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黄帝内经百姓版 > 第十七(11)诊法详解:从季胁到肾脏,内脏健康一目了然

在中医脉诊的理论体系中,迟脉作为脉象的一种,其特征与所候(即反映或预示)的身体部位确实有着细致的划分。“迟脉两旁的内侧侯于季胁部,外侧侯于肾脏,中间候于腹部”,这是中医脉诊中“分部候诊”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

首先,我们要明确迟脉的基本特征,它通常指的是脉来迟慢,每分钟搏动次数少于60次,多主寒证,因寒邪凝滞,阳失宣通,气血运行缓慢所致。但在此问题的语境下,我们更关注的是迟脉在不同部位所反映的脏腑或躯体状况。

按照中医的传统理论,人体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或“部”,而脉搏的不同位置可以反映这些区域的健康状况。具体来说:

“迟脉两旁的内侧侯于季胁部”:季胁部,即我们常说的肋弓下方、侧腰部的位置。在中医理论中,这一区域与肝胆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如果迟脉的内侧部分出现异常,可能提示肝胆系统或季胁部存在寒凝气滞、气血不畅的情况。

“外侧侯于肾脏”:这里的“外侧”指的是相对于内侧而言的迟脉脉体的更外侧部分。中医认为,肾脏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是人体极为重要的脏腑之一。迟脉外侧的异常可能预示着肾脏功能受损,如肾阳虚衰、寒邪侵袭等。

“中间候于腹部”:迟脉的中间部分则对应着人体的腹部区域。腹部包含了脾胃、大小肠、膀胱等多个脏腑器官,是消化、吸收、排泄等生理功能的重要场所。迟脉中间的异常可能提示腹部脏腑存在寒凝、气滞、血瘀等病理变化。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脉诊是一门复杂而深奥的学问,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经验和技能水平。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能仅凭脉象就做出绝对的诊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尺肤部作为人体体表的一部分,其不同区域与内脏器官之间有着特定的联系,这种联系被称为“分部候诊”。“尺肤部的中段、左臂的外侧侯于肝脏,内侧侯于膈部;右臂的外侧后于胃腑,内侧侯于脾脏”,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尺肤部”。在中医诊断学中,尺肤部通常指的是从肘横纹内侧(尺泽穴附近)至腕横纹内侧(神门穴附近)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区域。这一区域与内脏器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观察、触摸尺肤部的形态、色泽、温度、湿度以及脉象等变化,可以推断内脏器官的健康状况。

接下来,我们逐一解析各个区域与内脏器官的对应关系:

1.尺肤部,这一看似普通的身体部位,实则蕴含着丰富的诊断信息。特别是尺肤部的中段,它与多个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中医望诊中的一个重要观察点。

首先,我们要明白尺肤部在哪里。尺肤,一般指的是从肘横纹内侧至腕横纹内侧这一段的皮肤及皮下组织。而尺肤部的中段,则大致位于这一区域的中间部分。

那么,尺肤部的中段为何能与多个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有关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脏器官与体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观察尺肤部的皮肤色泽、温度、湿度以及是否有压痛、结节等异常表现,医生可以大致判断心肺、脾胃等脏腑的虚实寒热情况。

例如,如果尺肤部中段皮肤色泽暗淡、温度偏低,可能意味着心肺功能不足,存在虚寒的情况。而如果皮肤发红、温度升高,则可能表示心肺有热邪侵袭。同样地,脾胃的虚实寒热情况也可以通过观察尺肤部中段来得到一定的提示。

2. 左臂的外侧侯于肝脏:在中医理论中,左臂的外侧(尤其是尺泽穴至曲池穴一线)与肝脏有着密切的联系。肝脏主疏泄、藏血,其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气血运行和情绪调节。如果左臂外侧出现疼痛、麻木、色泽异常等变化,可能提示肝脏功能受损或存在气血不畅的情况。

3. 左臂的内侧侯于膈部:左臂的内侧(尤其是神门穴附近)与膈部(即胸腔与腹腔之间的分隔区域)有关。膈部包含了膈肌等重要结构,其功能的正常与否对呼吸、消化等生理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左臂内侧出现异常感觉或体征,可能提示膈部存在病变或功能障碍。

4. 右臂的外侧后于胃腑:右臂的外侧(尤其是手三里穴附近)与胃腑有着密切的联系。胃腑主受纳、腐熟水谷,其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营养供给。如果右臂外侧出现疼痛、肿胀、色泽异常等变化,可能提示胃腑功能受损或存在病变。

5. 右臂的内侧侯于脾脏:右臂的内侧(尤其是内关穴附近)与脾脏有关。脾脏主运化、统血,其功能的正常与否对气血生成和运化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右臂内侧出现异常感觉或体征,可能提示脾脏功能受损或存在气血两虚的情况。

尺肤部作为人体体表的一个重要区域,与内脏器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尺肤部的上段,右臂外侧侯于肺脏,内侧侯于胸中;左臂外侧侯于心脏,内侧侯于膻中”,正是中医“分部候诊”理论的体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尺肤部的上段。尺肤部通常指的是从肘横纹至腕横纹之间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区域,而上段则大致对应于肘横纹附近至前臂中上部的位置。

接下来,我们逐一解析你提到的各个区域与内脏器官的对应关系:

1. 右臂外侧侯于肺脏:在中医理论中,肺脏主气、司呼吸,其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右臂外侧(尤其是尺泽穴至曲池穴一线)与肺脏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右臂外侧出现疼痛、麻木、色泽异常等变化,可能提示肺脏功能受损或存在病变,如肺气不足、肺寒、肺热等。

2. 右臂内侧侯于胸中:胸中包含了心脏、肺脏等重要器官,以及经络、气血等运行的重要通道。右臂内侧(尤其是肘横纹内侧附近)与胸中区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右臂内侧出现异常感觉或体征,可能提示胸中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或存在其他病变。

3. 左臂外侧侯于心脏:心脏主血脉、藏神,其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左臂外侧(尤其是手三里穴至曲池穴一线)与心脏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左臂外侧出现疼痛、麻木、色泽异常等变化,可能提示心脏功能受损或存在病变,如心血不足、心脉瘀阻等。

4. 左臂内侧侯于膻中:膻中位于胸骨体上,平第四肋间隙,两**连线的中点,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穴位,也是宗气汇聚之所。左臂内侧(尤其是内关穴附近)与膻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左臂内侧出现异常感觉或体征,可能提示膻中区域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或存在其他病变,进而影响到心脏的功能。

“尺肤部的前面,侯身前即胸腹部;后面,后身侯即背部”,正是中医理论中“分部候诊”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

尺肤部前面与后面所对应的身体部位:

1. 尺肤部的前面,侯身前即胸腹部:

尺肤部的前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前臂的内侧面(相对于手掌面而言),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与胸腹部有着密切的联系。

胸腹部包含了人体的许多重要内脏器官,如心脏、肺脏、脾胃、肝胆、肾脏等。这些器官的功能状态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状况。

2. 尺肤部的后面,后身侯即背部:

尺肤部的后面,即前臂的外侧面(相对于手背面而言),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与背部有着密切的联系。

背部是督脉和膀胱经等重要经络的循行部位,这些经络与内脏器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背部也是人体阳气汇聚之地,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通过观察尺肤部后面的形态、色泽、温度等变化,可以初步判断背部的健康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例如,如果尺肤部后面出现色泽红赤、温度偏高、皮肤干燥等变化,可能提示背部存在阳气过盛、热毒内蕴等病理情况。

从尺肤上段直达鱼际处,主胸部与侯中的疾病;从尺肤上段处,主少腹、腰、股、膝、胫、足等处的疾病”,正是中医“分部候诊”理论的体现。

我们来明确一下尺肤和鱼际的位置。尺肤通常指的是从肘横纹至腕横纹之间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区域,而鱼际则是指手掌大拇指一侧的肥厚隆起处。

接下来,我们逐一解析你提到的尺肤与鱼际区域所对应的身体部位及疾病:

1. 从尺肤上段直达鱼际处,主胸部与侯中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胸部是心肺等重要内脏器官所在的位置,而侯中通常指的是胸部的中央区域,也就是膻中穴附近。

当尺肤上段至鱼际处的皮肤出现色泽、温度、湿度等异常变化时,可能提示胸部或侯中存在疾病。例如,如果这一区域皮肤色泽暗淡、温度偏低,可能提示心肺功能不足或存在寒邪侵袭的情况。

此外,鱼际处也是中医望诊中观察手部色泽变化的重要部位之一。如果鱼际处色泽红赤,可能提示体内有热邪;如果色泽苍白,则可能提示气血不足。

2. 从尺肤上段处,主少腹、腰、股、膝、胫、足等处的疾病:

尺肤上段处与身体的下焦区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少腹(即小腹)、腰、股(大腿)、膝、胫(小腿)、足等部位。

当尺肤上段处的皮肤出现疼痛、麻木、色泽异常等变化时,可能提示这些部位存在疾病。例如,如果尺肤上段处皮肤色泽暗淡、温度偏低,并伴有疼痛或麻木感,可能提示下焦存在寒邪侵袭或气血不畅的情况。

此外,根据中医理论中的经络学说,尺肤上段处还与多条经络相连通,如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等。因此,这一区域的异常变化还可能提示相关经络的功能异常或病变。

以上就是对“从尺肤上段直达鱼际处,主胸部与侯中的疾病;从尺肤上段处,主少腹、腰、股、膝、胫、足等处的疾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