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24: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十五面,就是这个附表第七。

本论的修学宗旨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就是甚深见,第二个是广大行,也就是说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说,我们修学佛法第一个你要成就的功德,就是要成就一种对生命的正见。基本上我们每一个人修学佛法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够离苦得乐。我们希望我们今生的生命,乃至于来世的生命,能够离开痛苦而得到安乐。因此我们在修行之前——我们必须要先能够正确的观照痛苦是什么因缘生起的?安乐又是什么因缘生起的?有这样的正确观照,我们才能够正确的去消灭痛苦的因缘,而增加安乐的因缘。所以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应该要:

培养内心的观照力,正确的观照生命的真实相。

生命的真实相在本论当中,天亲菩萨他讲到生命的真相,本论是说——生命是一个无止境的水流,从过去流到了现在,也从现在流向未来,这个水流是相续而变化,变化而相续的,天亲菩萨是用水流来比喻我们无量的生命。那么这个水流当然有两个相貌会出现,第一个水流会出现一个安乐的果报;第二个水流会出现痛苦的果报。水流有两个方向,一个趋向于安乐,第二个趋向于痛苦。

这个水流会趋向安乐跟痛苦是由谁来决定的呢?这个不是上帝的主宰,也不是自然出现的,是有三种的因缘来主导的我们生命的水流。在本论当中说,我们的生命到底是趋向于痛苦,或者趋向于安乐,有三种功能来决定:

一、异熟。二、思量。三、了境。

就是这三大的功能。我们现在讲到是第八识——异熟识,异熟它是如何来影响到我们的生命。现在讲到是第八识——异熟的功能。异熟功能我们上一堂课讲到了恒转如瀑流,当然我们今天研究第八识,诸位我们…唯识学是一个很广大的名相,但是你要把那些重要的观念记下来。这个第八识的一个特殊的功能,简单的讲就是一个藏,它有含藏的功能。那么它在因地的时候,含藏我们无始劫的业力,在果相上来说,它能够把业力变现成一期的果报,由于第八识的存在,才能够使令整个因果的相续。所以简单的说第八识的特殊功能就是一个藏,就这个字。那么这个藏,当然里面很多话要说了,我们看蕅益大师对第八识含藏的功能是怎么个说法?我们看这一段,那么这一段总共有三小科,先看第一科的总标:

祇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即名为果;望后——即名为因。

这说明,我们经常说是因缘果报,那么这因缘果报是怎么安立的?什么叫因缘果报呢?简单的说,生命的本质就是一念的心识。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灭以后又刹那生的一个心识。当然这个心识它就像一个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由这个心识变现果报——或者变现安乐的果报、或者变现痛苦的果报。

这个心识我们现在随便找一个点,我们以现在来说,以现前的这个点,望前——对望过去,我们是在受用一个果报,就是说你现在的生命有一个色身,有一个内心,你的色身可能是庄严或者是丑陋,你的内心有很多的思想感受,这是怎么来的呢?对望过去来说是由过去的业力所招感的。所以我们现在的心识对望过去是一个果报,我们在继承过去的业力。反之:望后即名为因,我们以现在的点来对望未来的生命,以这个果报体又去造了一个业力,这个业力对望未来的时候,它又是一个因地,它有招感性。

比如说生命的水流,如果你前面把它弄脏了,你泼下很多的垃圾、污泥,流到现在,你看到的水就很脏,所以现在的水流看过去,是个果相,因为你前面把水弄脏了,但是没关系,你现在开始把它净化,用戒定慧把它净化。那么这个水流流到未来的时候,来生就是干净的。所以水流对望过去,它是承受果报,我们没有办法改变。

佛法认为面对果报只有一个方法——逆来顺受,但是要注意我们的因地!

因为你现在面对你的生命,又会去创造一个业力,那么这个业力对未来来说,它又有一个招感性。因果就是这样安立的,简单的讲因果就是一念的心识,由对望过去和对望未来而安立的一个因果的相貌。这段等于是一个总说,一个简要的说明。第二段把因果的安立的相貌讲得更清楚了:

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

说是为什么我们这一念心涵盖过去,也涵盖了未来。我们从现在来看过去好了,过去已经消失了,但是蕅益大师说尘点劫前所发生的事情,其实都是现在。这句话我解释一下,我们过去做了很多的事情,做了很多的善业,我们曾经布施也曾经去持戒,但是我们过去可也造了很多的罪业,杀盗淫妄的罪业。不管善业、罪业,当然诸行无常,造作以后都消失了,消失了以后它到哪里去了呢?它被我们内心深处的阿赖耶识——第八识(藏)保存下来,所以所谓的过去其实就活在现在的一念心识当中。

就是有些人为什么可以看到过去呢?其实过去已经消失了,你的现前一念心识或者在禅定当中,或者在专注当中会变现出过去的影像。有禅定的人他跟你接触,他跟你的心接触的时候,他就看到你过去是怎么回事了。那么如果过去的影像没有保存下来,那他怎么知道你过去发生过什么事?可见我们过去造了很多事情虽然都过去了,但是会留下一些痕迹。唯识学上说一种功能——种子,所以他从你内心当中的功能判定你过去做过什么事。

天台智者大师他刚开始出家的时候,他去参学慧思禅师,就在大苏山的慧思禅师,当然慧思禅师是不可思议的修行者,他是有禅定有神通的。他跟智者大师一接触,他说:我们两个过去都是在灵山会上听法华经的,佛陀**华经的时候我们俩都在座,那么现在宿缘所追,现在又见面了,所以慧思禅师说你跟法华经有缘,就教他修法华三昧,有礼拜,观想等等,智者大师修了三七日,二十一天,在二十一天的一个禅定修止观的时候,就成就了法华三昧的前方便——所谓的旋陀罗尼。当然这个旋陀罗尼就会启发禅定,他自己看到他当初在听法华经的时候,说是释迦摩尼佛灵山会上俨然未散,他自己就看到过去,他在听闻法华经的整个状况,他看到旁边是谁,释迦牟尼穿什么衣服等等。

就是说如果智者大师在佛堂打坐的时候,我们在旁边看,智者大师在佛堂打坐,我们看到的是现在的智者大师,但是智者大师他本身受用的是过去的一个事情,他很清楚的看到佛陀为他说什么事情,看到旁边很多的阿罗汉在座。我们就说了,过去已经消失了。他为什么能够真实的去见闻觉知过去的六尘呢?就看这一段: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他过去的影像功能保存在心中,在禅定的加持之下,把过去的影像现出来,不是说我们回归到过去,因为过去不可能回归的,是从内心的功能,你自己内心的功能变现出过去的影像。所以过去是这样安立的,所谓的过去是活在我们的心中。好,再看未来:

约现在因,记未来果。则无量劫后,犹若指掌。乃于现识,变似未来果相,而非实缘未来事也。以未来未生,无可缘故。

说是我们一念心具足过去、现在、未来,那么未来还没有出现,为什么说无量劫后的事情都能够了如指掌?为什么有禅定的人,有神通的人,他能够看到未来的事情?其实他就是从内心的影像看到的。你看像虚云老和尚,他有一次在禅堂打坐的时候,入了禅定、入了三昧,在三昧当中他很清楚的看到日本广岛跟长崎被美国空军的飞机丢了两颗原子 弹,在虚云老和尚的传记上,老和尚亲自描述说那个原子 弹丢下去的相貌就像一个大的香菇一样,烟火烧的非常炽盛。 那个时候虚云老和尚他说,他在禅定的时候看到这种原子 弹爆炸的相貌,他的两个眼睛差一点瞎掉。

就是说,未来的事情没有发生的,他怎么能够看到呢?

当然是善知识莫向外求了,不是向外面看到,日本人业力已经成熟了,他要承受果报的业力成熟,成熟以后,虚云老和尚就在他的阿赖耶识当中看到这个消息,佛陀要授记也是这样,佛陀不为不定聚的众生授记,佛陀要为你授记,你一定是正定聚,你的生命决定了他会授记,你以后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名号?你的国土是长得怎么样?是七宝地还是黄金为地?你的众生是什么相貌?你说你现在是初地菩萨,你怎么知道你以后成佛的因缘呢?那一定是有一个征兆。其实我们是对生命的相貌太粗糙,生命要出现事情都有征兆,比如说古人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你看到今天晚上的月亮有晕,你就知道明天要起凤了。你看到木头的柱子有这个湿润,明天要下大雨,所以你看蚂蚁老鼠它就会提前去逃避,未来的事情也没有离开我们一念的心识。所以总结:

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所以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其实都没有离开我们一念心识,其实简单的说,所谓的生命有过去的生命、有现在的生命、有未来的生命,其实所有的生命都在你一念心识当中。我们看第三段:

又宗镜云:“过去未来无体,剎那熏习,唯属现在。现在正起妄念之时,妄念违真,名为初识,非是过去有识创起,名为初识也。”

所以所谓的心识,这个地方很重要,其实过去跟未来都是没有自体的,剎那熏习,唯属现在。这个地方很重要,你能够

正确观察生命——没有所谓的过去,也没有所谓的未来,所谓的生命就是现在、现在、现在!

就是说我们每一个心识,比如说你现在的心识,你拜了一部八十八佛,这个心识变化,这个心识善业的功能增长,但是它也是现在,就是说每一个心识都是现在、现在、现在,它突然间消失了,突然间出现。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灭,但是每一个心识都是现在。

这句话懂吗?

每一个心识都是现在现在,就是一个心识,所以所谓的过去跟未来那是一个假名安立的,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如何来观察生命的时空相貌呢?

故知:

横该一切处、竖通无量时,

皆是即今现在一心,更无别法!

从空间上说,徧该十法界一切处,从时间上说是竖通无量时,其实无量的生命的时空都能够从一念心识发明出来。所以说你要改造生命就要了解生命的真相,是不是?说我要忏悔业障,这个业障是发生在过去,这个业障是我好几年前造作的,或者前生造作的,那么这个是前生的业,我怎么今生能够忏悔?你要对治一个业,这个业要现前,佛法说要现前,那么业没有现前,我要忏悔过去的业,过去的业觅之了不可得的,如何去忏悔呢?其实不对,过去的业是存在我们的心中。

过去大概是在民国六十年左右,在台中有一个女居士,这个女居士其实是有福报的,过去有善业的福报,福德资粮很够的一个女居士,那么当然有福报人就希望长寿,来受用她的福报。但是世间上的事情很难什么都如意的。她在中年的时候得到癌症,得了癌症她找过所有的中西医,这个病都治不好。后来有高人指点说你这个病要治好,要找一个有禅定有神通的人,才有办法把你的病治好,医药没办法,这个是业力的关系。后来经过人家的介绍,她就跑到喜马拉雅山去,找到一个在山洞修行的一个很有禅定、有神通的修行者来为她治病。

当然有禅定的人,他不要去检查,什么健康检查都不需要,他让你坐他的前面,他一入定就知道说,他说:“你这个病我可以帮你治好,但是我帮你把癌症治好以后,你会马上健康,你来生还要得一次癌症,看你要不要。”所以这个修行人还是很诚实的,结果女居士就放弃,就回来。这意思就是说他怎么知道癌症可以治好?就是说有禅定的人,他能够把你进度表把它延后,就是他用禅定把你的罪业推到后面去,那么是让你这个过去,人总是有些善业有些罪业,他把你过去的罪业这个时程表稍微调整一下,把它推到后面去,把你过去的善业先调出来。

这意思就是说禅定或者神通不是消除罪障的因地。如果说神通禅定能够消除罪障,这件事情就很容易了,佛菩萨有无量的三昧,就把我每一个人业障都消除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就是说你的业障是活在你的心中,消除业障有消除业障的因缘,就是忏悔,你能够对过去的业障生起厌离的心、诃责的心,对善法生起好乐的心,下定决心永不再造作——断相续心。那么你这种惭愧心生起的时候,它就在对治你的业障。

所以我们有一个观念,诸法的因缘生,因缘所生法不是佛陀…这个游戏规则不是佛陀发明的,就是说你布施你就得到富贵,你持戒就得到庄严。你做这件事情到三恶道去,这个是佛陀发现的。生命它遵循一定的规则,你什么样的因缘到三恶道,什么因缘到极乐世界?佛陀在智慧当中发现,他把这个规则告诉我们,我们如何来趋吉避凶,照这个规则去做。但这个规则是谁发明的呢?谁定下来的呢?没有人定下来,但是大方向的规则,就是你任何的操作都是:

在心地上下功夫。

所有的法门都是假借这些法门来改造自己的心念,没有一个法门是例外的。透过布施来培养你无贪的心识,那么无贪的心识成就以后,你就出现富贵,是这样子的。就是假借外境来修我们的心。所以说生命的改造,你一定是心念要有所改变。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上说,你怎么知道你修行有进步:

世情谈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

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

说你这个出家也有一段时间了,每天持戒、拜佛、参加早晚课,就怎么知道你生命是不是有所改变呢?就是说你这念心,你当然在僧团,偶尔有时候你到这个世间上的尘劳去,你看到世间的财、色、名、食、睡的境界,哎哟,你发现你的心态跟过去的心态不同,那个爱着心淡泊了,甚至有一点厌恶的心情,你的生命改变了!你生命的水流,算命先生没办法把你…你这个命算不准,心若灭时罪亦亡。你的心念已经真实的透过你的戒定慧改造了,如果你的心念跟过去完全没有改变,那你的生命没有改变,你只是积集一点善业,如此而已。

就是你出家,持戒,佛陀告诉我这件事不能做,我就不做,但是你的心念没有改变,那个叫做积集善业,但是跟修行就没有关系的,这个不叫修行这个叫积集善业。世间人偶尔也积集善业。所以这个地方说横该一切处、竖通无量时,皆是即今现在一心,更无别法!当然这个地方就是说出我们修行的一个消息,你用功的一个地方。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 第十六面,这一段当然蕅益大师主要是说明恒转如瀑流。前面一段是扣着这个恒,恒常相续的恒,因果的相续,那么这个地方偏重在转字,转变的意思。

问曰:《般若》云:“诸法如幻如化,乃至涅槃亦如幻如化,得不堕邪见?”

蕅益大师在《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在解释这一段的时候,他自己做一个问答说:根据《般若经》上说,三界的生死是如幻如化的,清净的涅盘也是如幻如化的,他本性都是空的,那么这样子是不是堕入到偏空了呢?生死是空,涅槃也是空,这样子修行干什么呢?看蕅益大师怎么回答:

答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般若深明一切法空,皆无自性。由无性故,得成缘起,于缘起中,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纤毫不漤;虽復不漤,一一无性,故非实我实法也!”

当然佛法的道理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因果的观念,由过去因招感现在的果;由现在的果又创造一个业力,又招感未来的果。一个是有相的观察,一个是空性的观察。说空性这个地方你要注意不能有差错。《般若经》讲空,什么叫空呢?简单的说一切法无自性,就是自性空,佛法的空是约着自性空而安立的。这个自性空的观念,我们解释一下,

你要了解自性空,先了解什么叫做有自性?你知道什么叫有自性,就知道什么叫无自性。

比如说你现在的生命是一个人,有人的色身,人的思想。这个五蕴的法,我们先假设说你这个人的色受想行识这个果报体,是有自性的,有自性的意思就是说他有独立自主的体性,他不必假借因缘就能够出现,这叫做有自性。那么他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是不假借因缘的,换句话说因缘不管怎么变化,他永远是这样子。就是说你外表的色身,你内心的感受,内心的思想这个受想行识,不管你造善业也好,你造罪业也好,都不能改变,为什么?因为他有自性,独立自主的体性。

但事实上不然,我们积集善业的人,外表的色身就会变得比较庄严。不要说来生的果报,就讲花报就好,你今生就会比较庄严,你内心的感受也会比较轻松,你也容易生起快乐。所以一个持戒清净的人,他喝一杯开水都很快乐,一个破戒的众生他的心很粗重,他总是觉得闷闷不乐,这个都是一种花报。所以我们从现实生活我们可以感觉的到,我们不管造善造恶都会影响到我们的五蕴身心。

所以五蕴身心不能说他有自性,他是假借因缘生,因缘生就是自性空,就这个意思。

比如说你身上有一千块,这一千块不是你自己的,某甲借你三百块,某乙借你三百块,某丙借你四百块,三个人借给你的,刚开始签订契约一个月就要还,那么你现在口袋有一千块,但这一千块是没有自性的,因为是别人借给你,假借别人借给你的因缘才存在,暂时存在。等到有一天别人问你要回来的时候,一千块就没有了。所以你一千块是没有自性的。我们现在的果报体,外表的色身,内在的思想是假借过去的业力所变现,所以你业力变化的时候,你的五蕴也会变化,所以你来生不一定是人,就算你来生是人,你的外表会跟今生完全不一样,思想也会有变化,因为你前生造的业跟你今生造的业不同,所以:

佛法的空——是自性空,因缘有!

因为自性空,所以生命变成有无量的可能性!

因为空才能够建立因果,如果说这个生命不是自性空,你今生造善造恶都是人,因果就没办法建立。因为自性空,所以才有所谓的智断证修,种种染净因果,丝毫不会混漤。虽然不混漤,但一一都是自性空,是这样子安立的。

前面是依止一念的心识,安立的因果的法则,过去、现在、未来因果丝毫不爽,这个地方约一念心识,安立法性本来空寂,当然中观的学派是讲自性空,自性空我们一般都很生疏,什么叫自性空?好像不是很明白。天台智者大师在讲《摩诃止观》的时候,他解释空,比较容易理解,他说什么叫空?

一言以蔽之,所谓的空:

就是一切法没有决定性,就是空!

说你现在福报很大,这个福报法是没有决定性——你要是放逸,福报就消失掉了;说我现在很苦恼,业障很重,这个业障也没有决定性——你要肯忏悔,业障就会消失。就是说只要你想到一个法,这个法都是没有决定性,你想不出有一个法是有决定性的,你想不出来。不管是色身,不管是内心,色心二法都是没有决定性的。比如说我现在皈依三宝,这件事情也没有决定性,你来生可能会退转。说我现在的**很重,我不敢修行的,我不敢出家,贪欲很重,贪欲也没有决定性的——你要修不净观的话,这个贪欲就会有变化,就可以破坏。所以简单的讲什么是空呢?智者大师说:一切法没有决定性,这个就是空, 空是这样子安立的。

这个地方等于是讲到转,前面是讲到这个恒,恒常因果的相续,这个地方讲因果本身虽然相续,但是它没有决定性,它有变化性,所以修行才有意义。如果生命不能改造,那就没办法修行了。所以这个地方讲到空就是自性空。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这个讲义是在第九面,我们前面的两段是解释第十一科恒转如瀑流,生命就像是一个无止境的水流,这个水流有恒字跟转字:

恒——表示因果丝毫不爽;

转——表示法性本来空寂。

空有无碍,空有的和合就构成了我们所谓的:自性空因缘有、因缘有自性空的一个生命的相貌。我们对生命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

好,我们看第十二、云“阿罗汉位捨”者。前面讲的第八识都是讲一个有漏位的心识,简单的说就是一个藏,含藏无量无量的因,也摄受了无量无边的果报,这叫藏。那么这以下是讲到圣人的第八识它是一个什么样的转变?前面是凡夫的第八识。这个地方讲无漏的第八识:

十二、云“阿罗汉位捨”者。烦恼断尽名阿罗汉。即声闻乘之第四果;缘觉乘之辟支佛果,永断俱生我执。大乘菩萨八地以上,永伏俱生我执,皆名为阿罗汉。尔时此第八识不復名阿赖耶,但名异熟及一切种。若至如来位中,并捨异熟识名,但名一切种识,亦名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

这个地方说明第八识有三层的转变,我们看补充讲表可以更清楚一点,把蕅益大师的注解根据补充讲表来说明,看补充讲到第十七面:

附表八——三位功能

当然第八识主要是以功能安立它的差别,第八识在有漏位有三种功能:

第一个、我爱执藏现行位——阿赖耶识。

第二个、善恶业果位——异熟识。

第三个、相续执持位——一切种识。

所以我们前面说过,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所以在有漏位有三种的心识,当然这三种心识代表三种功能。这三种功能的改变,我们先看第一个:

一、我爱执藏现行位——谓圣位菩萨七地以前、二乘有学及凡位一切异生,此位之第八识名“阿赖耶”。无始以来,为第七识爱执为“实我”、“实法”、“我执”永不断故。

这个阿赖耶识它叫我爱执藏,阿赖耶识翻成中文叫藏,在藏当中有一个自我意识,就构成一个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这个观念我们到第七识再说。简单的说,第八识深深的受第七意识思量能变的影响,阿赖耶识它的形成主要是我执引生的。

大家要注意阿赖耶识是我执引生的。所以八地菩萨、二乘的四果,他破坏了我执,他修我空观把我执破坏了以后,他阿赖耶的功能就消失掉了,恒转如瀑流,水流就停止下来,整个分段生死就结束了,这个水流就再也不流动了,就进入到一种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去了。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那是一种寂静安乐的状态。这个水流走到这个地方停止了,阿赖耶识被破坏,因为我执被破坏,所以水流就流不下去了。所以说阿罗汉叫无生。我们未来还有很多的生死等着我们,说是生死大海,过去有无量的大海,未来也有无量的大海。但是阿罗汉他是走到大海的边际,他没有再生,不用再招感生死了。为什么?他阿赖耶识被破坏了。

二、善恶业果位——谓从无始凡夫位乃至菩萨金刚无间道、二乘有馀依位,此位之第八识名“异熟识”,乃过去善恶业所感总报无记之“异熟果”故。

异熟识约法执安立的,所以你有法执在一天就有异熟识,那么有漏的因果都是异熟识所摄受了。所以阿罗汉他虽然没有三界的生死,但是他还有一些果报,他没有入涅槃之前还有些果报,你看阿含经上说舍利佛,他是一个大阿罗汉,三明、六通、八解脱,他有一天生病了病得非常严重,佛陀讲经的时候,两个弟子用担架把他抬到佛陀说法的那个地方,说阿罗汉话没有阿赖耶识,没有生死的。但是还有异熟识,他业力要成熟的,遇到因缘的时候,他还是会表现出来。我们以前,诸位有学过《八识规矩颂》: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生死的结束是不动地,在八地了生死,但是八地菩萨你要是来到人间,你还要承受一些花报,还要一些果报,有人要诽谤你,那么当然有些人会供养你,感激你,那么什么时候所有的因果结束呢——金刚道后异熟空。成佛以后,所有的有漏的因果全部消失了,佛陀没有所谓的业力这件事情,不但没有生死也没有业力,所以异熟识的消失更困难,要到金刚的后心,金刚后心都等于成佛了。

三、相续执持位——谓从凡夫乃至佛果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位,此位之第八识名“阿陀那”,即“执持识”,能执持一切万有之种子及五根等不失故。

——糅合《成唯识论》——

一切种识它是属于中性的,他通凡通圣,凡夫也有一切种识,那么这个圣人也有一切种识,佛陀有一切种识,差别就是说没有成佛之前,一切种识所摄受的是有漏的种子,成佛以后,佛陀的心摄受的,完全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的种子,差到这个地方——有漏无漏。

所以我们研究唯识学要知道——第八识的转变,第八识有三种功能,初阿赖耶识异熟识一切种。阿赖耶识是一种生死,它是影响到我们的生死,来生的问题,你来生是去三界得果报,或者到涅槃,就是由我执引生——阿赖耶识决定的,那么八地菩萨把我执破坏了以后,八地菩萨就没有所谓的生死了,他要来人间是乘愿而来,他可以决定来不来。第二个异熟识就是因果的道理。因果要金刚道后异熟空,要成佛以后,因果才完全消失掉。所以八地菩萨来到人间,他遇到冤家的时候,冤家也是会去伤害八地菩萨。当然八地菩萨他得大自在,他不会有痛苦的感受。一切种识通凡能圣,它有摄执种子、摄执果报的功能,那么这个是通凡通圣。

到这个地方,好,我们回到讲义,第八识就全部的跟大家研究过了。对第八识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第八识当然在我们的生命水流当中,扮演的第一个功能就是藏,简单的讲就是一个藏字。第八识是不造业的,诸位要知道,第八识它不造善业也不造罪业,你去拜佛的时候第八识没有意见,你去造罪业的时候,第八识也没有意见,它就是把你的业力保存下来,等到有适当的因缘把它释放出来,就是这样子。我们复习一下,我们看这个讲义第六面,看看天亲菩萨怎么形容。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相应唯捨受。

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捨。

我们把这个偈颂简单的复习消释一下,说是什么叫初能变呢?它有三种功能,第一个是阿赖耶,第二个是异熟,第三个是一切种。当然阿赖耶识是一个总相,那么开展出来有它的因相跟果相。从因相来说一切种识,果相是异熟识,那么这个阿赖耶识它不管是保存业力或者变现果报,它都是非常的低调,怎么知道呢?它是不可知执受处了。它在摄受业力也好,变现果报也好,它的过程都是非常微细的,不像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起心动念你很清楚。

第八识个它的整个行动是非常低调的,你不要说凡夫,阿罗汉在禅定都不知道第八识的存在,它在活动的时候是跟五徧行心所一起活动,在变现果报的时候,它本身对果报的感受是捨受。不管变现人天的果报,变现三恶道的果报,它完全没有感受——就是捨受。它在整个生命当中,完全不起善也不起恶。

简单的说一言以蔽之,什么叫第八识呢?就是恒转如瀑流,它恒常的记录我们的业力,一方面它也不断的接受我们的熏习,所以它会不断的改变。你昨天的阿赖耶识跟今天阿赖耶识不一样,因为你又多熏习了一分的佛法,所以你今天的阿赖耶识善良的功能比昨天有更增长了。所以第八识——恒就是说继承过去的业力,但是转——它也不断的在转变,到这个地方都是凡夫的阿赖耶识。什么时候改变呢?阿罗汉位捨,到阿罗汉的时候破坏阿赖耶识,到成佛的时候破坏异熟识,那么一切种识转成清净无漏的种子。

第八识就跟大家讲到这个地方,好,下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