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在得知周边小势力态度动摇后,心急如焚,仿佛热锅上的蚂蚁,坐立难安。他深知,局势已然到了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稍有差池,台岛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林墨的书房里,烛火摇曳,映照着他紧锁的眉头和疲惫却又坚定的眼神。他在房内来回踱步,每一步都踏得沉重而有力,仿佛在丈量着台岛命运的走向。
经过与谋士们彻夜不眠的商议,他们决定先从朝廷内部入手,试图从这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撕开一道突破口。林墨挑选了最为得力且心思缜密的使者,命他带着满满几车的金银财宝,去贿赂那些在朝堂上有一定影响力,且立场相对中立的官员。这些官员,平日里在朝堂上虽不显眼,但关键时刻却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就如同棋盘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棋子,却能在关键时候扭转局势。
使者身着低调却不失华贵的服饰,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趁着夜色的掩护,如鬼魅般秘密潜入京城。一进城,他便小心翼翼地按照精心拟定的名单,与那些被选定的官员们一一取得联系。这些官员们在得知使者来意与所携之物时,起初皆是面露惊惶,眼神中满是犹豫之色。毕竟,收受贿赂,进而干涉朝廷大事,这在律法森严的当下,一旦被发现,便是抄家灭族的灭顶之灾,他们心中十分清楚这其中利害。可使者却并不放弃,一次次上门苦苦哀求,言辞恳切间尽显台岛方面的焦灼与无奈。同时,那堆积如山的巨额财富就那般实实在在地摆在眼前,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在这般软磨硬泡与巨大利益的双重攻势下,官员们心中的防线开始一点点崩塌,最终还是动摇了。他们在密室中,对着使者信誓旦旦地承诺,定会在朝堂之上,寻机为台岛说话,用尽浑身解数从中斡旋,竭尽全力阻止朱棣出兵。
然而,命运的轨迹并未朝着林墨所期盼的方向延展。彼时,朝廷内部因台岛一事陷入了激烈的争论,各方官员各执一词,争论声在朝堂之上此起彼伏,久久不散。礼部尚书手持笏板,神色凝重,主张以怀柔之策安抚台岛,试图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陛下,台岛百姓亦是我大明子民,当以仁德感化,若贸然出兵,恐伤百姓之心,望陛下三思。” 而兵部侍郎则上前一步,言辞激烈,力主武力征讨,认为唯有强硬手段才能让台岛彻底臣服:“台岛公然违抗朝廷,若不武力镇压,何以彰显我大明威严?” 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片混乱。
就在这朝堂之上因台岛之事闹得不可开交,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明争暗斗之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朱元璋,这位从乱世中崛起、历经无数风雨的帝王,在病榻上缠绵许久后,病情竟奇迹般地开始好转。他那原本孱弱的身躯,在御医们精心调理下,逐渐恢复了些许生气。一日,他缓缓从病榻上起身,在太监的搀扶下,步伐虽略显蹒跚,却带着往日的威严,重新踏入朝堂。当他听闻朝堂上因为台岛之事已然乱成一锅粥,各方势力为了自身利益相互倾轧时,心中顿时涌起一股难以遏制的恼怒。在朱元璋的心中,自己身为天下之主,台岛竟敢公然违抗朝廷的命令,无论其内心是否怀有反叛的心思,都绝不能姑息。在他看来,必须予以严惩,唯有如此,才能彰显朝廷的无上威严,让四方藩属不敢再有二心。于是,在朝堂之上,朱元璋目光如炬,扫视着众人,随后以不容置疑的口吻下达了一道震惊朝野的旨意:意欲屠灭台岛。
此旨意一出,原本庄严肃穆的朝堂瞬间炸开了锅,犹如平静湖面被巨石激起千层浪。一些久经历练、深知战争残酷的大臣们,脸上满是忧虑之色。尤其是在朱元璋大病初愈之际,国家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急需休养生息,实在不宜再动干戈。
于是,以宰相李善长为首的一批大臣,神色凝重地站了出来。李善长,这位跟随朱元璋多年,为明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元老,此刻更是言辞恳切,声音中满是赤诚:“陛下,您历经病痛折磨,大病初愈,龙体尚未完全康复,此时出兵,长途谋划调度,恐劳神伤身,于陛下龙体安康不利。且台岛之事,并非毫无转圜余地,或许还有和平解决的办法。出兵征战,一旦开启,便是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饿殍遍野。陛下心怀天下苍生,想必也不愿看到如此惨状,不必急于一时,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啊。” 他说罢,眼眶泛红,声泪俱下,身后一众大臣也纷纷跪地,恳请朱元璋收回成命 ,场面极为动容。
朱元璋听后,眉头微微皱起,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悦之意。朝堂之上,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所言虽句句在理,可他却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错综复杂。这些日子,他一直在暗中留意各方势力的动向,尤其是燕王朱棣,在这场关乎朝廷决策的争斗中,朱棣的种种表现让他心生警惕。朱棣一心想要出兵台岛,言辞恳切,看似是为了朝廷的安危着想,可朱元璋何等精明,他心里清楚,这背后恐怕不仅仅是如此简单。朱棣怕是想借此机会,在战场上扩充自己的势力,积攒人脉与威望,毕竟手握重兵,天高皇帝远,到时候可就难以掌控了。而这一切,已经对太子朱标的地位构成了巨大威胁,太子乃国之储君,地位不容有失。朱元璋在龙椅上缓缓坐下,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陷入了久久的思索。他深知,若是不妥善处理此事,日后朝堂恐生大乱。思索再三,朱元璋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然,他决定借此机会,将朱棣分封出去,远离这权力的中心,以保朝廷的安稳和太子地位的稳固。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压抑,殿内烛火摇曳,将众人的身影拉长。朱元璋高坐龙椅,神色威严,目光如炬,缓缓开口,声若洪钟:“燕王朱棣,朕念你一心为朝廷着想,平日里对朝堂事务多有建言,忠心可鉴。此次特封你为藩王,前往边疆镇守。那边疆之地,关乎我大明安危,形势复杂。望你到了封地之后,能恪尽职守,操练兵马,保我大明边疆安宁,不负朕之厚望。” 朱棣听后,心中猛地一沉,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不甘与失落。他深知,自己筹备许久、满心期许出兵台岛一展宏图的计划,如今彻底泡汤了。而且被分封到遥远的边疆,远离朝堂权力中心,短期内想要再插手朝堂之事,谈何容易。但皇命难违,他只能强压下内心的波澜,跪地谢恩,声音恭敬却又带着几分无奈:“儿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守护边疆。”
而林墨这边,当听闻朱元璋病愈的消息瞬间,一颗心便不受控制地高高悬起,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攥住。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朱元璋那威严冷峻的面容,以及他病愈后可能采取的种种行动,心中满是不安与惶恐。待又得知朱元璋竟生出屠灭台岛之意,林墨更是如坠冰窖,全身的血液仿佛都在那一刻凝固,心中猛地一紧,只觉大难临头,仿佛能看到那遮天蔽日的战船、杀气腾腾的士兵向着台岛汹涌而来。
可就在他满心忧虑、绞尽脑汁却依旧无计可施之时,命运像是突然开了个玩笑,又一则消息不期而至 —— 朱棣被分封出去。这消息乍一听,在这紧张压抑的氛围里显得如此突兀,却又宛如一道刺破阴霾的曙光,刹那间照亮了他灰暗的心境。林墨的眼睛陡然一亮,脑海中思绪如电般飞转,他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瞬间意识到,局势或许还有转机。也许朱棣的分封背后隐藏着诸多变数,而这些变数,说不定正是扭转乾坤、拯救台岛于危难的关键所在。
他在书房中来回踱步,眉头紧锁,脑海中不断复盘着过往的种种细节,试图从其中寻找到破局的关键。片刻后,他果断下令,召集麾下最为得力的谋士们。待众人到齐,他挥手示意众人坐下,而后缓缓开口,将当下的局势以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谋士们也纷纷各抒己见,有的主张主动出击,以攻为守;有的则提议先按兵不动,观察局势变化;还有的建议暗中联络各方势力,结成同盟。林墨认真倾听着每一个人的意见,时而点头,时而沉思,在心中权衡着利弊。
商讨持续了整整一夜,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众人仍在热烈地讨论着。林墨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看着眼前这群忠心耿耿的谋士,心中满是感动。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必将充满艰难险阻,但只要他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想出应对之策,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就在众人讨论之际,负责监察沿海防御的士兵匆匆来报,发现数艘不明来历的船只在台岛附近海域徘徊,形迹十分可疑。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原本就紧张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林墨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台岛的安危之上,一场新的危机似乎正在悄然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