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 > 第247章 星星之火

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 第247章 星星之火

作者:安知小锅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3 15:22:49 来源:小说旗

陶夭夭话还没说完,就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只见一位书院的工匠匆匆跑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郭大人,陶姑娘,好消息,好消息啊!”

“怎么了,老王,瞧把你高兴的。”郭凌峰笑着问道。

老王喘了口气,激动地说道,“郭大人,您让发的榜文,附近几个镇子都传遍了!现在,现在书院门口都挤满了人,都是来报名求学的!”

郭凌峰和陶夭夭对视一眼,欣慰地笑了。

数月前,这里还是一片断壁残垣,而今,朗朗读书声已经从这崭新的文华书院传出。书院的大门敞开着,迎接每一位求知若渴的学生。无论是衣着光鲜的富家子弟,还是衣衫朴素的贫苦学子,只要他们渴望知识,这里都将是他们梦想起航的地方。

为了庆祝书院的落成,也为了让更多人重视教育,陶夭夭精心筹备了一场盛大的开学典礼。

典礼这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文华书院被打扮得焕然一新,彩旗飘扬,热闹非凡。来自四面八方的百姓将书院围得水泄不通,他们都想亲眼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开学典礼正式开始。郭凌峰首先上台致辞,他慷慨激昂地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并宣布文华书院将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为所有孩子提供学习的机会。他的讲话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

随后,陶夭夭也发表了讲话。她声音甜美,娓娓道来,讲述了书院重建过程中的艰辛与感动,并鼓励学生们珍惜机会,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典礼上,学政代表朝廷宣读了嘉奖郭凌峰兴办教育的诏书,并送上了一份厚礼。许多乡绅富商也慷慨解囊,捐赠了书籍、桌椅等教学物资,表达了对书院的支持。

然而,人群中也有一些人面色复杂,他们低声议论着,言语间满是不屑和质疑。这些人大多是旧学派的拥护者,他们固守传统,对郭凌峰这种打破常规的教育方式充满了抵触。

典礼结束后,一位身穿青色长衫,头戴儒巾的老者在一众学子的簇拥下缓缓走来。他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一双眼睛深邃睿智,仿佛能洞察一切。

“这位想必就是鼎鼎大名的朱熹朱老先生吧?”郭凌峰迎上前去,笑着拱手道。

朱熹微微颔首,目光扫过书院,最后落在郭凌峰身上,缓缓开口道:“老夫听闻郭大人在杭州府兴办教育,不拘一格,颇有成效,今日特来一观……”

朱熹的话语不紧不慢,却带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所有人都在等待着这位儒学大家的评判。

“不知朱老先生以为如何?”郭凌峰面色平静,语气中带着几分自信。他知道朱熹此行绝非简单的参观,更像是一场考验。

朱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径直走进了书院的学堂。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生们正在摇头晃脑地背诵着课文,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们所学的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四书五经,而是经过郭凌峰和陶夭夭精心编撰的新教材。

朱熹随意翻阅着桌上的课本,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色。他原本以为郭凌峰标榜的新式教育不过是哗众取宠,却没想到这些教材内容新颖,图文并茂,而且将儒家经典与实用的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有趣,有趣。”朱熹低声喃喃道,随即转身对郭凌峰说道,“老夫今日就在此为学生们上一课,如何?”

郭凌峰自然求之不得,连忙安排学生们安静下来,恭恭敬敬地请朱熹走上讲台。

朱熹也不推辞,他从学生们正在学习的《大学》入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其中的深刻道理。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经文讲解得生动形象,就连那些年幼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

课堂上,朱熹还与学生们积极互动,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独立思考。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那些原本对新式教育抱有怀疑态度的旧学派学者。

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受益匪浅,就连郭凌峰也对朱熹的学识和教学方法佩服不已。他知道,朱熹的到来不仅是对文华书院的肯定,更是对新式教育的认可。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熹留在了文华书院,与郭凌峰等人探讨教育改革的理念和方法。他还亲自参与了教材的编写工作,并为书院的老师们传授教学经验。

在朱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旧学派学者开始接受新式教育,他们加入到文华书院的教学队伍中来,为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书院里的学生们,也在新旧学派的思想碰撞中不断成长。那个曾经桀骜不驯的天才学生,如今谦虚好学,成为了其他学生的榜样;而那个家境贫寒的学子,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丰厚的奖学金,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出身贫苦的孩子们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

文华书院的名声越来越响亮,吸引着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前来求学。看着眼前这欣欣向荣的景象,郭凌峰和陶夭夭相视一笑,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这时,几位风尘仆仆的官员来到了书院门口,他们正是从京城远道而来的宫廷教师,而领头的,正是那位曾对郭凌峰的教学方法提出质疑的老翰林……朱红色的院门缓缓打开,为首的老翰林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几位同样风尘仆仆的宫廷教师。他们此行奉旨前来,一为考察文华书院的教学成果,二为推广新式教育模式。

老翰林环顾四周,书院内朗朗书声不绝于耳,学生们个个精神抖擞,与他印象中死气沉沉的传统学堂截然不同。他微微点头,目光中透出一丝赞许。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宫廷教师们在书院开始了他们的教学展示。他们各有所长,有的精通音律,有的擅长绘画,有的精于算术……这些来自皇宫的教师,不仅拥有深厚的学识功底,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还结合宫廷礼仪,将原本枯燥的知识讲解得生动有趣。

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就连书院里的老师们也从中受益匪浅。老翰林更是对郭凌峰和陶夭夭刮目相看,他发现,这对年轻男女不仅眼光独到,而且还拥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魄力和执行力。

随着宫廷教师们的到来,文华书院的名声更加响亮。周边地区的官员和乡绅纷纷前来观摩学习,他们亲眼目睹了新式教育的成果,也被书院蓬勃向上的氛围所感染。

“郭大人,我们也要建这样的书院!”一位来自邻县的官员激动地说道,“我们也要让孩子们接受新式教育,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是啊,郭大人,请您一定要帮帮我们!”其他官员也纷纷附和道。

面对众人的请求,郭凌峰欣然应允。他深知,教育是百年大计,只有让更多人接受教育,才能真正改变这个时代。

在郭凌峰的帮助下,周边地区纷纷效仿文华书院的模式,开始建设自己的教育普及机构。一座座崭新的书院拔地而起,朗朗书声如同春风般吹遍了整个大地。

几个月后,郭凌峰在一次视察中,看到了一群孩子在新建成的书院里快乐地学习、玩耍。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郭凌峰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他仿佛看到了……...他仿佛看到了一片希望的田野,正孕育着勃勃生机,即将迎来丰收的时刻。

“郭大哥,你看他们读得多认真!”陶夭夭站在他身旁,明眸中闪烁着欣喜的光芒,“你还记得当初那些顽童吗?现在也都能静下心来读书了。”

郭凌峰笑着点头,当初为了推广新式教育,他们可是费了不少心思。那些顽童们从一开始的抵触抗拒,到后来的好奇尝试,再到如今的热爱学习,每一步变化都离不开他和陶夭夭,以及众多先生们的心血付出。

“这一切都值得。”郭凌峰轻叹一声,目光扫过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最终落在了不远处一个瘦弱的身影上。

那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正全神贯注地练习着书法。他握笔的姿势虽然还有些笨拙,但眉宇间却透着一股坚毅的神色,仿佛要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到笔尖。

“那是小石头吧?”陶夭夭也注意到了那个少年,“听说他家里很困难,是书院减免了他的束修,还提供书籍纸笔,才能让他安心读书。”

郭凌峰微微颔首,他对这个少年印象深刻。当初小石头第一次来书院报名时,他身上还带着一股自卑和胆怯。但当他得知可以免费读书时,眼中迸发出的光芒却照亮了整个房间。

“知识改变命运。”郭凌峰喃喃自语,他知道这句话在现代社会已经有些老生常谈,但在这个时代,却拥有着振聋发聩的力量。

“郭大人!”正当郭凌峰感慨万千之时,一位中年官员快步走了过来,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您快去看看吧,京城来人了!”

京城来人?郭凌峰心中一动,难道是……他与陶夭夭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人不约而同地迈步走向书院门口。

此时,书院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人,议论纷纷。

“听说这次来的是宫里的贵人,是专程来视察咱们书院的!”

“真的假的?那咱们书院可真是出名了!”

“可不是嘛,这都是郭大人的功劳啊!”

人群中自动让出一条道路,郭凌峰一眼便看到了一位身穿官服,腰佩玉带的中年男子,正站在人群中央,与书院的先生们寒暄着。

“下官见过李公公。”郭凌峰快步上前,拱手行礼。

来人正是当今圣上的贴身太监李公公,他这次前来,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