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千门36天局 > 第8章 密使出击

千门36天局 第8章 密使出击

作者:小说故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9 07:38:53 来源:小说旗

王威带着林安及几个随从,一清早就出城去了。刘文静募来的军队全部在城外的“兴国寺”安营,王威是奉李渊之命来调查有关刘弘基、长孙顺德事件的。他明明知道,刘弘基、长孙顺德早就躲起来了,来也是白来,但不来又不行,没法向李渊交代。但王威也不是无能之辈,他带林安来,自有他的目的,他想,刘文静是文官,刘弘基、长孙顺德不在,部队必将乱成一团,这样,他就把林安留下来训练军队,趁机把这支队伍的指挥权夺过来。

战乱加上春旱,田野一片荒芜。要是往年,这时的田野,已是一片翠绿。路上野兔乱窜。现在不要说是野兔,就是野狗、野猫、野猪、连蛇鼠都被饥民吃光了。人一饿起来,比老虎还要凶。

道路坎坷不平,走过一匹马便会扬起一阵灰尘。不时有饥民走过,一身褴褛,一脸菜色,更可怜的是小孩和老人,全都瘦得皮包骨,路边还不时地会看到无人收埋的死尸。王威越走心情越沉重,天下已经糟到这种地步!

更糟的是,没有几个人真正想为皇上分忧,连李渊这样的封疆大吏、朝廷重臣、皇亲国戚都靠不住了,皇皇上还能靠谁呢?像我王威这样的忠臣还剩下几个?偌大的太原城,有几个是皇上的忠臣?高将军虽然忠勇,却有勇而无谋,且太近女色。其余的,李渊不用说,就是裴寂、唐俭、武士、刘政会也没有一个真正靠得住的,更不用说刘文静了,眼下只有一个刘世龙还算可以,可惜他的官职低微。

骑在马上的王威,觉得自己的肩上沉甸甸的。与王威相比,林安显得轻松得多,他没想那么多,只知道王威将军要他做好接管新兵的准备,他心里暗暗高兴。他在王府虽然受到重用,但毕竟是听人使唤,他渴望着使唤别人,领导别人,指挥别人。昨晚,他想象着坐在军帐中发号施令的情形,乐得一夜都没有睡好觉。

林安的马蹄扬起的灰尘要比王威高得多。开始,王威沉浸在自己的心思当中,并没有注意到林安的情绪,一直到灰尘蒙住了眼睛时,才感到有些反常。他侧过脸来看了一下林安,林安立即意识到自己有点得意忘形了,掩饰地说:

“大人,今天天气真好。”

“好什么,一个春天没下雨,还好?\"

王威没好气地说,吓得林安不敢再吭声。

就这样,一伙人死气沉沉地走着。马蹄杂乱地踏在毫无生气的大地上,发出沉闷的声响。

他们依稀听到一阵雷声,在远远的天边滚动着。这下可好了,要下雨了,王威想。可是仔细一听,却又不像雷声,倒像有人在纳喊,在怒吼。

“你们听,雷响了,要下雨了。”王威说。

他这么说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听出那不是雷声,是纳喊。他只是想给自己一个希望。他知道,如果是纳喊的话,那就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在纳喊,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他的部下没有一个吭声的,因为他们都已听出那不是雷声,是人声,但谁也不想说出与上司不同的意见来。

在山脚拐了一道弯,他们便看到一片灰蒙蒙的天空。

兴国寺到了。

这是一座依山而立的大寺庙,庙前有一片巨大的广场,当初不知道是用来做什么的,就是做道场、放焰火也不需要这么大的地方。

晋阳令刘文静正与一帮人降阶相迎。

林安看到走在刘文静身边的两个人,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气,这不正是刘弘基和长孙顺德吗?他们居然敢明目张胆地来迎接我们,难道不怕死?

刘文静长揖道:

“王将军远道而来,有失远迎,失敬失敬!\"

”哪里,哪里,刘大人辛苦了。“王威回礼道,他并不认识刘弘基、长孙顺德二人,但他听到林安轻轻地“啊”了一声,又神色异常,便知道情况有变,但他还是能够沉住气,而且一脸堆笑。

“王将军是副留守大人,今天正好来看看新招募军队的操练,王将军是身经百战的将军,一定要不吝赐教。”刘文静说。

“难道刘大人不知道本官今天是来干什么的吗?”王威感到奇怪地问。

“不是来视察的吗?”刘文静说。并转头对站在一边的刘弘基、长孙顺德两人吩咐道:“请二位将军展开队列,就教于王将军。”

刘弘基、长孙顺德二人立即策马而去,随着两声巨吼,广场上的两块方阵迅速展开,顿时扬起一片尘土。随着各种旗号,队形不断变化,伴之以喊杀声和脚步声,甚为壮观。

“左边的那个就是刘弘基,右边的是长孙顺德。”林安在王威的耳边小声说。

王威不动声色地点点头。

刘文静在一边把一切都看在眼里。那天李渊把他叫去,告诉他王威要调查刘弘基、长孙顺德的事,无非是想让他有所准备,让他们二人先躲一躲。而他与李世民商量的结果是再以“上屋抽梯”之计,让矛盾激化,把李渊逼上去。

“这队列王将军以为如何?”刘文静说。

“队列是不错的,只是指挥队列的人不对。”王威说。

“难道刘弘基、长孙顺德二位将军指挥有什么失误吗?”刘文静故作惊讶说。

“难道刘大人不知道刘弘基,长孙顺德二人是朝廷的钦犯吗?”王威冷笑一声说。

“这么说,连我刘文静也没有资格坐在这里了。”刘文静站起来,好像马上就要走的样子。

“你是我们同意让你出来将功赎罪的,他们另当别论。”

“我刘文静也是朝廷钦犯,和他们没有什么区别。”

王威只好抬出李渊,说:

“我是奉留守大人李渊之命来调查此事的。我必须把他们二人带回去,让留守大人处置。”

“如今正在用人之际,如果要处置,连我也一起处置吧!\"

正说着,操练结束,刘弘基、长孙顺德二人回到指挥台上,他们双手一揖,同声道:

”操练完毕,请王大人指教!\"

“来人,把朝廷钦犯刘弘基、长孙顺德给我绑起来!”王威大喝一声。

刘文静一个箭步跳到他们的面前,昂首道:

“连我也一起绑了!\"

林安走上前,果真就要绑人。

”刘大人不能走!“突然听得台下有人高喊。接着便是一片“刘大人不能走”的喊声,惊天动地。

王威一看,四周都是刘文静的人,他们几个在这里,简直就像群鸡中的几只蟋蟀,一下子就会被吃得精光。

“刘大人,我可是奉李渊李大人之命而来的。”王威色厉内荏地说。

“王将军是钦命副留守,就是没有李大人之命,王将军也可以将我等解京问罪啊!”刘文静寸步不让。

这一下,王威有点害怕了。莫非他们已经商量好了,就要起事了,莫非他们要用他王威来祭旗,莫非这一切都是李渊早已设好的圈套?唉,我王威一世精明,却一时糊涂,竟会上如此大当,落得个不明不白死去的下场。圣上啊圣上,我王威愧对您的重托啊!

然而,王威并不是胆小鬼,他并没有被完全吓住,他的脑筋一转,给自己找了一个下台阶,说:

“话虽这么说,但诚如刘大人所言,如今正在用人之际,不用说刘大人,就是刘弘基、长孙顺德二位将军,既然有立功赎罪的表现,朝廷也未必就会深究他们以前的罪过。只是留守大人有命,我不得不这样做而已。”

“那就请王将军回去代刘弘基、长孙顺德二人向李大人求个情,让他们戴罪立功,为朝廷效力。”刘文静这才说道。

“那也只好这样了。”王威说。刘文静给刘弘基、长孙顺德两人使了个眼色,两人齐声道:

“谢王大人恩典。”

“免了。”王威恨恨地说。

刘文静一定要留王将军小住几日,又要设宴为他洗尘。王威哪里能够待得住?他说李大人一定要他及早回城禀报,而且还有军机大事要商量,非回去不可。刘文静只好把他们送到路口。

好个李渊,我非把你奏倒不可!王威在马上这么想着。

一阵春风吹来,他不禁打了一个冷颤。原来,他刚才吓出了一身冷汗,内衣紧紧地贴在身上。他看看左右,每个人都还没有喘过气来,包括林安,个个吓得脸色铁青。

李渊一早就坐在案前写信。

自从沓玉走后,换了几个贴身丫鬟,李渊都不满意,不是长相不顺眼,就是不伶俐,像个提线木偶,提一下才动一下,不像沓玉,你还没想到,她就为你做好了。你想写字,无意中看了一眼砚台,她便替你磨了墨、润了笔、摆好了纸张。写好了,她还会娇声娇气地来为你誊清,她的字体学得和他一模一样。做事做累了,她便说,老爷,下一盘棋吧,换换脑子。

“这贱人,居然想暗算老夫!\"

李渊突然拍案而起。胡标怎么还没有把她杀了?非杀不可!千刀万剐也不能解我心头之恨!

李渊烦躁不安地在卧室来回走动,一个丫鬟端茶进来,她没想到老爷会突然这样走来走去的,本以为他还坐在案边写字。她刚刚走到门边,就与李渊撞了个满怀,茶水洒了老爷一身,丫鬟吓得跪在地上发抖。

”滚!“李渊大声吼道。

丫鬟颤颤抖抖地收拾地上的碎杯子,起身向门外走去。

”回来,“李渊的口气变得温和了许多:”不关你的事,再换一杯茶来吧。“

”谢老爷。“

丫鬟如绝处逢生,风一样地溜出房间。

等丫鬟再送茶来的时候,李渊已经心平气和地坐在案边写信。

李渊今天一共写了三封信,其中两封分别给河东和长安,让李建成、李元吉、柴绍速带家眷到太原会合。另一封是写给突厥始毕可汗的。

前两封信写得很顺手,虽然不是普通的家书,但意思说明白了,没有一个会不照办的。可是给始毕的信就不那么容易了,事关成败大局,他不得不慎之又慎。

要不要给始毕写这封信,他考虑了很久。

突厥虽为蛮夷之族,却据有辽阔的漠北草原,不可轻取而胜。始毕乃势利小人,胸无大志,频频犯边无非是想掠取财物、妇女,并无占据领土的野心。既不可常胜之,又要常防之,实在是够累人的。唯一的办法是给他一点利益,以安抚他的贪欲,利不可太小,小了动不了他的心;利也不可太大,大了会助长他的贪婪。必须找到一个适当的食饵。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军事上消灭它、制伏它,但这是以后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始毕不来捣乱,不但不来捣乱,还要为我所用。

所以这封信很难写,李渊写了撕,撕了写,这已经是第四稿。

李渊终于把信写完了,这一次写得比较顺手,一气呵成,自己读一遍,也还满意,特别是这一段,他觉得既说得很得体,不**分,又达到目的;既有原则,又有策略:

贵军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自来自去,岂非天意!我知天意,故不追赶。汝等如知天意,亦应同我所为。当今隋国大乱,苍生穷困。如不解救,上苍必责。我今大举义兵,欲使天下安宁。远迎皇上还都,恢复与突厥之和亲,如同开皇之时,岂非千古盛事。如今可汗虽与皇上不睦,但可汗岂可忘高祖之恩!若听我言,不侵我百姓,助我征战,子女玉帛,可汗可得;如只通好,而不劳兵马相助,亦任可汗所择。

写了内容,又写信封,最后署“太原李渊启”,他写到“渊”处,笔顿了顿,还是写上“启”字。

这封信必须找一个可靠的人,送到始毕可汗手里。北部边疆能安定,事情也就好办了。但是让谁去呢?正想着,报说“裴寂大人到”,他站起来,裴寂已经走到房门口了。

裴寂是来说服李渊赶快起兵的。他被刘文静说得实在有点紧张。刘文静一出狱就找他,对他说:

“先发制人,后发则受制于人,你为何不劝唐公早日起兵,却一再拖延?况且你身为宫监,却用宫女私侍他人,罪在不赦,你死也就算了,为何要误唐公呢?\"

他想,刘文静虽然说得不好听,但不无道理,他既然已经把自己的命运和李氏家族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了,为什么不加紧促进李渊起兵,以成帝业?自己不也可以早日得到荣华富贵吗?

想起那天的情形,实在有点玄。唐公从龙床上醒来,前脚走出晋阳宫,裴寂后脚也跟了出来,他一刻都不敢停留,李世民在等着消息。他们已经商量好了,等唐公一同意,就起事,第一步当然是把刘文静放出来,第二步是募兵,第三是扫除障碍。没想到最大的障碍是唐公本人。他们用的是”上屋抽梯“之计,没想到真正上屋的不是唐公,倒是他们自己,不着急也得着急,那时李世民急得没了主张,还是他先开了口:\"尊公未必真去告官,但也得给他一个下台阶,不如公子先出城到刘世龙的城堡躲一躲,没了人,也就告不成官了。“

”起义之事怎么办?“李世民最关心的还是这个问题。

”还得从长计议。找机会再说服唐公。没有他是什么事也办不成的。我们可以加紧准备,训练军队。如刘文静所说,训练一支精悍的骑兵。“

李世民当即就出了城。唐公却一直不闻不问,仿佛没有这个儿子。

唐公的心真叫人捉摸不透,今天裴寂在路上反复想,他们想做的事,唐公都不声不响地做了,一说到起义他却又那样害怕。今天怎么说比较好呢?

裴寂在马上演习着等一下要讲的话:

”唐公,圣上昏庸,天下已成乱局,大厦将倾,这是大家都可以看出来的。上天给唐公如此大好的机会,为什么不抓住呢?先发制人,后发就得受制于人。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请唐公三思。“

那么唐公会说什么呢?也许还是那句话,”我李渊世受皇恩,不敢变志“。那我得说:

”主昏国乱,何必以愚忠自误?顺天行事,于国于民于己,有百利而无一害。“

他或许会说,倘若弄巧成拙,为之奈何?

如果他这样说,那就有点希望了,我得说:

”晋阳士马精强,公又蓄积巨万,加之晋阳宫内,物资无数,藉此举事,何患不成?再说,主上南幸不归,关中人心浮动,虽说代王侑留守关中,毕竟年幼,关、陇豪杰,正思择主而事,公若鼓行而西,抚有群雄,取关中正如拾芥。关中,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国,周之镐京,秦之咸阳,汉之长安,隋之大兴,无不据此以成帝业。关中,东临黄河,三面大山环绕,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进可直取中原,横扫天下,退有金城千里之固,何愁帝业不成?\"

对,我就这么说。

裴寂把要说的话想得好好的。他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过。这个人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但他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命中注定要发达,在事关个人前程的问题上绝不含糊。

然而,李渊并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二人刚刚坐定,李渊便说:

“我给突厥可汗始毕写了一封信,想与他和亲,裴公以为派谁送去好?\"

裴寂想了想,说:

”在太原比较熟悉突厥事务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唐俭,一个是刘文静,依我之见,还是叫刘文静去更合适一些。“

”何以见得?\"

“唐公刚才讲到和亲,刘大人也谈过和亲的事,他认为,只有北和突厥,解除了后顾之忧,才有可能南取天下。”李渊想,刘文静倒管得宽,说:

“裴公又说远了,我李渊完全是为了大隋北部边疆的安宁,决无他图。”

“刘文静也是一番好意。”裴寂说。

“我不喜欢这个人。”

裴寂一时不知说什么,他为刘文静感到悲哀,同时又为自己敲了一次警钟,万事不得像刘文静那样,锋芒太露。这么想着,原来在路上想得好好的话也不说了。这些话,还是让刘文静去说吧!

他看到封题署名“太原李渊启”,觉得不妥,说:“突厥乃蛮夷之邦,不识我中华汉字,只贪财宝,请多赠财宝并改'启'为'书',以示尊贵。”

“裴公此言差矣。”李渊说:“离乱以来,书生亡命突厥者甚多,岂乏读书之人!我谦逊有礼尤恐其未信,如傲慢以对,彼疑虑更深。古人云'屈于一人之下,伸于万人之上',何乐而不为!'启'之一字,不值千金,千金尚且不惜,一字何所惜也。”

裴寂一听,豁然开朗,心想,唐公果然非等闲之辈,是个做大事的主子。他很想看看信里到底写些什么,从中或许可以窥视唐公的真实想法,但马上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是不看的好,知道得太多,并不是好事。

“信的事,请裴公不必提起,到时再说。现在,我们下棋吧!\"

李渊说着,把信收了起来。他刚才曾想让裴寂看看信,一转念,觉得让他看了信等于露了底,还是以后再说吧,反正这信也不着急发出去。

“下棋下棋,好久没有下棋了。”裴寂说。

在围棋盘对坐下来时,裴寂想,只要与唐公维持好关系,将来他得了天下,自然有我的好处,何必像刘文静那样着急,那样卖力呢?

李渊与裴寂的棋局还没开始,就见刘世龙匆匆进来,也不施礼,也不客套,对着李渊说:

“我刚从高府得到消息,说江都的天子使者马上就要到了。高将军喜形于色,看来来者不善,唐公还是要有所准备的好。”

棋子在李渊的手上停留了好一会儿,最后没有着在棋盘上,又被扔回棋孟中去了。裴寂也把手中的棋子放回孟中。

“听高将军的口气,好像钦使的到来,是他们意料之中的事。”刘世龙说。

“想办法先弄清圣旨的内容再接旨,省得措手不及。”裴寂说。

“裴大人说得有理。”刘世龙说。

“圣旨的内容岂能那么容易就知道的。为人臣子的,难啊!”李渊忧心忡忡地说。胡标怎么也不能面对这样的现实:一把锋利的刀,刺进沓玉那雪白细嫩的脖子。他总是睡不着,一闭上眼睛,就看到血从沓玉的脖子上流下来,滴在他的心上,使他浑身发抖。胡标不是没有杀过人,他很小的时候就杀过人,但杀的全是仇人、敌人,没有杀过心爱的人。

为完成老爷交代的任务,他把短刀磨了又磨,不知磨了多少遍。在磨刀的时候,他的思想一片空白。磨完刀,他像平时那样,从头上拔一根头发,放在刀刃上,用口一吹,头发无声地断成两截,轻轻地飘落在脚边。

这时,他的手开始发抖,两双眼睛轮流在脑海晃动,一双是老爷的,一双是沓玉的。老爷的眼神是那样的严厉,而沓玉却是那样的忧伤。他便把短刀拿来乱砍一通,简直所向披靡,没有砍不断的。砍钝了,他又继续磨刀。

有时,他真想用这把短刀把自己结束了。但是每当这样的念头出现,他便会听到老爷的声音:“只要我李渊在,就有你的好日子过”。他舍不得那美好的未来。他终于还是下决心去完成他的使命。

这天深夜,胡标潜入高君雅的府第。

高府最近与平时大不相同了,夜里增加了许多巡逻的家丁,而且到处都点着灯。他是从花园进去的,顺着树荫往前走,过了中门,便没办法前进了。前院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加上活动的巡逻队伍,容不得半个生人出入,连高府里的人走动都要互相通报,边走边喊着,“是我,是我。”

胡标躲在树下,静静地观察了一会儿,决定来个调虎离山。他退到花园,他知道那里有一座仓库,在仓库四周走动的是一个老头,胡标用短刀轻轻一抹,便结束了他的生命。那老头断气的时候,手里还提着灯笼,在刹那间,胡标接过他手中的灯笼,轻轻一跃,跳到仓库的屋顶,扒开瓦片,把灯笼扔了进去。

不一刻,花园里火光冲天,高府乱成一团。

胡标剥下老头的衣服,穿在自己的身上,这是高府家丁统一的服装。他一面跑着,一面大叫,“快救火,快救火。”

他很快来到高君雅的卧室,卧室里没有人,高君雅到后花园指挥救火去了,奇怪的是沓玉也不见了。他转身到厢房,一间一间地找过去,在最东边的一间,看到了熟悉的身影,沓玉坐在案前,若无其事地写着字。他说,“夫人,着火了。”她转过头来,胡标看得清楚,果然是沓玉。

沓玉先是愣了一下,当认出胡标时,她扑了过来。本来,胡标可以在一刹那之间完成使命,一刀杀了者玉,但他却忘了自己是来干什么的,他伸出双臂,将她紧紧拥抱。

一时间,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出许多画面。

他看到沓玉当年走进李府的情形。那时,张员牵着她的手,她还是个十来岁的女孩,他们在走廊上相遇。他笑着说,哪里偷来的一个小女孩?张员说,买来的,夫人早就想要一个伶俐的小女孩了。她不怕生,朝他笑,还问张员,他是谁呀?

他看到沓玉向自己走来,那时他正在水池边洗衣服。她是李府丫鬟中最自由的一个,因为她是窦夫人的贴身丫鬟,还因老爷、夫人都喜欢她、宠她。那时,她挽起袖子说,我来帮你洗。李府的规矩是不许男女佣人亲密接触的。他不敢让她洗。她说了声“胆小鬼”,便离去了,可是到了门口,却又转过头来,朝他嫣然一笑。

他看到沓玉坐在树下弹箜篌。这是他教的。开头是偷偷地教,后来夫人知道了,说,这没有什么不好的。老爷知道了,也不生气。沓玉喜欢一边弹箜篌,一边唱着歌,她的歌声使他想起小时候,想起在长安当过歌妓的母亲。

此刻,他看到沓玉在黑暗中扑过来,他紧紧抱住了她。

他听到了她的哭泣声,他知道,这一切都是真的。“我们走吧,远走高飞,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去。“沓玉说。

他看到她额上的疤,用手轻轻地抚摸着,问:”怎么回事?\"

“他不相信我,不相信。”

“谁?\"

”高将军。他认为我说的一切都是假的,是编出来的。他还说,我是老爷派过来的奸细。“

”我早说了,你要放弃那个报仇的蠢念头,现在怎么样?\"

“我不蠢,但是我知道,老爷是扳不倒的,我的仇是报不了的,高将军也好,王将军也好,他们没有一个是老爷的对手,甚至连皇上都没有办法。这是天意,这是天意啊!\"

”你怎么知道?你听到了什么?老爷说,要是你把在高府听到的消息都告诉他,就可以饶恕你。“

”我什么也不知道,我什么也没听说。高将军并不信任我,他只是在他需要的时候才来找我,我只是他寻乐的工具。“

胡标的手松开了。他想起那晚从窗纸洞里看到的那一幕,想起老爷的命令。

沓玉看着他的眼睛,说:

”你要杀了我吗?是老爷叫你来杀我的吗?那就来吧,不要手软,来吧,我希望死在你的手里。“

说完,她闭上了双眼。

胡标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腰间的短刀。是的,只要一刹那时刻,他的使命就完成了,将来的好日子就有保证了。

可是,他看到眼泪从她那紧闭的眼缝里无声地流了出来。他忍不住扑了过去,再一次将她紧紧抱住。

“不,我要带你走。我们去求老爷,去求他宽恕,你知道,老爷是会宽恕我们的,老爷是个好人。”

她无声地摇头。

这时,院子里响起杂沓的脚步声。

“快走!”沓玉说着,把胡标推到窗边,同时拉上窗帘。

门口传来高君雅的声音:

“前后左右都给我搜,细细地搜!\"

沓玉迅速闪到门口,柔声说:

”将军,你可来了。“

”你怎么啦?“高君雅看着她的脸说。

”我是被大火吓了呀!“沓玉擦着脸上的眼泪说。”我的小美人,你受惊了。天子使者快到了,你可立下大功劳了。“

说着,便把她揽进怀里。

胡标按了按腰间的短刀,咬了咬牙,无可奈何地跳出窗门。王威、高君雅在留守府的寮房里等了一个多时辰,一直不见李渊出来。他们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要发 1 生什么事情。自从他们得到密报,说钦使不日即到太原,他们的腰杆子比平时硬了许多。这次来的是密使,并不住在驿馆里,而是要住在副留守的府上,并要他们做好准备。看来皇上是要动真格的了,他们的密奏是起了作用的。除了李渊,太原便是他们的天下。

王威实在咽不下在“兴国寺”的那口气。他和高君雅商量,无论如何要把刘弘基、长孙顺德弄走,治不了他们的罪,也要把他们从军队中赶走,决不能让这些朝廷钦犯掌握了军队的大权。刘文静也不能叫他再为所欲为了,这个人一身的反骨,得让他回到监狱里去。

李府的气氛有点不对,静得出奇,静得叫人心慌。其它人怎么没有来,武士、裴寂他们哪里去了?王威给高君雅丢了个眼色,高君雅走出寮房,走过大院,一直到大门边,没人阻拦,他站在门厅往回扫了一眼,没有什么异常的动静,便又走回来。往里走,走到中厅,想想,不妥,又退了回来。

李府的丫鬟泡茶倒是很勤快的,而且泡的都是悬瓮山上的难老茶。

“你们家老爷还没有起床吗?”王威问一个丫鬟。“不知道,老爷。”

又过了半个时辰,终于有人从中门走了出来,他们一看,是二公子李世民。

李世民走进寮房,施礼道:

“让二位将军久等了。家父偶感风寒,发烧不退。今日不能升堂议事,有劳二位将军久等了。”

王威和高君雅对看了一下。

“请二公子禀报尊公,说我们有要事相商。”王威说。

李世民好像没有听到他的话,仍然彬彬有礼地说:“家父吩咐,二位将军如果不急着回府,可到后房小坐。”

“我们正想去看看大人的病哩!”高君雅说。

“那就有请了。”

说着,李世民便在前面带路。

这一下,王、高二人反而有点犹豫,不知李渊葫芦里卖什么药。但又想,他们都是朝廷大臣,谅李渊也不敢把他们怎么样,也就放胆跟着进去了。

进了后房,只见李渊果真躺在床上,头上还敷了一条冷毛巾。李渊有气无力地抬起手,示意他们坐下来说话。\"大人贵体欠安,本来不应打扰,只是事关重大,不得不报。“王威说。

”人老了,说病就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要归天。“说着便咳嗽、喘气,过了一会儿才说:”有什么事,尽管说,只要我李渊还有一口气,就应当为朝廷分忧。“

王威把那大在兴国寺的遭遇说了一遍。

”你可说清了是我让你去的?“李渊问。

”说得一清二楚。“

”这个刘文静实在是胆大妄为!\"

李渊又是一阵咳嗽,让人把他扶着坐了起来。“世民,你到兴国寺去,现在就去,传我的命令,把刘弘基、长孙顺德这两个朝廷钦犯给我押进大牢。”

“他们二人虽是朝廷钦犯,但军中的确需要人才。.....”李世民说。

“王将军府上林安将军身经百战,可以让他去。”高君雅迫不及待地说。

“高将军的建议很好,”李渊喘着气说:“明天,就让林安将军到兴国寺去。这一点,你一并告诉刘文静刘大人,就说是我的命令。”

李世民无可奈何地说了个“是”字,脚却不动。李渊抬起头来,看着李世民说:

“还不快去?难道要等他们跑了再去不成?\"

李世民很不情愿地走了。

王、高二人正想告辞,李渊却示意让他们坐得更靠近一点,他们只好挪动椅子,坐到床边。李渊很诚恳地说:

“如今突厥时刻窥我而动,时时有可能袭击我们,马邑方向,形势也很紧张,汾阳宫眼看是保不住了。我们都是朝廷重臣,不能辜负圣上的信任。刘文静我本来就不怎么同意让他出来,是你们极力坚持,现在叫林安去我也就放心了。高阳那边,看来高将军要亲自去镇守。王将军与裴寂裴大人一起负责核对仓粮、赈给军户口。我老了,身体又不好,许多事情都要靠你们去做。”

李渊一边说一边喘气,把王、高二人说得很感动,还没有等他说完,他们便点头答应了。

等到走出留守府,王威才发现,他们又上当了。他们一个在城里核对仓粮,一个在高阳镇守,一旦有什么事情,如何应付?如何联络?李渊让我们一个上前线,一个管后勤,而指挥大权却握在他一个人的手里,还说什么又老又病,真是老奸巨滑啊!好在林安到兴国寺,还能直接控制一点军队,说不定在关键时刻能用得上。看来,对于李渊,我们还是加倍小心为好。

王威这么想着,却没有说出来,他怕影响高君雅的情绪,他只是提醒说:

“高将军到高阳,要多加小心。突厥方面,以防为主,不必主动出击。军队要保持高度警觉,以防不测。”

“王将军也不必过于担心。”高君雅说:“我看李渊是有些怕我们了,他是不是也听到一点风声,知道钦使将至,所以格外讨好我们。“

”越是这样,越是要小心为好。“

高君雅一边点头一边想着,要不要把沓玉也带出城去,要不然在高阳也太寂寞了。

王威、高君雅一走,李世民就又回到李渊的卧室。”我就知道你没有去。“李渊看了他一眼,说。”大人,不能让刘弘基长孙顺德二人离开,更不能让林安来插手我们的军队事务,林安是王威的死党。“李世民激动地说。

”你们都是活人,怎么会被尿给憋死呢?“李渊笑着说。

这时,李渊也不喘气,也不咳嗽了。

”林安一个人,就能指挥得了那些个军队?还不是淹没在你们的包围之中。而城里,王威身边不就少了一个得力的助手吗?\"

李世民恍然大悟地笑了。

“在你们兄弟几个,我是最看重你的,把你带到太原,也是这个意思。但是,你也已经十七、八岁了,也该学得更加沉着才是啊!”李渊说。

李世民看与父亲话说得投机,便又要开始他的劝说:

“大人,如今主上无道,天下大乱,正是。.....”李渊挥了挥手说:

“其它的事以后再说吧。我也累了。”

李世民走后,李渊吩咐身边的丫鬟去把胡标叫来。胡标一进门,就跪在地上不起来。

“人头呢?”李渊说。

“老爷,不是小的不尽力,高府实在是进不去。”李渊看了他好一会儿,突然长叹一声,说:

“我李渊平时待人也算过得去,可是关键时刻怎么就没有一个真正忠心的呢?\"

胡标的头在地上叩得砰砰响,说:

”小的该死,小的没有说实话。“

”我知道你有难处,照实说,老爷为你作主。“”沓玉是出卖了老爷,可是高老爷不相信她。她被报仇的蠢念头冲昏了脑袋,当冷静下来时,她想起老爷的许多好处,心里很后悔。“

李渊沉吟片刻,说:

”她可以将功赎罪,只要她把高府的动静告诉你。“

”她说她什么都不知道,只想。..... \"

“干什么?\"

”小的不敢说。“

”说,老爷不计你的错。“

”她说她只想和我一起远走高飞。“

李渊心里掠过一阵酸溜溜的感觉。他捋了捋胡子,像是要把那种感觉抹去。他好一会儿不说话。

有一群飞鸟掠过窗外的天空。

”你走吧,和沓玉远走高飞去吧!“李渊说。

胡标感动得嚎啕大哭,边哭边说:\"胡标决不做不仁不义之事,我一定让她为老爷探听高府的动静,这一次胡标不会让老爷失望!\"

钦使到达晋阳已经是傍晚时分了。

钦使是一个老太监,还带了几个小太监,他们过惯宫廷里的生活,不大适应这一路的奔波,从江都到洛阳,病倒了几个,从洛阳到晋阳,又病倒了几个,出发时浩浩荡荡十几个,到太原只剩下五、六个人。年轻的病倒了,老太监倒还硬朗,还有兴趣看汾河上的渔船,还对晋阳街头的年轻女子品头论足,逗得小太监们乐滋滋地笑,忘记了一路上的疲劳。

他们没有亮出旗号,没有惊动沿途的官员,像商人一样地走进了晋阳城。他们在街上打听高将军的府第,有人指向东,有人指向西,结果,他们在城里走来走去,弄得满城人都知道来了一批没有胡子的商人。

李渊、王威、高君雅几乎同时得到报告,他们心里都明白,钦使到了。

李渊立即请裴寂代表他,打出留守府的旗号,大张旗鼓,鸣锣开道,欢迎钦使到来。王威和高君雅亲自出马,他们不敢打出旗号,因为说好了的,来的是密使,不住驿馆,只住高府,视机亮相宣诏。

夜幕很快地降临了。

裴寂的队伍,灯火辉煌,招摇过市。打头的见人就问,可曾看到一群没有胡子的商人,他们就是皇上从江都派来的钦使。

这样,不到一个时辰,全城人都知道,皇上的钦使来了。

王威、高君雅暗暗叫苦。他们唯一的办法是赶快找到钦使,把他们带到府里藏起来。

钦使突然看到街口上走过一串大灯笼,那灯笼上明晃晃地写着一个大“李”字,急问行人,都说钦使到了晋阳城,留守大人派裴大人迎接来了。钦使大吃一惊。心想,王威、高君雅真是个笨蛋,说好了的事怎么会临时变卦?但一转念,不对,一定是谁走漏了风声。李渊既然敢如此张扬,证明他早有准备,晋阳是他的天下,进得来,怕是出不去了。不要说宣诏,连命都不一定能保得住。

他灵机一动,带着他的手下转进一条小巷。那小巷的深处正好有一片空地,空地上还有一棵大树,他们就在树下隐蔽下来,然后派一个年轻的太监到街上探听消息。

高君雅走过来走过去都遇到裴寂的队伍,他只好避开,大街上走不得,只好绕小巷走,说来也巧,他正好走进钦使躲避的那条小巷。他远远地看到树下一堆黑影,急忙趋上前去。刚刚走近大树,便听得一个细细的声音叫道:

“高将军。”

出声的是老太监,他与高君雅是老相识。高君雅出京前,常常应诏入宫,一来二回熟了,也就常常给他送点东西,让他在皇上面前为自己说点好话。

“张公公,”高君雅长揖道:“让你们受惊了。”“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快快将我们带到贵府。”张公公说。

高君雅带着钦使一行,急匆匆地绕着小巷,从后门进了高府。

那年轻的太监在街上转了一圈,终于打听到高府的地址,他满心欢喜地回到小巷深处时,却找不到自己的队伍,连马也牵走了。他想,不管他们去哪里,无论如何得先到高府报个讯。

没想到他刚刚走出小巷,便碰上了裴寂的队伍,他想回避,却被骑在马上的裴寂看见了,他用手指了指,便有人将他带到裴寂的马前。

“你是谁,从哪里来?”裴寂问。

年轻的太监支支吾吾答不出话来。裴寂叫人把灯笼在他的脸上一照。裴寂是晋阳宫监,一眼便看出这是个太监。他的心里“格登”一下,这是钦使的随从无疑。他做了个手势,便有两个壮士不容分说地将年轻的太监挟持上马。队伍吆喝着,又走动了。“钦使在哪里?\"

裴寂小声问,但声调很严厉,不容得那太监不回答。

那太监也不反抗,连忙说:

”大人,小的的确不知道。刚才我们是在小巷子里的,小的出来打探消息,回去的时候,他们便都不在了。“

裴寂想,密使八成是让王威、高君雅接走了。他把队伍浩浩荡荡地带出城,做出要出城迎接的样子,然后才悄悄地从另一个城门回到留守府。

对于灭隋大计,李渊已熟烂于心。现在,他决定调整作为,不再一味沉潜,而是改采两面手法:

--一放一缩:抓住机会狠狠出击,然后赶紧缩手,显出进退有节,尽忠不二。

---明静暗动:暗中扩充实力,争取民心,招纳贤士,像鸭子划水一样,一切动作都在底下进行;在表面上,却要更加无为,要把”老了“这种字眼挂在嘴上,还要多咳嗽,多喘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