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黄帝内经百姓版 > 第16章 (2)四季刺法各有宜,错刺伤气病难愈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春夏秋冬四季与人体健康及针灸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刺法的方法,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春天,万物复苏,阳气上升,对应于人体的肝木之气。此时,针灸治疗应遵循生发之性,选择能够疏肝解郁、升发阳气的穴位进行刺激。如果错误地在春天刺了本该夏天刺激的穴位,比如那些偏于清热泻火、通调心经的穴位,就可能伤及心气。

心气受损,首先会表现为脉象的紊乱,因为心主血脉,心气不足则血脉运行不畅。同时,心气微弱还会导致邪气更容易深入体内,尤其是浸淫于骨髓之间,使得病情变得复杂且难以治愈。这是因为心火在五行中属阳,具有温煦、推动的作用,心火微弱则无法生土(脾胃属土),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人不思饮食,气虚乏力。

在中医看来,这种季节与刺法的对应关系并非无稽之谈,而是基于对人体与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必须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以及季节因素,选择最合适的穴位和刺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但若不慎在此时刺了本属于秋天刺激的穴位,便可能伤及肺气,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春天,肝病易发,因为肝属木,与春相应。此时,若肺气受损,由于肺主气、司呼吸,且肺与肝在五行中相互制约(金克木),肺气不足便难以制约肝气的过度生发,从而导致筋挛等肝病症状的出现。筋挛,即筋脉拘挛不舒,是肝气郁结、气血不畅的表现。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误刺导致的邪气环周于肺,不仅会加重肺气的损伤,还可能引发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是肺气上逆、宣降失常的征象,它既是肺气受损的直接结果,也是邪气侵袭肺部的外在表现。

此外,肝气与肺气受损还会对人的情绪产生深远影响。肝藏血,主疏泄,肝气伤则易惊易怒;肺主气,司呼吸,又主悲忧,肺气伤则人易悲伤欲哭。因此,这种季节与刺法的错位,不仅会导致身体上的疾病,还可能引发心理上的不适。

在中医看来,治疗疾病不仅要关注症状本身,更要追溯其根源,即“治病必求于本”。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生必须充分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以及季节因素,选择最合适的穴位和刺法,以避免误刺带来的不良后果。

但若不慎在此时刺了本应在冬天刺激的穴位,便可能伤及肾气,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肾,作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至关重要。春天刺了冬天的部位,肾气受损,邪气便可能乘虚而入,深着于内脏,导致人体出现胀满等不适症状。这种胀满,可能是由于肾气不足,导致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停所致。

更为严重的是,肾气与肝气在五行中相生相克(水生木),肾气受损,肝气也会受到影响,出现日益衰弱的情况。肝气日伤,不仅会导致疏泄功能失常,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与情志相关的疾病,如烦躁易怒、情绪不稳等。同时,肝气郁结还可能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此外,肾气受损还可能使人多欲言语。肾藏精,精生髓,髓通脑,肾气不足则可能影响到大脑的功能,使人出现言语增多、思维不集中等表现。当然,这种表现也可能与肝气郁结、情志不畅有关,因为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郁结则气机不畅,情志失调。

夏天,阳气鼎盛,万物繁茂,本应顺应自然,调养心火,然而,夏天误刺春位,肝气受损,便如同春日里被寒风侵袭的嫩芽,生长受阻,生机黯淡。

肝气伤,则疏泄失职,气机不畅,全身气血运行受阻,自然会导致疾病难以痊愈。更为严重的是,肝气与人的精力、情绪息息相关。肝气郁结,人便容易感到精力倦怠,仿佛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源泉。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还主藏血,调节情志。肝气受损,不仅会影响气血的运行,还会导致情绪的不稳定,使人易怒、焦虑,进一步加剧精力的消耗。因此,夏天误刺春位,伤了肝气,不仅会使病不能愈,还会使人的精力日渐衰退,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夏天,本是阳气旺盛,万物生长的季节,但若不慎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这场生命的乐章便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秋天,肺气收敛,金风萧瑟,万物开始进入收藏的阶段。肺气主宣发与肃降,是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重要枢纽。然而,夏天误刺秋位,肺气受损,便如同夏日里的秋叶,提前凋零,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肺气伤,宣发肃降失职,不仅会导致病不能愈,还会使人的声音变得低沉甚至无法发出,心中也不愿言语,仿佛被无形的枷锁束缚住了表达的**。这是因为肺气与声音、言语息息相关,肺气不足,则声音不扬,言语无力。

更为严重的是,肺金受伤,还会影响到肾的功能。在中医五行学说中,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肺为肾之母。肺气受损,肾便失去了滋养与庇护,变得虚弱不堪,从而引发一系列虚证。其中,自恐、惕惕然,仿佛被逮捕的样子,便是肾气不足,心神不宁的表现。这是因为肾气与人的情志、恐惧感密切相关,肾气不足,则心神失养,易于惊恐不安。

夏天,本是阳气鼎盛、万物繁茂的季节,但若不慎在此时刺了本应在冬天刺激的穴位,便可能伤及肾气,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肾,作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至关重要。夏天刺了冬天的部位,肾气受损,便如同夏日里的寒冰,难以融化,导致精不化气而少气。这里的“精不化气”,是指肾气不足,无法将肾精转化为人体所需的阳气和活力,从而出现气虚的症状,如乏力、懒言、气短等。

更为严重的是,肾气与水液代谢、肝气疏泄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水不涵木,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肾水不足,无法滋养肝木,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夏天肾气受损,水液代谢失常,便可能引发肝气郁结,使人时常要发怒,情绪不稳定。这是因为肝气郁结,疏泄不畅,导致情志失调,易于烦躁易怒。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肾气与肝气在五行中相生相克(水生木),肾气受损,肝气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夏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不仅伤了肾气,还可能引发肝气郁结,导致情绪不稳定,进一步加剧气虚的症状。

综上所述,夏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不仅会导致病不能愈,还会使精不化气而少气,水不涵木而时常要发怒。这再次提醒我们,中医针灸治疗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以确保患者的健康和福祉。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养身体,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健康。

秋天,本是肺气收敛、万物收藏的时节,但若不慎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这场生命的乐章便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春天,肝气升发,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肝气疏泄条达,有助于全身气机的畅通无阻,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力量。然而,秋天误刺春位,肝气受损,便如同秋日里被寒风侵袭的嫩芽,生机受损,疏泄失职。

肝气伤,则疏泄不畅,气机逆乱,血气随之而上逆。血气上逆,不仅会导致头晕、目眩等症状,还会使人心神不宁,惕然惊恐,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搅扰着内心的平静。这是因为肝气与人的情志、心神息息相关,肝气郁结,则心神失养,易于惊恐不安。

更为严重的是,肝气受损还会影响到人的记忆力。中医认为,肝藏血,血舍魂,肝血充足,则魂有所舍,记忆力自然强健。然而,肝气受损,肝血不足,魂无所舍,便会导致记忆力减退,善忘等症状的出现。

秋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不仅会导致病不能愈,还会使人血气上逆、惕然不宁、善忘等症状的出现。这再次强调了中医针灸治疗中季节与脏腑、经络对应关系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养身体,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健康。

但若不慎在此时刺了本应在夏天刺激的穴位,便可能伤及心气,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心,作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主宰作用。夏天,阳气旺盛,心气本应随着自然界的阳气一同升发,但若在秋天误刺了夏天的部位,心气便会受到损伤。

心气伤,则血脉运行不畅,心神失养,导致病不能愈。更为严重的是,心火不生土,这里的“土”指的是脾胃,因为心火能够温煦脾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心气受损,心火不足,便无法温煦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减退,出现嗜卧、食欲不振等症状。

嗜卧,即嗜睡、懒惰,是脾胃功能减退、气血不足的表现。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减退,气血不足,人便容易感到疲倦乏力,嗜睡懒动。

同时,心不藏神,又且多梦。心藏神,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心气受损,心神失养,便会导致心神不宁,易于失眠多梦。多梦,是心神不宁、睡眠质量下降的表现,常常伴随着失眠、健忘等症状。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秋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不仅会导致病不能愈,还会引发嗜卧、多梦等一系列健康问题。这再次提醒我们,中医针灸治疗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以确保患者的健康和福祉。

但若不慎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就如同秋日里提前降临的严冬,让人体的生机与活力提前衰退。

肾,作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至关重要。肾气闭藏,是指肾气在秋冬季节应顺应自然规律,收敛内藏,为来年的生发蓄积力量。然而,秋天误刺冬位,肾气受损,便如同冬日里的炉火熄灭,导致肾不闭藏,血气内散。

肾气不闭藏,血气内散,会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首先,肾气不足,无法固摄精血,使得人体易于失血、贫血,面色苍白无华。其次,血气内散,还会使得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易于感冒、发冷,仿佛总有一股寒气在体内游走。这是因为肾气与人体阳气密切相关,肾气受损,阳气不足,便会出现畏寒怕冷的症状。

更为严重的是,肾气不闭藏,还会影响到人的情绪与精神状态。肾气不足,心神失养,人便容易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这是因为肾气与人的情志密切相关,肾气受损,便会影响到人的情绪调节能力。

冬天,本是肾气封藏、万物静养的季节,但若不慎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就如同冬日里的一股不合时宜的春风,扰乱了生命的节奏。

肝,作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舍魂。肝气条达,则全身气机舒畅,血液运行有序,人的精神状态也会饱满而充满活力。然而,冬天误刺春位,肝气受损,便如同冬日里的嫩芽被寒风侵袭,生机受损,疏泄失职。

肝气少,则魂不藏。魂,是中医理论中与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密切相关的概念,它依赖于肝气的滋养与疏泄。肝气受损,魂无所依,便会导致人的精神状态出现异常,如困倦而又不得安眠,即便勉强入睡,也会梦中惊悸,如见怪异等物。这是因为肝气不舒,气机不畅,导致心神不宁,魂不守舍。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冬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不仅会导致病不能愈,还会引发一系列与精神状态相关的健康问题。

此外,对于冬季养生而言,保持肝气的条达与疏泄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良好的作息等方式来调养肝气,使其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在冬天如果刺激了本应在夏天活跃的身体部位(这里的“部位”可能指的是经络、穴位或是某种中医理论中的功能区域),就可能会伤及“心气”。这种伤害不仅导致疾病难以痊愈,还可能引发人体内气的异常发散,同时使得外邪得以闭塞于经络之中,最终可能发展为各种痹症。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季节与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冬季属阴,寒冷凝滞,是收藏和蓄积能量的季节;而夏季则属阳,温热发散,是释放和活跃能量的季节。每个季节都有其对应的脏腑经络和生理功能,如果逆时而动,就有可能打破这种自然的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心气”在中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心脏的功能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气血运行。心气不足或受伤,可能会影响到人的精神状态、血液循环以及整体的生命力。

至于“人脉气发泄”和“邪气闭痹于脉”,则进一步描述了由于心气受伤所导致的病理变化。人脉气发泄可能指的是人体正常的气血运行受到了干扰,出现了过度的发散或流失;而邪气闭痹于脉,则是指外邪(如风、寒、湿等)趁机侵入经络,阻塞气血的流通,从而引发各种痹症,如关节疼痛、僵硬、麻木等。

如果在冬天不慎刺激了本应在秋天活跃或敏感的身体部位(这里同样可以理解为经络、穴位或功能区域),确实有可能伤及肺气。

肺气在中医理论中,不仅关乎呼吸功能,还涉及到体内津液的输布与代谢。一旦肺气受损,其“化源”功能就可能受到影响,这里的“化源”可以理解为肺气将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精微相结合,生成宗气的过程。宗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气之一,它支持着呼吸、语音、血液循环等多个生理功能。

当肺气受损,化源不足时,人体的津液代谢就可能发生紊乱,导致体内津液分布不均或缺乏。这时,人们就可能出现常常作渴的症状,因为身体在试图通过增加饮水量来弥补津液的不足。

当然,这里的“作渴”并非单纯的口渴感,它可能伴随着一系列与津液代谢相关的症状,如皮肤干燥、口唇干裂、小便短少等。此外,由于肺气与皮毛相表里,肺气受损还可能影响到皮肤的健康与光泽。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通常会采用润肺生津、益气养阴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也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顺应季节变化来调养身体,避免逆时而动导致的健康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