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仙侠玄幻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9集

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9集

作者:妙音0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21 21:5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七页。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这段经文是「正宗分」的第一科,「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佛陀在介绍极乐世界的情形,佛陀是先介绍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果地庄严,来启发我们的信心。介绍依正二报当中,佛陀是先讲依报「依报妙」,再讲「正报妙」。「依报」当中,先有一个简略的解释,一个「征释」,再一个广泛的解释「广释」。

在解释这个「依报妙」当中,佛陀主要的方式是一个问答,说:「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佛陀招呼舍利弗说:「彼土」,就是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那个十万亿佛土那个国土,是什么样的理由安立做极乐呢?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事实上整个依报的文,后面的不管是简略的回答、不管是广泛的回答,事实上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什么理由安立做极乐?当然这以下有很多理由,从苦乐的理由、从染净的理由、从有情无情同宣妙法弘法因缘的理由,所以这个国土有资格安立做一种极端圆满的世界。他提出的第一个理由是:从苦乐当中来安立这个极乐。这个国土是什么理由安立做极乐呢?佛陀回答:「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这当中,蕅祖的回答,我们前面两个都解释过了,看「别明苦乐」。

「别明苦乐」当中,蕅祖分两段:第一段「正释四土」,然后「点示行妙」。先解释极乐世界的四土,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

蕅益大师在解释「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两句话,他用四土来分别。站在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天人来说,不管是人、不管是天,没有「分段八苦」,没有分段生死的八苦。这一段蕅益大师解释的很略;但在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里面,他有详细的说明。因为这个凡圣同居土对我们的关系很密切,所以我们把莲池大师的文引用出来,作一个介绍。

莲池大师说:第一个「莲华化生,故无生苦」。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莲华化生,我们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一个胎生。这个胎生,你刚开始来到这个人世间,你的果报体不是马上能够在地上活动的,你必须要住在母胎里面,在这个生脏之下、熟脏之上,在那个地方安住,非常不自在。所以说这个是生,你刚开始受生,你的果报体就要去承受十个月的胎狱之苦,像牢狱一样,把你给困住,使令你不得自在,这十个月不能活动。极乐世界「莲华化生」,莲华那么广大的莲华,我们会讲到:有百千由旬这么大的莲华,在里面活动,所以没有生苦,「莲华化生,故无生苦」。

第二个「寒暑不迁,故无老苦」。我们娑婆世界的气候是变化,一下冬天、一下子是冷,寒暑的变化使令我们色身变老,变得丑陋。极乐世界没有寒暑的情形,没有寒暑的变化,所以他色身永远保持一样的庄严,没有这种老的痛苦。

第三个「非分段身,故无病苦」。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果报体,是一个分段生死的业报身;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是一个意生身,或者说是法性生身,有两种情况。这种情况,他这果报体不会生病、不会四大不调。你吃再多的东西,他也不生病;你不吃东西,他也不生病。他的果报体不是我们这种业报身,他没有病苦,「非分段身,故无病苦」。

第四「寿命无量,故无死苦」。死亡的痛苦对我们是最厉害了。生老病的苦,我们一般人能够接受的;但是死亡这件事情,对我们一般凡夫有所得的一个心情来说,这个打击太大了。这怎么说呢?因为我们从懂事以后,在这个人世间主动积极的经营,不管是读书、不管是做事业。好不容易一生当中,创造了一种暂时安乐的境界,有房子、有美好的眷属,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声名、地位。本来是应该好好的安住了,这几十年的辛苦不容易啊,十年寒窗啊。但是遇到死亡的时候,把你今生所有的努力全部破坏了,你必须又去投胎,又重新开始。

所以我们说这个生死疲劳,《八大人觉经》说:「贪欲为苦,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生死疲劳这件事情,从死亡的角度来观察,我们这一生实在是太疲劳了。你今生好不容易盖了一个房子可以安住了,这地震一来破坏了。怎么办呢?重新再盖。重新再盖,好不容易盖好了,应该可以好好的安住下来吧?不行,又破坏了。所以我们在三界流转当中,这个死亡一次一次的打击我们,这件事情太苦恼。所以阿弥陀佛的慈悲,他提供的果报体是寿命无量,这件事情非常重要,使令我们有安全感。所以这个「寿命无量,故无死苦」。

第五「无父母妻子眷属,无爱别离苦」。极乐世界是莲华化生,所以你没有所谓的父母这件事情。极乐世界也没有女人,所以也没有所谓的妻子,每一个人都平等。这世间上的事情,「爱是苦本」,我们既然没有这种亲属的爱着,也就没有所谓的爱别离的痛苦,所以「无父母妻子眷属,故无爱别离苦」。

六「所求如意,无求不得苦」。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它有自在力,思食得食、思衣得衣,所求如意,所以没有求不得的痛苦。

第七「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无怨憎会苦」。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我尊重你、你尊重我,大家都是修行人,所以没有怨憎会的痛苦。

第八「观照空寂,故无五阴炽盛苦」。极乐世界的那一念心,念念的观察空性的真理,这个时候把身心的这种炽盛、这种流动相给消灭了,内心当中一片的寂静安乐。所以观照空寂,它没有五蕴炽盛的痛苦。所以站在凡圣同居土,「无有众苦」是它是没有「分段」的「八苦」。

「但受诸乐」怎么说呢?

第一个「不病不老」。极乐世界的这个身心果报,它没有老病的情形。他从莲华出来以后,他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从现在开始到无量寿都是这样子,他不会有这个生病来干扰你、没有老来干扰你,没有这种事情,所以他这样也是一种快乐的情形。

第二个「自在游行」。我们凡夫的心情,当然不是说一定要常者生厌,一直在一个地方待,再好的地方总是觉得不圆满,所以它就是有这个神足通。我们下一次会讲到,「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极乐世界它的果报体提供你神足通,他的活动范围能够到达十万亿佛的神足通。你能够以这个神足通,遨游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这样子也是一种安乐的境界,「自在游行」的安乐。

第三个「天食天衣」。我们娑婆世界衣食的获得,你要去工作,花八小时,把精神体力投资了以后,才有所谓的衣食现前。极乐世界的衣食是:思食的食、思衣得衣。凡圣同居土他就是有这样的习气,他欢喜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饮食,你一想,它就现前,吃完了就消失掉,他「天食天衣」安乐。

最后「诸善聚会」,人跟人之间都是和平相处,有这样一种安乐的情况。这个是站在凡圣同居土,它「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一种情况。接着我们看方便有余土:

方便体观巧,无沉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

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的空观,是从「体」空「观」悟入的,所以它是「巧」,它没有我们娑婆世界一种沉空滞寂的痛苦。我们看《阿含经》说:这个人在娑婆世界成就阿罗汉以后,他的心情:「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就是说这个阿罗汉他思惟这个苦谛,思惟得很厉害,刺激他成就圣道以后,他的一念心情:少事、少业、少方便。他没事他就愿意入灭尽定,去受用他那种涅槃寂静乐。

当然这当中有寂静的安乐,但是从究竟的角度来说,他还是有苦。什么样的苦呢?「沉空滞寂」,就是他不活动。不活动,相对于大乘的法门来说,他也是苦,一种很沉闷的痛苦。极乐世界没有这种痛苦,极乐世界的阿罗汉,他那个果报体,没有「沉空滞寂」的痛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他能够受用种种的三昧神通这种安乐。

当然这个方便有余土的这个安乐,又更加的巧妙。前面的凡夫世界,这种饮食、睡眠的境界,那是比较粗的一种有为法。这个三昧神通,它这是一种无为的安乐,跟涅槃相应的无为安乐。

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站在「实报」庄严土,它这个「心观」,就是他修一心三观悟入的。极乐世界的这种实报庄严土,没有「隔别不融之苦」。就是我们凡夫这个娑婆世界、难行道这个身心世界,它就是会有一种「隔别」的障碍。说你修空观,有时候对于我们对于假名、假相的分别会有障碍;但是你在事相上分别,这障碍你修行空观,理会障事、事也会障理,就是有这样一种「隔别不融之苦」。但是极乐世界没有这种事情,「但受无碍」,空有无碍的「不思议乐」。这个大乘法乐。

这个大乘法乐,在经典上说:法身菩萨那一念心跟阿罗汉的心是不一样。阿罗汉的心他就是在一种寂静的境界而已,当然勉强是安立做安乐,寂静乐。但是这种乐相对菩萨来说,那是少分的。说这个大乘菩萨那一念心,游于甚深法性三昧,安住在一种甚深的法性三昧,所谓的菩提觉法乐。所以阿罗汉只有涅槃寂静乐,没有菩提觉法乐。

这个菩提觉法乐,我们看一段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说那个迦叶尊者大阿罗汉,三明六通、八解脱的大阿罗汉,在一次的法会当中,大乘紧那罗王菩萨,是法身菩萨示现,他弦乐一动,歌声一唱起来,迦叶尊者受不了,赶快起来手舞足蹈,手也动脚也跳。居士就讥嫌说:你是一个比丘的上首,你怎么这么失威仪呢?迦叶尊者他讲出一个理由说:这个风,你普通的风不可以把大树吹倒;但是这个劫风的时候,这个末劫大风吹的时候,再大的树都拔倒。说大乘紧那罗王菩萨,他那个甚深的大乘法乐,透过声音一散布出来的时候,不是阿罗汉能够控制的,那种大乘法乐。

我自己也有这样一点小小的感觉。我过去在北斋上课,这早上上课有时候讲大乘法义,当然有时候相应、有时候不相应。但是内心当中跟真如的法一相应的时候,一下了课以后,去吃饭,从头到尾不知道这个饭菜是什么味道,内心当中萦绕着刚开始的法喜,一直的相续下去,吃饭、吃菜都不知道在吃什么东西,一点都没有味道。那个游于甚深法性三昧,当然不是这种境界,但是有那么一点相似。就是说这种大乘法乐,它不共于阿罗汉的涅槃寂静乐,它是菩提觉法乐。

你看《法华经》的〈譬喻品〉当中三界火宅,佛陀是大富长者,看到这些小孩子在火宅里面跑过来跑过去,在污秽的地方玩乐。那个大富长者说:你们应该出去火宅外面。出去外面有什么好玩?这个地方多好,有野狗野干,大家跑来跑去。他说:外面有更好玩的,坐那个车乘,大白牛车在这个旷野的虚空当中飞来飞去,大安乐啊。这个「乘」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安住在大乘法义当中去思惟活动,就像一念心坐着这个大白牛车,游于甚深法性三昧,这个时候「但受无碍不思议」之「乐」。这样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那更加微细、更精致了。

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常「寂光」土这当然是佛所居住的,它没有「法身渗漏,真常流注」的痛「苦」。这个不是讲散乱心,这个比散乱心更精致。就说一个外道,他那个寂静的心当中,他也是「法身渗漏,真常流注」。这个「法身渗漏」是指无明的执取,你对于一切的境界、对于身心的我跟一切缘起的法,生起执取的心,这个就是「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从「常寂」光土的角度,他是「受称性圆满」的「究竟乐」,圆证真如佛性。这个是蕅益大师从极乐的四土,来分别所谓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最后蕅益大师把它作一个总结:

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

这四土当中,蕅益大师强调这个凡圣「同居」土,这个众生在因地的时候,因为「持名」的「善根」、跟持名「福德」的力量,这个善根是指信愿,福德是指持名的念力,相「同」于「佛」的缘「故」,他能够「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他不但受用凡圣同居土,他也能够受用方便有余土的游戏神通乐、实报庄严土的无碍不思议解脱乐,乃至于称性的圆满究竟乐,他「圆受诸乐」。

我们对于这个果报的这种苦乐,我们一般可以分成三种情况。第一种众生,他只有痛苦没有安乐,唯苦无乐,这是指三恶道。这三恶道众生的果报体,他一出生到死亡,他身心的相续当中,就是刀山油锅,被丢到刀山油锅,炸死了以后再拿出来,春风吹又生。然后干什么呢?再丢进去。丢进去以后,再痛苦中死掉。死掉以后不是没有事,再把他拿出来,春风一吹又生起来,生起来以后又再丢进去,所以他的生命当中只有痛苦没有安乐,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是人天的果报体,有苦有乐。说这个果报体他有一些五欲的安乐,但是他也夹杂了老病死的痛苦。我讲一譬喻,「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然美味,终成大患」。生为一个人,他有很多的痛苦要承受,你看他一天到晚要劳劳碌碌的工作。工作回来有很多的压力,他本身的色身则有老来干扰、病来干扰、有死亡的威胁。但是他能够支持下去。为什么呢?因为他要追求五欲乐。就是说这个人他很喜欢吃那个美食,虽然他知道这个美食有毒药,但是没关系。因为他不吃美食他就受不了。虽然这个美食有夹杂毒药,但是他还是要吃。所以说这个娑婆世界的这种人天安乐,他是苦乐夹杂的,有苦有乐,这样子不能安立做极乐。

第三种就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它完全没有痛苦来干扰你,这个身心世界完全受用清净微妙的安乐。在这种情况之下,才有资格称为极乐的一种果报体。蕅益大师是这个意思,所以讲「圆净四土、圆受诸乐」。最后一段结劝:结指同居。

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就是说,虽然蕅益大师讲「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他是广泛就四土来分别;不过这个地方经文强调的「极乐」是凡圣「同居」土。为什么呢?因为极乐的同居「上之」,比上「十方」佛土的「同居」土,都要「逊其殊特」,「逊」就是让,就是都比不上它的殊胜,十方的同居土都比不上极乐世界的同居土。因为其他国土的这个果报体,多多少少都夹杂着痛苦,不可能说无有众苦,没有这种事情。比「下又可」以跟娑婆世界比「较」,娑婆世界的果报体跟极乐世界的果报体一比就很明显,就非常明显了。

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古德解释什么叫「优入」呢?就是「往生者多且易也」,往生的人很多,而且很容易,「优入」,很容易进入。进入以后「从容」,这个「从容」是极乐世界很开阔而不狭隘,万修万人去。「优入而从容」。往生以后有什么好处呢?「横超而度越」,横超三界,度越生死。「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这个地方我们作一个总结。佛陀在解释极乐世界的时候,说「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什么理由安立做极乐呢?当然这后面当中讲很多的理由,有说法的因缘、还有种种的功德庄严、种种的神通自在。但是佛陀第一个讲出来的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是什么理由呢?

这是因为,假设我们今天是一个圣人,我们那一念我空、法空的智慧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那是一个无住的境界,「不以一切万法为伴侣」的境界,就是佛陀讲苦乐,对一个圣人来说意义不大。因为这个圣人的心不受一切法,痛苦也不受、安乐也不受,他完全是受用他内心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那种法乐,老病死不能干扰圣人的。但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凡圣同居土的凡夫,因为凡夫的心情是有所得、心有所住,这种境界的苦乐对他的影响太大、影响太大。

我们讲「身安则道隆」,你要一个凡夫众生把圣道成就,这个色身不能痛苦得太厉害。说这个人他如果身体健康,他好好的修学,今生能够成就圣道的。但是他突然间生病了,他没有办法,他不能起来拜佛、不能起来打坐修四念处,这个色身障碍他的心。所以就着凡夫来说,这个苦乐的关系非常重要,是最重要的。就是说「身安则道隆」,你要他把道业做好,你一定要先提供他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果报体,这是一个基础。

说你今天这个车子要载很多的东西,从东边载到西边,从此岸到彼岸,但是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先提供我们一个坚固的车子,那这个车乘就可以载很多的东西。如果这个车子用没两天坏掉了,怎么载东西呢?他没有办法负担那么多的修行。所以「佛说苦乐,意在于此」,就是说对一个心有所得的凡夫众生来说,佛陀先强调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样子能够使令我们对极乐世界生起欣求的心。后面再说极乐世界它有种种的功德庄严,那才有意思。

因为我们所关心的是正报,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果报体?所以在这个地方刚开始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就把我们的心给安定下来了。哦,原来那个地方的极乐是这样子安立的。你在那个地方得一个果报体,没有老病死来干扰你、没有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身心当中有种种大功德的境界。你知道这个果报体以后,你内心当中对极乐世界生起归依的心,所以说「佛说苦乐意在于此」,他的那一层意思就在这个地方,希望我们能够欣求极乐,是有这一层道理。

再看第二,约所受用的解释。前面是约能受用的众生,这以下是约着所受用的国土,看经文:

己二、约所受用释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这一段,蕅益大师把它判作住处庄严,所居住的环境。我们第一个所关心的,就是说我们到那个地方,我们得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果报体呢?其次,我们会关心那个果报体是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他的居住环境是什么环境呢?所以佛陀就讲出这个住处的庄严。「又舍利弗」,佛陀又招呼了一声舍利弗说:「极乐国土」它居住的环境是什么情况呢?「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这个地方是讲它外表的形状;其次,「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它的体质,它的本质是什么做的。

先看它外表的形状,先看「七重行树」。这个「行树」就是一行一行的宝树,就是高有八千由旬的宝树,有的地方说最高有十六亿由旬,极乐世界的宝树。这宝数当中的上面有「七重罗网」,就是这个树的上面有宝珠所成的罗网,这个珠子跟珠子把它串起来,在宝树当中围绕成一个罗网。在这个罗网的正中央有宫殿,就安住在这个罗网的正中央,这就是我们居住的环境。

这个宫殿,极乐世界的居住环境有两个:一个是地上的宫殿,一个是树上的宫殿。由着个人的喜好,有些人欢喜住在树上,视野比较开阔;有些人欢喜住在地上,他有惧高症,他欢喜住在地上。这个地方是讲到「罗网」,它是在八千由旬这么高的树上的一个宫殿。「七重栏楯」,这个「栏楯」就是栏杆,这是地上的一种庄严。

我们把观念融通一下,就是说这个宝树上面是罗网,这个七重栏楯怎么说呢?这个七重就是七层。先是一层的行树一排,然后再加上一重的栏杆把它围起来;然后再一重的行树,然后再一层栏杆;然后再一重的行树,再一层栏杆;如是的展转到七重,它是这样子的。就是以栏杆来做界线,这是你的房子,这是我的房子,你的房子的地址是在第三个栏杆的第几棵树上面,他的是在第几个栏杆。就是说,它是一重的宝树再一层的栏杆,再一重的宝树再一层的栏杆,如是到第七重。

这个宝树观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这个是在观依报庄严的时候很重要的。佛陀的八相成道,有四个很重要的因缘:出生的时候、成道的时候、转法  轮时候、入涅槃的时候,出生、成道、转法  轮、入涅槃都是在树下。所以这个居住环境没有树,这件事情就严重了,没办法庇荫。所以佛陀要特别把这个树的情形讲出来,因为这个树跟我们居住的环境太重要了。所以「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是在解释住处庄严的形状。

这种「栏楯、罗网、行树」是什么结构所成的呢?这以下解释:「皆是四宝,周匝围绕。」就是由金、银、琉璃、玻璃这四种宝,有金、银、琉璃、玻璃这四种宝周匝围绕,这个「匝」就是环绕一圈,从这个地方把它绕一圈到原点,构成圆圈,环绕一圈叫「匝」。「周匝」就是有很多很多圈,周遍的,很多很多圈把整个都布满了,由四宝把它给圆满了。所以「是故彼国名为极乐」,这是安立做极乐的第二个理由,就是它住处的环境特别的庄严。这是一个消文,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总释胜境。

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

前面是约着经文的内涵来解释,以下蕅益大师从这个经文当中看到它的秘密义,借事显理。说这是表示什么道理呢?蕅益大师说:这当中有它一个深刻的道理。「七重表七科道品」。极乐国土当然不可能栏楯、罗网、行树只有七重,佛陀取出七重来作一个范围,这当中也表示了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是跟「七科道品」相应。这七科道品就是三十七科道品。

这四谛法这个「道」,通达的意思。就是我们那一念心跟道品相应的时候,能够通往涅槃的道路,使令我们通往涅槃。这当中也表示了极乐世界的这种庄严,它有引导我们趋向于涅槃的功能德用,有这一层意思。换句话说,它提供的不但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安乐,同时候能够引生我们一种清净的正念。所以说这「七重」表示「七科道品」,有这一层意思。

「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它的每一个结构,都是四宝,表示大般涅槃的四德,常、乐、我、净。第一个它是安乐的,我们住在这个房子一定是安「乐」,不会有痛苦的感受;第二个这种安乐是「常」的,是恒常相续的,你不用害怕随时会被破坏;第三个「我」,它有自在力,你希望你这个宫殿是什么样的颜色、放出什么样的光芒,它就随心自在,这个「我」就是自在义;这个「净」,就是它这种环境,会生起你清净心,不会生起烦恼,这个是大般涅槃的境界。「四宝」就表示这四种功德。

「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这个数量不是很少,而是很多很多的「佛菩萨」在这个地方一起共住。这个地方,蕅益大师作两个总结:「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极乐世界的住处庄严都是「四宝」,这表示你内心的功德甚深,就是你内心当中能够圆证三不退。你在极乐世界当中,你不断的听闻法义,你内心能够生起正念,这是第一个,就是它的体质是宝,就是你内在的本性有三不退的功德。

其次「周匝绕」,就是这个宝不是一个,这个宝是一层一层的围绕,乃至于把它遍满。表示这个宝不是一个,有这样正念的功德不是你一个人而已,其他的人都是这样,「他贤圣遍」,「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这是极乐世界能够成就佛道一个真正的因跟缘。这个「因」指的是「自功德深」,「缘」是「他贤圣遍」。

「他贤圣遍」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修行啊,我们凡夫的心要不起烦恼,除了你自己调伏以外,这个人跟人之间的相处也是有关系。你看佛陀在经典上讲一个鳄鱼跟猴子的譬喻:森林河边的树上,一只猴子住在树上摘水果吃。河边住着一只鳄鱼,游过来游过去,游累了就在树下乘凉。它们俩做了朋友,两个经常的聊天,彼此互相的了解,这鳄鱼跟猴子做了好朋友。

有这么一天,鳄鱼它回去的时候,看到鳄鱼太太心情很不好。你最近心情不太好?是的。怎么回事呢?我最近生病了。这怎么办呢?这母鳄鱼说:我的病一定要吃猴子的心脏,才可以把我的病治好。怎么去拿猴子的心脏呢?这母鳄鱼说:你不是有一个猴子的朋友吗,我们可以把它的心脏拿过来吃。这个鳄鱼说:不可以,牠是我的好朋友。这母鳄鱼说:那你不拿心脏给我吃,我就死掉了,你考虑一下好了。这个鳄鱼它内心当中真妄交攻,一个是面对它的太太,一个是它的朋友,最后它做出了决定。

它就游到了猴子的那棵树下,跟猴子打招呼说:唉呀!你今天这么早!是啊,今天工作做完了,就过来跟你聊聊天。鳄鱼就问猴子说:你在这个地方生活怎么样呢?猴子说:不是很好,但是还过得去,水果多多少少都还可以吃得到。鳄鱼说:在这个岸的另外一边,唉呀,有很多的水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这样子吗?是的。猴子说:但我也不会游泳,游不过去啊。我可以帮助你,你站在我的背上,我带你过去。猴子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帮我这样的忙。那猴子就跳到鳄鱼的背上,就要游过去了。

但是这个鳄鱼游的时候,它就往下里沉,沉到最后,这猴子就说:唉呀!你不能再下沉了,这个水都淹到我的嘴巴了,你再下沉的话,我就淹死了。鳄鱼说:是的,我就是要淹死你。为什么你要淹死我呢?它说:我太太生病了,要吃你的心脏,就只好对不起你了。猴子说:唉呀!你要吃我的心脏,为什么不早说?我的心脏挂在树上没有带下来。鳄鱼说:那怎么办呢?赶快带我回去,我把心脏拿给你。鳄鱼就把它带回去了。带回去以后,这个猴子一到树上就跳上去。鳄鱼说:诶,你为什么不把心脏拿下来呢?猴子说:你这个人真坏,见利忘义。

当然佛陀讲这个故事,是在形容我们凡夫的世界。说我们凡夫的世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当有不正常的因缘出现的时候,就是你的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这个之间就会有问题,人跟人之间就会互相伤害。就是你的利益跟我的利益有冲突了,我不能活下去了,或者我所爱的东西要失掉了、失坏的时候,他就要发动烦恼来伤害别人。

《小止观》上说:修行人不可以跟不修行的人住在一起。因为你刚开始修习戒定慧的止观力薄弱,你跟他住在一起,他经常会打你闲岔,他经常障碍你。所以就一个初学者来说,「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是很重要的。所以佛陀在讲「皆是四宝周匝围绕」,佛陀讲「四宝」就好,为什么会强调「周匝围绕」呢?就是说跟你一样是宝的人很多,你内心当中有常、乐、我、净的宝,他也是常、乐、我、净,他也是常、乐、我、净,这个时候,人与人之间就很好相处了、很好相处,彼此互相随顺。

说这个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有钱,我看你晚上睡不着觉!因为大家都看着你。如果大家都有钱,那没事。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抉择一个国土,除了你自身的功德以外,其他的眷属那些人的环境也很重要。就是其他那些人是怎么回事呢?哦,「他贤圣遍」,你内心当中有正念,别人也有正念,这样子的环境就好修行了,大家是随顺了,所以这是成就佛道的正因缘。所以佛陀必须强调「皆是四宝,周匝围绕」,这四宝是遍满的。

好,休息十分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