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仙侠玄幻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0集

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0集

作者:妙音0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21 21:5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十二页,「念佛十种功德」的第「六、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免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这个「所杀免命」这个「免」字是错字,应把它更正为「所杀怨命」,怨恨的怨,把这个「免」改成怨恨的「怨」。

接下来我们看《讲义》第十二页,「四、明力用」,这是「五重玄义」的四科,说明本经的功德力用。前面的信、愿、持名是讲到净土的因,这一科「力用」是讲到往生不退是讲到净土的果,前面是约因地,这个是约果地。这个「力用」当中,我们分成三科,先看第一科「总标力用」,先标出本经力用的内涵,看《讲义》:

第四明力用。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

本经的「力用」分成两部分:第一「往生」,第二「不退」。这个「往生」是指往生到四种净土,这是约所受用的果报来说。「不退」是成就三不退,圆证三不退,是约着内心的正念来说。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的信、愿、持名,到了极乐世界,基本上有两种功德:

第一个,我们所受用的这种果报,不管是正报、或者依报,都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都是一种安乐的境界。其次,我们受用安乐境界的时候,念念之间有所谓的「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种三不退清净力量的摄持。

所以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基本上是「极乐世界者,好梦者也」,安乐的功德;「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它有一种清净的功德。所以蕅益大师就讲到本经有两种的力用,念阿弥陀佛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往生到四种净土,第二圆证三不退。这是讲到本经的「力用」,标出它的内涵;这以下就各「别」解释它的「力用」,就把「往生」跟「不退」分开来解释。先看「往生」有「四」种「相」貌,看「总标」:

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我们「往生」到净土去,这个净土基本上分成四种国土,每一个国土当中又「各论九品」,又分成九品。以下我们先简「略」的说明他往生「四土」各式各样因地的相貌。前面是讲因,后面是讲果,我们看「别显」:

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

好,我们加以解释。「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这个「执持名号」是通于下面三个,这值得我们注意,这个净土法门的正行是「执持名号」,你所有的六波罗蜜是助行。你今天不忆念弥陀的名号、不忆念弥陀的身相功德,你持戒再精进、布施功德再大、智慧再深,都没有往生的道理,因为它这个是一个他力法门,所以「执持名号」是很重要的正行。这个佛号念到乃至还没有「断见思」烦恼,或者是「散」乱心、或者是禅「定」的心。

像广钦老和尚,他有一次在承天禅寺打佛七,我看他的开示当中,他有一次佛号念了三十六小时,佛号任运的现前,心中一片光明,没有昏沉掉举,那就是得到禅定了。是不是断烦恼,这个我们不知道,起码是有禅定。这种情况在凡圣「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这「三辈九品」我们待会再说。

这个凡圣同居土,它里面的情况是这样的,就是有这个「凡」。这个凡夫指的是,在这个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极乐世界只有人天二道,或者是人、或者是天。《无量寿经》上解释: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天,我们看不见天,天看得见我们;这极乐世界的人跟天,是能够互相见闻觉知的,我看得到你,你也看得到我,它有这种情况。这个凡夫有人、天两道的凡夫。

这个「圣」指的是二乘的有学位,或者初果、初果向、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乃至四果向,这种二乘的有学位叫做「圣」。这一类的人,包括凡夫、圣人都是在凡圣同居土里面安住。就是你的佛号念到乃至还没有断见思烦恼之前,都隶属于这个国土,这是第一种。

「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土。」你能够把佛号念到「事一心不乱」,蕅益大师讲这个事一心不乱,它是「见思任运先落」,把「见思」的烦恼给消灭了,「生」在「方便有余土」。这个「方便有余土」怎么说呢?这个「方便」指的是修习这个空观──我空观、法空观,它是一种方便,以无所得为方便,悟入实相的方便,他修这个方便道,就是我空、法空。

这个「有余」是因为无明未破,所以「有余」,他还以剩余,他虽然破了粗的见思,但是微细的无明烦恼没有破,所以相对大乘来说,他的烦恼还是有所剩余,所以叫做「有余」。这个「方便有余土」所收摄的众生,包括二乘的无学,二乘的阿罗汉、辟支佛,乃至地前菩萨,这个初地以前的菩萨,都是在「方便有余土」安住。

第三「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说我们能够念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什么境界呢?「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就是破无明、证法身,破一分的无明,证一分的法身。这个时候,我们到极乐世界是生在什么土呢?「生」在「实报」庄严土。

这个「实报」就是一种真实的果报。凡夫的果报不真实,说你今生是个人,不真实,因为没几年你死掉以后,你下辈子变成另外一个众生了,这个果报体不能够恒常相续的受用,它会变化,就像我们做梦,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你说你做梦的时候,你梦到你是一个国王,多么的自在,醒过来以后,什么都没有,所以不真实。你说你今生过得很快乐、很有钱、眷属很好;但是你死掉以后,什么都没有,这不真实。

这种初地以上的菩萨,他有所谓的功德报身,无量光明、无量相好的功德报身。这种功德报身得到以后呢,它能够尽未来际的受用,所以叫做「实报」,这个果报是真实的,它不会破坏的。「庄严」,这个「庄严」是简别二乘的偏空,它有无量无边的庄严,当然主要的是正报的庄严、依报的庄严,它有依正二报。这个是指初地乃至十地的菩萨。

「亦分证常寂光土」,这个「常寂光土」跟「实报庄严土」是不一样的。这个「实报庄严土」是一种果报,是一种受用的果报,就是你这个六根能够接触六尘,能够见闻觉知,能够受用的果报。这个「常寂光土」,它不是受用的,它是一种理性,这真如法性,它是一种无相的法性。

这个「常寂光」怎么说呢?「常」指的是法身德,它常住而不变,这第一个。这个「寂」指的是解脱德,它有寂灭的意思,寂灭烦恼,不再受烦恼跟业力系缚,所以叫做解脱德。这个「光」是指般若德,心中的光明能够破除黑暗。这「常寂光」,有常住义是法身德,这个寂灭义是解脱德,光明义是般若德。这是讲到真如的三种功德。这是讲念到「理一心不乱」的情况。

第四个「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我们这个佛号能够念到所有的「无明」完全都消灭了,你到那个地方「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那就等于是成佛的意思了。

智者大师把净土分成四土,蕅益大师也引用这个思想,他就把这个作一个判教。不过我们一般来说,值得我们关心的是凡圣同居土。因为我们一般要念到断烦恼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特别关心的是这个凡圣同居土里面的三辈九品。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四,三辈往生」:

附表四─「三辈往生」

前面的信、愿、持名是因地的修行,这三辈往生是果地的功德。天台宗的修行当中,有「十法成乘」,其中一个讲到「知位次」,就是你修行要知道你所相应的位次,你要知道你的阶位在哪里,才不为生起增上慢。净土的位次主要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无量寿经》的三辈,一个是《观经》的九品。先看《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看第一个上辈往生他的因缘。他的因地有四个:

一、舍家欲作沙门, 二、发菩提心

三、专念彼佛, 四、修诸功德

这个是李炳南老居士他根据《无量寿经》写出《无量寿经讲述提要》,他作了这一个讲表,我们把它引用出来说明。这个上辈往生因地的栽培,有四个内涵:

第一个「舍家欲作沙门」。你要成就上辈的功德,基本上你有无常、苦、无我的一种智慧,来观察世间的五欲,你能够知道世间的五欲是无常的、是苦的、是不能作主的。这个时候你放弃了世间的五欲,出家修行,看这个意思,上辈往生是针对出家人来说的。

第二个「发菩提心」、第三个「专念彼佛」,这两个是一个正行。这个《无量寿经》的宗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一个正行,先讲「发菩提心」。这个「发菩提心」,根据《菩萨地持经》上说,有四种因缘。

我们解释一下。说我们要生起菩提心第一个因缘是见佛神通。我们在读诵大乘经典的时候,看到佛陀有无量无边神通自在的境界,佛陀在《无量寿经》上说:他能够把一个国土截断,把它拋到另外一个国土去,截断一个国土,而拋到另外一个国土去。佛陀有无量无边的神通三昧、有种种的福报受用。你看到:唉呀!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议啊!佛陀为什么有这些功德呢?因为他有无上菩提的原因。所以我们追求无上菩提,这第一个因缘,见佛神通。

第二个是闻法欢喜。你在这个大乘经典当中,听到佛陀开示大乘实相的道理,非常的深妙不可思议,生起了欢喜心。你想:唉呀!无上菩提的力量太大了。佛陀得到无上菩提以后,能够宣说这么殊胜的真理。哦!我一定要成就无上菩提,这是第二个闻法欢喜。

第三个悲众生苦。你观察无量无边的如母有情,在三界当中流转,而每一个生命当中,他都不断的去承受老病死的苦。而这些有情都是我们过去的母亲,所以说去救拔他们离开这个生死,到达安乐的涅槃,是我的责任,悲众生苦。这个时候,我没有其他的选择,为利有情愿成佛,我只有成就无上菩提,才有这种能力、才有这种方便力来救拔他们,这是悲众生苦而发菩提心。

第四个哀圣教衰。我们一个修行人,读了佛法以后,知道这个佛法是世间的光明。但是这个佛法的光明在世间流传的时候,因为众生有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而破坏佛法、破坏这个光明。这个时候,我们不忍圣教衰,发菩提心:唯有成就无上菩提,才能够有种种的方便力,使令这个圣教的光明,普遍的流传。

我们希求无上菩提有四种因缘:前面两个,见佛神通、闻法欢喜,偏重在上求,是看到佛的功德;三、四,悲众生苦、哀圣教衰,偏重在下化,偏重在这个苦恼的境界而发菩提心。

藏传佛教菩提心的修法,偏重在悲众生苦,偏重在这一点。极乐世界,我们看本经,它对众生的苦谈得少,对极乐世界的功德谈得多,我们读本经就知道了。所以本经偏重在「看到佛菩萨的功德,而发菩提心」,偏重在这一点。当然都可以发起菩提心,因缘不同,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为什么会发菩提心呢?元晓大师讲了一个理由,他说:这个修行,因果要相随顺。他说:「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尽,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国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我们解释一下。我们极乐世界的果报,它是一个「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它的国土是「广大无边」的。所以蕅益大师说:生到极乐世界,等于生到十方世界去了,它的国土是「广大无边」的。它的寿命是无量寿,「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

你能够成就这样的果报,假设你因地的时候不是发菩提心,是发出离心:「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这样的一种发心,在时候空上是有限量的。因为你只是缘你自身的苦发菩提心,等到你自身解脱以后,你整个生命就停止活动了,因为你的发心就是这样子的,到了无余涅槃,灰身泯智了,怎么可能会有所谓的「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呢?这跟你的因地不相符合。

所以说,你一定是在因地的时候,就能够发起了「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这种时空无尽的菩提心,他的心量广大无边,从空间上广大无边,从时间上来说是长远无尽。所以元晓大师说:除菩提心,无以致此。除了菩提心以外,不可能有这样的功德。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也讲出这样一个观念说:这个极乐世界「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这个大乘善根界,所以说发菩提心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因为你因果要相随顺。

我们凡夫以有所得的心、名闻利养的心,来修人天的善法,既然是有所得的心,你所得的果报那有一定的限量,或者是一劫、二劫、三劫、十劫的一种福报受用。二乘人他发的是一种出离的心,就使令他的果报趋向于偏空的涅槃。我们今天的果报,它不是人天有限的果报,也不是二乘偏空的涅槃,它是一种能够真实受用的无量无边的国土,以及无量寿的寿命,这种依正庄严。

所以从这个果报来看因地,你一定是要有这样时空无尽的愿力,才能够招感这个时空无边的依正二报的功德。所以元晓大师提出这个观念说:除菩提心,无以致此。说你除了发菩提心以外,别无选择。所以这个三辈往生,都是要发菩提心的。

第三个「专念彼佛」。这个「专念彼佛」怎么说呢?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说:这当中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你发觉你的时间实在太有限了,所以你要「废舍余行,专立念佛。」把其它的法门完全的停下来,「废舍余行」。干什么呢?「专立念佛」。就是善导大师说的「三业专修」,身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口专门称念阿弥陀佛、意专门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身口意三密相应,都跟你的本尊相应。这是一种情况,这个叫做「专念彼佛」,一向专念,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你以「持名为正行,余行为助行」。你以信、愿、持名为你的根本法宝,但是你有时候也持持大悲咒、也拜拜《八十八佛》、也读诵《法华经》,以这个为助行,来帮助你这句佛号的力量,来庄严你这句佛号。因为你有一个正助的差别,这样子,黄老居士说:这也叫做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种观念跟蕅益大师是一样的,蕅祖也是这种思想。

蕅益大师说:这个念佛法门,「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老人家是认为一句佛号统摄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个是没关系的,不一定说念佛就要把其它的法门放下,只是你知道你所有的法门是趋向于同一个目的,是帮助你去归依弥陀、帮助你往生,所有的方向是一致的。虽然你也修其它的行门,因为你方向一致,这样也构成一向专念,这个也叫做一向专念。黄老居士说:「专念彼佛」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专修,一种是圆修,都叫做「专念彼佛」。

第四个「修诸功德」。我们出家以后,把世间的尘劳放下,全心全意的投在修行,能够修行广大的福德智慧资粮,把这功德回向往生。这是上辈的因地。

看他的果报:第一个「佛众现前」,当然这个主要是讲临命终。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清净大海众菩萨通通现前。第二个「住不退转」,往生以后住不退转,成就三种不退:位不念、行不退、念不退。第三个「智慧猛、通自在」,智慧特别猛利,有种种的神通(五种神通),能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蒙十方诸佛的开导,乃至授记等等。这是上辈的因果。再看中辈的,中辈的因地有三个:

一、发菩提心,二、一向专念彼佛,三、多少修善

这个「中辈」,看经典上的意思,他是一个在家居士,他因为特殊的因缘,也不能出家、也不能专心的修习福德智慧资粮。但是他虽然在家,这个处世不忘菩提,还是发起「菩提心」,希求无上菩提,把世间的尘劳看的很淡薄。另一方「一向专念彼佛」,他有一定的定课,能够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对名号能够归依相应。第三个「多少修善」。在家居士一天里面,很多很多的时间,为了经营家庭的生活,把时间、精神、体力都浪费掉了,所以不能像前面的「修诸功德」,但是起码随缘尽分的「多少修善」。

这个「多少修善」,《无量寿经》提出五点:

第一、「奉持斋戒」,能够受持五戒、八戒,乃菩萨戒,受持戒法,这是戒波罗蜜;后面的二、三、四、五是属于施波罗蜜。

第二、「起立塔像」,有人盖佛塔、造佛像,我们多少随喜功德。

第三、「饭食沙门」,供养大众师,用饭菜供养大众师。

第四、「悬缯燃灯」。「悬缯」这个「缯」是一种很精致的布料,我们讲这个绸缎等等。这个精致的布料,主要有两种情况:平面的叫做幡,立体的叫做幢,用这个幡跟幢来供佛。或者燃灯,用种种的油点灯,用光明来供佛。

第五、「散华烧香」。(第五个他漏掉了,我们把它补上去。)在经典上讲到「散华烧香」,用这个「华」,我们用鲜花;或者是烧好的沉香、檀香来供养佛,「散华烧香」。

这五个叫做「多少修善」,看这个意思,主要是面对三宝的境界,在三宝的境界里面去供养,或者持戒,「多少修善」。

这个中辈往生以后的「果」报,第一、「化佛现前」,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前。看经典上,它也提到还有观世音菩萨、势至菩萨现前,不只是阿弥陀佛现前,清净大海众菩萨也现前。第二、「住不退转」,也成就三不退。第「三、功智次上」,功德智慧比前面的稍微次一等。这是「中辈」往生的情况。第三看「下辈」往生。「下辈」往生的「因」地有三个:

一、发菩提心,二、一向专念专忆十念,三、闻法信乐持名

这个「发菩提心」,我们前面说过了,这是往生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一向专念当中,《无量寿经》提出两点,有两个情况:第一个是「一向专忆」,一个是「闻法信乐」。

这个「一向专忆」的「十念」,跟「闻法信乐」的「一念」,古德解释这段经文都说:这都是约临终来说,不是约平时的十念、一念,都是临终的十念、一念。

说「一向专忆」是约一个事修的人来说,「闻法信乐」是约理观来说。说这个事修的人,他平常没有读大乘经典,不能解第一义谛,不明白万法唯是一心的道理。在修行的时候,完全在事相上下功夫,他临命终的时候,必须要具足「十念」。他这个时候认为阿弥陀佛是在十万亿佛土外,我这一念心是有自性的,阿弥陀佛也是有自性的,我们俩个的距离是非常的遥远;但是没有关系,我还是愿意忆念你,我还是愿意到你的国土去。这个时候,他的功夫,就必须要有十念的功夫,因为他事修。

另外一种是听闻大乘佛法,解第一义谛,明白万法唯是一心,他知道一乘道理。知道什么道理呢?说「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既然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说我这一念心,从本性上来观察,跟佛的本性来观察,是不二的。我们的心是如,阿弥陀佛的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从本性上一个同体的角度来说,自然感应道交。这种人,临终只要「一念」,他也能够往生。所以它就开出十念跟一念的差别,古德是这样解释的。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看古德的注解,他说上辈跟中辈的人,平常都还有一点功课、有一点修行的,不管是福德、不管是智慧,这个人平常是一个修行人。这个下辈的人就不一定了,平常也不见得有什么念佛功夫,他这个下辈人多分来说,还是约临终的开示,生起了正忆念,或者是十念、或者是一念,而带业往生的,是偏重在这个方面。

在果报上有两种情况:第一、「梦见彼佛」。他为什么梦见彼佛呢?因为他持名的功夫很浅,他几乎是到临命终的时候,甚至于在临命终的时候,业障现前了,这个时候才提起佛号。他平常念佛的善根,乃至于福德的资粮都非常的浅薄。

所以,「梦见彼佛」这个「梦见」,古德解释说:临命终时佛来迎接,仿佛是梦。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前,但是他的功德薄弱,串习的力量太薄弱了,他看得不是很清楚,就好象是做梦一样。就是说临命终时,佛是来接引,但是你感觉到仿佛是梦,你以为你在做梦,这个明了性不是很清楚,这个叫做「梦见彼佛」。「功智次上」,功德智慧都次于前面的上辈跟中辈的情况。

这个地方我们把它说明一下。《无量寿经》的宗旨,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本经讲到「信、愿、持名」,蕅益大师把它作一个会通。

蕅益大师说:深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为什么呢?因为你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这种心情是随顺于无上菩提的。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厌离娑婆、之所以欣求极乐,不是要受用五欲乐。如果我们要受用五欲乐,我们可以厌离这个人间,欣求天上就好了,直接到天上去也是一个安乐的境界!为什么我们放弃天上的欲乐,而追求极乐世界呢?因为我们是为菩提道而求生净土。

所以蕅益大师说:基本上我们求生净土,它本身就是一种要追求无上菩提的一种希望,所以深信切愿的本质,也就是无上菩提心的意思。

所以蕅益大师就把这两部经的宗旨给融通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跟「深信切愿、执持名号」,这两个宗旨是完全一样的,蕅祖是这个意思。

古德也是有这种看法,他说:这个《无量寿经》是大本的,《阿弥陀经》是小本的,只是广略的不同,内涵是一致的。这个是讲到《无量寿经》关于果地的一个判教情况。关于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问:

答:也是发菩提心。这一点,你看《观经》九品中的下品就很清楚,这个九品的下品下生,这个人一生是造恶业,它讲的比《无量寿经》更清楚,就摆明了他就是一个造恶凡夫,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的开导而发菩提心。

好,这样子违背了《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的一种因地的情况,古德就解释:发菩提心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你始发,你今天才发菩提心;第二个是重发,就说这个人曾几何时,他过去发过菩提心,但是今生忘掉了。一个大乘菩萨,众生无边誓愿度,看到如母有情生生世世在三界流转,就有这个隔阴之迷。这个隔阴之迷遇到恶因缘的时候,他造恶业,但是他过去曾经发的菩提心的善根是没有退失的。

所以古德说:一个临命终的人,在地狱火现前的时候,他能够在短暂的开示之下,就能够改变心意,就能够归依弥陀。他说:这个人肯定是大乘善根人,否则是不可能的事情。天如禅师在《净土或问》里面,他提出这个看法。他说:下辈往生这三种人,他肯定过去世是生生世世是一个大乘善根的人。在流转当中,一时糊涂造了恶业,所以临命终的时候,在这么短暂的开示,就能够改变心意。

比如我们不要说临命终,我们平常头脑清楚的情况,你要起障碍,别人跟你开示几句,你还不见得接受。是不是?那这个临命终的人,在苦恼现前的时候,短暂的开示,他就能够接受了,这个人善根强。而事实上到了下面,你看下品三种往生以后,佛陀都是为他说大乘法,说大乘法而证得大乘的果位。

所以事实上这个天如禅师,在《净土或问》当中提出这个看法是很合理的。他认为这些人已经发了菩提心,过去生发了菩提心,才可能在临命终这么短暂的时间,遇到别人的开示,而信愿净土法门,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探讨菩提心应该分成两个情况:第一个是你今生发生的,就始发,你今生才发的;第二个是重发,你过去已经发了菩提心,今生再发一次,来加强他的力量。所以我们修行不能只看今生,因为生命是不断的流转,恒转如瀑流,生命是一个水流。我们过去有很多很多的因缘,这个水流已经流转了很多了。所以要看到过去的情况来判断的。

问:

答:就是下辈的地方。一向专念。他这个还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差别。看经文的意思,《无量寿经》它上辈跟下辈「发菩提心,专念彼佛」这两个地方,没有特别的发挥。但是在「修诸功德」跟「多少修善」这个地方,它明显讲出它的差别。

它的意思是说:上辈的人功德修的多,不管福德、不管智慧的功德强,所以他往生以后「智慧猛、通自在」。在中辈的时候,因为他是在家居士,这世间人世的尘劳,浪费他太多精神体力,所以他不能修诸功德。怎么办呢?「多少修善」。《无量寿经》在上辈根中辈的差别当中,它偏重在这个地方的差别。对持名的浅深,不明显提出这个看法。

它偏重在福德、智慧的差别。它意思就是说:你往生与否,都是靠发菩提心,专念彼佛;但是你到极乐世界以后,你的功德、你的智慧、你正报庄严的差别,就看你因地的时候,对福德、对智慧的栽培浅深来决定,是这个意思。

问:

答:基本上化佛,只要我们还没念到理一心不乱,没有破无明、证法身,其实我们见到的佛,都是应化身的佛,都是化佛。跟《观经》九品当中的化佛是一致的。不过在后面的九品当中,会讲得更详细,它把三辈开出九品,它讲到这个下品的人,就是化佛现前,没有眷属现前,就是一个佛。甚至于连佛都没有来,观世音菩萨来、或者莲华来而已。它这个九品,就讲得更微细了,差别更多。

问:

答:他一定要有我空的智慧,才能够破坏见思烦恼。是这样子的:我们一路读下来,蕅益大师强调「信、愿、持名」,他不谈我空、法空;但是我们看看六信的内涵,你看信理,你就可以看出来,那个信理的境界:「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我们这一念心能跟佛的心,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那一定是安立在自性空的根本上。如果我们是「自性有」,我们的心跟佛的心怎么能够「重重交摄,不相妨碍」呢?那一定有妨碍的。

所以蕅益大师讲信、愿、持名,其实他这的信的内涵要成就,你没有般若波罗蜜,那个信还不具足的。

所以蕅益大师在《教观纲宗》也讲一句很明确的话:「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呵──)我刚开始读《弥陀要解》也是觉得:唉呀,蕅益大师并没有提到我空、法空,为什么念佛就能够见思任运先落?后来我把这个六信读一读,唉呀,他前面的六信,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在里面。就是他那个佛号在操作的时候,他就跟你讲明白了,你这句佛号要念之前,你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这个六信的信理,就是明白万法唯是一心。所以你这个念佛人本身就是要通达空性,他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问:

答:它是这样子的:它后面会提到,它是四土众生能够互相见闻;但是在判教的时候,就是说圆融也不能碍行布,行布也不能碍圆融。从次第的角度,他也必须说明:你当分的土是什么?你的因地是什么到什么土?但到后来的时候它又提到了:事实上这四土的人,他是横具的,我可以看到初地菩萨,初地菩萨也可以看到我;但是我们娑婆世界是竖的,娑婆世界这个国土是竖的。

比如说这个人是阿罗汉,他在方便有余土,我们看不到他。所以《楞严经》也说:我们到高山上去,看到什么人都没有,那一定很多辟支佛在里面修行,他在方便有余土,他看得到我们,我们看不到他。所以这个娑婆世的土是竖的四土。我们下面要看上面是不可能的,上面可以看到下面。

极乐世界的四土,它是互相可以来往的,所以后面经文就讲到:「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蕅益大师解释什么叫做「诸上善人」呢?就是等觉菩萨,一般的菩萨只能叫做「善人」;诸「上善人」加一个「上」字,表示那是等觉菩萨。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互相的往来,你看这件事情(呵──),这不得了。我们在娑婆世界我们遇到忏公师父觉得不得了,你看到观世音菩萨那是什么境界啊!那还得了啊。

所以它的地方就是在这个地方,因为它四土能够互相见闻。那在讲到当教的时候,站在行布的角度,我们还是必须把四土的因果区别出来,后来再讲到它圆融的情况。

问:

答:是的。因为你不发菩提心……,基本上我们的心有三种发心,修行有三种发心:

第一个是求增上心。我不想到涅槃去,我也不想成就无上菩提,那你干什么修行呢?我希望下辈子做国王,生到天上去,增上。我希望我下辈子的生命,比今生更好,就可以了。这种有所得的心,你招感的时空一定是有限量的,因为你的因地有限量,不可能跟时空无尽的法性相应。所以说,如果你今天为了世间的五欲快乐而念佛,这个时候你一定是投生在三界,因为你的发心跟弥陀的本愿是不相随顺的,因为你心中所想的那个净土,事实上你心中所想的净土是天界,因为那是有限量的,因为你发心如此。

你如果不是发增上心,就是发出离心。发出离心的人,他的心情,他不追求无量的生命,他的心情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反正我离开三界以后,我就大事已办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在受苦,跟我没有关系。所以阿罗汉的因地,以这样的因地为发心的时候,他的加行到达三界以后,他的生命就停下来了,没有三界烦恼的业力,但可也没有依正庄严,因为他这个车子、这个乘,到那个地方已经所作皆办,大事已办了。

你看极乐世界,它不是人天有限量的果报,它是一个时空无尽的果报;它也不是一个偏空涅槃,它很明确的讲到极乐世界有果报体的,有正报、依报庄严,那是一个大乘善根界。所以元晓大师说:

你今天不发菩提心,没有发这种广大无边跟长远无尽的愿力,你不可招感这个广大无边的国土跟长远无尽的寿命,不可能,因果不相符合。这个是很明显,从因缘上来看就是这样。

蕅益大师又把「深信发愿」跟「菩提心」又把它给统一起来。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九品往生,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