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仙侠玄幻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8集

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8集

作者:妙音0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21 21:57:0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页: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这一段,蕅益大师以「方便、了义、圆顿」这三种功德,来赞叹「持名」的殊胜。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三」,把它作一个补充说明。

附表三

「持名一法─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关于这一点,我们总共分成三段,来解释这一个内涵:第一个,看善导大师的一个「问答释疑」,先看问:

问: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当中,他自己设立了一个问答说:为什么「不令作观」?因为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当中,他强调的是「执持名号」,所以他自己就作了一个问答说:为什么在念佛当中,我们跟弥陀的感应道交有观想、观像、持名,为什么老人家不强调观想、观像,而是直「直遣专称名号」,要人家直接了当的「专称」,就是一心一意的称念弥陀的「名号」,这是什么道理呢?以下我们看大师的回答:

答曰:乃由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也。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他的回答,我们分成三段来解释,看第八页的脉络分析。第一段当中,他说「众生障重」,到了末法时代的众生,他的身心世界,烦恼障、业障、报障特别的粗重。在这种身心粗重的情况之下,「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在这种粗重的身心当中,你的所观境,观想、观像的所观境太过于微细、太过于复杂;那你能念的心,如此的粗重,所以你一观的时候,你的心就会飘动、不定,那修观就难以成就了。

「心粗」这句话,在唯识学倒是讲得很清楚。唯识学上说这个「心粗」,就是说这个心没有堪能性、没有堪能性。什么叫做「堪能性」呢?简单的说,就是这个内心当中的功能差了。比如说一只狗,它的堪能性比一只蚂蚁的堪能性强,狗的力量比蚂蚁大;一只牛的堪能性又超越了一只狗,因为牛能拉更重的东西。我们这一念心,亦复如是。有禅定的人这一念心,他这一念禅定的寂静心当中,他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法门,他那个堪能性强;我们凡夫的心,堪能性弱,你要他想太多的时候,它就会躁动,因为你超过他的负荷。

比如说一个小孩子,他只能够拿十公斤的东西,你要他拿一百公斤,就超过了他的负荷。我们这一念心也是这样,我们内心当中的心啊,末法时代的心啊,躁动不安。躁动不安,你要他去观想这么微细复杂的境界,就超过了他的负荷。所以你一观这个境界的时候,一超过负荷以后,就失控了,「识扬神飞」,你心就开始飘动不安;所以说这个修「观」就很「难成就」,很难成就,很难成就三昧。这里是讲出这个问题。

那怎么办呢?「是以大圣悲悯,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圣」佛陀的慈「悲」,他知道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有这个问题,这个烦恼障、业障、报障的干扰太厉害了,所以「直劝专称名字」,在本经当中,他直接的告诉我们:「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以这样的因缘,来招感临终的时候,「是人终时,心不颠倒」,「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然后往生净土。

这当中有两个主要理由,「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第一个「称名易故」,就是说这个念佛法门,它容易达到专注,有这个专注力。这个专注力,基本上,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这一念心一个根本的方向,就是你要能够善取所缘境的相貌,你这一念心一定要取到所缘的相貌。比如说你修这个弥陀本尊相应,你一定要取到本尊的相状;或者取到他的名号;或者观想他的功德,取到他的功德,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总之,你这一念心要能够善取所缘境的相貌。

这当中,这个耳根是最方便了,用这个耳朵来听声音。印光大师说:「不但摄心,最能养神。」我们也可以试试看,比如说你在佛堂当中,你用眼睛去观像,眼睛打开去取这个佛像,把这个佛像取下来以后,眼睛闭起来,在心中把佛像表现出来。表现不出来,眼睛再打开。七开八开,你就会觉得眼睛很累、很耗神。我们这个眼根,眼根不是很好用,眼根你用了一两个小时,你眼睛就开始累了。眼睛一累,你不休息,它就会出状况,这个娑婆世界的果报体就是这样。

佛陀在《楞严经》当中,赞叹六根门头当中,虽然六根都能够回光反照、都能悟入法性,但是在娑婆世界的果报当中,耳根特别殊胜,它耐用、养神。你看蕅益大师的〈传记〉,蕅益大师二十五开悟,二十四岁出家。你看《灵峰宗论》的发愿文,他老人家修行不得了,他是拼了命干的。他念往生咒一天,月念几百万遍;大悲咒也是一样;拜佛也是一样。他开悟以后,那炽然的修行(到了中年三四十岁的时候),他刚开始出家的时候,他那个时候不念阿弥陀佛的:「旭出家时,宗乘自负,藐视教典。妄谓持名,曲为中下。」他认为说:我是一个禅宗开悟的人,我是修一佛乘的,怎么能够跟你阿公阿婆一样去念佛呢?

到了有那么一天,生了一场大病,病得非常厉害。看蕅益大师的〈传记〉说,那是个很特殊的病,它发动起来的时候,蕅益大师讲:「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卧,但含泪念佛而已。」你看看是这种境界。这大修行人他三界的果报要结束,最后一生的时候,无量无边的最后要算总帐的时候,所有的罪障都现前。这个时候,「七天七夜不能坐、不能卧,但含泪念佛而已。」我看到这句话很感动,蕅益大师他修行的时候,那种刚骨啊,会把这个病折磨到让他含泪念佛,那这是非常严重了。

那一次以后,他就开始死心踏地,归依弥陀,万牛莫挽。后面讲到「跋」的地方,蕅益大师会讲了出来。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当你的身体健康、气血旺盛、心情愉快,也没有人触恼你,身心都是在最好的状态,你说你要观想、观像,也是可以。但是你要考虑一个问题,真正的关键是你的法宝,是不是临命终能够现前,这是个问题。在临命终的时候,那个诸根败坏的时候,你内心扰动不安的时候,你要把你的本尊、把你所观的佛像现出来,看有没有办法呢?这就是一个问题。

所以我们年轻人,小时候出家,也没什么罪障,身体也健康、气血也旺盛、烦恼也淡薄,你对「称名易故」,会没有什么感觉(呵──),没什么感觉。但是你要是生了一场大病以后,那个色身的折磨苦恼、头昏脑胀的时候,你会知道这个「称名易故」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啊。你这个时候能够找到一个归依处,你会觉得:唉呀!这个「至简易、至稳当」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实用。所以这个地方,佛陀慈悲知道我们临命终有这种问题,所以第一个「称名易故」。

第二个「相续即生」。称名易故当然容易专注、容易取得所缘境的相貌;但是临命终的时候,你还非得把所缘境保持一段时间,不是只是一剎那而已,相续力。这个善导大师讲出一个临终的标准说:什么叫做一心不乱?这两个条件:

第一个成就无间念,第二个无后念。

就是说你这个佛号现前的时候,念念都跟弥陀相应,这中间没有妄想插  进来,这叫做无间,无间念。第二个无后念,无后念就是说:你前一念在娑婆世界消失,下一剎那就在弥陀莲华化生。那你这一个念头消失以后,就再也不起三界的念头了,就是佛号以后呢,就是直接到往生了,无后念,后来没有起颠倒的念头。就是「成就无间念、无后念,谓之一心不乱」,善导大师是这个意思。

在这种情况之下,成就无间念、无后念,那个佛号最容易相续了。观想、观像,我们也可能会一时相应,但是这个佛像要在心中,能够每一剎那、每一剎那的在心中显现,这件事情就不容易了。但是佛号容易相续。所以这个地方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

所以善导大师他提出两个主要理由,就是第一个「称名易故」,第二个「相续即生」。所以「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这个地方是关键,关键在这个地方。这个念佛法门「念念相续,毕命为期」。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念佛法门当然是有正行跟助行的差别,你一方面执持名号,你也可以兼修大悲咒、兼念观世音菩萨,都可以。但是,你一定要有一个正、助的分别。你不能说:我这个心中有无量无边的法宝,现出来的时候,每一个法宝都是同等地位,那你这种情况就是杂修了。就像蕅益大师说:「今日张三﹐明日李四。」今天念佛号念了几天,没什么感应,就换大悲咒;大悲咒没什么感应,就念地藏王菩萨。三心二意,一事无成。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你念阿弥陀佛,也可能你念得不多,这个还不是重点;但是这个佛号在心中现前的时候,你内心的感觉是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就是「这个是我真正归依的本尊」,你内心当中有这样的心情。当然我们也不妨修修护法,本尊、上师、护法。我们可以持大悲咒来破障,兼念观世音菩萨来灭罪,都可以;但是你内心当中对佛号,那是不能改题目,不能换来换去的。你念阿弥陀佛,念一念没有感应,诶,我换换观世音菩萨!你内心当中飘来飘去,那这个不能构成往生的。

我前段时间读台中莲社的《念佛感应见闻录》,它里面讲到一件事说:台中有一个居士叫李清源(木子李,清净的清,根源的源),刚开始他是不学佛的,他同修经常参加念佛共修,他同修是很精进的,回来后经常劝他说:你要多念阿弥陀佛,这消灾、灭罪,临终往生净土。这个李居士刚开始不当一回事,不把佛号当一回事。

有这么一天,这个李居士他开夜车,他是台汽客运的司机,开在台中县的一个山区,到了一个山区拐弯的地方,那个经常出车祸的地方,诶,突然间熄火了。熄火了,怎么弄就是没有办法启动起来。没办法,这些乘客都离开了,这个车长也下去了,去安排下一次的班次。那他就一个人在那个地方照顾车子。

照顾车子的时候,过了没多久吹来了一阵冷风,他整个人感到一股寒气,他就开始恐怖。这一个人恐怖的时候,就要找一个归依处,这时候就想到同修告诉他念阿弥陀佛,这时候赶快摄心念阿弥陀佛。诶,念一段时间以后,这个恐惧的感觉就消失掉了。他这个时候他就试试这个车子,诶,一启动就启动起来,这有感应了啊。启动起来以后就开回去了。

好,所以说我们很多事情,你有这么一次宗教感应以后,那就有信心了。他从此以后就「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心中有一个法宝,那个感觉就不一样了。不像一般人整天心向外攀缘,没有一个归依处,他心中慢慢有一个归依处,有事没事安住在他心中的法宝当中。经过了三年,三年以后他生了一场病,做司机运动比较少,高血压,引生了脑中风,身体就麻痹了不能动,就住到医院去了。

住到医院的时候,他知道时间不多了,他更加紧的念佛,又念了一年。最后临命终的时候,那些莲友跟他助念到晚上十二点多的时候,突然间在窗户外面出现了一道金黄色的光茫,从外面照进来。他们想说:唉呀,这么晚了,怎么还有大卡车的灯光。去看看,没有大卡车。这光从外面照进来,这个时候,他刚好断气。在座莲友们都明白的在黑暗当中,看到一道金黄色的光明照下来,然后他当下断气。而外面去看,什么车子都没有。这不可思议啊,无量光、无量寿。

当然我们讲:「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如是因、如是果,因地的时候念佛,果地上见佛是很正常的。当然所谓的佛,「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他能够以无量无边的方法出现,他能够以身相的方式出现、以莲华的方式出现、以光明的方式出现。

但是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说:「念念相续,毕命为期。」我看了以后我有一个感觉,这个居士他之所以成就,因为这个人老实、老实。这个净土法门最怕的就是不老实。今天你强头草,两边倒,今天靠观世音菩萨,明天靠阿弥陀佛,后天靠地藏王菩萨。你对哪一个都没有信心,谁都不能帮助你。所以说这弥陀名号,这种本尊相应,你一应要能够相信:弥陀决定能够救拔你,这种通身靠倒,就像三岁的小孩子,他自己没有办法站,他整个身体靠在母亲的身上,是这样的一个心情,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而这种心情,要「毕命为期」,尽其一生,不改题目。这种情况之下,有什么好处呢?「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保证万修万人去。这以下有人就会说:这怎么回事呢?善导大师怎么讲得那么肯定呢?以下是善导大师讲出它的理由说:我为什么讲得那么肯定呢?「何以故?」

第一个「无外杂缘,得正念故。」善导大师他老人家并不太赞成一个人修行太杂,他强调身口意专修,身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口专门赞叹阿弥陀佛,意专门观想阿弥陀佛,身口意三密相应。他的意思就是说:你这个持名法门,你要紧的就是不要有任何的杂缘,一心一意的念阿弥陀佛,容易得到三昧,容易得到正念,这是第一个。你不断的串习这个佛号,它就有力量。

第二个「与佛本愿相应故。」这个佛号的法门是跟弥陀本愿相应的,看这个「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弥陀在因地的时候发愿说:「设我得佛」,在「十方」的「众生」当中,没有简别任何一个众生,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他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件「至心信乐」,对我的名号要有真实的信心;第二「欲生我国」,你真正能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愿意投生到我的国土来;第三「乃至十念」,忆念我们的名号乃至十念。这样有什么好处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忆念弥陀的名号,正是与佛的本愿相应故。弥陀的本愿就是要我们念阿弥陀佛。

第三个「不违教故,顺佛语故。」从经论上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无量寿经》它的三辈往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也是持名。本当中讲得更明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样子做,是随顺释迦牟尼佛的教诲,这三个理由。所以善导大师特别强调持名的方法,以持名为正行,以其他的观想、观像、持咒等等为助行,是这样的一个意思。再看第二段「正示行法」:

正示行法

前面是讲到持名的一个理由,这里是讲持名的方法,这当中分成两段:第一个是「摄心方便」。我先念一遍印光大师的开示: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楚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

──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讲到这个念佛的方法,他引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他「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任何的修行都是要成就三摩地,这「三摩地」就是三昧,翻成中文叫「等持」,平等持心,于一境转。就是你对你的所缘境界,要能够平等,心中不昏沉、也不掉举,以这样平等的状态,来摄持你这一念心。使令你这一念心,在一个专一的境界里面,相续的运转,这个叫做等持。换句话说,诸佛菩萨的功德,都不是在散乱心的时候成就的,都是在一种三昧的情况而成就。

在无量无边的三昧当中的方法,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方法,是最容易得三昧的。所以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它是一个因地,「得三摩地」是一个果地。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念佛三昧就是要以「都摄六根」跟「净念相继」为下手。

那怎么都摄六根呢?怎么净念相继呢?印祖下面会解释。先讲「都摄六根」。说我们念佛的时候,这当中有三个内涵:第一个是「心」,内「心要念得清清楚楚」;第二个是「口」,「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第三个是「耳」,「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

印祖开示的这段话,我们要特别注意,注意的就是这个「清清楚楚」。我们一般念佛人,不在乎印光大师「清清楚楚」这四个字的开示,这求多、求快,但求数目多、念得随口溜过。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念。我们从缘起上说、从这个业果的角度来说,这个果报的坚固,是来自于业力的坚固。说这个人,他这个财物现前、福报现前的时候,他小时候很有钱,长大的时候还是很有钱,到老的时候还很有钱,他的财产水不能淹、火不能烧、地震不能破坏、败家子不能破坏。

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因地在行布施的时候,那个心力特别的强。罪障也是一样,这个人业障现前,拜了《八十八佛》,拜了一百○八部还是没有灭罪,这个罪业特别的坚固。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人因地在造罪的时候,烦恼心特别坚固,谁劝他不做,就是不能障碍他,他就是要做,怎么劝都不行,这件事一定要做。得果报的时候,这个果报就特别坚固。

这个的意思是说:我们希望我们净土的业力、果报要坚固,净业要能够坚固,那你在因地的时候,你的心就要专注。你的心散散乱乱的,「口念弥陀心散乱」,那你这个净业就非常薄弱了、非常薄弱。这个问题还不是在数目的多寡,在于心力的不可思议。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你要念得清清楚楚,念得明确而有力量,不在于多,而在于专注,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

「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你一开始用心、口、耳去念,最后把其他的眼根、鼻根、身根都摄起来,一句佛号把六根给摄住了,这个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六根不向外攀缘,这叫「都摄六根」。

第二个「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楚多矣,故名净念。」我们开始都摄六根而念,虽然刚开始不可能完全没有妄想,但是比你不都摄六根的人好多了,比你这个念佛,眼睛东看西看、耳朵到处乱听的好多了,这叫「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这印光大师讲这个一心跟三昧是不一样的,这是浅深的不同。

不过看这个意思,印祖前面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主要是「止」,他因地是修止,所以这个果地是禅定,所以这个我们也可以依浅深说这个一心。按印祖的意思,这「一心」主要是欲界定的等持、或者未到地定,这个禅定还是比较浅。这个「三昧」就是根本禅,初禅以上,不容易退转。这是一个念佛的方法。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讲表〉来补充说明,看第十页:

基本上,我们在执持名号的过程当中,印光大师主要是根据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方法,有两个原则:第一个「都摄六根」,第二个「净念相继」。看「都摄六根」。「都摄六根」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这是成就我们的「专注力」。我们讲到本尊相应,我们这一念心怎么跟阿弥陀佛相应呢?当然主要是以名号为所缘境,就是说这个心中的名号,我们要相信这句名号,「名以召德」,总持阿弥陀佛所有功德。我们这一念心怎么跟弥陀名号相应呢?这当中有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念从心起」,这个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念佛,他这个佛号不是从心念的深处生起,他这个佛号是从嘴巴生起,他很随便就把这个佛号念出来,他心中打他的妄想。换句话说,你这个佛号的根源,不是来自于你内心一种归依的心,那这个佛号不能成净业,因为你佛号最初的根源不对。这个佛号不能只是从嘴巴生起,这「念从心起」,要从你内心深处那一念至诚的归依的心生起来,这第一个。

第二个「声从口出」,诵。你内心当中生起作意要念佛,但是这个时候还没有声相,没有一个明确的所缘境。这怎么办呢?靠着嘴巴的震动,把这个佛号的声音给创造出来,「声从口出」。当然我们有时候念佛有时候止静、有时候止静有时候念佛,从理论上来说,这个出声是比这个不出声好。

因为你出声,有一个明确的声相,你取这个所缘境容易取得。但是你经常出声,久则伤气,有这个问题。念半小时还好,念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念太久就不行。怎么办呢?过去有一个黄念祖居士,他提出一个办法叫做「金刚念」,这嘴巴要动,但是没有什么声音,乃至你止静的时候,嘴巴动。从嘴巴的震动当中,冥冥当中会创造一种声相,但是他没有声音,声音在唇齿之间。所以第二个「声从口出」,我们也可用金刚持,止静的时候用金刚持。

第三个「音从耳入」。你前面所创造的声相,要把它听回去、听回去。这个「听回去」,有时候我们参加共修,有很多很多的佛号,一百多个人在念佛,在这个大殿当中有一百个声相,这怎么办呢?我取谁的佛号呢?这当中要注意了,你只能够听你自己佛号的声音。就是你这一念心现前的时候,面对一百句的佛号(当然一百句佛号有通、有别,合起来那是一种声音,但是详细的分有各式各样高低的声音。),这个时候我们也不去排斥其他的声音,但是你只能够去听你的声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你去听别人的声音,你试试看,你一下子就打妄想,心随境转。因为你听其他人的声音,心是向外攀缘的;你听你自己的声音,那是「反闻闻自性」,那是「回光返照」:这两个方向是不一样的。但是其他的声音可以帮忙,旁边的声音可以当啦啦队,可以;但是你真正要取所缘境的相貌,是取你自己的声相。可能它大声,可能它小声,甚至于它金刚念都没有关系,你一定要取到你自己从内心当中生起、从嘴巴里面震动所创造的那个声相,把它取到,这个就是所谓的「听」。

那这个佛号经过这三个次第──念、诵、听以后,这叫做你跟弥陀相应了。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它还不是强调观想、观像,一般的本尊相应,你看密教,它一开始修中观、唯识的一些显教基础;到密续的时候,那就是须要修本尊相应了。本尊相应,身口意三密相印:身结手印;口持本尊咒、或者持本尊的圣号;那意要观想,它要观想的,观这个本尊的身相。但是因为这个弥陀名号的法门,它是跟本愿相应,弥陀在本愿当中,他就明白的咒愿:但是信、愿、持名就可以相应。所以它不必涉入观想、观像,这是它特别的地方。

就是你只要能够把这个佛号,经过三个次第的运转「念、诵、听」,你就能够跟本尊相应,就是这样的一个特色,这个叫「都摄六根」。

其次,这个只是一个点状的相应,我们如何把这个点状的功德,把它开展成一个成片呢?这个就要「净念相继」了。这当中,印光大师提出一个方法,就是「十句成片三三四」,我们可取十句为一个片断,你念三句停一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佛阿弥陀佛,停一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停一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最后煞板的时候四声:就是三三四。

印光大师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平常追顶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没头没尾的,没有一个韵调。没有一个韵调你就不容易摄心,七念八念佛号就跑掉了,强大的妄想就插  进来了。这怎么办呢?印光大师说你可以十句佛号为一片,这片当中分成三小段,这三三四构成一个韵调。这个韵调在心中运转的时候,它容易产生一种「相续力」,你这个心,容易随这个三三四所形成的韵调,在里面运转,不容易跑出去,它有这个摄心的功能。印光大师真的是很厉害,真正是大善知识,大家试试看,这个法门不可思议,三三四,它这个韵调的力量很大,非常的大。这个是相续力。

关于这个相续力,我们平常在活动的时候,走来走过去,都可以掐珠记数;但是打坐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把它分成五点记数法。就是说,因为你打坐,你又不能掐珠,印光大师说:打坐的时候掐珠,身劳神动,久则成病。你整个身心很寂静,你手在那个地方动来动去──身劳,这就会影响到你的神,心神就容易浮动。那身心在这么寂静的当中,手这样七动八动,就容易出毛病。

这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在打坐的时候,观想前面有「五」个「点」,这个是观想,所以你不一定要用眼睛去看,你假想在前面的地上有五个点。如果你的心堪能性强,也可以把这五个点观想是一个放大光明的莲花灯,每一个点就是一个莲花灯;如果你个观想力薄弱,那就不必了,那只是一个相对位子就好,你知道有五的点就可以了。这当中有四点要注意:

「五点记数」:

一、安置地轮,令心下沉。

二、所缘行相,清楚分明。

三、宁可少念,不可草率。

四、先依记数,再求圆融。

第一、「安置地轮,令心下沉。」这个是很重要的。很多人念佛,尤其是特别精进的人,他容易头痛,这是怎么回事呢?印光大师说:「一句弥陀念诵听」,我听佛号的声音是用耳朵来听,那七听八听就上火了。为什么呢?因为印光大师叫你用耳朵听,不是要你的心注意耳朵。

比如说我要去钓鱼,我这个「人」去钓鱼,人不能钓鱼,怎么办呢?当中要有一个钓竿作媒介。用这个钓竿去钓鱼,我主要是我这人要注意这个鱼,不是去注意钓竿。说我们这一念心,假借耳根的因缘去取佛号的声相,你是用心去取这个佛号,不是用耳朵去取佛号,不要去注意这个耳朵,用心去注意佛号。这个声音是遍满的,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你不要去注意耳朵,它三百六十度的。你如果注意耳朵的话,「心之所在,气之所在;气之所在,血之所在。」气血上冲,以后你就容易有高血压、头痛,这个很危险。

智者大师在小止观里面,他再三的强调:你这个取所缘境,不能在腰部以上、不能在腰部以上。有些人把这个所缘境置在眉间,这个只是暂时的对治,昏沉的时候脑筋缺氧,暂时对治;如果你经常注意眉间,你迟早出状况的、持早出状况,可能不会太久。所以智者大师说:这个所缘境,要嘛丹田,要嘛地轮,这个地,大地是最好。我们修行最忌讳心浮气躁,心一定要下沉。水要让它上扬,所以我们舌头有时候稍微顶在上颚。这大家讲练丹,这个甘露在上面,火在下面,这就对了;你如果把火放在上面,水降到下面,那就不对了。所以第一个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你一定要让心沉下来。

不过不能太沉,有些人心太沉,就昏沉了,所以心要沉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不能太沉,总之要让心下沉。所以说这五点要安置在地轮上,这一点很重要,安立在大地。你不能把这五个点安立在虚空,这太高了,要安立在地轮。如果你会昏沉,你可以观想这五个点都是光明相,如果你不知道光明相,你可以把所有的灯光都关掉,你去看佛前的莲华灯,那个光明,把那个柔和的光明记下来。有些人不容易昏沉,那不须要光明也可以,那这个只是一个相对的位置。

第二、「所缘行相,清楚分明。」你的内心当中,每一点念十声,然后再这五个点当中活动,一片刚好是五十声佛号。这五十声佛号,只是给你一个目标,你一天要念几片?一个摄心的方便、一个记数的方便。所以你在整个所缘境的时候,你还是去取佛号的声音,你不要去注意这五个点,这五个点是在移动的时候,稍微注意一下就好了。整个过程还是「一句弥陀念诵听」,这个要注意。

第三、「宁可少念,不可草率。」这个要注意了。这个弥陀名号是我们心中的归依处,是我们的本尊。这本尊在心中现前的时候,你内心当中一定要专注、严谨,不要草草率率的,养成一种等流习惯。有些人念佛,他有一个不好的心情,为了要求别人的赞叹,数目订了很多。念得很多,时间根本就不够,怎么办呢?就草草率率的把它念完。这怎么能构成本尊相应呢?一点归依的心都没有!所以我们今天佛号在心中不现便罢,你要怎么弄?难免人总是有轻轻松松的。但是你心中佛号一现前的时候,那你就要严谨了。

就像你一个人经过佛像的时候,这是三宝境界,那是你归依的境啊,你不能在三宝面前太随便。那我们心中也是一样,我们整个生命的归依处是心中的佛号,我们仰仗这句佛号,使令我们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仰仗这句佛号,在临命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看这个佛号对我们太重要了。那这佛号在我们心中现前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一定要非常的严谨,宁可少,不可草。印光大师这样讲、弘一大师也是这样讲:「宁可少念,不可草率。」这个不在数目的多,而在于你对本尊的那种觉受、那种归依、那种信愿的归依心。

第四「先依记数,再求圆融。」我们刚开始应该给自己一个目标,我一天要念几片佛号,那个三片、五片,乃至十片,要有一个目标。不过这个目标不要订太多。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上讲到这个禅定的〈奢摩他品〉说:有些人修行的时候贪多,贪多超过自己的负荷,他下一次看到蒲团就害怕,这是不对的。

这个精进力有四种力量:第一个是欢喜力,你一定要对这个修行的法门,经常的保持欢喜,你一想到要念佛,心中就欢喜,唉呀!又有时间可以念佛,真是好。你要是想到就:唉呀!又要做功课了。那你这个人很难成就了。因为你跟你所归依的境,结的缘是一个恶因缘,那还得了!所以说,你刚开始的时候,不要求太多,你念得非常的欢喜,见好就收,停下来。你期待下一次功课的来临,下次又增加一点点。上次我念了五片完整的,这一次念六片到十片,早上念十片、下午念十片,一遍十片刚好二十分钟。

总之,你让自己在整个本尊的相续运转当中,你对于佛号这个修行法门,内心当中经常保持一种欢喜的状态,我一想到我跟本尊相应,我心中就欢喜。那你一定不能够超过你的负荷,由少而多。今天先到这个地方。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