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犁汉 > 第九百二十八章 转输

犁汉 第九百二十八章 转输

作者:痴人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05 13:33:57 来源:小说旗

在董昭被拖走后,张冲吩咐了新的军令。

全军并不在沛县停留,只将粮站布置于此,然后五万大军立即南下过丰水,向着百里之外的彭城进发。

这马儿都急不可耐了,我张冲也早就厌烦了这黏黏糊糊的权谋算计了。

就让这金戈铁马扫清这牛鬼蛇神吧。

此情此景,唯有一句恰如其分,正是: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

董昭被横撞将门拖到外围后,他们就小心将董昭给放下了,然后温和说道:

“董公,王上气急了,后面想起董公后,要起复董公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这些行走在张冲身边的横撞将们非常明白王上的喜好。

他们很明白,军中那么多大臣,但真被王上用得顺手的,还是董公和荀公。

而且他们很清楚,有些事还真的就得是董昭能做。

用个时髦的话,董昭占据了一个独特的生态位。

所以这些人对于董昭是一点不敢怠慢。

面对这些横撞将的示好,董昭一点不敢托大。

说来也怪,董昭在上层门下这个圈子里,关系不好,可和下面的,人缘却不错。

也许和董昭逢人就是三分笑有很大的关系。

这一次办事犯了忌讳,董昭其实心里也不太惊慌,他只有遗憾,那就是自己不能在这场决战中赚到功劳。

本来遇到个李虎,也分润了个夺下沛县的先头功,但那李虎后面直接将他留在了沛县,自己率兵南下了。

现在他又被王上赶到了辎重那边,心中难免是灰败气馁的。

但当董昭赶到后勤那块,看到无边无际的民夫,看着数不清的牛马、担架源源不断赶来,董昭立即意识到,这里才是真出成绩的地方啊!

什么人能成功?就是董昭这样的。

不管如何被打压,他总能在他所处的环境中发现机会去做事,并做成事!

……

泰山军的一切成功都离不开黔首们。

张冲那句“是万千黔首托举出的黄天大业”是一点没有错的。

在中原转战时期,泰山军是走到哪就吃到哪,还没有健全的后勤部门,只有作为老营的辎重营。

但随着泰山军占据邺城,并通过两次北伐彻底击败了盘踞在河北的卢植军团,泰山军终于有了广大相连的根据地。

也是那个时候,专门的转运司被建立起来,其职责就是来转运粮秣、供应大军。

而且随着泰山军对外作战越发频繁、战役规模也越来越大,转输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以前泰山军会就地动员民壮支前,但现在直接是按照户口直接分配支前的名额。

能支前的必然都是民壮,都是每个家庭的重要劳动力,大规模的征发必然会影响生产,但泰山军没办法,张冲也没办法。

在这个恶劣的物质运输条件下,前线大军的每一粒米都需要后方运输,如今只是供应彭城一带的六万大军,泰山军就征调了十八万左右的民夫来驮运粮食。

而且不仅是运粮,前线消耗的甲械、箭矢、蔬菜、伤员乃至针头线脑都需要这十八万的民夫来运送。

而这十八万的民夫中,绝大多数又都是来自于冀州,可以说为了黄天大业,河北人是做出巨大的付出的。

但也正是这份付出,反而让冀州的民众们分外拥护这份事业。

河北本来就是老区,泰山军在这里经营很深,民众们也信任泰山军,真心将他们当成了自己的队伍。

而且这些人多有随军支前的经验,所以锻炼出了大批有觉悟的基层队伍。

甚至这些人还起到劝降俘虏的作用。

那些被泰山军俘虏的卒子们,普遍也是穷苦人,和这些民夫都是差不多的背景。

现在看到民夫们都过得这么好,日子这么有奔头,心中如何不羡慕?

但即便再有觉悟,人都是要吃饭的。

当董昭到了转运司的时候,他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调度好这二十二万人的吃饭问题。

而董昭是真的有实力,很快就弄清了头绪。

因为张冲贬斥董昭的旨意没有送到转运司,转运司的一众军吏都不知道,还以为董昭就是来主持工作的。

而董昭也回避了这个问题,直接抓起了工作。

他将以前兵站、粮站的方法继续用了起来,规划了四条转运路线,然后每二十里设一个小站,每六十里一个大站。

然后将十八万的民夫队伍全部安排到了这四条转输线上的粮站里。

规定每支队伍都日上出发,然后走二十里到下一个站吃饭,然后在这里接收伤员或者军士们的家书再返回上一个站点,也是在那个站点吃饭。

总之,十八万人就这样被董昭布置得井井有条,那四条开辟出的转输线,也像四条大动脉,源源不断给前线的主力提供粮秣和物资。

泰山军南下是依靠的泗水,而民夫们运输粮秣最主要的路线也是泗水。

可泗水只有一道,而物资却是要从四面八方运来,所以就需要独轮、大车、船只协调运输。

独轮车是泰山军在泰山时期就在使用的,后在泰山军转战中原的过程立下了汗马功劳。

军中亲切称呼它为“木马”。

以鲁中南根据地来说,此地作为泰山军的老区,又是泰山军最早广泛分田的地区,所以群众基础特别好,这一次决战也承当了相当重的任务。

鲁中南各农社的民夫们就是先用独轮木马将粮秣送到县里,县里再组织民夫用大车沿着官道运输到山阳郡的瑕丘。

瑕丘就坐落在泗水水道上,所以也成了鲁中南这个方向供输粮秣的中转粮站。

转输司专门在此地设置了派出机构,专门负责协调统筹泗水运输。

之后,满载粮秣的漕船就沿着泗水一路南下,经任城到湖路,最后到沛县。

到了沛县后,再由转运司统一协调各队民夫,然后再用小车运输到各军辎重营。

这一路调度看似是井井有条的,但实际上当泰山军战线越发向前,后方的运输线也越来越长了,其需要的转运工作也越发繁重。

如果只是累一点也还好,可这项工作的困难在于它是系统性的运筹工程。

比如说,当大批粮食运到站点的时候,如何在短期内就完成装卸和转运。这远远不是靠热情就够了的,它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

此时董昭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时瑕丘以及囤积了大概二十万石的军粮,都要经泗水南下,但却因为没有提前的规划和安排,出现了有船却无粮,有粮却船可运的局面。

而当瑕丘囤积的粮食越越积越多的时候,那些没完成交粮任务的只能被堵在县外,露宿野外,于是道路就更加拥堵了。

那董昭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呢?

他发现像瑕丘遇到的问题,其他地方站点也遇到过,而这些的本质都涉及到了信息的协调和运算。

所以他令各站点必须配备骡马,游走在上下两处站点之间,传递运输信息。

当上一个站点的队伍要出发了,就需要送塘马到下一个站点,提前通知本次的运输信息,如来了多少车,有多少人,大致的到达时间是多少。

在有了这些信息后,下个站点才安排卸货工作,让各民夫队伍卸在指定片区,迅速完成装卸任务。

这对董昭来说还是小试牛刀,他还解决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疏通泗水。

随着泰山军主力沿着泗水一路南下,泗水的中断基本都被连通,恢复了通航能力。

水运自古都是军队补充粮秣的最重要手段,不仅效率高、运载量大,甚至就是损耗也是最小的。

但泗水的通航情况却又比较复杂了。

随着天下大乱,兖州到徐州的这段通道算是最早失去秩序的地方了,越来越多的百姓逃亡,就在泗水边劫掠。

而且因为地方失能,泗水水道也淤积严重,造成有些地方吃水浅,有些地方又特别湍急,必须要有非常有经验的艄公才能撑船渡过。

另外泗水各站点还遇到了的问题就是他们船只储量远远不足。

尤其是任城到沛县的这段水路,因为是泰山军新占地区,民众对泰山军的疑惑非常深,深怕自己的船被泰山军强征了过去。

别看这些船只都是小船,但每一艘都是一个家庭吃饭的来源。

当董昭过来后,他直接下令各站点出钱给艄公、船夫们运费,而且直接按运输量来计算收益。

运的越多,泰山军给的就越多。

董昭很清楚,天下不过就是一个利字,就算是那些老区的百姓们这般支持他们泰山军,不也是为了个“利”?

现在此间百姓恩义未附,征发只会起反作用,让那些船夫藏匿船只,远不如钱来的有用。

而针对泗水时不时出现的水匪,董昭没有时间精力去清剿,只能让鲁中南的护田兵南下,然后作为漕船的护卫力量,一同南下,保障水道安全。

当然,以上这些董昭是没有权力去执行的,但他却将条陈全部写好,然后递给了王上。

董昭很有信心,因为他很清楚王上是什么人。

王上就是做事的人,所以只要你真的做事,就有机会。

果然,不出董昭所料,对于董昭的这些建议,张冲全部都采纳了,而且专门还给了董昭一个行营参赞的名头,就来筹划军队后勤补给。

就这样,在董昭的协调下,从鲁中南、中原、冀州、青州的粮秣顺畅地汇入沛县的粮台内。

本来做到这个程度已经足够了,但谁都没想到,战事的发展之快远远超出所有人的预料。

原先只是马超发起的试探战,随着两边兵力不断投入,直接向着总决战的方向演化着。

战事一激烈,对后勤粮秣的消耗就更大了。

如此董昭他们现在不仅需要将足够的粮食从各地运到沛县,更需要将沛县的粮食运到前线。

就在董昭忙于解决这个难题时,距离彭城二十里外早已是烽火连天。

……

马超带着七百多突骑南下攻打的十五里亭,并不仅仅是一座亭燧,而是由陈登悉心建设的一座要塞。

十五里亭作为彭城最后的外围防线,对于徐州军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兵法上素有“守城必受砦”之说。

就是因为单纯的城池方式是非常呆板的。一旦你所有军事力量都被压缩在城内,敌军固然不能轻易进来,但你想出去也是非常困难的。

一旦敌军将四门围住,守城一方被逼在城内,只能被动防守,人家想什么时候打你就能什么时候打你。

人家想用什么计策,就能用什么计策,而你只能疲于应对。

这就是久守必失的道理。

而徐州军只有守住十五里亭,不仅可以在城外获得落脚地,将战场控制在这里,而后方的彭城可以作为兵站和指挥所,不断支援兵力。

更重要的是,从十五里亭到彭城的这段距离上,有足够的空间和纵深给徐州军布阵,那样才能集中足够的军事力量与泰山军展开决战。

所以,对于陈登来说,十五里是必争之地。

此时,马超就带着一队骑士前出到十五里亭附近观砦。

之见这里直接卡住了泗水的最后一段水路,用一座浮桥来连同两岸,然后沿着乔头两岸构建了十余座壁垒,大的有三座,互为犄角。

而营垒与营垒之见还修建甬道,可以方便援兵及时支援。

而这些都是最外线的泗水亭防线都不具备的。

马超在看到这些营垒工事的时候,就知道光靠自己的骑兵力量是难以吃下这十五里亭的。

当然,作为突骑力量,马超完全可以不理会这里,直接绕过后插入彭城也不是不行。

但这就势必会影响后续部队的前进,一旦马超这边遇到了敌军包围,后方的本部就是想来救援也是无可奈何的。

马超的确很勇,但他不傻!

他倒不是觉得李虎有什么了不起的,需要照顾他的面子。毕竟在他马超看来,此人也不过就是因人成事的主。

但马超再自命不凡也知道,李虎再如何不行,他手上的五千军势确实实打实的精锐。

没有李虎这支力量的加入,他绝不可能拿下十五里亭。

如此,马超也只好留在外围,等候李虎和自己的步队主力南下支援。

此时的他并不知道,就在他的两侧,多达两万多人的徐、扬联军早已经枕戈待旦,等得发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