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禅观与净土 > 第2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禅观与净土 第2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08:14 来源:平板电子书

我们净土宗念佛的人,在生命当中会有两种功德出现:第一个,你今生的身心世界能够离苦得乐;第二个,临终能够往生西方。那么这两种功德,最重要的就是临终的往生。因为你不能够离开三界,你念佛人还是失败。因为你生命没有产生大方向根本上的改变,你违背了弥陀本愿安立四十八愿的本意,这句佛号绝对不只是让你得到来世的快乐而已,这不是弥陀设计的本意。

所以净土宗的成败只有一句话——就是你临终是不是往生,这是关键!临终成功,你就是成功;临终失败,你今生就是失败。不管你平常这个佛号,把你的今生生命念得多好,因为这都是生灭法,所以净土宗千念万念,整个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拼临终!你平常可以充满了逆境,这个都没关系,这都是一时的。所有净土宗的人,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愿我临终无障碍”,因为这个太重要了!你平常起业障,这个没什么大不了,该还的还,但是临终的时候你还不起。临终的时候,你根本就没有这种条件来起业障,因为你不能这个时候失败,否则,那你就得付出一生的代价。所以你平常起业障,这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你临终起业障那就惨了!所以我们必须要让所有的业力临终不能起现行。

这个业牵涉非常广大。因为你无量劫来在整个第八识的仓库当中有无量无边的业力,你怎么办?所以你必须要先过滤。《楞严经》讲,先把强大的业抓出来。其实有些业,它不一定有得果报的力量,也就是说它没有急迫性,它不可能马上得果报;但是有些业有急迫性,它马上要得果报的。你在处理业障之前,最好先把业做一个区隔。

怎么区隔呢?《楞严经》它讲出一个判断的方法。它说一个人会造业,他一定有感受。你曾经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有快乐的感受,不管你是去骂人、去打人、去做杀盗婬妄,它一定会给你一种莫名其妙快乐的感受。因为我们对于痛苦的事情是排斥的,你真的产生一种虚妄的快乐、乐受出现。

第二个,这个乐受带动你一个邪恶的思想,你认为这样对你来说有好处,是作功德想。

第三个,当这个思想不断地活动以后,你产生一种执着了,受、想、行,当这个思想产生一种坚固的执着,你已经产生数数现行,深生好乐,非做不可。好,糟了!当你的思想产生一种主宰性、产生一种强烈的习惯性了,这个业就一定会得果报,临终一定会得果报。

所以会得果报的业,它必须两个条件:第一个,“数数现行”,你现在还在造作;第二个,“深生好乐”,你造这个业的时候是非常欢喜,谁劝你都不听。这个业它不管是杀盗婬妄哪一个业,它一定会在临终起现行的,来破坏你的佛号。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种有急迫性的业先抓出来,否则你不可能去面对所有的业。

就是有的业它已经沉淀下来。比方说,你今天做一件事情,你是被迫的,叫做偶一为之,在某一种情况下一时的失念,做了以后你马上忏悔,而且你已经断了相续心,也不再造作了,这个业没问题,它已经是沉淀下来了,它已经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它虽有业,但是没有力量,它也没有形成一种业力,它只有业没有力。

所以我们在忏悔之前,在处理业之前,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业都会形成障碍,有些只是业;但是有些业会形成障,叫做业障。你先把那个会障碍你的业抓出来,先处理业障这一块——就是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这个业,你要小心!因为它活动炽盛,它已经是一个活的业力了,它一定会在你临终得果报的,一定会的!不管善业恶业。所以我们在面对业之前,你必须先看清楚自己的业,哪些业是一个已经死亡的业、沉淀的业,这一块你先不要管它;哪些业是充满强烈的生命力,不断地在活动,不断地在增长的业,这一块你就要先注意,你先把这个业做一个区隔。

丁二、业果相续

好,我们来谈谈相续的问题,业果的相续。

我们把这个种子跟现行之间的关系,先把它念一遍。

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

现行——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

种子跟现行最大的差别,我们简单地讲一下。

种子就是一种潜伏的能量、潜伏的功能,它没有表现出来;现行就是它表现在身口意三业,它是一种活动,它可能表现在身体的身业,可能表现在语言的语业,或者表现在你思想的活动,就是它已经有一种造作活动的,叫做现行。

那么种子会引生现行,现行也会加强种子。我们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有的业会变成增长广大?因为你让现行跟种子产生强烈的互动。

我们看这个表。(业)身口意的造作行为

比方说,你身口意做了一个行为,这个是一个现行,这个现行当下会熏习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恶。本来这个种子也就是潜伏的功能,当你做了第一个种子的时候,种子有一种特色,当你种下一个种子,它会自然产生一种蔓延的功能,它会产生等流性。就是说你做了第一次,你就莫名其妙有一种力量想要做第二次,这就是唯识学说的等流性。

这个种子它自己会有一种力量,把自己往外延伸的功能,除非你马上发觉,马上忏悔,马上对治。如果你今天都不管它,顺其自然,那它一定会——现行熏种子,它一定会种子再起现行,遇到因缘它会做第二次,做第三次、第四次。

当现行跟种子产生一种循环的时候,这种业你就要小心了!就是“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现行跟种子之间产生一种强烈互动的时候,这个就是带有生命力的业,就有得果报的力量了。

当然它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它只是在酝酿当中,它还没有成熟,那这就是你的机会;第二个,它已经成熟了,已经变成果报了,那就不能改变了。所以我们忏悔的时机,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活络的业它还在酝酿,但是被你抓到了,这个业有问题了,它还没有得果报,就是处理这一块;当这个业成熟了,那你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认命了!你今生的果报是没办法改变了。比方说你是一个女众,你有本事把它忏悔变成男众?试试看,不可能!凡是这个业得果报了,佛法叫做认命。

所以你看佛法,佛教的修行,重点都是放在未来、来生,佛教是一个活在未来的宗教。因为讲实在话,你今生能改变的有限。你今生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业已经成熟了,你打开经典看看佛陀的开示,佛陀说的所有的功德,绝大部分都在讲来生的事情。因为你今生很难改变了,因为它是一个成熟的业,一群成熟的业起现行了,所以佛教的思想观是这样——让你放弃今生,注意来生。

我们凡夫刚好相反,我们太重视今生。我们是重视果报,凡夫是重果报,而轻忽你的因地,我们是宁可重视今生而放弃来生,在果报上计较。其实你今生会投生在什么家庭,会跟谁结婚,会生几个小孩,谁做你的子女,你今生的财富有多少,基本上都固定了,很难改变了;而且今生的你跟你今生的行为没有关系,跟前生的你有关系。你今生的快乐,你不要太得意,跟你今生没有关系,不是你今生造的,你要感谢前生的你,那是你有一个美好的过去。你今生很痛苦,你也不要怀忧丧志,也不能怪今生的你,那是因为你过去一时的糊涂。

所以佛教的因缘观,它是隔代受报的,叫做异熟果。前生的你,创造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去创造来生的你。当然你现在还没有创造,你现在叫酝酿来生的你。但是如果你到了五十岁以上,大概差不多了。当然你可以透过佛法去改变——忏悔、皈依、发愿去改变。所以在死亡到来之前,你都还有机会。

举一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释提桓因,当然佛陀在世有很多释提桓因,其中有一个释提桓因他五衰相现。天人是很安稳的,他突然间不安本座——坐在他的座位上,坐不住了,心很躁动。他知道自己的寿命将尽了,福报将尽了,他就很紧张。当然帝释能够找的就只有一个人——找这个大梵天。大梵天说,这个生死的问题我没办法。那怎么办呢?刚好有佛陀出世,你赶紧去求佛陀。所以释提桓因赶快在生命结束之前,用神通力飞到佛陀的精舍,去面见佛陀,然后向佛陀忏悔,念了一句皈依佛,然后就往生了。

往生以后,他就堕入到一个母驴的肚子里去了。因为他在业力成熟之前,忏悔、发愿、皈依了,那个母驴突然就像发疯一样,把那个瓶子给打破了。这个女主人一气拿棒子就打驴子,这个母驴就流产了。流产以后,这个释提桓因得果报的那个驴——那个小驴就死掉了,又重新回到释提桓因去,再做一次的寿命。这个是在经典里面典型的——在业力没有得果报之前最后的机会了,赶上最后一个机会。当然他运气好,遇到佛陀出世了。

那我们今天要讲什么事呢?就是说,只要这个业还没有成熟,你就有机会。所以忏悔业障最好的时机,就是它不能得果报。现在在酝酿当中,你随时可以破坏它,你随时可以按开关,按STOP,它就停止了,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做!也就是说要得果报,它必须是一个不断在增长辗转的业力,就像那滚雪球。你每一次在造作而且深生好乐,那么这个力量在形成的过程当中,你都没有出手去阻止它,直到得果报为止,那么这个业就是一个临终的障碍了。即便这个时候的业,在你心中形成一个强大的循环,在死亡到来之前,你都还有机会。

为什么这个业力在得果报之前还有机会?

我们来看看种子的六种含义:我们这个业是怎么形成的?它形成一个什么作用?我们了解种子,我们就知道这个业是怎么成立的。

一、剎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

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

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

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

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

这六个当中,一二三先讲到业力的形成,四五六再讲到这个业力形成以后产生的作用。

我们先看前面三个,业力是怎么形成的。

(一)剎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

(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

(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

那么业力的形成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剎那灭”。就是说你必须有一个造作,你必须有一个生灭的行为。当你的心是不生不灭的时候,你念头不动的时候,它不能形成一个业种子。所以这个业,它必须是一个生灭的状态,也是有一个有为的造作。而这个造作它会产生一种很明确的善恶的功能,它不是一个非善非恶的,它必须有一种善恶的功能,就形成一个种子。

第二个,“果俱有”。这个业种子形成以后,它会产生一种蔓延的力量——果俱有,种子它会起现行。这个种子起现行的时候,种子消失、种子现行这两个几乎同时,它们配合得完美无缺,就是当现行熏成种子,而种子又起现行,这个一消一长几乎是同时的。

第三个,现行跟种子的作用的结果,就变成辗转相续了——“恒随转”,它们不断地在形成相续,也就是说种子的形成,必须是生灭而相续,相续而生灭。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受戒。很多人质疑说,为什么我们要去受菩萨戒?反正我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就好,受菩萨戒跟一般的慈善事业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一般没有受戒的人,他没有戒体。没有戒体,他可能遇到某一个可怜悯的所缘境现前的时候,去刺激到他的慈悲心,他也会去造善做布施,做放生的善业,但是他这种善业,缺乏一种愿力的摄受。也就是说他本身没有一种愿望,他的业力不是由内而外的,他是外境刺激到他的时候才去造业的,所以他这种业是一种点状的业,这个业力量不大。

凡是这个业是由外而内的,没有经过你长时间的酝酿,而从内发动出来的业,不管善业恶业都不大,就是外境刺激你,你才有一些反应的,这个业都不大。同样去做一件布施,布施的钱是一样的,受菩萨戒的人,是百千万倍于没有受菩萨戒的人,因为他在造这个业的时候,是坚定的,是相续的。就是说,他随时准备要造善业,只是有时候因缘不具足,他那个意乐不断在活动,这种业是很强的。

诸位!你去欧美国家看一看,你看有些人的福报大得不得了,他们家的花园,那个开车开十几分钟还没有结束。现在我们要有一个问题了,他的福报是我们的几百倍,难道他造善的时候,他的善业是我们的几百倍吗?当然不可能。他的寿命几十年,我们的寿命也几十年,为什么他能够招感这么大的福报的业呢?不是我们不够努力,因为他造善的时候,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心理素质,因为他有一个强大的意乐。

凡是一个人能够创造广大的福报,一定是有一个愿力,不管他信什么宗教。如果你的生命是有一天过一天,有造善也好,没有造善也好,你什么都无所谓的人,你今生做不出什么大的事情出来,不可能!所有的业都必须要有强大的业,都必须要恒随转,你必须由心中强大的愿力,去推动广大的善业,这才可能去创造广大的业力。

当然从罪业的角度,它就不是愿力,那是执着这个邪见。你认为这个业对你是功德的,是好乐的,罪业也是一样。一个人会造作强大的罪业,跟他的行为也没有太直接关系,主要是他的心态有问题——无惭无愧,数数现行,做功德想,深生好乐。凡是重大的善业,一定由愿力引导的;凡是重大的罪业,一定是一个盲目的执着引导的,因为他只有透过执着跟发愿,才能够产生强大的那种不断活动的意乐。

你看受了菩萨戒的人,是随时准备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随时准备。那他有时候为什么没有做呢?因为他没有因缘而已。他这个强大的意乐在那边活动,所以他每做一个业,都是百千万倍于没有受戒之人。

所以我们从这个道理,从这个业的形成,我们知道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一个人临终的时候,要让罪业不起现行,而善业起现行,你必须要培养一个善良的意乐,你必须要破坏一个不好的意乐,这个叫做“增上惭愧”。

我们先假设无量劫来流转到现在,大家的罪业都差不多,其实大家都差不多的,大哥不要笑二哥。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他临终的时候,他会把这个罪业启动起来,有些人不会?就是心理素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阿赖耶识,就算今生你做好做坏,你把过去加起来,其实每一个人的业都差不了多少。但是为什么临终的时候,这个人是安稳状态,那个人是一种躁动状态?其实重点还不是你今生造了什么业,而是你造了业的时候,你留下一个很不好的心态,那个不好的意乐在那边活动,你把整个罪业给刺激起来,激发过去的罪业,这才可怕。

所以当我们一个人有一个很好的心理素质的时候,我们,增上惭愧叫做“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不断地赞美善法,我们不断地呵责恶法,就不容易把这个罪业激发出来。所以这个忏悔,其实某种程度是培养一个美好的心态。这个我们下面还会再不断地说明。

因此业力的形成,必须是一种生灭的造作,必须是一个辗转的相续。这个辗转的相续,可能是一种善良的愿力,也可能是一种盲目颠倒的执着。

当这个业力形成一个强大的善业跟恶业的时候,它会有三种结果,我们看四五六。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

(五)待众缘—— 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 ,方成种子。

(六)引自果—— 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

当一个善恶的业力,透过你的生灭作用,透过一种辗转相续形成以后,第一个,它的作用是体性决定。也就是说,它的善恶功能已经决定了。诸位!你的修行,你的忏悔,不可能把善种子改成恶种子,你也不可能把恶种子改成善种子。忏悔,只能够让种子沉淀下来,你没有本事把恶种子转成善种子,你没这个本事,只有佛陀可以,因为佛陀他的第八识完全被破坏了——“金刚道后异熟空”。只要第八识还在,只要这个有漏种子还在,它的体性就决定了。所以我们现在不是说把罪业的种子,把它忏成往生的种子,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让它沉淀下来,让它不得果报,这个“性决定”是这个意思。

下一个,“待众缘”。这个业力要得果报,它必须要有成熟的因缘,就是它必须要数数现行,辗转增盛,深生好乐等等。

第六个,“引自果”。当他得果报的时候,各别各别的身心去得各别各别的果报。比方说你布施的种子,它会成就富贵;你忍辱的种子会让你庄严,所以业力得果报是不能互相抵消的。比方说一个人他过去生肯布施,但是他脾气很大,他布施以后经常去讥嫌别人,那么他得果报的时候,是怎么回事呢?福报很大,身相丑陋。这个果报是各得各的,你不能够说我过去犯了错,我拿这个一万块去布施寺庙来做个抵消,对不起!布施有布施的福报,造罪有造罪的痛苦,不能抵消,除非你忏悔,你针对某一个业忏悔才可以。所以他这个业的相续是各人各人的。我们生命的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相续,你不能用这个善的相续,去抵消恶的相续,不可以!你必须一一的忏悔,你必须把它抓出来好好地忏悔!

当业力形成以后,它有决定性、等待性跟得果报的作用。这个得果报就有两种情况,我们看最后的总结——种子的作用。

种子作用:

已成熟——引生果报。

未成熟——生起现行。

它已经成熟了,当然得果报;没有成熟的,它就不断地生起现行,它会引生新的现行,让它快速地成熟。

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女,这婆罗门女她在煮饭的时候,从窗户看到佛陀过来托钵了,她被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感动。她想要盛饭去供养佛陀的时候,一想,不对,她先生在客厅,她先生是信婆罗门教的,他肯定不答应。但是这个婆罗门女,她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可见她这个人供养的心很强。她就动了个脑筋,她就把这个米,先用布把它捏成水,捏成一种粥的相状,就是它本来是固体的,把它捏成液体的、稠状的粥,她就跟她先生说:这个粥不要了,我拿去倒了。结果她出去的时候,不是把它倒掉,她是虔诚地供养佛陀。

供养佛陀以后,佛陀就跟她咒愿,他说:妳因为这个布施的功德,三十小劫天上人间享受富贵的果报。这个婆罗门在客厅里听到,就不同意了,说:你这个沙门,你为了要贪取别人的布施,做此妄语,这个女众她就拿一个粥水去供养你,怎么就能够成就三十小劫呢?伟大的佛陀说,你看那棵树叫做尼拘陀树,这棵树两个人抱都抱不住,这棵树刚开始是一个小小的种子,这个种子没有芝麻那么大,它为什么变这棵树呢?因为它辗转的发展,它有生长功能,所以它变成这一棵树。那么这个婆罗门女她的心态亦复如是,她有一种强大的愿力去做这个善事,所以这个善事会辗转相续。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把善念跟善根区分出来?其实佛法并不是很强调很赞叹一时的善念。你刚好遇到什么事情,起了突飞猛进一时的善心,去布施一个什么事情,这倒不是重点。长时间的行为很重要,因为长时间就变成有根了,它就有不断地生长功能了。

佛法是认为善根比一时的善念更重要。善根跟智慧有关系了。所以你为什么要明白道理?你今天通通不懂因果,说这个人不懂因果,他也会布施,这种没有智慧的布施,他不可能相续的,他只是一时的慈悲心。

诸位!所有的行为,在佛法的行为,必须是透过内心的觉悟,从内发动出来的业力,才叫做善根!只要当外境刺激你,你一时的悲悯心、恻隐心启动你的,通通叫善念。所以你要业力的转变,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要建立一个善根!就像佛陀说的:一个有善根的人,他产生一个强烈的惭愧心,就像大海,不受死尸。他这个罪业在他的心中,没办法落根,叫做“虽作恶业,速疾能悔;若堕恶趣,终不久留”。

为什么有些人他业障现前的时候,这个业障,它不能在他的生命当中相续太久?因为在他内心当中,已经没有让罪业活动的条件了,他善根成熟了,这个就是我们要的东西。所以拜忏一定要有智慧的理观在里面,否则你这个拜忏是一个善念。虽然我们有很多的罪业,但是你必须要想办法让你的心态、让罪业没有活动的条件,就是我的心,没办法让罪业在内心当中施展开来,你必须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你没有罪业,而是这个罪业没办法在你的心中生长,它没有这个条件,那这就不是一时的善念了,那就包括了你的观照力跟誓愿力!你有一个对人生因缘果报正确的认知,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理想抱负。

说实在的,你受了菩萨戒,对你的往生很有帮助。一个人不受戒,是很吃亏的,因为你没有产生一种善根。没有戒体的善根,你面对业力,那你是疲于奔忙,今天把这个业打下去,明天那个业又生起来,修道多辛苦!所以你今天如果好好地体验菩提道的这个善根,你产生一种增上惭愧的时候,你今生不容易造罪业;第二个,过去的业也不可能在你的生命产生活动。这个是佛陀的慈悲。所以诸位!受戒对往生的正念是有帮助的,因为它形成了你内心的善根,因为它给你一个明确的愿力跟智慧。我们从这个种子的生长过程,可以看得出来。

丁三、业果转变

好,现在我们看最后一段,就是我们开始讲到修行,如何改变业力——业果的改变。我们要改变的,先看看哪些业要先改变,哪些业可以不着急。

一、增长、不增长业

我们先判断这个业,有这个增长不增长的差别。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起造诸业,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增长业”。若虽起身语等业,而不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不增长业”。“增长业”定受异熟果,“不增长业”不定受异熟果。此中“不增长业”,依《瑜伽师地论》列有十种:

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

三、无故思所作业。四、不利不数所作业。

五、狂乱所作业。六、失念所作业。

七、非乐欲所作业。八、自性无记业。

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

除上十种,其余诸业,皆有增进长养业种之力量,名为“增长业”。

好,那么我们在面对业力之前,先要把业做一个区隔。就是说有些业它会不断地自我增长,它已经形成一个强大的势力,也就是说你这个业数数现行,深生好乐。不管是善恶它就形成,就是这个业已经在你的心中形成根,善业叫做善根,恶业也形成恶根了,这个业它一定会得果报。

假设这个业,它是你生命当中的一时的失念,你偶尔做个一两次,做了以后,你马上忏悔,断相续心,也不再造作了,它的根被你连根拔掉了,那么这种业就不容易得果报了。它可能是以后你再去激发它,除非你再去造作,否则它是不能得果报的。所以增长业,它在你临终的时候,一定要得果报,因为它已经形成强大的势力了。

不增长业,它不定受异熟果,可能是第三生、第四生,对我们今生临终来说,它就没有急迫性,这个业就可以带业。这个带业往生,带的是不增长业,到净土去再来处理了。

什么是不增长业呢?你不增长业知道了,其他都叫增长业。我们列出十种:

先看第一个,梦中所作业。你做梦的时候,不管梦到你是造善造恶,这个业都不影响你临命终的时候得果报,因为你梦中意识是闇钝的状态,它不明了。

第二个,无知所作业。你在无知的状态可能是受到鬼神的干扰,受到药物的催眠等等,你不是一种内心的意乐,而是在无知、被外力所干扰的情况之下,不增长业。

第三个,无故思所作业。你不小心踩到蚂蚁,你根本不是故意的,非主动的意乐,不增长业。

第四个,不利不数所作业。第一个,心不猛利,而且它也不是数数现行,不增长业。

第五个,狂乱所作业。这个是指精神错乱。

第六个,一时的失念。比方说,你受八关斋戒,受得很好,你偶尔一两次突然间忘失了,但是你马上踩煞车,断相续,不让业产生一种辗转相续,那么这个业,也不会影响你八关斋戒的功德,因为这个业,它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它是一时的失念所作业。

第七个,非乐欲所作业。你是被强迫的,受到别人、盗贼的逼迫,逼迫以后,做了一两次以后,你就忏悔了,不再造作了。

第八个,自性无记业。它本身就是无记业。比方说,你散步,剪指甲,这个业本身就没有善恶可言,也当然是不增长业。

那么前面的八个都是属于自然形成,我们现在比较在乎的是第九、第十,是透过修行的功力,把增长业转成不增长业,我们要的是第九、第十。第一个,悔所损业,忏悔。第二个是对治,就观照跟发愿。这两个是可以把所有的增长业,在临终之前破坏它的势力,转成不增长业。

除了前面十种,其余的业都有增长的功能。所以增长业,它必须两个条件:

第一个,他的心是决定的,明确的。他不是一时的失念, 一时的糊涂,而是一种主动的意乐。

第二个,它是相续的。它是在你的生命当中,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这个是增长业。

二、折损业力

我们看第二个,折损业力。

假设我们不幸,我们今生已经把某一种罪业,不管是杀生、偷盗、邪婬、妄语等等的业已经形成增长业了,我们在临终之前应该怎么处理,让这个业沉淀下来呢?你必须做两件事情:第一个,事修;第二个,理观。

(一)如法忏悔---忏除三涂果报

事修,就是如法地忏悔。如法忏悔,如果它只是一个内心的活动,那就责心忏。烦恼一活动就呵责自己,思惟它的过失。就是你这个火还在燃烧,还没有引起森林大火的时候,赶快用呵责的心来把它扑灭。第二个作法忏,这个作法忏就是比较中品了,就是找一个人或者向佛菩萨如法地忏悔,发愿永不再造作。第三个是比较重要的,取相忏。责心忏跟作法忏,它的缺点,只能够忏今生,但是取相忏它有两个好处:它能够通忏过去;

第三个取相忏,它能够产生一种非常好的善根,惭愧的善根,就是拜大悲忏或者拜八十八佛。祖师安立一个忏法,他一定会规划你、引导你,一开始修皈依、发愿、忏悔,最后回向,他会帮你规划得好好的,你只要跟着仪轨走就好了。也就是说祖师他很清楚,知道怎么去断你的相续心,怎么去把你忏悔的善根栽培起来,你只要照这个仪轨做就好。尤其是八十八佛,这个就是作法忏。

(二)生起对治——断绝恶念相续

第二个,就是理观。理观,当然第一个就发愿。一个人要从错误中跳脱出来,你一定有一个理想抱负,对来生一定有一个愿望。如果你觉得来生什么都可以,你就很难去改变你的错误,因为你无所谓。所以忏悔是面对过去,发愿是用未来来带动现在,所以发愿是很重要的。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是一种往生的愿、成佛的愿。那么由愿力开始持戒,当然愿力就是包括戒体,尤其是四根本重戒:不杀、不盗、不婬、不妄,然后修习止观,这个止观——思惟业果,思惟空性。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透过取相忏,在取相忏当中,把我们第八识所有生死的业,透过忏悔,让它相续的功能全部破坏掉,让它不能得果报。

《楞严经》的意思,就是一种业力的沉淀。我们今天有一杯水,你丢了一个泥沙下去,清净的水跟泥沙在一起。你必须做一件事情,不要去搅动它,你必须让它沉淀下来。我们面对阿赖耶识只有一种态度,你千万不要去搅动它,你不要再去激发它,不要再刺激它了。阿赖耶识的业,全部跟生死、跟三界轮回有关系的。我们过去生很难做出一个出世间的功德,很难!你在修习空观的时间、解脱道的时间很少。你就算布施,你都是有所得,都是生死业。所以阿赖耶识的业,对临终来说,几乎没有一个是有帮助的。但是没关系,你不要去刺激它就好了。

那怎么样不去刺激它呢?就透过忏悔。忏悔有两个意思:“消除罪障”;第二个更重要的是“长善根”。你不断地拜忏以后,你的心态改变了,你遇到恶法,你自然会抗拒它,这个是最重要的!你开始好乐善法,厌恶恶法。一个人拜忏到一段时间,你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心态。你这种心态产生,你的生死业力就很难在你的心中落脚,因为你善根成就了,就这个意思。当然你必须要有事修跟理观。

丙三、结示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我们这一科的总结,就讲到两件事情:就是业力跟愿力的问题。

我们先谈谈业力。

一、随顺业力所控制的人生: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

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二、依止愿力所开创的人生: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一、随顺业力所控制的人生

如果一个人,他对过去的业都没有处理,没有处理的意思,从唯识的角度,你就是随顺它。你说:我没有对治它,我也没有随顺它。你没有对治它,你就承认它,就是随顺它,唯识就是这个意思,没有第三种可能。所以你今天没有忏悔,没有对治,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它就会在你心中不断地酝酿,因为它已经形成一种势力了。你平常没什么感觉,但是你临终的时候,你就知道怕了。业力的可怕,往往到了腊月三十才跟你算帐。临命终,腊月三十算总帐的时候,所以你不拜忏的人,到临命终的时候你会觉得来不及了。

我希望大家要知道一件事情,不要忽略你的过去,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如果你今生是一张白纸,你什么事都不要做,你只要忆佛念佛就好了,因为你本来是一张白纸。关键是我们在轮回当中打滚了这么久,累积很多的业力。你不处理它,它绝对不会放过你的。第八识的可怕是它平常不表现出来,因为它没有成熟,它表现干什么呢?它临终才表现出来。等到你知道可怕的时候,对不起!来不及了!你已经陷入业力的风暴了,你怎么提起佛号呢?

所以我们必须要掌握先机。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必须在临终的时候,就把阿赖耶识的业处理干净了,让它沉淀下来,否则你的生命,就是被业力所控制的人生。因为业力的势力是熟境界,你念佛的时间是短暂的。所以带业往生必须有条件,必须让业沉淀。所以请大家不要忽略业力这一块!

二、依止愿力所开创的人生

第二个是最好的,依止愿力,发愿。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由你的愿力来引导你的人生。所以我们的生命只有两种可能:一个,临终的时候,业力来主导你,那你只好继续轮回了;第二个,由愿力引导你,那你才能够往生净土。

我们一般人很难把业忏得完全干净,但是最低标准,就是你的佛号现前的时候,你每一句佛号的愿力,是强过业力的,就可以了。你的愿力,往生的愿力,是强过你生死的业力这一块,你这个佛号就上去了。

所以我们正常人念佛的时候,一句佛号出来是两种力量,为什么呢?因为佛号是你的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号没有错,佛号是万德洪名,关键是你的心把佛号创造出来,你的心有业力,佛号就带业,不是佛号本身有业,是你的心有一种放纵业力的想法,有增长业力的想法,这种思想你没有去对治它,所以你创造的佛号全部带业。

诸位!净土宗是两种力量的结合,它不是一种。很多人讲成纯他力,这是非常严重的过失。净土宗是心力跟佛力的结合。佛陀想要救你,你自己也要做好准备,你要做好被救的准备,叫做顺从本愿。你自己把自己搞得颠倒妄想,把自己障住了,你走不出颠倒妄想,怎么去迎接弥陀的光明呢?没有一个人是在罪业起现行的时候、起颠倒的时候往生的。你看看往生传里面没有这种特例,所有往生的人只有一种情况——身心安稳,正念分明,只有这种可能,他才可能往生。

所以忏悔、皈依、发愿,透过这样子养成一种增上惭愧的善根,经常赞美善法,呵责恶法,你才让所有的业力、生死业力沉淀下来,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让所有的生死轮回的业力沉淀下来,不要再去触动它,再去刺激它了,这个叫做带业往生,这个业是可以带的。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业力这一块。今天有没有问题?

问:如何拜忏?

答:这个拜忏,你最好有一个相续的时间,你不要说拜一天,休息四五天,不要这样。你一旦做加行的时候,你就一次把它拜一百天,三个月,百日加行法。你拜一百天,你真实经常起惭愧,因为所有的修行都必须要相续。

忏公师父很强调一个修行方法,这非常好,叫做水滴式的修行,修行是点点滴滴的功夫。你看滴水长流则能穿石,为什么屋檐下的水,这个小水滴能够把石头穿破?因为它长流。你一天拜十部八十八佛,拜了三天就不拜,这没什么用的,这种暴风雨式的修行,说实在没什么用。你宁可一天拜一部,拜一百天要来得好,因为好就好在相续。所有的种子要形成强大的力量,必须要恒随转,要相续。诸位!小水滴比暴风雨来得好,因为它相续。所以做定课很重要,就是点点滴滴,这个是真功夫。你那个一天拜十部,拜了三五天不拜了,这个没什么用,这个是逞匹夫之勇,因为你完全是用生灭心来修行,你没有一种恒常的愿力在支持你。

所以诸位!诸法因缘生,你成就一个功德,过程很重要。你是怎么成就的?你是用急躁的心,很强烈有所得心成就的,没有用,一定要有恒心,点点滴滴绝不放弃,遇到挫折绝不放弃那种愿力,那么栽培出来的那种善根力,这个是最珍贵的。那么当然就是你的功课了。所以善根的栽培来自于长时间的酝酿,它不是三天两天的。

问:师父慈悲!刚刚师父说取相忏可以通忏过去,像大悲忏、八十八佛,那师父我们如果专拜阿弥陀佛呢?可以通忏过去吗?阿弥陀佛!请师父慈悲开示。

答:如果你拜阿弥陀佛的时候,你可以生起增上惭愧,但是不容易,因为没有这个仪轨引导你。我们试过了,你拜一拜,你会生起皈依而已,惭愧的心就没有了,因为你拜阿弥陀佛的时候,理论上可以。但是从消除业力的角度,你必须有惭愧心。你拜阿弥陀佛的时候,你容易生惭愧心吗?(学员答:会。)那你就可以。你可以试试看这样子,我们八十八佛前面有一个惭愧的、正修的、有一个回向发愿,对不对?八十八佛,你全部改成阿弥陀佛,可以!但是你前面的这些皈依、发愿这些仪轨,我觉得我们还是要随文入观。

因为你刚开始拜可能还可以,但是拜久了,你人就会疲惫,所以有文字引导你,这个文字般若会产生观照般若,观照般若会引导你入实相般若。所以我建议你这样子,你把八十八佛改成阿弥陀佛,这样子也是皈依,那前后不要变,好不好?试试看!

问:法师!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我想请问师父,因为忏法有很多种,那除了八十八佛跟大悲忏之外,还有比方说,我们常常在拜的那个水忏、梁皇忏,还有像法华三昧忏等等,那不晓得如何?

答:就是说,你必须要你自己在家里面可以操作的。如果你在家里面自己也没办法操作,你要参加共修法会那就麻烦了,你必须要依靠别人就糟了!就是说第一个你的时间允许,而且你在家里面可以独立操作的。

问:那请问法师,假使说有一些道场,也常常有一些梁皇法会,还有那个水忏之类的?

答:你当然可以参加。

问:是不是他们的功德力都是一样的?

答:如果他办得很如法,当然理论上人多是可以的,它会产生一种互相的,这个依众靠众,人多是好忏悔,如果他办得很清净庄严,是可以参加。

问:他们这种取相忏的功德,它的那个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吧?

答:忏法没有好坏,但是是这样,就是说它必须合乎三个条件:第一个,它会引导你对过去罪业的追悔,这个里面文字的描述,会让你产生惭愧心,会思惟你的罪业——忏悔;第二个,皈依,它一定有佛菩萨的圣号。因为忏悔,我们很难靠自己的力量,说实在我们某种程度仰仗诸佛菩萨的加持,所以一定要有佛菩萨的圣号现前;第三个,发愿,最后它一定引发你广大的愿力。所有的忏法满足这三个条件,就是好的忏法,忏悔、皈依、发愿,这三个缺一不可。

学员:好,谢谢法师!谢谢!阿弥陀佛!

问:师父慈悲。

答:好,最后一个问题了,我们回答三个。你是在哪里?请说。

问:师父!请问一下,我们在拜百日加行之前,会向佛菩萨发露忏悔,那我们应该是拜百日加行的第一天就向佛菩萨发露忏悔,还是说尔后的每一天,都要把所有的罪障再讲一遍?第一天讲?还是每一天都要讲?

答:一般来说,如果你是连续的,你第一天可以写一个忏悔发愿文,你针对某一种业去忏悔,你要先一个,因为以愿导行。你如果是相续的,你中间都没有中断,你第一天写一个文字,你今天为什么修这个忏?是针对哪一个业力来忏悔?你拜个一百天。一百天,你如果很真诚地融入到忏法里面,心与佛合,心与道合,你应该做梦的时候就会有消息了,因为你心态改变了。汉贼不两立,真妄不两立,罪业不可能在你的善根里面活动。

所以你心中光明生起的时候,罪业自然退掉了。退掉的时候,你做梦的时候就有消息了。你可能梦到你在洗澡,见光、见佛菩萨。见光、见佛菩萨是最好的,洗澡、吐出秽物这是基本功,这个是灭恶。如果你今天忏悔又发愿,那你就会看到佛菩萨的光明,你就知道这个忏法成就了,成就以后你可以休息一下,隔一段时间再修一个忏法,再针对某一个再忏。

那么如果你是相续的,你的忏悔发愿文第一次讲清楚。只要你还记得,后面就不用再去发露了,因为它那个仪轨本身,就会引导你去忏悔、皈依、发愿。如果一个好的仪轨,比方说八十八佛,它自然会引导你,把你的心态,就是说你只要跟着这个文字跑,它很自然会把你恶根的部分消灭掉,把你善良的菩提愿力带动起来。一个好的法,它会引导你的内心的,当然你必须相续,你必须要每天吃药,有耐心。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儿。我们明天来谈谈如何改变思想。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