相状的。有相状的叫做缘起,没有相状的叫做空性。空性这一块我们就不谈了,我们先谈谈有相状的。

首先,这个相状是由因缘而生起的。所以我们今生的生命,并不是父母给我们的,是由很多很多的各式各样的因缘组合而现出来的,这第一个,就是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条件的。谁能够掌握因缘,谁就能够掌握临命终的状态。

那么什么是因缘呢?看第二块。“因”,就是我们心中的善恶的思想;“缘”,就是我们过去生所累积的善恶的业力。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第一个业力现前,第二个思想现前,这个很正常。因为临命终它一定会把我们今生所有的因缘做一个总结:“腊月三十算总帐。”因跟缘,它管的状态不一样:福德是管的安乐,智慧管的是解脱。也就是说我们今生当中,你的业力是决定你的快不快乐,临终的时候你是在很安稳的状态,身体没有病痛,是很安稳地在床上躺着,还是在一种很吵杂的状态,身体插满了管子的状态,这个就跟你的善恶业有关系了。你临终的时候,是在一种非常大的刺激伤害下往生,还是安稳的情况之下往生,这个由业力决定。

第二个你临终的时候,是在一种很正念解脱的情况下往生,还是在一种对娑婆世界贪恋不舍的情况之下往生,就影响到你的解脱了。

所以业力管的是快不快乐,思想管的是你解不解脱。从净土宗的角度,从临终的角度,这两个都必须要。

一个净土宗的人,你平常有痛苦不障碍你往生,你平常打妄想也不一定障碍你往生,但是临命终的时候不可以。你临命终的时候,一定要让你的善业起现行;你临命终的时候,必须要正念起现行。这两个因缘都必须要成就,你提起佛号才能够顺从本愿,才能够把你的佛号统一方向,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而没有障碍。

所以我们今天讲的就是说,你怎么样能够透过你平常的修行,重新调整你过去的业力,重新调整你过去的思想,让你临终的时候是善业起现行,让你临终的时候是正念起现行,这个是可以做到的。一切法因缘生,你把条件具足了, 它结果就出现了。当然你什么都不做,你什么都不想做,对不起!那就由过去的业力跟过去的思想来决定。

合理地推论,一个人不调整业力;不调整思想,很难临终是安稳解脱的状态往生,就算你提起佛号也很难往生。因为你念佛的力量是今生才开始栽培,而你过去生留下的生死业力跟颠倒妄想,是多生多劫的熏习所成就,它是熟境界,你念佛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你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去抗拒你无始劫留下的东西,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你不调整你的过去,你就会被过去的业力思想破坏,这就是很多人不能往生的原因。因为你忽略了你的过去,它不会放过你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在临终之前,虽然我们跟阿弥陀佛的感应道交的正行是忆佛念佛,但是忆佛念佛这种强烈的皈依心,必须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下:一个身心安稳;第二个正念分明不起颠倒,这个忆佛念佛才有意义。所以调整我们的过去,勇敢地面对我们的过去,调整我们过去的业力跟思想就变得很重要!

我们看第二段。过去到底给我们的生命留下了什么样的力量必须要去调整?现在我们来好好地了解我们的过去。因为你不了解过去,你就很难去调整它。你不了解它,你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我们的过去有三个重点留下来了。我们先看我们过去的第一个,“第八识异熟”,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业力;第二个,“第七意识的思量”,我们心中的一种自我意识,一种我法二执;第三个,就是“第六意识”,对不起!这个“第”请改成“前”六识,这个前六识的感受跟思想。这个就是我们过去生在无量劫的流转当中留下了三个力量。

首先我们先谈谈异熟。其实“异熟”它讲的就是一个因果业力跟果报。这个异熟识,它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第八识这个仓库,它负责储存我们的业力,就是我们每一期生命的造业都是生灭无常的,你看你去布施,一下子就过去了,十分钟做完了;你去拜一部八十八佛,五十分钟拜完了。业力是无常的,一下子就消失了。但是这个行为消失以后,有一种功能被纪录下来了,被谁纪录呢?被第八识记录了,你每一个动作,剎那剎那的形成一种善恶的功能,所以第八识它是非常精准地把我们过去生所有的业力都保存下来。当然有些已经得果报了,那就消失了,但是有很多还没有得果报的,这个就是要注意了。第一个就是它储存业力。

第二个,当这个业力储存到一定能量的时候,它会变现果报。净土宗的人面对第八识,你必须在临终的时候,你要让第八识从业力要变成果报这个情况,你要阻止它发生,所以你不能把自己的业力变成非常地炽盛。比方说有些人临终的时候,他还没有开始助念,这个人就走了,他连助念的时间都没有,他连助念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他把业力弄得很炽盛。所以一个生死业很重的人,他基本上连临终的时候要准备提起佛号的时间都来不及,就得果报了,这个是不好的。因为他业造得太强烈了,他连临终助念的时间都没有机会了,所以你必须要检讨你的第八识不能让它有强大的业力。这个待会我们会说明,如何把业力降低,降低第八识的势力,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因为当第八识得果报的时候,那你就去投胎了,你怎么跟弥陀感应道交呢?所以这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去处理我们的异熟识。

第二个,处理我们的思想,就是第六意识。其实凡夫的思想是受感受的牵动。这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会去取外境,眼睛取这个色尘,耳根去取声尘……这个外境就是由业力变现的,它把这个外境可乐不可乐的果报取来以后,交给第六意识去想象分别,就创造一个思想出来。所以这个思想,临终的时候不能起颠倒。

一个业力,一个思想,其实业力它是一个个体,思想也是一个个体,在唯识学讲,一个人为什么会启动我们的生死轮回?单有业力不可能,单有思想也不可能。一个人只有生死业力,没有打妄想,他不可能去投胎的;一个人只有打妄想,他没有生死业力,他也不可能投胎。当你的业力跟妄想结合的时候,这个是生命中最可怕的事情出现,就是你启动了生死轮回的力量。

为什么业力跟思想能够结合呢?它有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个第七意识,这个自我概念。比方说我们今天看到一个人,他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他有一个行为的业力在那边活动,但是跟你没有关系。如果你执着这个人是我的儿子,你执着开始取这个相的时候,他的行为就会影响到你的情绪了,因为你产生执着了。所以他好的行为会让你快乐,他不好的行为会让你痛苦,因为你把业力跟思想之间产生一个成功的桥梁,就是执取。

业力它为什么会进入到你的心中?因为你执着它。圣人为什么他在承受快乐痛苦的时候,他能够如如不动?因为他不取于相。所以第七意识的可怕在于,它把你的生死业力跟颠倒妄想结合在一起了,所以这个第七意识,我们也要谈一谈。

我们过去生留下了三个问题要处理,如果你临终无障碍的话,第一个你必须要透过拜忏、发愿、忏悔、皈依来处理你的业力。你必须让你的生死业力轻薄一点。

诸位!我要警告所有净土宗的人,带业往生是有条件的。有些业是可以带,有些业不能带。如果你把业搞得很炽盛,它的活动力很强,对不起!你带不走它,它把你带走。临终的时候不管你做错了什么,你必须要忏悔!我们必须按《楞严经》说的让业力沉淀下来。如果你把业力搅动得很炽盛,你根本没办法带业往生,所以首先你要注意第八识的问题。

第二个,思想问题。如果你根本贪恋娑婆,你根本不想走,阿弥陀佛是不可能把你强迫带走的,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做好准备,你没有顺从本愿。所以第二个,思想的调伏,第六意识思想的调伏爱取,我们要做第二件事——调伏思想。

第三个,就是第七意识的执着。我们要做三件事情。

我们这一堂课有三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业力的问题、思想的问题跟执着的问题,这三个都必须要谈。

举一个例子,在《前世今生》这本书里面讲到轮回的问题。它里面讲一个小故事,叫凯萨琳居士,这个凯萨琳是一个外国人。她做小女孩的时候,就有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她特别怕水。她的身体跟水一接触就非常恐惧,严重一点就昏倒。这个很严重,因为水是我们的必需品,你必须要去喝水,要去洗涤身体,都得靠水,所以她没办法突破。这当然跟她的业力有关,跟思想有关,当然业力跟思想的结合跟执着有关系。

后来她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帮她催眠。催眠有它的方法,就进入到她内心的世界去找原因。结果发觉有两个原因构成她这个结果,事出必有因。第一个,她曾经有一生,跳到海里去救一个人,结果在海里溺毙了,所以她的死亡跟水有关系;第二个,她曾经得一种类似痲疯病的病,那时候这种病是没有药可以治的。这一个村庄的传染病的病毒是由井里面的水引生的。那个村庄的人怕传染,就把这些得病的人都关到山洞里面去,把山洞给封死了,让他们自生自灭。这个凯萨琳前生死的时候非常痛苦,而她的痛苦来自于水,所以她对这个水起了很大的诅咒跟瞋恚,在第八识当中她有两个很严重的业力跟思想都跟水有关系,所以她今生起现行的时候,触动了这个业种子,她就变得很怕水。她后来被催眠,知道了,喔!原来这个都是一个假相,它不是你本来的东西。

我们讲“知妄则离,离妄则觉”。所有的东西它要欺骗你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必须当真。它出现一个影像,你认为这个就是我的思想,我的个性就是这样,你就跟着它走了。当你知道这个影像不是你本来的东西,你开始拒绝它的时候,它就自然消失掉,因为它本来就是虚妄的。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所有的感觉、所有的思想、所有的业力,都是后来有的。那么后来有的东西为什么现在变成反客为主,不断地牵动你呢?因为你当真了!你认为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所以这个人透过催眠以后,她看到她的过去,其实是她过去留下了一个影像,她知道根本不是真的时候,就把这个问题突破了。

佛陀的出世,其实就是做这件事情:让你看清楚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这就是智慧的观照。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去改变你的业力,因为它已经造了。所以佛法处理问题,就是靠智慧,就是透过事修的忏悔,透过理观的观察,告诉你自己:它不是真的,你必须跟它切割!你必须拒绝它!不随妄转。所以说业力跟思想的结合,是透过执着来做一个桥梁。你把执着给破了,业力也不能成事,妄想也不能成事了,所以我们最终还是要处理这个执着的问题。

我们在讲安乐道之前,先讲第一个,业力这一块。

丙二、别明,分三:

一、业果形成;二、业果相续;三、业果转变。

丁一、业果形成

我们看丙二的别明。

业力这一块,就是我们过去生所造的各式各样的善恶业力。我们分成三块来认识。

第一个,它是怎么形成的,业果的形成。

第二个,它是怎么相续的,业果的相续。

第三个,你如何去转变,业果的转变。

我们先看看这个业果是怎么回事。我们自性本来清净,为什么就会在生命当中产生一种力量,让我们快乐,让我们痛苦?这个力量是怎么来的?

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瑜伽师地论》依五相,立十业道自性差别,所谓事、意乐、烦恼、加行、究竟等五相。若五相具足,即是“满业道”所摄;若五相不具,即是“非满业道”所摄。

一、事,即起杀生等业所依处事;

二、意乐,即于造作业行所依事上,生意乐之想;

三、烦恼,即造杀生等业,由贪等烦恼相应,或总起,或别起;

四、加行,即于造作之业,或已作,或教他作,于彼所起之方便;

五、究竟,即于造作之业,或当时圆满,或于后时圆满。

我们来看看业力的形成。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业要形成,这个业的内容有十种业:身业——杀盗婬;口业有四个——两舌、绮语、妄言、恶口;意业——有贪瞋痴,构成我们身口意的十种业力。

这十种业力产生有五个条件:就是事、意乐、烦恼、加行、究竟。当然这个地方偏重在罪业这一块。这五种具足,这个业的结构就成立了。这五种有一个不具足,或者两个不具足,或者是多个不具足,只要一个以上不具足,这个业的结构就不能成立。

哪五个呢?

我们先看第一个,事。业的成立必须有所缘境,就是你杀生必须有一个对象。比方说你坐在那个地方打妄想,你很想去布施,你很想参加法会,结果你没有去,这个业不成立;你很想去骂一个人,结果你也没有去做,也不能成立。因为你没有所缘境,所以业力的成就,不管善业恶善,它必须要有一个对象,一个人、事、地、物等对象,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意乐。你必须要有一种想法,也就是要有一个造罪的动机。就是说,你是一个主动性地希望去做,而不是被强迫的或者无意间造作的,它必须有一种主动的思想出来,这第二个。

第三个,从罪业的角度,它必须有贪瞋痴烦恼的活动,或者是三个一起活动,或者是个别的,一个两个单独地活动,总之它必须有烦恼的活动。

第四个,它必须有身口的行为——加行。或者你自己做,或者你教别人去做,有各式各样的方便,就是有一些实际的行动。

第五个,你必须把它做圆满,或者是过一段时间圆满。比方说杀人命断,乃至于布施,对方要接受,这才算。

所以一个业的成就,在唯识学提出了五个条件。但是我们要抓住主题,最重要的一个,“意乐”这个最关键了。意乐它决定了两件事情:第一个,这个业造得是不是很强烈;第二个,这个业它是不是会产生相续的力量,这个最可怕!它是不是会不断地增长广大。

佛陀曾经把这个意乐在造业的过程当中,佛陀讲一个譬喻,用马车做譬喻。他说造业当然有一些思想跟行为,你的思想,你是怎么想?就是你做这件事情,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是那一匹马。你布施是怎么想的?你是可怜他去布施,或者你只是炫耀自己的了不起去布施,这又是一个业。所以这个就决定了你这个业的强弱,这第一个。

第二个,业的方向。你其他的行为,就是那辆车子。所以决定这辆马车方向还有速度的,当然是那一匹马。

几年前我有一个学生,他可能领了一笔奖金,他就护持了中部的一个道场。据他的描述,他护持这个道场的心是护持三宝的心,因为那个时候那个道场要盖大殿,他供养钱出去了。但是后来发生九二一大地震,这个大殿被破坏了。破坏了以后他非常懊悔,他说早知道他就不应该去布施了,这布施白费了,他非常后悔,他说他的功德因为地震破坏了,他就来找我。

我说你的布施功德,果然是被破坏了,但是不是地震破坏的,是你后悔。因为你这个业,你布施的时候,你是一个护持三宝的心,你业为什么能够相续到现在,就是那个心。你现在把那个相续的心给破坏了,后悔的可怕是你破坏那个善的意乐。

诸位!一辆马车当这个马消失的时候,这辆车子就没有意义了,它这个业就不能得果报了。这个业,一个静态的业是不能得果报的,所有的善业恶业要得果报,它必须是一种活动的状态。“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它必须要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这种业才可能得果报。虽然你今天的布施,当时是一个好的意乐,但是你后悔以后,你把当时那个好的心给破坏了,因为你后悔,就把那个心态破坏了,断相续心了,结果你的业变成一个静止的状态,虽然是善业,但是它很难得果报了,除非你以后继续布施,再去同类的业去激发它,否则这个业它很难得果报。

诸位!忏悔不是忏悔那个业力,是忏悔那个心态,关键在这里!因为它的成立是由意乐来带动的。所以如果你今天希望那个业力要变成增长,你必须加强那个意乐。你做完以后,要不断地赞美自己的行为,要赞叹那个意乐,让意乐强大。也就是说,你希望这辆马车跑得很快,你必须要让这匹马加速,而不是车子。

所以我们今天在形成业的时候要注意“心为业主”,就是那个意乐。你有这个概念以后,我们就知道怎么去处理业力了。你没有掌握这个业力成就的重点是那匹马,那你说这个业力是无始劫造的,你无量劫的生命留下的业力,你短短几十年怎么处理?你如果不抓住重点,那么你过去造的业,尽虚空遍法界不能容受,短短几十年的修行,去改变无量劫留下的业力,只有一种可能——抓住重点!因为每一个业都有一匹马,你就有办法处理了。虽然有无量无边的车子,那不是重点。你把那匹领头的马掌握住了,这辆车子就听你招呼了。所以我们在忏悔业障之前,先抓住业是怎么成立的,是意乐带动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上班的时候,你从家里开车到公司去,下班的时候再从公司回到家里,你一天下来看你这个轮子,压死多少蚂蚁?有没有?这个是杀业吧?这个是什么业?是善业?还是恶业?还是无记业?对了,无记业。因为你没有意乐,你当时并没有要去杀害众生的想法,你当时是怎么想?你是想要去上班,所以这个业有没有?有,但是它不能产生一种轮回的力量,它顶多也是当别的业得果报的时候,它做一个配套,就是影响你的别报,但是它不能独立地让你去轮回,不可能!无记业它不能主动地得果报,因为它不能影响总报,它只影响你别报。

就是当别的业要启动的时候,它顺带其他的业,让你在这一期当中短命多病,但是它没有主动启动轮回力量,因为它没有马,它只有车子,这辆车子只能够挂在其他的马上,在你一期生命当中影响你各别的因缘。所以你就知道这个心态多重要了!一个会忏悔的人,他知道关键在那一念心,是改变你的心态!

我们先讲到这个业力的成就,建立这个概念,后面再来谈怎么改变业力。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