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仙侠玄幻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4集

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4集

作者:妙音0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21 21:5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六页。

丁初、声闻众分三: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戊、今初。

这一科是「引众同闻」的第一科,「声闻众」,就是说明同闻的大众,第一先列出声闻众。「声闻众」又分三小科:「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今初」。先看第一科「明类标数」,看经文: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这段经文「与大比丘僧」是「明类」,说明声闻众的种类,他不是沙弥,而是「大比丘」,说明他的种类。这些种类有多少呢?「标数」,「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个叫「明类标数」。看蕅祖的注解。蕅祖的注解,先解释「大比丘僧」,再解释「千二百五十人俱」。先解释「明类」,看「总标」:

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

这是「受」了「具足戒」的「出家人」,简别他们不是沙弥。看「别释」,「别释」当中,先解「释比丘三义」:

别释

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

「比丘」是印度话,因为它含多义,所以不翻。含多少意思呢?「含三」层意思。第一个「乞士」。就是他「一钵资身,无所畜藏,专求出要。」我们从戒律上来看,佛陀他要出家人的修行方式,就是你一个出家人,你不要从事生产事业,这个从事生产事业叫做邪命。那你不从事生产事业,这个生活怎么办呢?「一钵资身」,你向居士来乞求,上乞佛法以资慧命,下乞饮食以资色身。就是用这个托「钵」的方式来维持生命。

这个托钵的原则,「无所畜藏」,就是你每天都要托钵,你不能够说我们今天多托一点,明天偷懒不去了,不可以。你有吃剩的要布施给众生,不能残宿食。今天托多了、居士供养多了,要把它布施出去,明天还要去托钵,「无所畜藏」。靠着托钵生活,你有很多很多的时间干什么呢?

「专求出要」。就是你要把这个精神、体力、时间保存下来,一心一意的修学出世的圣道。这是佛陀在戒律里面对出家众的一个规定,「一钵资身,无所畜藏,专求出要」,这叫做「乞士」。

第二个「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这个出家众专求出要,是怎么修行出要法呢?主要的是「正慧观察」。这个「正慧观察」,主要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用这个不净、苦、无常、无我的四种智慧,来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刚开始出家,只是对三宝一念的信心,我们相信三宝能够救拔我们,我们相信假借三宝的引导使令我们离苦得乐,就是这一念的信心,就来到僧团。出家以后,也是依止这个信心来持戒,乃至于修忏、修福。这个时候,慢慢慢慢也多少有一点闻慧,就如此而已。但是对于内心粗重的烦恼,还是不能调伏。

虽然不能调伏烦恼,但是我们对于业果的信心、对于戒法的信心,来勉强自己去遵从佛陀的戒法,刚开始是这样的情况。就是多少有一点闻慧,知道我们身体是不净的、是苦、是无常、是无我的,依稀仿佛有这么一个概念。但是烦恼活动的时候,还是随顺颠倒的思想,还是起烦恼。但是起烦恼,不敢造业。为什么?因为有这个戒的摄持。就是开始这么一层闻慧。

但是我们慢慢慢慢的「专修出要」,这句话很重要。你刚出家不要去做太大的事业,找一个寂静的地方,一方面听闻佛法,有这个解门;一方面能够修止观,实际的去操作。慢慢慢慢的,你一次一次的听闻法义,一次一次用这种不净、苦、无常、无我这四种光明的智慧,来照你的身心世界,你就能够对身心世界的这个不净、苦、无常、无我的真实相,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这个时候,你过去的那个颠倒,这个常、乐、我、净的颠倒,就能够调伏下来。这个时候就到了思慧的程度了。我们对于身心这种不净、苦、无常、无我,要达到思慧的程度、达到胜解的程度,你就不容易退转了。不会说一点点风吹草动、一点点的恶因缘刺激就还俗,不容易。烦恼多多少少也会活动,但是淡薄了,淡薄了很多。你看到这个不净相、苦相、无常相、无我相的时候,烦恼淡薄了。

所以说「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所以说调伏烦恼主要是要靠智慧,但是要以戒、定作基础,有持戒,有一点止的力量、有一点寂静的力量,在这寂静的心当中,以这个四念处来观察身心世界,慢慢慢慢的调伏烦恼,不堕爱见,是这样的一个情况,这是一个比丘的正命。比丘做什么事呢?就是做这件事情。

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这个魔王的心情,他是不欢喜涅槃的,他贪恋这个世间的五欲乐,他不但自己贪恋,他还不喜欢别人出去,希望全世界所有人,都陪着他享受五欲的快乐,这个魔王的心情是这样子。这个时候有人「发心受」了「戒」以后,经过三番「羯磨」得到戒体,他就是往出世的圣道迈进,魔王非常的害怕、非常的着急,他的眷属又要减少了。所以这个比丘受戒,也有「怖魔」的意思。这个比丘有「乞士、破恶、怖魔」三层的道理,所以就不翻译了,多义不翻。这个是指比丘。

再解释这个「僧」:

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

「僧」也是印度话,但印度话本来是「僧伽」两个字,中国人畏繁要简,就取这个「僧」字。这个「僧」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做「和合众」。这个「和合」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理和」,一个是「事和」,就是这个僧团的和合有两层意思。

先解释「事和」。这个事和有六和合,身、口、意、戒、见、利。但是六和合生起的次第,第一个是见解的和合,所以我们按照这个次第,先解释「见」。换句话说,你一定是「见、戒、利」的和合,才能引生「身、口、意」的和合。

先看第一个「见」。一个僧团的根本和合的条件,就是大家思想要一样。所以古代的丛林,天台宗有天台宗的道场,唯识宗有唯识宗的道场,不能共住的。有些人说:你这个僧团没几个人住,那个僧团也没有几个人住,大家可以住在一起,减少这个处所。讲这句话是外行话(哈──)。

因为思想不一样住在一起,这彼此间会争执的。唯识的思想跟天台宗的思想是不一样的。佛法根本思想是缘起,「一切法因缘生」,破除外道邪因缘论、无因缘论。但是是什么因缘生起呢?唯识宗说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它是剎那剎那生灭、剎那剎那受熏。天台宗认为是真如。这两个怎么能够住在一起呢?(呵──)住在一起,两个思想上就会开始互相争执。所以这个道场第一个是「见」和「同解」。

刚开始修行,是允许有法执的,看这个意思。就是你还没有过河之前,佛陀允许你抓住一个船,可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当然每一个人到达究竟的时候,那是一切法如的境界。但是在整个过程当中,佛陀是允许你选择契合你根机的法门去修行,这个是允许的。所以僧团第一个和合的条件,就是见合同解,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戒」和「同修」,各式各样的戒法、各式各样的制度,大家遵守一个共同的制度,什么时候做早课,什么时候共修,什么时候做晚课,什么时候吃饭,它有一定作息、时间、制度,这个大家的戒法要一样,「戒和同修」。

第三「利」和「同均」,饮食、衣服等四事的供养,大家要一致的。不能说你吃的是这个,他吃的是那样,不可以的,这个会引起争执,这个利养要同均,这第三个。

由于见、戒、利的和合,我们身、口、意就容易和合。所以我们就很容易身和同住,大家身体住在一起,有一定的作息,大家一起上殿、一起下殿,一起上课,「身」和「同住」。因为思想一致,就容易「口」和「无诤」,我讲的话你也同意,你讲的话我也同意,这个话一讲出来,大家都不会争执。「意」和「同悦」,大家的心情,我包容你、你也赞叹我,大家互相包容、互相赞叹,意和合同悦。我看到你欢喜,你看到我也很欢喜。

这样子,大家就有共住的条件,这是这六个条件具足了,这样才是一个和合的僧团,这个叫做「事」相的和合,有六种的条件。

这个事和是通于凡圣,通于凡夫、也通于圣人。但是「理和」则专指圣人。我们看理和是一个什么境界呢?「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无为解脱」,简单的说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每一个人在趋向我空、法空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譬如阿毗达磨的论师,他欢喜修无常,从这个身心的变化,前一剎那的身心,跟下一剎那的身心是不同,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从无我当中悟入空性,阿毗达磨的思想、方法是这样子的。中观学者他悟入空性,他不是从无常下手,不是从事相上的差别,他的智慧高,他观察我们身心世界:「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从这样的一个道理观察,去悟入无生的空性,虽然方便有多门,但是悟入空性是:「一空无二空,一如无二如」,是无差别的。

所以所有的圣人只要透过实修,所证的理性是无差别的。虽然这个方法有很多很多的差别;但是当他们进入这个门以后,有各式各样的门可以进来;但是进了门以后,大家是一家人,同证无为解脱,这理性上是和合的、无差别的。

这个理和是专指圣人,这个事和是通于凡圣。不过有理和,也不表示这个人就有事和,也不一定。你看部派佛教(佛在世一百年叫原始佛教,大家没有什么争执;佛灭度后第一个一百年叫做部派佛教。),这个僧团就开始争执了。为什么争执呢?这个思想不一样,对戒律、对教理的解释不同。

但是部派佛教的部主都是大阿罗汉,所以道宣律师说:「其入观也,人法双亡;及其出也,不无缘习。」就是这些部主阿罗汉,他们到了佛堂里面入观的时候,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的时候,人法双亡,我不可得、法不可得,大家所安住的空性是无诤三昧,我入的空性是如,你也是如,一如无二如。但是从佛堂出来解释名相的时候,大家就有话说了。大阿罗汉那个法执,我们看律藏,那些部主、那些大阿罗汉在解释戒律的时候,每一个的口气都是得理不饶人的,诤得非常厉害。所以理和不一定事和,因为阿罗汉还有法执,只有佛陀才没有法执。

所以理和不一定事和,事和也不一定理和。这是两种和合的情况。不过是这样子的:如果共住的话是偏重在事和。这个叫做「僧」,就是具足这六个和合的条件,就称为「僧」,或者叫做「和合众」。这个是解释「大比丘僧」,这一科是「明类」,说明声闻众的种类,再看「标数」:

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师资共千人,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

与会大众有「千二百五十人」的声闻众,这一千二百五十是怎么来的呢?「三迦叶」的「师资」是一「千人」。佛陀成道以后,先度五比丘,第二个就是三迦叶。这三迦叶是三个兄弟:就是优楼频螺迦叶,他领有五百徒众,他是大哥;老二弟名伽耶迦叶,领有二百五十徒众;老三弟名那提迦叶,也是领二百五十徒众。他们在恒河的上中下游修行,他们是事火婆罗门。佛陀先去度化优楼频螺迦叶,佛陀为他说法,就归依了佛陀。归依以后,他就把这些事火的工具丢到河里去。

河里的工具就流到中游的地方,被这个伽耶迦叶看到了,以为他大哥出了什么事了,怎么把事火的工具丢到河里面去呢?跑上去看,不是出事,是归依了佛陀。佛陀为他说法,他们也就次第的归依了。就度了三迦叶,他们师父、徒弟加起来有一千人,这是第一个僧团的成立。

「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舍利弗尊者跟目犍连尊者,当时也是婆罗门外道,各领一百个人在修行。舍利弗一开始不是先见到佛陀,他是先见到马胜比丘,看到马胜比丘威仪具足,就问他说:你的老师是谁呢?说:我的老师是佛陀。你的老师是教你什么法门呢?说:我的老师告诉我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舍利弗尊者听到这句话,就证得初果。初果以后,他就把这句话告诉目犍连尊者,后来两个人都归依了佛陀,所以这个时候又多了两百人。

第三个是度「耶舍子等五十人」,耶舍就是耶舍长者子,还有他的同参道友,总共五十人。就是「佛成道」以后,最「先度脱」的这些人。这些人可以说是佛陀最早期的弟子,「感佛深恩」,经「常」的「随从」在佛的旁边,「千二百五十人俱」。

看这个意思,佛在世的时候,这个僧团是很大,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僧团。我们台湾好象还没有这么大的僧团,「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一段是「明类、标数」,说明法会声闻众的种类还有数目。

戊二、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这个「表位」是说明这些比丘他的一个阶位,都不是凡夫,都「是大阿罗汉」。这些阿罗汉是怎么阿罗汉法呢?「众所知识」,这是「叹德」,赞叹他们的功德。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阿罗汉亦含三义:一、应供,即乞士果;二、杀贼,即破恶果;三、无生,即怖魔果。

先解释「阿罗汉」。「阿罗汉」是比丘的一个果,比丘是「阿罗汉」的因。「阿罗汉」翻成中文有「三」层意思,第「一」个「应供」,他能够应人天的供养,这个是比丘的「果」,比丘只是「乞士」,比丘还要向众生乞求。「阿罗汉」他是应人天供,所以他是一个「乞士果」。「杀贼」是「破恶」的「果」。比丘还在对治烦恼,「阿罗汉」是把这个烦恼贼给杀死了,把一天到晚夺取我们功德法财的这些烦恼贼给杀了,「阿罗汉」的内心他都是太平的,一片的光明寂静,涅槃寂静乐,不再有贼的活动。「三、无生」,无生是「怖魔」的「果」。

这个「阿罗汉」称为「无生」,就是他不再招感生死,他生死亡以后,不像我们凡夫还有无量无边的生死在等着我们,他前一念灭,后一念入涅槃了。为什么不能说「无死」,而说「无生」呢?因为「阿罗汉」他还要面临最后一次的死亡,他的死亡还有一次,所以说他是「无生」,说他没有这个生了,没有受生的因缘,但是他还要面临一次的死亡,所以只能够说是「无生」。这个是解释「阿罗汉」有「三义」,「应供、杀贼、无生」。下面两段是蕅益大师解释这个「大」字:为什么阿罗汉前面要加一个「大」字呢?这有两层意思:

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今是无疑解脱,故名大。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大也。

《阿含经》讲到阿罗汉,有三种阿罗汉。第一个是「慧解脱」的阿罗汉。众生的善根有各式各样,有些人禅定的善根强,他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先得到禅定,当然有禅定就有神通,但是他还是凡夫,心中还是有烦恼的活动,遇到恶因缘还会造业、还会堕落,这个叫做「心解脱」(内心的心)。他内心当中有大自在,有禅定的人那还得了,他说这个糊纸是黄金,这个糊纸就要变成黄金,他的心有这种堪能性、自在力,这叫「心解脱」。

另外一种叫做「慧解脱」,这个人宿世对智慧的栽培善根强,但是有些人你要他专一安住、相续安住有困难,他修禅定有困难。就是说有些人他会先成就圣道,再成就禅定。这种多分来说都是在未到地定,有的阿毗达磨的论典说是欲界定也可以,不过多分来说都是认为要到未到地定。所以在未到地定的时候修我空观,成就阿罗汉果,但是没有神通,这个阿罗汉没有神通,这个阿罗汉跟平常人一样。你问他过去的事、未来的事,他一概不知;但是他是一个阿罗汉汉,他内心当中已经是应供、杀贼、无生,有三种功德,这个叫做「慧解脱」,就是他还没有得到禅定。

第二个「俱解脱」,这个「俱解脱」是包括了慧解脱、心解脱,他不但是有我空的智慧,而且他还具足了禅定(我们一般讲禅定讲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种阿罗汉就有神通,三明、六通、八解脱,有各式各样的神通。第三是「无疑解脱」,「无疑解脱」就是说:他不但是俱解脱阿罗汉,还通达一切阿毗达磨的文义,若文、若义都通达,心中没有任何的疑惑,这是最高级的阿罗汉。这个地方所指的阿罗汉是「无疑解脱」,所以称之为「大」,这个「「大」就是有殊胜的意思。这个阿罗汉不是慧解脱、也不是俱解脱,是无疑解脱的阿罗汉,是特别殊胜的阿罗汉,所以称为「大」。

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大也。

他们的本地风光「本是法身」菩萨,为了要帮忙佛陀演说佛法,「示」现「声闻」,作常随众,来「证」明「净土」的「不思议法」门,所以称为「大」。也可以这样讲,因为他内心当中是发了大菩提心,也可以说是「大」。这个是「表位」,「皆是大阿罗汉」。再看「叹德」:

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故为众所知识。

这些阿罗汉有各式各样,有些阿罗汉成就阿罗汉以后,他也不度化众生,早上就是去托钵,托完钵以后,脚洗一洗就入定,入定以后就咒愿,咒愿说:下次吃饭的时间再出定。吃饭的时候出定,出定以后拿了钵再去托钵,做众生的福田。他吃饱饭以后,脚洗一洗,再打坐入定,就等涅槃的来临。

但是有一种阿罗汉,他是主动积极的度化众生。是怎么度化法呢?「从佛转轮,广利人天」,随顺佛陀去转法  轮,广利人、广利天,所以是「众所知识」。这个「知」是「闻名」叫知,我听过这个法师的名称叫做「知」,我知道这个法师,「闻名」。这个「识」是「见面」,我亲自跟他见过面、亲自跟他请教过问题,这个「见面」叫「识」。

这个意思是说:这千二百五十人是阿罗汉,他们经常随顺佛陀转法  轮、广利人天,所以在整个印度当中,为这个百官、大臣、婆罗门,乃至诸天,所知、所识,这些人是名称普闻。你只要讲舍利弗、目犍连,大家都知道,在整个印度当中,是众所知、众所识的阿罗汉。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说阿罗汉是小乘学者,但是这个阿罗汉「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故为众所知识。」我们讲「小乘」,是说小乘的学者,他度化众生,仅限于没有入涅槃之前,他能够「从佛转轮、广利人天」;但是他入了涅槃以后,他就全面休息了。

菩萨度化众生不是这样,「众生界尽,众生业尽, 众生烦恼尽,我十大愿王无有穷尽。」这菩萨他不但今生「从佛转轮、广利人天」,他死亡以后,马上又到众生的世界,再得一个果报,再继续的继续的「从佛转轮、广利人天」,他是尽未来际的,没有休息,就差在这个地方。所以阿罗汉他度化众生的时间是有限的,就是这一期的生命,所以我们称他为「小乘」是对的。这是讲到「表位、叹德」,再看第三段「戊三、列上首名」,看经文:

戊三、列上首名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这一科是「戊三、列上首名」。前面的弥陀法会大众有「千二百五十」个大阿罗汉参加;但是人数这么多,结集经典的人当然不可能一一列出来,所以只好列出十六个上座来做一个代表。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德腊俱尊,故名长老。

这个「长老」是贯穿下面所有的阿罗汉,这个「长老」这句话,是包括了舍利弗,乃至阿那楼驮,有十六位的尊者都是长老。为什么能够称为「长老」呢?因为「德腊俱尊」,不管是内心的功德、不管是戒腊,都特别的尊贵。好,我们就简要的解释这些阿罗汉的功德。先看第一个舍利弗尊者:

身子尊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

在佛弟子当中,菩萨众智慧第一的是文殊菩萨,声闻众当中「智慧第一」的是舍利弗「尊者」。这「舍利弗」的智慧,我们也简单的讲一下。舍利弗尊者,在他的〈传记〉上说:他母亲本来的智慧是很平常。但是他母亲开始怀孕舍利弗的时候,这个母亲在怀孕的时候,母子连心,这个小孩在胎的时候,就使令他的母亲变得非常有智慧、非常有辩才,有这种事情。他母亲把他生出来以后,他母亲的智慧又变得很平常。这舍利弗在胎的时候,就有高超的智慧。其次,在他八岁的时候,参加印度一个辩论大赛,八岁的时候,在这大赛当中,「议论无双」,得到整个大赛的第一名,这个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看印度这个国家,古印度的国家跟现在不太一样。古印度的国家文化非常高,这个印度人他们对物质很淡薄,但是不管是佛弟子、非佛弟子,对于智慧的追求,那是主动积极的。一生当中,把全部的精神体力去探讨生命的真相,所以那些外道的智慧是不得了的,就差那么一点而已。所以舍利弗能够在八岁的时候议论无双,这件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乃至于他后来出家以后,在七天之内就证得阿罗汉果,乃至七天之内通达所有佛陀的小乘教义。

这个舍利弗尊者有一件事情值得我们一提:就是佛在世的时候,佛陀有一天在龙宫说法,当时候舍利弗并没有参加这个法会。但是龙王就动了一个念头,龙王当然是主人,请佛陀来说法,他就起心动念说:唉呀!要是舍利弗尊者在场有多好。佛陀当然知道这件事情,就命令目犍连尊者去把舍利弗尊者请过来。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一剎那间就到了舍利弗的寮房,舍利弗在那个地方缝衣服。目犍连尊者就说:佛陀请你到龙宫去听法。舍利弗说:好,你先去,我随后就到。

目犍连尊者就不太高兴,说:佛陀请你去,你怎么说随后就到?现在就应该去啊。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他一只手可以把须弥山抬起来,他就想用强迫的方式,拉着舍利弗的衣角想把他拉过去。舍利弗尊者说:哦,你要显神通,好,我看你神通到什么境界。舍利弗尊者把这个针往地上一插,目犍连尊者不能动他的身体,没办法。好,那你先去好了。就先去了。先去的时候,目犍连尊者到了与会的时候,舍利弗早就到了。佛陀说:目犍连啊,舍利弗尊者入的三昧名称,你都不知道啊,你还敢想把他抓过来。

我们看这个意思,这个智慧是特别重要的,善巧,在整个波罗蜜当中,这个智慧是第一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没有智慧的善巧,这前面的善法在操作,就使令我们事倍功半。所以舍利弗尊者,你看《阿含经》,看他不管在办事情、不管在入三昧,他特别有善巧。佛陀很多的道场,这个盖道场都是请舍利弗去监工,像祇树给孤独园,也是请舍利弗去监工的,因为他有智慧、有善巧。所以我们经常听闻佛法,来增强自己的智慧,是很重要的。因为他智慧第一的缘故,所以安排在第一个,就是声闻众中智慧第一的「长老舍利弗」。

目连尊者神通第一。

这是第二个,「摩诃目犍连」。目犍连尊者在所有的大阿罗汉当中,他的「神通」是「第一」。这个神通是要修来的,就是你在这个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在禅定当中,修行这个神通的法门。每一个人修行的巧妙不同,在操作的时候,神通的变化就各式各样的不同。所有的神通当中,目犍连尊者他在操作神通这方面,他是最为第一。

举一例子,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大富长者,这个大富长者想要到大海中去取宝,带了一个商团要到大海去取宝。古时候也没有什么天气预测,到大海去很危险的,这个去是不是能够回来,谁也不敢讲。他就到神庙的地方发愿说:我如果能够安全的取宝回来,我要办一个无遮大会,供养印度所有的出家修行人。发了这个愿以后去取宝,哦,果然安全把宝取回来。他就要办一个供僧的大会,请佛弟子,还有外道这些沙门。

外道知道这个消息,就开始集会讨论说:佛弟子有很高的智慧,我们平常辩论都辩输他,这次我们吃饭的时候,要超过他们,要早一点到会场去。然后我们要坐在首座,到时候我们吃完饭的时候,我们代表大众为商主咒愿回向。外道就决定要早一点到达那个地方,天还没黑之前就要去那边准备。

这件事情,目犍连尊者天耳遥闻,知道这件事情,他一想:这样是不对的。凡夫坐在首座,佛陀、大阿罗汉坐在下座,这个凡圣颠倒。这怎么办呢?到了第二天晚上,外道要去应供的时候,在应供的地方有一个大河,大家要经过这个大河。目犍连尊者就用神通,使令这个大河波涛汹涌,所有的人、所有的船都不能过去。外道没办法,就在那边等,从晚上在那边想要过去就过不去。直到明相现了以后,佛陀跟这些阿罗汉,威仪具足的次第到达。

这个时候整个大河中间,出现了一道七彩的光明,这光明当中出现一个七宝桥,佛陀跟诸阿罗汉,就慢慢的从这个桥走过去。随着弟子的走过去,这个桥就次第次第的消失掉。等到佛陀跟诸位弟子都入座以后,整个河又恢复了平静,外道才次第的坐船过去。当然佛陀就先入座了,佛陀在首座,阿罗汉次座,最后外道。吃完饭的时候,就由尊贵的佛陀,代表大众为这个商主来咒愿回向。

我们看经典上的意思,很多人使用神通,佛陀是诃斥的。你像那个阿罗汉他要过这个大河用神通,佛陀诃斥他说:阿罗汉坐船过去,不要用飞的过去。但是目犍连他使用神通,佛陀都赞叹。这当中有一个理由,因为目犍连尊者他使用神通,他从来不是为了自己、表现自己,他从来不是,他都是为了护持三宝的缘故。因为这一点,所以他使用神通,佛陀很少诃斥的。这是「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

看第三「摩诃迦叶尊者」:

饮光尊者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

「饮光尊者」为什么叫「饮光尊者」呢?因为「身有金光」。迦叶尊者因为他过去生,曾经用金箔来贴佛像,所以招感生生世世出生的时候,身放光明,遮蔽日月,他的光明有这种境界。他的光明一出现的时候,使令这个日月的光明都被他抢走了,身放光明遮蔽日月。他的功德主要是「传佛心印为初祖」。

这个「传佛心印」我们解释一下。有一天,佛在灵山跟诸位大众在那个地方集会,佛陀升座以后,这时候大梵天王用金色的钵罗花来供养佛陀,等待佛陀的说法。一般佛陀说法都是用语言文字说法,或者显神通来折服大众。但是佛陀在灵山会上这么一坐的时候,他也没有现神通、也没有讲话,就是把这个花举起来,「释尊拈花」。这个时候,大众都不知道佛陀的意思,只有迦叶尊者露出了会心微笑,「释尊拈花,迦叶微笑。」

这个时候佛陀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嘱摩诃迦叶。」我有正法眼藏,大般涅槃的这种清净心,付嘱摩诃迦叶,这个就是所谓的,后来的禅宗就说这个叫「传佛心印,以心印心」。就是我们一般心跟心的沟通,上师跟弟子的沟通,要透过文字;但是最高级的沟通是不必文字,我一念明了的心,直接跟你那个明了的心,就在不思议的时候互相的沟通。「释尊拈花,迦叶微笑」,这是以心印心。这个就是我们整个禅宗的初祖,也是我们整个佛教传承的初祖。

这个初祖我们解释一下。佛在世的时候,事实上「从佛转轮、广利人天」,帮助佛陀弘扬佛法的,主要是目犍连尊者跟舍利弗尊者这两个大尊者,他们两个各领五百个阿罗汉在修行。有些人他欢喜智慧,你显神通我也不一定相信你,他这个人不相信怪力乱神;你讲个道理,我就相信你,就去跟舍利弗尊者学。有些人你讲道理,我们不相信你,你有本事显个神通我们看看。(呵──)有些人欢喜神通,你跟目犍连尊者学。

佛在世的时候,是两大弟子在帮忙佛陀弘法;但是这两个弟子都是先佛灭度,「譬如泰山将崩,大石先坠」,泰山要崩之前,大石头先流下来,这是三世诸佛的常法,大弟子要先佛陀灭度。所以佛陀灭度的时候,整个僧团的两个首座,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都灭度了,所以当时的僧团可以说是一片混乱。迦叶尊者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少在僧团,他欢喜修苦行,不是在山林树下、就是在坟墓旁边修这个头陀行。佛陀一灭度的时候,这个僧团就通知迦叶尊者,请他赶快回来参加佛陀荼毗的典礼。

迦叶尊者在回程的路中,遇到一些恶性比丘说:唉呀,真是好啊。佛在世的时候,对我们种种的要求,告诉我们这件事不能做、那件事不能做。佛陀灭度以后,没有人再管我们了,我们欢喜做什么就做什么。迦叶尊者听到以后,非常的忧心,就觉得有须要把佛陀一生所制定的戒律跟教法,作一个结集,以为后世弟子的轨范。所以迦叶尊者回到僧团以后,把佛陀的后世处理好以后,就打板集众,告诉阿罗汉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佛陀的舍利子由国王、大臣他们去分配就好,我们僧团不要参与这种世俗的事情。这个佛陀的舍利子,由龙王、国王去处理,我们要作经典的结集,这第一点。第二点、他提醒阿罗汉不要急着灭度。因为佛陀灭度以后,很多阿罗汉都灭度了。他打板以后,把阿罗汉找过来说:我们现在暂时不能灭度,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要结集经典。就集合五百阿罗汉,把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戒律,作一个整理,流通后世。所以他对佛法的弘传,贡献非的常大,所以称为初祖。

这佛陀灭度以后,传承佛法的就是迦叶尊者,他是「头陀行第一」。迦叶尊者的一生,我们可以分成两部分。佛陀灭度之前,迦叶尊者偏重在自利,他很少「从佛转轮、广利人天」,很少做这种事情;他就喜欢默默的一个人修行,远离人群,在山林树下长养圣胎。但是佛灭度以后,他的表现就不一样了。他回到僧团当中,主持三藏的结集,可以说是把整个佛陀的法脉继承下来,这就是「传佛心印为初祖」的大「迦叶尊者」。好,我们今天就暂时讲到这个地方,讲到三位尊者。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

答:是佛教的初祖,是的;二祖是阿难尊者。

因为佛陀灭度以后,目犍连尊者跟舍利弗尊者都灭度了,这两位首座比丘都灭度了。

「佛」不能讲「祖」,这个祖师就是要别于佛陀,这个「初祖」这个「祖」,就是他不是佛,但是他能够传承佛陀的法义,这叫祖。所以「佛」跟「祖」是不同的,佛是佛,祖是祖。

问:

答:他不是,他跟三迦叶不同,这个三迦叶,是另外一个。这三迦叶是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一般这个迦叶的名字很多,所以我们为了简别,就加一个摩诃迦叶,他跟前面的三迦叶尊者是完全不同的。

好。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