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仙侠玄幻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6集

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6集

作者:妙音0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21 21:5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看〈补充讲表〉第三页,第三页是讲到「欣厌二门」。这一段我们分成两科:第一科「总说以愿导行方名正行」。这一段我们引用憨山大师的开示,我们把这一段开示分成三段来解释,先看第一段总标生死根源。

念佛求生净土,是要了生死大事,

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

第一个,是要我们先明白,我们念佛的一个真正目的。说我们平常「念佛求生净土」,当然我们忆念弥陀的名号,这个弥陀的功德可以使令我们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所以佛法也不排除现世的安乐。我们念佛、打佛七,能使令我们身体健康等种种福报;但是我们不能把这个现世的安乐,当作念佛真正的目的。如果这样子的话,就像是拿摩尼宝珠换糖果吃一样。因为现世的安乐是无常的、诸行无常的,一下子就破坏掉了,就像糖果吃完了就没有一样。因此我们念佛的目的,除了现世的安乐以外,其实真正的目的是要「了」断无始的「生死」轮回这件「大事」情。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是追求安乐,这个安乐也包括现世暂时的安乐,但是他所强调的还是在来生永恒的安乐、无量生命的安乐。我们每一次的生死轮回,在三界里面,每一个果报,都累积了无量无边的老病死的痛苦,所以要离开痛苦得到安乐,最彻底的办法,就是要了断生死,否则追求安乐就变成是一句空谈。所以说,我们应该要明白我们念佛的真正目的,「是要了生死大事」。

「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假设我们不知道生死的根源,我们怎么去了断生死?就像《楞严经》上说:我们在修楞严止观的时候,你要知道你这个军队,要对治这个贼,贼在哪里你要知道,否则你这个军队要跟谁打仗也不知道!念佛它是一种能对治的力量,到底这佛号是要对治谁?它的根源在哪里?这个我们应该要清楚,否则「毕竟向何处了?」就没有一个方向,修行就没有一个方向。第二段就正式讲出生死根株:

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

我们在生死流转当中,有两个主要的因缘:第一个是业力的因缘,第二个是爱取的因缘。若从唯识学的十二因缘观察,说我们会有生老病死,第一个有过去的无明,这个我执,主要是执着有一个我,我们认为色受想行识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这个「我」的观念一动,无明缘行,就是一个有漏的业力,可能是善业、也可能是恶业,总之是有漏。这个业力就会去创造一个阿赖耶识的名色、六入、触、受,可能是一个天上的名色,可能是地狱的名色,一个六道的种子,一个业种子,这都是属于业力,有漏的业力。当然这个有漏的业力,都被阿赖耶识摄持住了。我们这一念微细的阿赖耶识,摄持无量无边的业种,包括人天的业种、包括三恶道的业种,所以讲「业不重不生娑婆」。

基本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很多的善业、恶业的种子,被我们的心所摄持住。但是单单是业种,是不能得果报的,还必须有爱取,所以讲这个触受,叫爱、取、有。这个「有」就像是一个种子经过水的滋润以后,能生出芽,有这个得果报的力量,叫做「有」。所以「有」能够引生「生」。这个「有」怎么出现呢?必须是爱取的滋润。你必须对这个果报体有「爱取」的烦恼,去滋润你过去的业种,这个业种才能够变成有、变成生,乃至于老死、忧悲苦恼。

所以我们从唯识十二因缘的观察,我们在三界得果报,除了是过去的业力以外,在临终的时候,必须对三界有爱取烦恼的滋润,由过去的业力及现前的爱取,然后在三界投胎,这个生命就是这样出现的。所以这个地方憨山大师作总结:

是知爱乃生死根株,自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

这个地方憨山大师他不讲业力是生死的根株,而是讲「爱」,这当中有一个重要理由。因为,站在净土的角度,它讲「带业往生」,它还不强调你「业尽情空」。说你有无量无边的业力没关系,你不要去触动它,临命终的时候你保持一种正念,「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你在临终的时候不要去动三界的爱取,不要去触动过去的有漏业力,它不能得果报的。

临终的时候,「强者先牵」,临终的时候,你以强大的念力「随念往生」,随着你强大的信、愿、持名的念力,然后使你无量无边的业力都不活动,然后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说,站在净土的角度,这个「爱取」又特别的值得我们对治。因为如果说是「消业往生」,那不知道要消到什么时候!那这个净土法门就不能说是三根普被、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了。

所以基本上我们过去所造的业力,「往者已矣」;我们现在重新改过、忏悔以后,我们要对治我们心中的爱烦恼,就是不要去滋润这个业力。所以我们这个三界的生死,生生世世舍身受身,都是由一次一次「爱欲」的烦恼来滋润才「流转」的。就像飞蛾扑火,你自己去扑火的,不是别人推你进去的。我们三界流转,不是上帝推我们来流转的,是我们自己的爱取烦恼,一次一次的受生。

这一段是把生死的根源找出来,表示着我们在念佛当中,我们知道对治什么样的烦恼。这个佛号一个的对治方向,是要去对治心中的爱取烦恼,先把这个方向标出来,否则你这个佛号没有方向。好,再看第二段:

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

这个很重要,我们想要远离三界,就必须对治「爱根」的烦恼,把它消灭。但是:

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见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不爱,则无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计。

但是这个爱的烦恼,这无始劫来的串习,因为它每一次的受生,都是由它的活动,所以它不断的造作,它势力也特别大。我们「日用现前」的时候,「在家」里面,平常看到「儿女子孙」、看到眷属,这个子孙很可爱,这个情执──眷属的情执;或者是你各式各样的事业「财产」很丰富。我们对这种事情,就有一种「爱」的心念,这种世缘所引生的「念」头,都是「生死活计」,都是生死的业力。

一般来说,福报大的人,这个生死的业力会更大,这句话是印光大师说的,这当中是有道理的。因为你福报越大,你的眷属越圆满、家庭事业越大,你很容易动爱烦恼。既然你很容易动爱烦恼,表示你在三界的力量就很强。反倒是有一点逆境的人、有一点障碍的人啊,他比较容易厌离娑婆,所以这个地方是有差别的。所以说:

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

假设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这个佛号的力量并没有面对爱烦恼来对治,这个时候,我们一方面在念佛,增长「念」佛的力量,心中有一种念力;但是一方面,爱烦恼也念念在增「长」:两个方向都在增长,正忆念在增长,染污的烦恼也在增长。所以说:

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这声佛,果能敌得这爱么?果能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一般念佛的人,要不看经论,就会以为这个念佛就是一个数目,我今天念五千声、一万声,好,功课做完了。这个内心,只是把佛号当做一种功课。这当中不断的熏习,心中对佛号有一种强大的念力,这也是事实,不断的熏习它有力量。但是,并没有从这个佛号当中生起一种观行──观照的智慧,这种厌离娑婆的愿力没有栽培起来。因为没有厌离娑婆,所以这个时候,虽然我们不断的念佛,这个爱烦恼也不断的增长。世间的事情,你不对治,它也就增长,这个地方就会有问题,临终时要保持正念就有问题。

上次我们也讲过上海有一个林居士,他是做生意的。他把他的家产,晚年的时候拿出一大部分的钱,盖了一个颐园(颐和园的颐园),请了很多人来念佛。他临命终的时候,因为他布施这个念佛堂,大家很感恩他,很多的信徒来帮他助念。哦,这佛号一现前的时候,那佛号的功德的确不可思议,「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个相貌看起来是安详自在。

但是后来他太太一来的时候(他太太没有学佛),一来就吵啊、哭啊,说:你离开了以后,我应该怎么办呢?哭啊、闹啊。这个时候,临命终的人,这个精神(他跟他太太感情很好),一动情执以后,整个脸从安详当中,转成一种不安、恐惧,最后死掉了。死掉以后托梦给他儿子说:他生在香港一只小狗。他把这个小狗的相貌讲出来,是白色的小狗,头上有一块黑黑的。他儿子就寻着这个地址,就找到香港的家里面,果然这个地方生出了七只小狗。他就如是如是的讲,就把那只小狗找出来,带回来,到寺庙去放生。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林居士他平常布施念佛堂、他也经常参加念佛,但是他并没有把这个佛号的操作,转成心中的一种止跟观的力量。我们一般都是把佛号做完了就好,不知道这个佛号在操作当中,应该要把这整个佛号的运转,要在内心当中要生起一种对治的正忆念,止跟观的对治力。这止跟观的对治呢,这个箭头要面对爱取的烦恼,针对爱取烦恼来对治,这个工作我们平常没有注意,所以临终的时候就容易出状况。所以说「回光」返照这「声佛」号,就「敌」不过这个「爱」、也「断」不了这个「爱」,当然也就不能了「生死」。

看最后一段的总结。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憨山大师他解释说:

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

因为我们无始劫来在三界里面得果报,那无量无边的次数,就像宗喀巴大师说到:每一个众生,上至上面的小鸟,下至地上爬的蚂蚁,乃至海洋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看得出来我们的受生有多少次。这一次一次「爱」取的串习,这个力量很强大的。那我们「念佛」,多分来说今生「才发心」,非常的「生疏」,念佛的时候又夹杂着妄想,所以这个力量很薄弱。所以说,如果我们单单只是想要用止的力量,来对治爱取,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说:

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毕竟主张不得。

我平常就是没有注意到这个贼的活动,就放纵这个爱烦恼,看到境界还是随顺过去的习气。这个时候我们不能用佛号来对治这个爱烦恼,「临命终」的时候「爱」烦恼「现前」,我们就作不了「主」。所以说:

故劝念佛人,第一要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时也。

这个地方关键,是在「生死根上念念斩断」,就是我们这个信、愿、持名,这个三资粮,在修行的方向上,念念之间要对治三界的爱取烦恼,在这个「生死根上,念念斩断」。所以蕅益大师他很强调说:没有平时的正念,绝无临终的正念。说我们平常就不能调伏自己的爱取烦恼,那临终的时候,当然是作不了主,所以这平常的栽培就很重要的。

好,这一段是说明「以愿导行方名正行」,就是在念佛的操作当中,这个「观」是很重要的,由这个观行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由这个观行的支持,这个时候佛号的力量就能够对治爱取。那怎么修观呢?我们看第二段,〈补充讲表〉第六页:

二、正明修观发愿是名切愿

我们这个愿力要能够真实、很切实的生起,那它必须要有观行的。观行当中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是「厌离娑婆」,第二个是「欣求极乐」。就是说,我们未来的受生,主要有两个方向,就是我们只要今生没有达到涅槃,我们一定有来生。一定有来生,我们这当中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我们在三界里面继续得果报,可能我善业强到人天得果报、恶业强到三恶道得果报,这是第一个,你在娑婆世界继续的受身,这是你一个选择;其次,你选择到极乐世界得果报。这当中有一些差别,我们必须要去观察一下,有什么差别。当我们选择在娑婆世界得果报,这当中有三种障碍:第一个「烦恼障」,第二个「业障」,第三个「报障」。

我们这个三界的身心世界,是一个有漏的果报,是有漏的烦恼跟业力所和合成的果报体,若身、若心都是杂染。换句话说,我们这个身心世界去受用这种果报体的时候,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就容易有「烦恼」的活动,不是贪就是瞋。随顺我们心情的,我们就有贪欲烦恼的活动;不随顺我们心情的,就是瞋心的活动:不是爱就是恨,我们凡夫的心情就是这样。

换句话说,虽然人天也的确有一些可乐的果报,比如说眷属的美满、财富,乃至于尊贵的地位,这个地方是一个安乐的受用,也合乎我们追求安乐的目的吧。但是呢,这个安乐是这样子的:我们讲有这个身安乐、心安乐。身安乐是很粗的一个安乐,主要还是内心的安乐。但是内心要安乐的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在寂静的状态。

在佛法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心中有烦恼(烦躁恼动的状态),我们不能受用安乐,因为烦躁恼动会破坏你的安乐。当我们心情是烦躁恼动的时候,我们不能够安乐的,一个躁动的状态不可能安乐的,所以烦恼会破坏我们心中的安乐。所以虽然你受用很好的东西,但是你还是不快乐,「弟子心不安」,因为内心有烦恼的活动,这是一个问题。「烦恼障」碍我们安乐的现前。

第二个「业障」。有些人他过去有重大的罪业,杀、盗、淫、妄的罪业,或者是谤法的罪业,那他心中也容易不安。就是我也没有起烦恼,我就坐在那个地方,但是我总觉得心中有恐惧不安,这就是有罪业。有罪业也容易障碍你的安乐。我们不知道哪一生曾经造过罪业(这个罪业的本质是扰动的,这个善业的本质是寂静的),我们这一念心累积了罪业,也使令我们心不安,而这种不安的状态也障碍我们的安乐。虽然我们福报现前,但是我们总是觉得不安,睡觉也不安、吃饭也不安,罪业障碍我们安乐。

第三个是「报障」,我们这个果报体有老病死的问题。你的「病痛」现前了,你在受用五欲的时候也不快乐,因为你的身体有病毒,使令你这个六根暗钝。这个「老」现前的时候,也障碍你安乐,因为年纪大了身体衰弱了。身体衰弱的时候,你去受用五欲的时候,也使令你不快乐。虽然你有这个福报,有这个五欲的境界现前,但是这个「老」这个法出现的时候,障碍你的安乐。「死亡」出现的时候,把你所有的安乐全部破坏,你的财富、眷属、地位,死亡一出现的时候,这整个全部都消灭掉。老、病、死障碍我们的安乐。

所以说,我们选择在娑婆世界得果报,那就具足三种的障碍:烦恼障碍你,你的罪业障碍你,你的老病死障碍你,使令你不安乐,使令你不安。

在经典上,佛陀对这个三界的果报讲出一个评论,他说:这三界的果报也不是完全都没有快乐的境界,但是痛苦的成分多。怎么说呢?「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说这个三界的果报体,我们偶尔也有一些善业出现,这个刀上的蜂蜜也真的是很甜,但是可惜的是:第一个它的数量不多,这刀锋上的蜂蜜能够沾多少呢?最可怕的是它后面有一把刀,当我们的舌头去接触这个蜂蜜的时候,在我们受用甜美蜂蜜的同时,也被这个刀深深的割伤了。你爱的越深,这个刀子就伤的你越深。

所以说,世间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子,它有少数的快乐,它就隐藏很多很多的痛苦。你去爱这个快乐的境界,你就必须为这个快乐付出很多很多的痛苦,这娑婆世界就是这样的一个境界。

假设我们今生选择在「极乐」世界得果报,那又是一个什么境界呢?极乐世界有三种功德:第一个「法身德」。这个极乐世界的果报,我们以后讲到净土庄严的时候,蕅益大师会强调:它不是一个业报身,它不是我们自己有漏业力,所成就的一种正报的身心、依报国土,不是。它是弥陀的法身功德,创造了这样一个身心的果报,而让我们来受用,所以那个身心世界是无量寿。我们凡夫的业力,不可能招感无量寿,我们凡夫有漏业力的果报,寿命最多能够一劫,不可能无量寿。

所以说,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它不是业报身,是一个法身,「大功德法之所庄严,是名法身。」他的果报体,他的身相特别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身相不会老、不会病、不会死,老病死不能干扰你,不能破坏你的身相。你的内心当中有五种神通,这个神通力可以供养他方十万亿佛,遨游十方世界,亲近十方诸佛、听闻佛法。所以这也是一个殊胜的功德,他的果报体是法身。

第二个「般若德」。极乐世界当中,虽然有烦恼的种子,但是没有烦恼的活动。因为极乐世界,它的依正庄严,会使令我们念佛、念法、念僧。弥陀的净土,它有一种圣道的力量在里面,使令我们接触、受用的时候,诶,他不起烦恼。不像我们三界的果报体,我们接触的时候会引生烦恼。这个极乐世界的美好饮食、美好宫殿,它有一种圣道的摄持。我们这一念心一接触这个宫殿、尝这个美食的时候,诶,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它不容易生烦恼活动,这是般若德。

我们刚出家,也不知道什么叫烦恼活动;但是你要出家一段时间,我们不断的去调伏自己内心的烦恼,你会觉得烦恼会慢慢慢慢的淡薄,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身心有一种很轻松的感觉。这个时候你会明白:原来有烦恼,这个是很粗重的,就像一个人拿了很重的担子一样,这个烦恼是粗重的,你对「粗重」这两个字,会有一点体会。所以忏公师父说:「这个出家是享清福,在家是享洪福。」你出家的越久,你会越肯定这句话,的确是这样。你烦恼淡薄以后,你整个一天会很轻松,就算喝一杯白开水都觉得很轻松。回想过去,那种粗重性,会厌恶、会厌恶的。所以在极乐世界,它没有烦恼的活动,有般若的功德。

第三个「解脱德」,它没有障道的罪业因缘的系缚。这样子讲,我们可以作一笼总的比较。比如说,我们讲凡夫这个无明大梦,只要没有了生死,都是在大梦当中。但是这个梦有差别,因为这个娑婆世界是「恶梦者也」。娑婆世界的流转、无量无边的痛苦,就像一场恶梦,尤其是这个三恶道。这个娑婆世界最大的问题在这个三恶道,它有三恶道的果报。有畜生道这种系缚打杀的果报,在畜生道里面整天都被打、被杀,恐惧不安;有饿鬼道的饥渴果报;有地狱的刀山油锅的果报:是一场恶梦。

第二个是「添梦者也」。在三界流转当中,我们愈流转愈糊涂了。你看这只狗,有的狗它的眼神特别的明利、灵性特别高,肯定这只狗它是第一次做狗,它刚刚做狗没有多久;如果它狗做久了以后,你看它两个眼神都呆滞了,那个痴心所就越来越明显。所以这个三界的果报体的确会障碍我们。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是我们不断的得这种有漏的果报体,这时间久了以后,你这个佛性的力量就薄弱,烦恼的势力就强。

所以经典上说:从畜生道来的人,特别愚痴。因为什么?你这个果报体,它就是让你愚痴。这个一方面,你在这个三恶道里面,你这一段时间就停止了听闻佛法的这种因缘,听闻佛法就断掉了,所以也容易让你愚痴。所以这个三界当中,除了它的「恶梦」以外,它还「添梦」,它一次一次的流转,使令你愈流转愈糊涂、善根愈来愈薄了、烦恼愈来愈重了。

但是我们到极乐世界有两种好处:第一个,极乐世界「好梦者也」。极乐世界的果报体,「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阿弥陀佛所安排的,就是你在那个地方得到那个果报体,不管是正报的身心、依报的环境,它不会让你有痛苦的感觉出现。所以,「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释迦牟尼佛说:舍利弗,你知道这个国土它凭什么理由安立做极乐吗?凭什么?释迦牟尼佛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受,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这个佛菩萨的净土,它每一个名号的安立,都有真实的功德才能安立的。不像我们凡夫的世界,你这个名字可以自己取(呵──),你叫长寿,你不一定长寿。极乐世界它「极乐」的安立呢?它「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好梦者也」。

第二个「醒梦者也」,这个是重点。我们在这个极乐世界当中,能够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栽培善根,容易成就圣道。这个是我们平常要把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作一个比较。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相信佛法以后,我们第一个观念:相信这个生命相续、业果相续。基本上我们相信有来生,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比如说没有来生,这个生命只有今生,那我们在断恶、修善、归依三宝,就没有意义了。但是我们相信有来生的时候,我们就必须为来生作一个抉择。到底「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我在三界里面流转,到底我来生要去哪里?这件事情你应该要想一想。

就像蕅益大师说的:有些人他对来生他不作安排的。蕅益大师说:这是不对的。蕅益大师说:你晚上要睡觉的时候,这六七个小时的安眠,你就知道要把枕头放好、把床垫铺好、盖上棉被,你这样子一个晚上的安眠,就知道要稍微的准备一下;怎么你对无量生命,来生这件事情,你就不准备?这是不合道理的。我们不准备,世间上的事情不会自然出现的。我们不准备、不安排一下来生去哪里,那肯定是随业流转。

所以我们来生有两个方向的去处:第一个我们继续在娑婆世界流转,第二个我们选择极乐世界,这两个方向,你应该加以抉择比较,把这两个的好坏比较出来。内心当中能够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的愿力出现。这个时候,再念佛,这个时候佛号才能变成往生的资粮,是这样子的。好,我们回归到《讲义》。

前面是一种事相的比较,把娑婆世界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跟极乐世界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作一个比较,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一种力量。这以下蕅益大师把它会归到理性,会归到我们的一心。

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国土往道上会,它不是心外的一个国土。「娑婆」世界是怎么有的呢?是由内心的烦恼跟业力所招感的「秽」土。既然是「自心」的「秽」土,「理应厌离」。「极乐」世界它也不是心外有极乐世界,是内心的信、愿、持名的功德所显现的「净」土,而「自心」的「净」土「理应欣求」。基本上,我们内心的状态,我们对于厌恶杂染、欣求清净,这个是很合理的,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断恶、修善,这个是很合理的。远离杂染、追求净土、清净,这个是合理的。所以说,就算用理观会归到一心,我们也应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第二段再说明「取舍」的「事理」,看「正文」:

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

我们这个「厌」离「秽」土,必「须」要彻底的厌离,乃至到这个污秽的境界完全消失,这个时我们才可以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舍」。「欣」求净土,一定要这个清净的功德完全成就,才可以说是「方无可取」,才有资格这样子讲。这以下「引证」,引「《妙宗》」,就是智者大师的《观经妙宗疏》:

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

智者大师说:「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就是说我们从事相上的「取舍」,从事相上的取净土、厌离秽土,要到彻底了以后,跟我们佛性说的清净心「不取不舍」,这是同一条路,是随顺的。

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

我们刚开始下手,如果「不从事」相上来「取舍」,一开始你就观察我们这一念心本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以这样的理来碍事,「执理废事」,你说:我们这一念心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净跟秽,在娑婆世界就跟净土一样的。那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因为你今天忽略了去找一个随顺于修行圣道的因缘啊,对这个事相的取舍忽略了,你这个理性也不容易圆满、也不容易开显。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今天要渡过这个河,这个生死大海,你刚开始要依止船的。你一定要有所依止,等到船载你到彼岸以后,你说我不需要船,那是可以的,你可以这样子讲。因为你到了彼岸就不需要船,「取舍若极」吗,「与不取舍,亦非异辙」。但是你刚开始下手的时候,你就不依止船,你没有本事游过这个生死大海,没有本事的。

过去佛学院一个老和尚,他是禅宗的大德,上达下理老和尚,他有一次到一个佛学院去上课(呵──),有一个学生就说:老和尚,你们禅宗都不持戒的。老和尚说:你怎么知道?他说:六祖大师说的啊,心平何劳持戒。老和尚说:你心平了没有?他说:我还没有心平。老和尚说:你敢快去持戒。(呵──)是啊,心平何劳持戒。

换句话说,我们刚开始要依止戒相来调伏自己的身口罪业,但是当我们内心当中达到「平」了,已经没有烦恼活动的时候,那这个戒相就不需要了。但是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我们不从事相取舍,「但尚不取不舍」,「执理废事」,你否定了事修的差别、事修的取舍,你的真如理性也不容易圆融、也不容易开显。这怎么办呢?

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当我们明白「全事即理」,就是说我们整个事相的这种对治、差别、取舍,其实都是在随顺我们的佛性。因为我们往生净土,正是对佛性的开显有帮助的、相随顺的。所以说,我们「取」净土是随顺于「理」性,「舍」娑婆也是随顺「理」性,「一取、一舍」都是合乎我们的清净「法界」。所以在讲完这个「信」以后呢,就必须要发「明愿」的重要性。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看经典上:我们在成就圣道,这当中,亲近十方诸佛、听闻佛法是非常重要的。我看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一个凡夫菩萨,不应该投生在一个没有佛的地方,不应该。他举个例子来说:你一个凡夫菩萨离开了佛陀,你单的独行菩萨道,这叫凡夫的世界。龙树菩萨说:这个凡夫的世界不是爱就是恨。他说:你受得了吗?凡夫受得了吗?他举一个例子说:像一头小象。这小象到敌人的阵中,这个毒箭伤害你、刀子杀你,一下子就把这只象给杀死了。这凡夫的爱恨来干扰你,你这个菩萨,迟早变成败坏菩萨,退转了。要到无生法忍的、大菩萨,就这个六牙白象,到敌人的阵营当中,这个毒箭不能伤害它,这可以了。

所以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这个法身菩萨,他可以离开十方诸佛,单独的到凡夫的世界,在这个苦恼众生的世界当中、烦恼的世界当中,建立佛法、广度众生,他有这个资格。他内心当中有无生法忍圣道的摄持,可以。凡夫菩萨是不可以的,他不能避免爱恨毒箭的伤害,他没有办法,他受不了。

窥基大师在唯识学的注解上,他也提出一个观念,他也知道我们人的果报体,寿命太短了,修学佛法,这个死亡是障道的因缘。你如果二十岁生起善根修学佛法,到八十岁死掉,这六十年当中,你能够成就什么圣道呢?死掉以后,有隔阴之迷,下次再重来,就像水永远煮不开一样,煮一煮关掉、煮一煮关掉,在这个生死当中不断的进进退退。所以窥基大师他提出一个看法说:我们可先成就禅定,专修禅定,升到色界四禅。色界四禅当中有一劫的寿命,而且这个禅定有堪能性,以禅定的力量亲近十方诸佛。他的看法是这样的,以色界的果报体来亲近十方诸佛、修学圣道。

这个色界果报体也不容易有老病的干扰。不过问题是要有禅定,这不容易。而且你寿命一劫,我看它比不上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寿命是无量寿!而极乐世界的果报体,看这个经典上说:他那个神通不可思议,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不要说是色界四禅的天人,一个大阿罗汉,他有无漏圣道的禅定力量,一个大阿罗汉,不是一个小阿罗汉,像舍利弗、目犍连那种大阿罗汉,一个大阿罗汉的神通力只能到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他的神通力从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飞到另外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只此而已,只能够亲近一个佛,他不能供养十万亿佛,不可以,他没有这种力量。所以说我们凡夫,的确,选择一个随顺于圣道的果报体,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你今天要到台北去,你一定要选择一辆好车子。你骑着脚踏车,要骑到什么时候才能到台北呢?你那个老病死,搞没多久,好不不容易在人世间遇到佛法,触动善根,修学佛法,没多久死掉了。死掉以后到三恶道去,流转一段时间又出来,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又生起善根,没多久又死掉了。这什么时候才能成就圣道呢?所以说,我们应该要冷静的思惟一下:「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我们应该依止什么样的果报体来修学佛法,能够早日成就佛?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你应该在寂静的心当中,趁你身体健康、心情没有烦恼干扰的时候,赶快在心中观察娑婆跟极乐的差别,内心当中生起一个坚定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力,这个地方要栽培起来。你应该要如此的比较,是这个意思。所以蕅益大师说「故次信而明愿也」,除了信以外,这个愿也是非常重要的。好,大家有没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一下。

问:

答:这个四弘誓愿,它是一个通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愿包括了上求、下化,这是所有大乘佛法的一个菩提愿。但是基本上,这一个广大的菩萨道,我们要去实践这个愿,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你在秽土实践你的成佛之道,你在三界里面得这种卑贱的果报、老病死的果报体,去实践你四弘誓愿,这是你一个选择的方向。第二个,你觉得这样子有太多的障碍,你选择到极乐世界得一个无量寿命的、没有老病死的、有神通力的果报体,来实践你的四弘誓愿,来实践你众生无边誓愿度的,乃至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这个四弘誓愿是一个总相。那你有两个选择,当然这个是人各有志,有些人愿意在娑婆世界流转,这也是个人的选择。

但是蕅益大师的意思说:你应该想一想、应该想一想。站在一个凡位菩萨,是不是应该这样子做?这件事情应该要想一想。当然,无生法忍的菩萨那种大忍的境界,他到哪里都一样。如果是一个凡位菩萨,我们是不是应该先到净土去呢?就像小孩子不应该离开母亲一样,那个小孩子离开母亲,他掉到水沟里面死掉了,怎么死都不知道。所以说,我们这个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一个总相。你可以选择在秽土实践,也可以选择在净土实践。

一般是这样子的,龙树菩萨说,菩萨有两种:这个悲增上的菩萨,特别喜欢在娑婆世界流转。他虽然没有成就圣道,但是他看到众生很可怜,说:好了好了好了,我陪你流转。反正你在三界当中,你也没有信心往生净土,你也没有能力成就涅槃,好歹我陪你。这众生说:唉呀,你陪着我,那真好。这悲增上的菩萨,他就是愿意陪着众生在三界中流转,因为悲心太重,这是一种。

智增上的菩萨,他不是这样的看法,他觉得说:是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但是,我们要度化众生要有方便力,不是陪不陪的问题,要对众生有帮助,「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要有无量无边的神通、三昧、陀罗尼。所以这个智增上的菩萨他如是观察:我应该要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我暂时到净土去,成就那个果报体,再回入娑婆度有情。这是智增上的菩萨愿意到净土去,到佛的净土去。龙树菩萨说有这两种差别,这悲增上、智增上的菩萨,他有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选择,是这样子的。

问:

答:这也不是每一个人都一样,你要看他的情况。禅宗他有时候开悟以后,就像有人问蕅益大师说:这开悟以后是什么境界呢?蕅益大师说:你真正明白你这一念心本自清净,开悟以后你会炽然修福,他就是有事修了。因为你知道你这一念心「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的当下,你一定知道「循业发现」,你动一个念头,那就无量的缘起,这时候你会炽然修福。

所以说,当我们有一个人认为:这个清净心是离开缘起,单独有一个清净心,这个清净心跟缘起是两个东西,那你这就是执理废事了,你这个理就有问题,这个理性是离开缘起事相,另外一个清净心。所以智者大师说:即空、即假、即中,它即空的清净当下,它也是即假。因为我们的念头不是停止在清净心,它不断的动,它虽然无自性,但是它不断的活动;不断的活动,它就不断的缘起。所以真正明白清净心的人,知道无自性,「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他知道清净,他当下一定知道业力不可思议,它受熏。这样子对理性的明白才真实,才是中道的理性。

所以我们往生净土,事实上是随顺菩提道的。因我们一个凡位菩萨,应该要赶快成就圣道。我们看这个经典,佛陀的意思跟历代大德(龙树菩萨、智者大师、窥基大师)的开示,所有的佛陀跟祖师,他不同意凡夫来行菩萨道,不同意,看这个意思很明显的。虽然我们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佛陀跟祖师的意思:凡夫应该偏重在上求佛道,偏重在这个地方。要到无生法忍以后,不退转了,这个时候,才能够一方面上求、一方下化;到佛陀,那完全是下化,佛陀不作自利的工作了。所以这也是一个道次第的问题,这不是一个意气用事的问题,这是一个道次第的问题。

问:

答:这个观就是我们〈附表〉刚刚讲的,你可以把娑婆世界的一种障碍性,把它观出来,这烦恼障、业障、报障,当然每一个人的体会不同。比如说有些人病痛多,这个病痛多的人他对这个报障特别有感觉,这个娑婆世界的果报体真的是不好,用没几天又生病了,生病了你不去看医生,它也不会自己好,出去看医生又浪费时间。有些人烦恼特别重,他总是觉得心中的火烧得特别厉害,他对烦恼的感觉特别强烈,他也不敢流转下去:我这个烦恼重,万一下辈子做国王,那不得了,福报大,「君王一怒,血流千里」,那还得了。就是说你对烦恼障、业障、报障可以观察,你可以单单一个观察,或者三个观察。

总之,要让你真正对娑婆世界生起厌恶的心,我不再流转了,我不在这边得果报了。我所有的善业要回向到净土去,在净土得果报。

那你把极乐世界的功德,再把它观出来,极乐世界的功德不难观,因为在经文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一层一层的介绍极乐世界。你到极乐世界,你的正报身心是什么境界?依报的国土是什么境界?你很容易欣求极乐。问题是我们厌离娑婆,一般不容易,不容易去注意这件事情。

这两个是同时的,所以蕅益大师讲这个愿是二门,二门要具足的,厌离娑婆跟欣求极乐这两个门是缺一不可的。你单单欣求极乐,你不厌离娑婆,你对娑婆世界的爱烦恼它是一个熟境界,它就会有问题。

问:

答:他是以不生灭心来起观,不生灭心它不是一种不造作,它是有造作性的。他在观的时候也是很理性的观,他站在不生灭心里面来观察,事实上世间真的是这么多缘起,他也是一种很寂静的状态来观,他不是很感性、很冲动的方式,他也是安住在一种不生灭心。但是他也如实的观察,世间的相貌有这么多的差别,净土有这么多的差别。所以说,我们讲「依体起用」,你不是安住在这个体不动,依体要起用,起用的时候,那就要观差别了。「用还照体」,虽然差别,但是他还是安住在不生灭心。

问:

答:它是随顺于佛法的一种理性抉择,它不会伤害你不生灭心,它是随顺佛法理性的抉择,是看到生命的如实相,这是一种如实相。

好,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