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24: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坐,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

戊二、释第二能变相

唯识学在对生命的解释,它是说是万法唯识——宇宙间的生命,不管是生死的流转,不管是清净的涅槃,都是一念心识所变现。所以了解这一念心识就变得很重要了,现前一念心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天亲菩萨的智慧,本论把这个心识分成三大功能——异熟、思量、了境。现在我们讲到第二能变——思量能变,什么叫思量能变呢?我们看:

问言:已说初能变相,第二能变,其相云何?

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有三种功能来主导着我们的生命,前面已经说过阿赖耶了,现在应该说第二能变了,看第二能变是什么相貌,我们看偈颂: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有关思量第二能变,这当中有三个偈颂,从次第二能变到随所生所系有两个半的偈颂,都是在说明凡夫有漏的心识,在有漏位是这样的一个相貌;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这半个偈颂是讲到圣人无漏的思量相貌。我们看注解:

此以十门释第二能变识之相也。

这以下有十段,澫益大师根据《成唯识论》把它分成十段,第一段:

一、名“末那”者——此翻为意。

这个地方叫释名门——解释名称。什么叫末那呢?末那是印度话,翻成中文叫意。前面的第八识它的功能就是藏、含藏无量的种子,也含藏无量的果报,叫做藏。这个第二能变的功能叫做意,这个意是什么意思呢?《成唯识论》解释说这个意就是——恒审思量。

我们简单说明一下,第二能变或者讲第七意识它的特色有两个,它在对境界了别的时候:

第一个、恒:恒常相续、没有间断,不管白天晚上它不休息的,不像第六意识,有时候现行,有时候就不现行,有时候睡觉就不现行了。所以第七意识它的功能是恒常相续,没有间断。

第二个、审:这个审就是说它能够对所缘的境界,专一又深入的去观察,它能够很深入很深入的去观察它所缘的境界,叫做审。它具足恒转审,所以叫做意,是这个意思。

第一段先解释七意识的一个总相的功能,它的功能就是一个意字,简单的讲。看第二段:

二、云“依彼转”者——“彼”指第八识。第八识之现行,是此识之根本依;第八识中所藏第七识之种子,是此识之种子依。“转”谓相续生起也。

前面的一段是说明第七意识的功能叫做意——恒审思量。这个地方是说明恒审思量是怎么样生起的,一切法因缘生,我们内心当中怎么会有恒审思量,不是上帝送给我们的,是依彼转,这个彼就是第八识里面的种子。就是说每一个人内心当中的恒审思量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相是怎么回事呢?是我们过去生的第八识所积集的种子的不同,所以变现出不同的恒审思量。

这个恒审思量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前面的第八识它不讲个人的性格,它不带分别那是一种业力的显现而已。前面第八识它所代表的是过去的善恶业。第七意识是代表过去一个人的性格,比如说是佛陀的弟子都是大阿罗汉,但是性格也是有所不同。你看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尊者是一个阿罗汉,但是他的性格——他喜欢跟有钱人、大福报的人往来,他认为说这个人能够出生在贵族,他过去有善业,我应该让他的善业继续下去;迦叶尊者的性格——他欢喜关心这些弱势团体,迦叶尊者他就喜欢去关心一些苦恼众生,他觉得说这福报大的人还不是很急迫要去救助他们,这些苦恼众生你要不给他佛法的正见,他继续造罪业,他来生更没有希望。

所以恒审思量,每一个人的等流的性格是怎么来的呢?是依彼转,是从每一个人内心过去当中的不断的熏习,你接触到什么样的思想,生起怎么样的分别,点点滴滴的累积,到了今生你就有这样的性格,所谓的你有这样的恒审思量。所以恒审思量,我们是继承过去的功能,叫作依彼转,这个地方是把恒审思量它一个生起的因缘说出来。看第三段:

三、云“缘彼”者——谓此第七识,即缘彼第八识之见分,而起微细我法二执也。

前面是说明这个恒审思量生起的因缘,这个地方说恒审思量干什么事情,它做什么事?那么它的主要的工作就是攀缘第八识的见分。我们前面也说过第八识是不可知执受,它的生灭相是非常非常微细的,至少比第七意识微细,第七意识身为恒审思量,它是一个很特殊的功能。像我们前六识的了别是向外攀缘,外界的色身香味触法,广泛的颜色、声音、触觉各式各样的六尘的境界。第七意识身为恒审思量,它对外境是完全没有兴趣,它不向外攀缘,它是向内攀缘第八识的明了性。那么第八识的明了性非常微细,它就产生一个错误的判断,以为第八识就是不生不灭的我,就生起一个微细的我法二执,这个地方就是问题的出现。

我们前面讲到第八识,我们一路读下来——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捨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捨。我们读不出第八识有问题的,第八识本身是无覆无记,第八识没有过失。那么第八识没有过失,它为什么会产生我爱执藏?这个地方我们把问题找出来了,其实是受到第七意识的影响,因为第七意识把它执为我了,恒审思量产生错误的判断,就是说第七意识去攀缘第八识的见分,见分就是第八识的明了性,把第八识的明了性误认为是一个真实的自我跟真实的法,是这样子来的。

这个地方,我们再讲一下:

第七意识:内扰第八而成赖耶,外扰前六皆成有漏。

——《成唯识论》——

就是说第七意识它向内攀缘第八识的时候,它内扰,扰就是干扰,它把第八识转成赖耶,因为它把第八识执着为我了,使令整个生死相续;向外它染污前六识,使令前六识都变成有漏。就是说前六识本来也没有问题,我们以后会看到第三能变——了境能变,第六意识也好端端的,它去造很多的业,那么为什么前六识造业会变成有漏业呢?不管你布施、持戒,有漏呢?因为你认为有一个我,我去布施,我去持戒,所以使令业力都不能够超越生死,非常可惜!就是我们整个业力离不开整个十二因缘的运转,无明缘行都是从无明发动出来,不是从空性发动出来的业力。为什么会有无明呢?就是第七识的。所以第七意识它的问题很严重。

第一、干扰第八识变成阿赖耶识。

第二、染污前六识使令前六识都变成有漏。

所以这个第七识不能够忽略,这个地方说明第七意识它的一个所缘境。依彼转缘彼,就是说第七识这个功能很特殊,它依止第八识的功能转生以后,它不向外攀缘,它又反过来去攀缘第八识。看第四段:

四、云“思量为性”,五、云“思量为相”者——此识以恒审思量而为体性,即以恒审思量而为行相,是故名未那也。

身为第七意识它的功能是非常的单纯,我们前面说过了,第八识有三种功能,阿赖耶识、异熟识、一切种识。前六识的功能更多了,它有很多的变化,一下子起善、一下子起恶,但是身为第七识它的功能是非常的单纯,它就是一个思量,而且它的思量的所缘境也非常单纯,就是思量第八识,这是它的一个特色,它对其他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完全没有兴趣,这是说明它的一个内在的体性跟外在的作用都是思量。

有关这一点,我们看讲义第十一面。从修行的角度,我们对思量能变不能够忽略。本论的两大修学宗旨——甚深见和广大行,后面讲到六波罗蜜的广大行,其实六波罗蜜主要是智慧,当然智慧在本论当中主要是我空观、法空观。你修我空观,你要破坏我执、法空观破坏法执,你一定要先明白:

什么是我执?什么是法执?

否则你根本不知道你要破坏什么东西?

当然我执、法执《成唯识论》讲的非常详细,如果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当然也很多很复杂。我们根据《成唯识论》的我法二执的相貌,简单的提出四点来跟大家相互学习:一、释名。二、种类。三、过患。四、伏断。把这个《成唯识论》的一个纲要提出来:

(一)释名

我——主宰,法——轨持

首先我们解释我执跟法执的名称,什么是我执?什么是法执?说是破我执什么是我执呢?

一、[我执]:在佛法当中我就是主宰义,所谓的主宰,简单的讲就是说我能够去主宰,就是我能够决定,我能够去控制我自己的性质。比如说我们一个生命体,我们是一个男人,那么男人当中有外表的色身,内在的思想,我们对于这一期的五蕴的身心世界是不是有一种主宰的功能。

我执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直认为在我们的生命体当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东西在主宰着我们的生命,这就是我执。当然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如果我们自己能够主宰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不应该出现痛苦,因为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痛苦出现,但不幸的是我们的生命还是要出现老、病、死的痛苦,可见的我们自己认为能够主宰生命,这是我们自己的一个错误的思想,所以这个地方,我执——就是主宰义。

二、[法执]:就是一个轨范,地、水、火、风,它都有一定的章法,地就是坚硬,水就是湿润等等。这个法执就是说,法执当然在《中观论》有不同的说法,在唯识学什么叫法执:

我们认为这一切法的规范是离开一念心识单独存在,心外有法——就是法执。唯识学说:你认为这个法是离心别有,这就是法执。跟你的心没有关系,这就是法执。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这是一个墙壁,墙壁这个法是个色法,那么它的体性是坚硬的,它是以地大为主。这个墙壁我们走不过去的,但是这个法也不决定。一个有禅定人的心,他在禅定当中不断的思惟,这个墙壁是如梦如幻的,它有很多的空隙可以过去,禅定的人诸位知道他的心有堪能性,他真的是能够心想事成,他不断在禅定当中思惟,墙壁有很多的空隙可以过去,他从禅定出来的时候就过去了。所以墙壁对他来说,这个法不是坚硬性,因为他的心跟我们的心不同。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布施,布施是个善法有招感安乐果报的功能,比如说你一个贫穷人,像我们出家众没什么钱,我们布施一千块,有钱人布施一万块,这两个功德不同,这个贫穷人他布施一千块,他布施的心强,所以一千块的果报就招感很多安乐的果报,你很有钱,你虽然布施一万块,但是你的布施心很薄弱,因为你有好几千万。所以所有的杂染法、清净法都不能开离开心而单独存在,都是跟心有关系。这个法到底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是好是坏?它的这个量是强是弱,完全跟心有关。

就是说,我执跟法执有所不同,诸位要知道:我执主宰义是完全捏造出来,完全破坏,但这个法执不能完全破坏,的确一切法有它的章法存在。但是大乘法是说——法的确是有它的一定的规范,只是这些规范不离开心而已,这个规范是存在的,但是每一个人的规范不同。每一个人的心,有些人他适合修苦行,他在苦行的环境里面成就善根,有些人在苦行当中退失了道心,所以这个法——规范是因人而异,这就是所谓的法空。我们把我执、法执讲完以后,我们来讲种类:

(二)种类

那么唯识学把我法二执分成两个:一个是比较粗糙的叫分别起的,第六意识的分别,你要去分别它才出现的,你要不去分别我法二执它是不动的。第二个是俱生的,即使你不分别,你站在那个地方什么念头都没有,它也会存在,叫俱生,不需要经过分别就能够生起。分别起的主要是产生在第六意识,它所分别的是五取蕴相。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这个我执,一般人的我执都是比较粗糙,我们刚开始破坏的我执是分别起的,这个我执它的生起的因缘,就是针对我们这一期的果报,所谓的五蕴——色受想心识,把它执为我。执为我有两种情况:

一、即蕴计我

这个即就是色即是空的即,就是说,就着五蕴的当体把它当作是我。刚开始我们都是执着色阴是我,一个人没有经过佛法知见的熏习,总是把外表的色身当作我,噢,我是很年轻,我老了、我病了、我死了,就是色身不断的变化,我们就认为这个我在不断的变化了。一般人有这种把色身执为我,那么他的这种思想就很危险了。当你色身消失了以后我就消失了,这个地方就很容易产生断灭见——就是生命只有一次,没有来生了。你这个断恶修善,皈依三宝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以色身为我容易生起断灭见。

或者我们一般的以受想行识为我,以内在的思想为我,那么这种人是有点智慧的,他知道这个事情是老病死的,以内在的思想或者感受为我,我这念心跟环境接触的时候有很多的感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那个受就是我。或者说我对很多的事情有很多的思想,想阴就是我,就是这样子。

即蕴计我怎么破坏呢?就是你观察五蕴是生灭的,如果五蕴是我,我就生灭了。所谓的我应该是要常、一、主宰,你要能够主宰,你怎么能够生灭,你反而被人家主宰。所以说这个我是不能成立的。这个地方从无常观就能够破坏即蕴计我。即蕴计我大部分都是凡夫,思想比较粗糙。

二、离蕴计我

我不是五蕴,离开五蕴有一个我,这个我住在五蕴当中,这个都是有一些智慧的外道学者。他也知道五蕴是老病死的臭皮馕,他认为说离开五蕴,另外有一个东西就是我,这个住在五蕰、控制五蕴、主宰五蕴,所以叫——神我外道。有一个神我。

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你说离开五蕰有一个我,那么这个我是什么相貌呢?佛陀就问外道说:“这个我是什么相貌?”他们讲不出来,因为你讲出一个东西一定是被五蕴所收摄。佛陀说生命只有五个法——色、受、想、行、识,没有说是色、受、想、行、识、我,没有!所以外道只要讲出一个东西,一定是含摄在五蕴当中。破坏离蕴计我,我们可以用觅之了不可得,因为这个我执是不存在的,你自己捏造出来的。

所以在龙树菩萨的《中观论》对我——无我观,他说“若我即五蕴,我即为生灭。”如果这个我是五蕴的当体,那么这个我就生灭了,这个生命你就没有主宰性了,你是被业力所控制的,业力消失的时候我就消失了,所以这个就不能成立。“若我离五蕴,即非五蕴相”。如果你说离开了五蕴,另外有一个我住在五蕴当中,那么即非五蕴相,那这个我就不是五蕴了,请问你,这个我是什么相貌?外道讲不出来,答不出来表示这个东西不存在。

在本论当中的修无我观,你先了解什么叫我!你找找看这个东西,你生命里有没有存在,就是你生命里有没有主宰!

比如说你要找某某法师,你要把法师的相片看清楚,然后你去僧团去看看有没有这个人存在。说修无我观也是这样,你要知道什么叫我?主宰——你看看你生命当中有没有一个主宰的东西。后来发觉不存在,无我观就是这样修的!无我观有分别的无我观,先破分别的;俱生的是比较微细的,它是出现在第八识,就是第七识攀缘第八识的见分,这个是比较微细的,我们刚开始不修这个观,因为这个都是初地以上才修的,从凡夫到初地先破分别的我法二执。

这个地方是说明种类,有分别起跟俱生的。刚开始是对治分别起的。第三过患:

(三)过患

我执——烦恼障——障大涅槃

法执——所知障——障大菩提

我执所发动的是烦恼障,障碍我们的涅槃,为什么很多的贪欲、嗔恚、嫉妒、高慢,就是我们在生命当中有一个自我,有一个我相就会有人相,在整个平等法界当中就产生了很多的对立,有对立就有烦恼,是这样子来的。那么有烦恼就障碍我们涅槃的寂静。法执它是一种所知障,它是一种智慧的障碍,障碍我们的菩提智慧,所以:

我执的过失是——引生烦恼;

法执的过失是——没有智慧。

当然这两个过失比较严重的是我执,所以我们刚开始先断我执。我执是引生烦恼障,所以我们看有些人他有烦恼,你说,哎,我在家的时候就认识你了,你以前烦恼很重,你贪欲也很重,嗔恨也很重,但是你出家以后一下子就调伏了。就是他在对治烦恼的时候有修我空观,有些人他不修我空观,在家居士烦恼很重,他出家以后烦恼也很重,差别只是这个人福报比较大而已,增加一点福报,烦恼依旧。

为什么?因为他自我意识很强,我的个性就是这样不能改变,恒审思量很坚固的,恒审思量很坚固的时候,他没办法改变自己,因为他烦恼本身是由自我意识在支持,无明缘行,行缘识,整个十二因缘是由无明带动的,所以他自我意识很坚固,他所有的烦恼都很艰固,很难调伏,很难动摇。

我们不要说是佛法出世间的功德,你看世间法都是有差别。

你看秦朝,秦朝当然春秋战国,诸位知道春秋战国在整个中国历史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礼崩乐坏,是一个战乱的时代。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其实那个时候大家经过长久的战乱,将近有八百多年的战乱,春秋战国八百多年,大家都想休息,但秦始皇没有让大家好好的休息,建长城、开运河、横征暴敛,民不聊生,老百姓没办法生活,就只好铤而走险,就出来造反。所以到秦始皇往生了以后,到第二世秦二世出现的时候,整个世间大家逐鹿中原,大家各凭本事。

在整个秦朝末年的叛军当中,有两大势力是值得我们讲,一个是刘邦,一个是项羽。这个项羽他是楚国的贵族,他是一个将军的后代;刘邦等于是一个平民,是一个卖草鞋的老百姓。但这两个人性格——两个恒审思量有所不同,怎么知道呢?有一天秦始皇出游,出游的时候项羽看到秦始皇,他说:“彼可取而代也”——秦始皇这个皇帝我可以取代你;刘邦他卖草鞋,看到秦始皇之后,他也去凑个热闹,他也看到这是一个大威德的境界。他也讲出一句话,他说:“大丈夫当如此也”。所以你看这个人讲话就知道内心当中的恒审思量有不同,项羽这个人的我执比较重,彼可取而代也——我可以取代你。刘邦是说大丈夫当如此也,身为一个大丈夫应该像你这样,但是谁去做?他没讲。

所以你看这两个人性格就造成后来的成败。我们看历史上项羽跟刘邦打仗,百分之九十九刘邦都是打败仗,刘邦可以说是整天被项羽打着跑,但是刘邦他有一个好处,他这个人能屈能伸,他包容胸量心很大,所以你看项羽里面的大将,你看韩信,韩信本来是投奔项羽,刘邦的手下不管是文官的参谋或者是武将,都是从项羽那面跑出来。项羽这个人个性刚愎自用,他不听别人的劝谏,我行我素,别人都没办法帮助他。就跑去帮助刘邦,说你这个人是势力弱,但是你能包容我,你能让我有发挥的空间,我就投奔你。

所以果然到最后刘邦养兵蓄锐,在垓下一战获胜。韩信很厉害,韩信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当初的军队是一比十,项羽有十倍的军队,而且楚军,诸位都知道楚军是骁勇善战的;刘邦是收一些别人不要的军队,但是韩信这个人厉害,他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一下子就把项羽打败。当然项羽也觉得很惊讶了,后来他的军队几乎都是溃散掉了,项羽在乌江自杀。

所以说我们从历史上来看,一个人的成功失败的确有因缘的!

就是说从初能变来说,从业果来说,项羽是比刘邦好多了,项羽他福报大,出生贵族,在古时候的封建时代出生贵族,这件事情很重要。所以从一个初能变异熟识能变,项羽比刘邦超出太多了,但是看第二能变,项羽的失败,失败在第二能变,恒审思量有问题,太过于坚固了,就造成他的失败。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第七意识的过失——我执会带动很多的烦恼,而且使令这个烦恼变得很坚固。看第四段的伏断,

(四)伏断

分别我法二执,它的现行是地前渐伏,初地永断。分别的我法二执是在初地的时候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把它消灭, 种子是初地顿断,所以它的现行跟种子初地的时候消灭的。那么俱生起的就比较微细,我执的现行是七地前渐伏,八地永断,八地说是无功用行我恒摧,种子是金刚无间道的时候才顿断。所以八地菩萨他的那念心从清净心的角度,跟十方诸佛是完全没有差别的。他不管什么情况没有染污的烦恼,差别在他的智慧还不足,他必须还要亲近十方诸佛,广学无量法门。

在《成唯识论》上说,我们学佛三大阿僧祗劫,凡夫到初地一大僧祗劫、初地到八地一大僧祗劫。这两个阿僧祗劫都是在调伏烦恼,偏重在灭恶;八地以上到成佛又是一大僧祗劫,这个时候是在生善,亲近十方诸佛,广学无量的法门,精通无量的三昧陀罗尼,为以后成佛广度众生来做一个布局。所以八地它所有的我执消灭,当然我执消灭、烦恼就消灭。

俱生法执是现行的话,地地或伏或起,金刚无间道永断。要到金刚道后异熟空才把法执消灭,它的种子金刚无间道永断。所以通达无量的智慧只有佛陀了。

比如看经典上:有一个小女孩,佛陀讲经的时候,她采一朵花供养佛陀,有人就问弥勒菩萨,说:“这个小女孩供养佛陀得到什么果报呢?”弥勒菩萨讲不清楚。我们对果报我们一般人只能够做定性分析,不能定量分析,就是说我们确定你这样的果报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但是怎么个安乐法,我们没办法讲清楚了,缘起甚深甚深!但如果你问佛陀,佛陀会告诉我们说:这个小女孩她供养这朵花,她到人间、天上经过几劫,几劫以后遇到什么佛,哪个地方受了五戒,乃至经过多久出家,出家以后慢慢的修学,成就了圣道,她以后成佛以后是什么佛号?她的国土是怎么庄严。

佛陀对每一个法是完全透彻——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在经典上说佛陀的智慧,他对缘起的了解——就是在无量无边的大千世界下了多少滴的雨滴,佛陀都清楚分明。所以佛陀才有资格制戒。因为你这个制戒是缘起了,这个人犯到这个戒会有什么过失,要怎么忏悔?这个就是缘起法,只有佛陀知道。所以这个地方法执就比较难了,因为他是对治所知障,是一种智慧,那么我执我们刚开始是先调伏烦恼——破我执。

好,我们回到讲义,“思量为性相”这第四科,那么思量当然在凡夫的时候,他的思量是一种错误的思量,产生了我执跟法执。看第六段:

六、云“四烦烦恼常俱”等者——谓此识从无始来,若未转与平等性智相应,则任运恒缘藏识见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

恒审思量产生的我执就带动了四种根本烦恼,诸位学过唯识就知道,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它具足四个:贪、(它没有嗔),痴、慢、见四种烦恼。我们看第一个我痴:

我痴,即是无明。愚于自识所变我相,迷于无我真如理。

我痴就是迷惑,对我空的道理产生迷惑就是我痴。不明白我空的道理,我们总是觉得生命当中有一个真实的主宰者,能够决定我们的生命。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一样的,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是一样,这就是我痴。第二个我见:

我见,即是妄执。谓第八识之见分,本非我法,妄执为我。

诸位学过《百法》知道,愚痴跟邪见不同,愚痴就是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对的,就是愚痴,不知道什么是真理。邪见是把错误的认为是真实的,这个更严重了,诸位你要知道,你去度一个没有学佛,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你跟他讲道理他容易接受,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你要度一个外道,因为他已经有知见了,可惜他的知见错误,他已经经过他的颠倒推求,产生一个错误的看法,所以有邪见是很难度化的。但是愚痴你还有机会,他是不明白道理叫愚痴,但是邪见就是他已经产生妄执,这个就不容易了,不容易度化。第三:

我慢,谓恃所执我,倨傲高举。

我们由于愚痴经过长时间的思量,累积以后产生我见产生邪见,那么把我创造出来以后,我们会有一种情况,就是高举。我们觉得我是很重要的。在整个法界当中,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地位抬高了。第四个:

我爱,谓于所执我,深深贪着也。

在生命当中自然捏造一个我,就想办法去保护这个我,爱护这个我。我们去外面参学回来看到相片,第一个先找我在哪里,这个就是——我爱。所以我们对我有嗔心,有爱着心,这四种——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这四种根本烦恼。当然这四种烦恼就染污了前六识。使令前六识不管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有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个烦恼在那个地方活动。我们看第七段:

七、云“及馀触等俱”者——谓徧行五心所,定得相应。及八种大随烦恼,别境中慧亦得相应,共有十八心所也。大随烦恼,释现百法  论中。

前面的是讲到心王,第七识的心王——思量,它思量活动的时候有十八个心所:五徧行,还有前面的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还有八大随烦恼,还有别境中的慧心所,刚好是十八个心所。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第七意识有慧心所,这个慧就是对所观境的抉择,但是它这个抉择是错误的,自作聪明,第七意识这个慧心所是染污慧,这个是说明它的心所相应门。看第八:

八、云“有覆无记摄”者——由与四烦恼等相应,隐蔽真理,故明有覆。非善非不善,故名无记也。

它是有覆无记,什么叫覆?就是覆盖我空法空的真理,而且障碍我们修学圣道。这个前面说过了,为什么叫无记?非善非恶叫无记。我们在研究业性的时候,从《成唯识论》的角度,染污跟罪业不同,我们说一下,在唯识学上把业性先大分成两种,一种是染污,一个是清净。什么叫染污?

你所有的造作有一个自我意识,这些业都是——染污;

你在造作的时候,你所有的布施、持戒,都是从空性发动的,以无我、无私的精神去做,这就是——清净。

就是先分成有漏业跟无漏业,有漏业又分成善业跟恶业(染污当中要分成善跟恶。)。很多人认为生命有一个我,我去造业。这件事是谁做,是我做的。那么我去造善业以后也是由我去得果报,但这种思考他也可能起善业,也可能造善业,我去造善我去得果报,所以自我意识他不一定是恶,也不一定是善。但是如果是无漏,一个我空相应的人,他所做的业都是善,所以文殊菩萨就算示现杀盗淫妄都是善,无漏业没有所谓的恶,诸位要知道。那么这就说明第七意识在造业的时候,它是无覆无记,它这个执着有一个我它是非善非恶,但是它是覆盖真理如此而已。

九、云“随所生所系”者——谓随其所生三界九地,即系属于此界此地也。

这个地方是说我,它是怎么执着?它执着是哪一个我呢?是过去的我,现在的我还是未来的我。它说:

随所生所系:

随着它所受生的果报,它就以那个果报为我。

就是说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的我,相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今生是一个男人,有男人的色身、男人的思想,那么你就以男人为我,我是一个男人;你来生变成一个女人的时候,你有女人的色身外表,女人的思想,你来生的第七意识以女人为自我;你变成一个转轮圣王,就以转轮圣王为自我;那么你变成一只蚂蚁,你就以蚂蚁为自我;是这样子的。

随所生所系,随着你在三界九地的一个果报,恒审思量就以这个果报为自我。

当然这个果报其实是不断变化的。因为我们今生出家了,我们有一个思想了,出家应该要持戒、断恶、修善。假设我们没有往生到净土去,我们因为布施持戎的善业,你来生变一个大国王,你的思想跟现在完全不同,完全不同。你不一定愿意修行,也不一定愿意皈依三宝。福报会使令一个人放逸,所以说:你现在的思想跟来生是完全不同,你要是变成一只蚂蚁差别就更大了。蚂蚁——我的生命就是,我是一只无奈的蚂蚁,我的工作只有一个,把这个东西从东边搬到西边,从西边搬到东边。

所以当我们生命改变的时候,五蕴改变的时候,内心的受想行识改变了以后,你今生跟来生找不到共同点。死亡结束以后,你来生的生命当然有一些性格接近了,但是很多东西都不同——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你不能说是昨天的太阳跟今天的太阳一样,所以说随所生所系,我们每一期生命所执着的我都不同。福报大的人,比如说你是转轮圣王福报大,我相会比较重,你是一个卑贱的蚂蚁,你的自我意识会比较淡薄一点。你看出家众,出家是一个很快积集福报的地方,出家众如果你从刚开始出家到做老和尚,你都没有修过我空观,你到最后福报很大,但是“我”也会很大,就是这样子。

随所生所系,就是这个我相会随福报变化,随你的果报体会有所变化。

这个地方是说明我相的情况:是随着你得什么果报,就生起一个这样的我相。到这个地方都是说明第七意识的有漏位。好,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对于第二能变的思量。思量能变它是不造业的,诸位要知道,它也不造善也不造恶。第六意识造业的时候它完全不参与,但是它给第六识一个信息,就是有一个我在里面,就这样子而已。

所以真正造业是在第六意识。

我们到这个地方还看不出有人在造业了,包括第八识也不造业,第七识也不造业。那么第七意识当然是…我们到这个地方可以看出,生命的问题点就是无明,就是恒生思量的我执,但是《成唯识论》说第七意识是染污的根本,但第七意识不能改造自己,它不能修观,要靠第六意识修观来改造第七意识。所以我们虽然说内心有三大功能,异熟、思量、了境,但这三个功能是互动的,会互相影响,是这样子的。

好,今天到这个地方,我们回向,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