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史上最强大学 > 二三二、《石头记》

史上最强大学 二三二、《石头记》

作者:何事公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05 11:17:28 来源:小说旗

《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不是曹雪芹原稿,而是高鹗根据原有的框架整理续写的。

大家都知道高鹗在续写的时候,加上了自己的创作,背离了曹公的原意。但在多大程度上背离,谁也说不清楚,毕竟曹版的后四十回不存于世,只能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脂砚斋的评语,以及同时代人富察明义的诗文来推断。

也正因为如此,无数红迷耿耿于怀。像张爱玲就说平生“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当然,张爱玲的前两恨并非她原创,而是源自宋代彭渊材。彭渊材说他平生有五恨: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橘太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曾子固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不过,能让“红楼未完”与一千年的古人遗憾并列,也算是得其所矣!

时至今日,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鲥鱼多刺、海棠无香已经不是问题。比如长寿冠海棠、白兰地海棠,都有比较浓郁的香味。唯独红楼未完,恐怕要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方为也道:“如果能有《红楼梦》后四十回,那影响力真的不下于《文汇阁四库全书》!”

大家都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

有道是“福无双至”,好事哪能让你一个人全摊上?

石新科这时抱着高高一摞旧写书,从休息室走了出来,怯生生地说道:“如果陶馆长、方教授说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的《石头记》,我怀里抱的就是。”

众人一起看向石新科。

石新科有些慌:“《红楼梦》原名不是叫《石头记》吗?”

陶文霞终于反应过来:“真有一套《红楼梦》古抄本?是程本系统的,还是脂本系统的?”

方为以远超他年龄的矫健,快步扑了过去,从石新科手里拿起最上面的一本,开始翻阅起来。其他人也都有样学样,放好手里的书稿,争相上去翻看翻阅。

这套《石头记》是四回一册。陶文霞抢了个好彩,拿到的是第四本,开篇就是《石头记》第十三回。一看回目,她便断言道:“这个古抄本,应该比甲戌本更早!”

众所周知,甲戌本是因为该本中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15字,故名甲戌本。甲戌是乾隆19年(1754年),故而甲戌本被认为是“世间最古又最可宝贵的《红楼梦》写本”,但仅存世四册、十六回。胡适之先生得到后,视为平生秘本,向不轻易示人。后从京城败逃呆湾,随身携带的唯一的一部书,就是这四册甲戌本《石头记》。

世间还有比甲戌本更早的写本?

众人都盯着陶文霞,等她的解释。

陶文霞道:“原因很简单,《红楼梦》版本两大系统,无论脂本,还是程本,第十三回的回目都是‘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我印象很深刻,在甲戌本的脂批中曾提到,这一回的回目本来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脂砚斋觉得不太好,就命令曹雪芹删掉,才改成现行的回目。但我手里的第十三回的回目,正作‘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岂不是证明它比甲戌本更早?”

方为也沉声说道:“我看了开头几页,也觉得它应该比甲戌本更早。就比如第一回,上来就是‘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何来’。而不像通行的《红楼梦》,先是‘此开卷第一回也’一大段话,还有‘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那首诗,因为现在学者已经证实,这些其实都是脂砚斋评语,不小心掺入正文的。文霞说它比甲戌本更早,确实很有可能!”

沈康元捻了捻纸张,看了看墨色:“用纸也不晚于乾隆中期。”

陶文霞连忙问道:“石秘书,这套《石头记》总共多少本?都在这儿吗?”

石新科道:“屋里还有一摞。这套书有些多,估计有三四十本,我怕搬运的时候有损坏,所以分成两次来搬。”

陶文霞催促道:“那赶紧把剩下的那些也搬过来!”

黄柯大致推算了一下:“《石头记》共一百二十回,我们手里的都是四回一册。如果有三四十本的话,那应该就是一套齐全的。”

严长寿道:“上天保佑,希望是齐全的!这套能够存世,已经是神物庇护。要是再有残缺,恐怕天上地下,再也没有见到《石头记》后四十回的希望。”

听到严长寿说“上天保佑”,徐生洲又想起自己祈求满天神佛,仍未如愿求到高级体能强化剂的事儿,心中有些郁塞,加上他素来对《红楼梦》不是很感兴趣,便说道:“已经中午了,大家一起去吃饭吧!这些东西等会儿搬到图书馆,有空慢慢研究。”

黄柯笑道:“有这等宝贝摆在面前,不马上弄个明白,别说是吃饭,就是吃龙肉也不香啊!”

沈康元也道:“校长你先去吃饭吧,我们再好好看一会。”

看大家都没有吃饭的意思,徐生洲只好作罢,却又想起另一件事来:“黄校长、金主任、陶馆长,不久前刚得到消息,说是我们学校已经顺利通过会议审核,同意升格为本科院校。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吧?”

“知道、知道。”

“这可是学校的大喜事啊!”

“今天是双喜临门!”

“咱们学校未来可期!”

徐生洲接着说道:“为了庆祝学校升本成功,加上古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成立也快成立一周年了吧?正好我们收到这笔捐赠,我觉得你们可以乘机搞个鉴定会或者研讨会什么的,扩大一下学校的影响力。”

黄柯眼前一亮:“对啊!去年搞的那个《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鉴定会,还有古代美术文献鉴定会,一下子就打响了我们学校和古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在学术界的名头。今年要是再趁热打铁,搞个古代名家稿本鉴定会,真就奠定了我们在国内文史学界的瞩目地位!”

徐生洲刚想润去吃饭,陶文霞却马上表示了反对:“我有不同意见。”

“陶馆长请讲。”

陶文霞整理了一下思路:“我不同意一次性把这么大批量的珍贵手稿全部公布出去!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去年我们搞了两场鉴定会,确实打响了我们学校的名头。但很多的学者还是觉得,我们只是机缘凑巧,走了狗屎运,得到了2批珍贵的古文献材料,仅此而已。换句话说,他们认为我们只是拥有了材料,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研究水平,只能当个普通的、低级的材料提供者。

“随着黄校长、严主任、金主任,还有沈老师、方老师等着名学者加入,我们的研究水平得到逐步提升,甚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近半年,就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遗产》《历史研究》等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我们学校学报因为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也成为各大学、研究所必订的期刊。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整理和提供材料,更要研究和吃透材料,才能真正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徐生洲微微点头:“说的很有道理。还有呢?”

陶文霞又道:“我想说的第二点是,我们要学会勤俭持家,细水长流。去年的《永乐大典》正本、《女史箴图》等稀世珍宝,已经把学界震惊得七荤八素,到现在还在消化和吸收它们的冲击,比如关于现行美术史修改的讨论、关于《永乐大典》正本内容的讨论,至今沸沸扬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再去敲重锣、擂重鼓,应该给学界一个缓冲世间。要知道糖多不甜、胶多不粘。

“所以我的想法是,公布这些名家手稿要有张有弛,比如去年已经有重磅的材料公布,今年可以适当公布一两件轻量级的。像半年的时候,结合钱钟书先生的《百合心》手稿,举办一个‘钱钟书与现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到年终的时候,再结合吴敬梓的《文木山房诗文集》,搞一个‘吴敬梓与清人别集整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到了明年,如果有必要,咱们再放出这套一百二十回古抄本《石头记》。如此一来,学界的焦点就会一直盯着我们学校,而且年年都有期待,不会有厌烦的感觉。”

徐生洲大喜:“这批捐赠,足足有名人手稿60种。如果按照陶馆长的安排,足够搞个二三十年的!”

陶文霞继续说道:“我们要把名人手稿的整理和研究,作为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平台。比如我们有钱先生的《百合心》手稿,说不定还有其他现代着名作家的手稿,我们就可以招聘非常优秀的现代文学方向青年学者过来;我们有一百二十回古抄本《石头记》,就可以招聘非常优秀的古代小说方向青年学者过来。让学者和手稿之间相互成就,没准儿我们学校也能培养出自己的长江学者!”

徐生洲连连抚掌:“陶馆长说的好!那大家要做好保密工作,别又让别人拿‘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来攻讦我们,说我们敝帚自珍。”

陶文霞道:“校长放心!我等下就叫人拿转运箱来,把这些珍贵手稿编目存入特藏库。除了我们几个,别人根本没机会知道。每次决定招什么人、开什么会之前,再放出一点鱼饵,保证学校利益最大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