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这个大明好像不太一样 > 第223章 黄海金矿

这个大明好像不太一样 第223章 黄海金矿

作者:云陵一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1:48:52 来源:小说旗

朱棣看着仰起头颅,一副自己没错样子的朱高煦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你个小兔崽子,没有兵部的调令,擅离职守,到现在还不知错,老子现在就打死你。”

眼看着就要动手,朱雄英赶紧拦下自己的四叔,劝道:“四叔,你现在就是打死他,他也不觉得自己错了,再说了,你看他膀大腰圆的样子,一顿打他也不会长记性啊。”

朱棣依然气的不轻,气喘吁吁的道:“那怎么办?就这么放了这小子?”

朱雄英摇了摇头,淡淡道:“没事,四叔,经此一战,北境最起码数年之内不会有任何战事,可以将高煦带回京城,慢慢调教他。”

朱棣这才消了点气,有些狐疑的道:“你回京城之后,事情那么多,哪有时间带这小兔崽子。”

朱雄英神秘一笑,笑着道:“四叔放心,侄儿目前已经有些想法,稍后您就知道了。”

朱棣也没有多问,既然自己这位大侄子说他心中有数,那就一定错不了,瞪了朱高煦一眼,将头侧到一边。

而朱高炽则是拉着自己的二弟,没好气的低声道:“老二,你怎么和个倔驴一样?和爹认个错能少一块肉是怎么着?”

不过朱高煦的倔脾气一上来,连朱棣都降不住,更别说一向宽容的朱高炽了。

而王建国虽然是兵部尚书,但是面对这一屋子的王爷国公,也不敢有半点脾气,老老实实在一旁候着。

“王大人,这次你来,是带来了我爹的旨意?”

王建国清了清嗓子,很谦卑的回着朱雄英的问话:“回太孙殿下,太子殿下的旨意是现在还是以重建北境防线为主,等到北境防线建好之后,所有参战将领回京听封。”

朱雄英知道如果只是传达这么个旨意,不会将王建国这么个亲信派来,一定还有其他的事情,不过既然他没有在这么多人面前挑明,朱雄英也没说破。

在一阵寒暄之后,就带着王建国来到了后堂。

“说吧,我爹还交代你什么了?”

王建国的脸上带着有些谄媚的笑容道:“太孙果然聪慧,这是太子殿下的密信。”

朱雄英接过密信后,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有些纳闷的道:“这张大人吃错药了?弹劾我?我也没惹他啊。”

王建国依然是那副谦卑的面容,在一旁提醒道:“太孙殿下,官员任免,就算是太子在没有监国之前,也只能提建议,不能直接插手,虽然皇上和太子都不会介意,但是毕竟满朝文武都看着,还是应该有所收敛。”

朱雄英沉默片刻后,知道这一定是自己老爹的意思,所以只能点头道:“好,孤知道了,以后会注意的,我爹还有什么吩咐?”

见到朱雄英真的听进去了,王建国也松了口气,他还真怕太孙会年轻气盛,不屑一顾。

“回太孙,太子殿下的意思是自从北境筹建新军以来,战力有目共睹,而且组织更加紧密,所以不如趁着这次重铸北境防线的时机,推进全**制的改革,不知道您以为如何?如果时机成熟的话,兵部会全力配合。”

改革军制吗?朱雄英面露沉思之色,这原本是打算等到他登基之后再做的事情,现在北境新胜,士气正盛,由此为机,改革军制似乎也不是不行。

要知道如今的大明除了北境之外大部分行省还是实施的卫所制。

所谓卫所制就是皇帝独揽军事大权,全国要地设立卫所,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

按规定,边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个军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按份征粮。洪武至永乐年间,全**屯约有**十万顷。除大量军屯外,还实行商屯作为补助手段,即按“开中法”,由商人在边地募人垦荒缴粮,以补充军粮。

这种情况其实很适合于大明初期,国库空虚之时,解决了无法负担庞大军费开支的窘境,也在维护明朝君主**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卫所制的士兵逐渐被侵蚀,由于是世袭军户,更多的士兵更擅长于屯田而不是大战,以至于大明后期除了边军还有些战力外,其余各地的卫所兵几乎没有任何战力。

作为重生者,朱雄英自然不会让这种情况再发生,如今大明国力强盛,完全没有必要继续实施卫所制。

军人就该时刻保持队伍的纯洁性,平日里应该勤加训练,等待时机保家卫国,而不是整天想着怎么屯田。

“好,既然我爹有此想法,那再好不过,传镇北王,护国公,颖国公,魏国公,衍圣公,黄海侯过来。”

随后又看向王建国轻声道:“既然我爹派了王大人过来,想来您还是有些本事的,还请不要藏拙,尽力辅佐促成此事。”

王建国谄媚的笑容一滞,有些憨笑道:“太孙殿下说笑了,下官哪有什么真才实学,一切但凭太孙殿下做主。”

虽然满朝文武都认为这王胖子只会钻营,抱太子殿下的大腿,但是朱雄英很了解自己老爹,如果没有真才实学,绝对不会将兵部交到他的手上。

而且这次北伐旷日持久,但是兵部从头到尾都没出过半点疏漏,再加上王建国任两淮转运使的时候,汪藏海曾经和此人打过几次交道,评价极高。

所以朱雄英不相信这样的人会是一个草包,见到王建国还在装蒜,他的眼睛宛如深渊一般,凝视着对方。

而王建国见到太孙不再说话,只是一味的盯着自己,内心不由得打起了退堂鼓,心里对这位太孙殿下也越发捉摸不透。

因为两人都不说话,氛围在诡异的沉默中越来越沉重,最后还是王建国先挺不住,躬身道:“回太孙殿下,下官一定用尽全力,不敢有丝毫藏私。”

朱雄英这才冷哼一声道:“行了,看你的体型,一直站着也够累的,去一旁坐着吧。”

王建国这才如蒙大赦,坐在一边的椅子上,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不顾形象的将一旁的茶水一饮而尽。

刚才太孙殿下身上的压迫感实在是太重了,像自己这种常年跟在太子殿下身边的重臣都有些承受不住。

很快,刚才点名的将领就都鱼贯而入。

朱雄英也没拖沓,直接将想要改革军制的想法说了出来。

做场之人都久经战阵,对军制自然也有自己的想法,蓝玉作为五军都督府的领军人物,对目前全国的军制都比较了解,所以率先开口道:“殿下,现在除了北境新军之外,整个大明有三百多个卫所,上百万大军,想要彻底改革恐怕需要很长的时间。”

朱棣也深知想要改革军制的难度,有些担忧的道:“而且现在北境的数只新军,镇北,天策,靖安,武东,武宁,平安,镇山七只新军,已经耗去不少钱粮,想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军制改革,恐怕得把大明的家底都掏空,如今咱们北境的防线还差了一亿五千万两白银没凑齐呢,再想改革军制恐怕力有未逮吧?”

朱棣的话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鸣,经过这段时间的战争,国库是真的不多了距离税收还有三个月,但是所有人不可能都等着啊,现在的情况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过朱雄英神秘一笑,拿出一份清单淡淡的道:“这是唐阙传回来的北元第一批的赔款,已经到了赛音山达,各种物资加起来,足足有九千万两白银,都用来建设北境防线,差六千万两的缺口,效仿在北平的招商会,咱们再办一次,想必大明的商人还是愿意给孤这个面子的,凑齐这个数字不难。”

对于朱雄英在大明商人心中的威望,众人没有任何怀疑,毕竟开封和北平的两次招商会,所有参与的商人都赚的盆满钵满,都在翘首以盼新的招商会,只要朱雄英振臂一呼,全国的商人一定会蜂拥而至。

孔士行苦笑道:“殿下,就算凑齐了这个数字,国库应该也拿不出改革军制所需要的银两了。”

朱雄英环顾了一下四周,压低声音道:“在这里都是自己人,孤向你们透露一个秘密,在黄海行省孤让平安大将军开采的金矿已经有些进展了,储量比孤预计的更多,现在已经开采了七千万两黄金。”

什么?七千万两?黄金?

按照现在的比例,一两黄金能换算成五两白银,这岂不是三亿多两白银?

一旁的王建国脸色刷的一下就白了,赶忙问道:“太孙殿下,这事太子和皇上知道?”

朱雄英斜了他一眼,理所当然的道:“自然是知道了,要不然平安会替孤保密?锦衣卫会是瞎子?但是这事绝对不能让户部和朝臣知道,要不然可就都得进国库。”

就连一向胆大妄为的蓝玉都忍不住为朱雄英擦了把汗,这要是让朝臣知道,唾沫星子都能把他淹死。

颖国公傅友德和孔士行更是恨不得将自己的耳朵切掉,这种事情是自己能听的?

倒是徐子卿等人已经习惯了朱雄英的胆大妄为,所以没有任何诧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