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 > 第242章 忍辱负重

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 第242章 忍辱负重

作者:安知小锅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15:22:49 来源:小说旗

郭凌峰微微一怔,随即坦然承认:“学生的确心存疑惑,还请老先生解惑。”

朱熹示意他坐下,自己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深沉的夜色,缓缓说道:“老夫毕生致力于弘扬儒学,所求不过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你所推行的改革,在老夫看来,却与我儒家经典背道而驰,与圣贤之道格格不入!”

郭凌峰明白朱熹的担忧,他耐心地解释道:“先生所言极是,学生也并非要全盘否定旧学。学生所求,不过是希望能够打破门户之见,让更多寒门子弟有机会接触知识,为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才。这与先生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念,难道不是殊途同归吗?”

接下来,两人就教育的本质、改革的方向以及儒家经典的解读等问题展开了长达数个时辰的辩论。朱熹博古通今,引经据典,言语犀利,句句直指要害;郭凌峰则旁征博引,以史为鉴,用现代的视角阐释自己的观点。

窗外夜色渐深,书房内的烛火却越发明亮,映照着两人你来我往的身影。

不知过了多久,朱熹长叹一声,语气中多了几分感慨:“老夫与你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你所言之改革,虽与老夫所想有所不同,却也有其可取之处。是老夫太过执着于旧制,未曾真正了解你的良苦用心。”

郭凌峰见朱熹态度有所松动,心中一喜,趁热打铁道:“先生能够理解学生的苦心,学生感激不尽。不知先生可否引荐几位旧学名宿,让学生有机会当面向他们阐述改革的理念?”

朱熹沉吟片刻,点头道:“也罢,老夫这就修书一封,明日你带着书信前往白鹿洞书院,那里聚集着不少旧学名流,或许他们会愿意听你一谈。”

第二天一早,郭凌峰带着朱熹的亲笔信,马不停蹄地赶往白鹿洞书院。在那里,他见到了许多在学术界德高望重的宿儒,并与他们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辩论。

郭凌峰深知,要化解旧学派对改革的抵触情绪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用最大的诚意和耐心去沟通、去交流。

与此同时,陶夭夭也在为改革的事情奔走。她深知,这场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关键在于能否得到那些真正有才华的学子的支持。于是,她亲自前往国子监,与那些被视为“问题学生”的天才们促膝长谈,向他们解释改革的意义,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你们都是天纵奇才,拥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天赋,为何要将时间浪费在无谓的抗争上呢?”陶夭夭目光炯炯地望着眼前的少年们,语气中充满了期盼,“与其固步自封,不如放开眼界,拥抱变化,用你们的才华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然而,她的这番话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其中一位才华横溢却性格孤傲的少年更是当场反驳道:“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你?你口口声声说改革是为了我们好,可谁知道这背后是不是另有目的?”

陶夭夭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解释道:“我理解你们的顾虑,但请你们相信,我和凌峰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

她的话还没说完,就被那位少年不耐烦地打断了:“够了,我不想听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你们所谓的改革,不过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罢了!我绝不会……”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陶夭夭的话语戛然而止,因为她看到郭凌峰踏入了国子监的大门。他风尘仆仆,显然是马不停蹄地从白鹿洞书院赶来的。看到屋内的景象,郭凌峰先是一愣,随即明白过来,朝着陶夭夭投去一个安抚的眼神。

那位性格孤傲的天才学生看到郭凌峰,眼中的敌意更甚。他冷哼一声,别过头去,不愿与之为伍。然而,郭凌峰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径直走到那位少年面前,语气诚恳地说道:“我知道你对我,对改革还有很多疑虑,但我希望你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向你解释清楚。”

少年依旧沉默不语,但郭凌峰没有放弃,他将自己这些日子在白鹿洞书院与那些老学究辩论的经历娓娓道来。他坦言自己一开始也遇到过很多阻力,但最终还是用真诚和行动打动了那些固执的老人。

“我相信,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这一点,我们并没有分歧。”郭凌峰语气坚定地说道,“我希望能和你一起,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共同努力。”

少年的眼中闪过一丝动摇,他一直以来都对自己过人的天赋充满自信,但也渴望得到认可,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郭凌峰的话语,似乎在他心中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就在这时,一位衣衫褴褛的贫苦学子站了出来,他激动地对郭凌峰说道:“郭大人,我之前也曾对改革心存疑虑,但我亲眼看到您为了推广新式学堂,不辞辛劳地奔波,看到您为了说服那些老先生,不惜放下身段,据理力争,您的真诚和决心,我们都看在眼里!”

“我相信,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这些寒门子弟能够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他握紧拳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愿意加入您,为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位贫苦学子的发言,引起了在场其他寒门学子的共鸣,他们纷纷表示愿意支持改革,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郭凌峰看着眼前一张张年轻而充满希望的面孔,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但只要人心齐,泰山移,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实现教育的革新。

然而,就在众人欢欣鼓舞之时,一位宫廷教师匆匆走进国子监,神情凝重地走到郭凌峰身边,低声说道:“郭大人,宫里来人了,皇上召您……”

宫廷教师的话语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众人心头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郭凌峰脸上的笑容也逐渐消散,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对陶夭夭说道:“夭夭,等我回来。”

皇宫巍峨庄严,却掩盖不住其中暗流涌动。郭凌峰走进御书房,只见皇帝端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身边站着几位老臣,正是以朱熹为首的旧学派代表。

“臣郭凌峰,参见皇上。”郭凌峰不卑不亢地行礼道。

“大胆郭凌峰,你可知罪?”皇帝怒喝一声,将一份奏折扔到郭凌峰面前,“你推行的改革,弄得国子监乌烟瘴气,学子们无心向学,整日吵闹不休,你还有何话说?”

郭凌峰捡起奏折,仔细阅读,心中了然。这奏折上所列举的“罪状”,无非是抨击新式学堂课程设置过于激进,教学方式过于随意,有损圣人教诲等等。

“皇上,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景的未来,为了培养更多有用之才。”郭凌峰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新式学堂的课程设置,并非全盘否定传统经典,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加入了实用性更强的学科。”

“至于教学方式,臣鼓励学生们自由思考,勇于质疑,这并非不尊重圣人,而是希望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圣人之道。”

郭凌峰的话语掷地有声,但朱熹等人却不以为然,他们纷纷出言反驳,一时间,御书房内争论不休。

这场辩论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最终,在皇帝的调停下,双方达成了初步共识:郭凌峰对改革方案进行部分调整,保留部分传统经典课程,并加强对学生礼仪规范的教育,使其更具包容性,更容易被旧学派所接受。

这场风波过后,学政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亲眼目睹了郭凌峰在朝堂上的据理力争,也感受到了他对教育改革的真诚和决心。他开始转变态度,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改革提供支持。

一日,学政来到国子监,将一份名单递给郭凌峰:“这是我整理的各地优秀教师名录,其中不乏精通新旧学问的大家,你可以从中挑选合适的人才,充实到新式学堂中。”

郭凌峰接过名单,感激地说道:“多谢大人支持,下官一定不负期望,将改革进行到底。”

夜深人静,郭凌峰独自一人在书房中翻阅着名单,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自己的诚意与努力逐渐赢得了旧学派的信任,改革似乎迎来了转机。

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陶夭夭的声音焦急地响起:“凌峰,不好了……”“凌峰,不好了!国子监那边出事了!”陶夭夭语气急促,俏丽的小脸因为奔跑而微微泛红,额头上渗出点点汗珠。

郭凌峰连忙放下手中的名单,起身迎了上去,眉头紧锁,担忧地问道:“怎么了?你慢慢说。”

“是那些天才学生,他们……他们把新来的宫廷教师给打了!”陶夭夭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语气中满是焦急。

郭凌峰心头一紧,他深知这些天才学生自视甚高,难以管教,之前就曾多次与宫廷教师发生冲突,只是没想到这次竟然闹得如此严重。他沉声问道:“伤势如何?可有报官?”

“伤势倒不重,只是皮外伤,但那些学生态度十分嚣张,扬言说宁可退学也不愿接受新式教育,还说……”陶夭夭顿了顿,似乎有些难以启齿。

“还说什么?”郭凌峰追问道。

“还说……说你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只会溜须拍马,根本不懂什么教育,改革更是无稽之谈!”陶夭夭愤愤不平地说道,清澈的眼眸中满是怒火。

郭凌峰脸色一沉,他知道,这件事并非简单的学生闹事,背后恐怕还有人在推波助澜,试图借此打击他,阻挠改革的进行。

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冷静地说道:“我知道了,你先去休息吧,我去去就来。”

郭凌峰没有直接赶往国子监,而是转身去了书房,铺开宣纸,提笔写了起来。他笔走龙蛇,不一会儿便写好了一封书信。他将信封好,交给心腹侍卫,吩咐道:“将这封信务必亲手交给朱熹朱大人。”

做完这一切,郭凌峰这才动身前往国子监。他倒要看看,究竟是谁在背后兴风作浪,阻挠改革!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一次,他不会再退让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