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 > 酒话供销情 > 第84章 生活的歌声

酒话供销情 第84章 生活的歌声

作者:满洲烧刀子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22 14:11:38 来源:小说旗

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母亲是毫无争议的核心,是那棵为所有人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我们这些子女,还有众多晚辈,如同围绕大树生长的藤蔓与枝叶,在她的庇护下生活。在这众多晚辈中,大姐的大女婿汪兴隆,对母亲的那份深厚感情也很突出。

汪兴隆身材中等,为人诚恳热情,平日里只要一得空,便马不停蹄地往母亲家里赶。一进家门,他那爽朗的声音便随之响起:“姥姥,我来看您啦!”随后,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坐到母亲身旁,陪着她唠唠家常。从邻里间的趣事,到外面世界的新鲜见闻,他都讲得绘声绘色,母亲总是听得津津有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还不时插话评论几句。讲完了闲话,他也不闲着,挽起袖子就帮着干家里的粗活,搬重物、修理家具,样样都不在话下。母亲看着他忙碌的身影,总是满含欣慰地说:“兴隆这孩子,比亲儿子还亲呢。”

那时候,母亲家院子里对着房门有棵柳树。春天,嫩绿的柳芽探出脑袋,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夏天,繁茂的枝叶如同撑开的绿伞,投下一片清凉的绿荫。在春风夏雨的悉心滋养下,柳树的个头噌噌地往上蹿,一年比一年高。可令人揪心的是,柳树生机勃勃、蓬勃生长之时,母亲的身体却如同逐渐失去水分的花朵,慢慢枯萎、垮了下来。

母亲被诊断出肺心病后,生活瞬间被阴霾笼罩。每年一到换季,病情就容易加重,必须得打吊针维持。曾经那个操持家务、风风火火的母亲,如今只能虚弱地坐在炕头,行动也变得迟缓起来。但她骨子里的倔强和要强从未改变,即便被病痛无情折磨,她也总是咬着牙,从不喊一声苦,默默承受着一切。汪兴隆得知母亲患病后,心急如焚,来得更加频繁了。他四处打听治疗肺心病的偏方,还常常陪着母亲去医院复查,跑前跑后地挂号、缴费、取药,毫无怨言。

后来,汪兴隆因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去关里经商。临行前,他专门来到母亲家,拉着母亲的手,满脸愧疚地说:“姥姥,我这一去,就不能常来看您了,您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有啥事儿就给我来信。”母亲强忍着不舍,微笑着点头:“孩子,放心去吧,在外头好好照顾自己,别惦记我。”尽管远在他乡,汪兴隆的心却始终牵挂着母亲。每次回来,他总是大包小包地给母亲带各种稀罕玩意儿,有当地的特产,还有滋补身体的药材。一进家门,连行李都顾不上放,就先快步走到母亲面前,那关切的眼神中满是思念与担忧,任谁看了都会为之动容。

母亲去世的前几年,一系列怪异的事情接连发生,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暗中操控,不断预示着什么。有一回,母亲只是想下地在屋里活动活动筋骨,刚起身没走两步,突然脚下一滑,整个人不受控制地朝旁边倒去,竟一头栽到了桌子旁边。全家人听到声响赶来时,都吓得脸色苍白,心脏提到了嗓子眼。可奇迹般的是,母亲只是稍微蹭破了点皮,她自己拍拍身上的灰尘,缓缓站起身来,一脸镇定地说:“没事儿,就是脚下打了个滑,我这把老骨头还硬朗着呢。”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可心里总觉得隐隐不安。

还有一次,在一个看似平常的午后,母亲像往常一样去西房山附近看看晾晒的东西。谁也没想到,她走着走着,毫无征兆地就摔了个前趴子。母亲挣扎着爬起来,膝盖和手掌擦破了皮,渗出丝丝血迹。我们知道后心疼不已,汪兴隆得知消息,更是心急如焚,立刻跑去镇上的药房,精心挑选了跌打损伤的药,马不停蹄地赶来给母亲送来。他仔细地帮母亲清理伤口、涂抹药膏,还耐心地叮嘱母亲:“姥姥,您以后走路可得慢点,千万小心。”母亲看着他关切的模样,眼中满是感动。

更让人心里直发毛、脊背发凉的事儿还在后头。母亲平日里摆放花盆的架子,稳稳当当放置了多年,却在那段时间平白无故地连续翻了两次。第一次翻倒时,“哗啦”一声巨响,花盆摔碎在地,泥土溅得到处都是,母亲被吓得不轻。第二次翻倒时,巧的是她三女儿正好来串门。三女儿和母亲站在一旁,看着地上凌乱的花盆碎片,面面相觑,一种难以言说的怪异感觉涌上心头。三女儿忍不住说道:“妈,这事儿也太邪乎了,怎么好端端的架子就翻了呢?”母亲皱着眉头,若有所思,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些接连发生的怪事,就像一片片沉甸甸的乌云,慢慢地在我们心头聚拢,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回想1992年的那个夏天,发生了一件至今回想起来都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那天午后,家里一切都如往常一样平静。母亲坐在炕头,手里拿着针线,缝补着衣物。突然,“啪”的一声巨响打破了这份宁静,放在桌子中央的一只空玻璃杯,毫无缘由地炸裂开来,碎玻璃像子弹一般向四周飞溅。母亲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响吓得浑身一颤,手中的针线也掉落在地。与此同时,更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房间里原本飞来飞去的苍蝇,像是受到了某种神秘力量的操控,飞着飞着,就一个个发出尖锐而怪异的“嗡嗡”声,那声音不像是平常的飞行振翅声,倒更像是绝望的嚎叫。紧接着,它们纷纷如同断了线的风筝,摇摇晃晃地倒在炕上,拼命挣扎扭动着身体,不一会儿,肚子就离奇地破裂,一命呜呼。这场景,就像电影里那些令人胆寒的诡异情节,仿佛真有一个隐匿在黑暗中的冷酷杀手,正躲在某个阴暗的角落,冷冷地注视着我们,掌控着一切。

三妹夫是个老师,在教育岗位上默默耕耘多年。他从万丰中学调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的一所学校任职。三妹夫觉得回到家乡任教,能为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贡献力量,内心还是充满热忱。

三妹子在万丰供销社已经干了十多年,每日在货架与顾客之间忙碌,虽说这份工作又累又挣不了太多钱,可她习惯了那种充实感。起初,她本不想挪窝儿,在万丰的生活虽说平淡,却也安稳。可供销社近年来经营状况愈发糟糕,半死不活的,明眼人都能看出黄摊儿是迟早的事儿。无奈之下,她只能随三妹夫去到那边。他们在这儿租了一间民房,简单地安置了几件家具,暂时安下身来。三妹子的女儿萌萌正在上小学,也不得不跟着办理了转学手续,来到新的学校,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同学,萌萌小小的心里满是不安。

这边只是一个村,乡下的夜,来得特别早。吃过晚饭,天色就完全黑了下来,四周一片寂静,只能偶尔听到几声犬吠。乡下人睡觉也早,才八点多钟,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就纷纷钻进被窝。三妹子一家三口也上了炕,不大一会儿,萌萌和三妹夫就响起了鼾声。萌萌小小的身子蜷缩在被窝里,嘴角还带着一丝甜甜的笑意,想必是在做着美好的梦。三妹夫则平躺着,呼吸均匀,一天的工作疲惫在睡梦中渐渐消散。

可三妹子却没有一丝困意,她侧身躺着,眼睛盯着黑漆漆的屋顶,思绪飘远。她还在想着以后的日子,她是个闲不住的人,如今一下子闲下来,浑身都不得劲儿。她心里盘算着找点儿活儿干,可这人生地不熟的,一时半会儿又哪里能找到合适的营生呢?想到这儿,三妹子轻轻叹了口气,心里满是焦虑。

三妹子翻来覆去地烙了一会儿 “饼”,还是毫无睡意,肚子也有些隐隐作痛,她估摸着是晚饭时吃的凉菜不太新鲜,便想起来去趟厕所。她轻轻地下了炕,动作极轻,生怕惊醒了身旁熟睡的丈夫和女儿。她蹑手蹑脚地往外走,每一步都小心翼翼,脚下的地板发出轻微的 “嘎吱” 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刚走到外屋,三妹子就听见一阵轻微的响动,像是有人在翻动东西。三妹子心里 “咯噔” 一下,瞬间一惊,停住了脚步,大气都不敢出,竖起耳朵细听。那声音又响了起来,这一次更加清晰,三妹子确定,家里进贼了!她的心跳陡然加快,砰砰砰地撞击着胸腔,仿佛要冲破胸膛跳出来。

三妹子的脑子飞速地转着,她下意识地想喊丈夫,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害怕贼被惊动后会狗急跳墙,伤害到丈夫和女儿。她又想冲出去抓住贼,可双腿却像灌了铅一样,怎么也迈不动步子,她的手紧紧地抓住衣角,手心全是汗水。她站在那儿,大脑一片空白,完全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外屋的灯突然碰亮了,一个黑影正拿着她家的电锅,准备往外走。三妹子和贼正好打了个照面,贼戴着一个黑色的口罩,只露出一双惊慌的眼睛。贼显然也被吓了一跳,愣在原地,和三妹子对视了一秒钟,随后转身就往窗户那边跑。三妹子下意识地喊了一声:“抓贼啊!” 声音因为恐惧而有些颤抖,然后就追了过去。贼慌乱中把电锅扔到一边,“哐当” 一声,电锅砸在地上,发出刺耳的声响。贼从窗户跳了出去,动作十分敏捷。三妹子追到窗户边,看到贼已经消失在黑暗中,她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心脏还在疯狂跳动,仿佛要跳出嗓子眼。

三妹夫被三妹子的喊声惊醒了,他睡眼惺忪,迷迷糊糊中听到妻子惊恐的叫声,瞬间清醒过来。他赶紧穿上衣服,鞋子都顾不上穿好,就跑了出来。看到三妹子坐在地上,一脸惊恐的样子,头发也有些凌乱,他忙问:“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三妹子哆哆嗦嗦地把刚才的事儿说了一遍,说话间,声音还带着哭腔。三妹夫听了,气得脸都红了,直跺脚:“这个挨千刀的,竟敢偷到咱们家来了!” 说着,就要出去追贼。三妹子忙拉住他:“别追了,都跑远了,追也追不上了。” 三妹夫这才作罢,无奈地看着窗外的黑暗,拳头握得紧紧的。

萌萌也被吵醒了,她揉着惺忪的睡眼,从屋里跑出来。看到爸爸妈妈都在外屋,一脸紧张的样子,吓得 “哇” 的一声哭了起来。三妹子忙把她抱在怀里,安慰道:“没事儿,宝贝儿,别怕,贼已经跑了。” 萌萌抽抽搭搭地说:“妈妈,我害怕。” 她的小身子在三妹子怀里不停地颤抖,双手紧紧地抱住三妹子的脖子。三妹子说:“不怕,有爸爸妈妈在呢。” 三妹夫走过来,摸了摸萌萌的头,说:“好了,萌萌,别哭了,快回屋睡觉吧。” 萌萌点了点头,三妹子把她抱回屋里,轻轻放在床上,给她盖好被子,坐在床边轻声哼唱着摇篮曲,哄着她又睡下了。

三妹夫和三妹子回到外屋,看着被翻得乱七八糟的屋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地上扔着各种杂物,柜子的门也被打开,里面的东西被翻得一片狼藉。三妹夫说:“明天我去买个锁,把窗户都锁上,再养条狗,看哪个贼还敢来。” 三妹子说:“行,明天就去办。” 两人收拾了一会儿,把东西归位,也回屋躺下了。这一夜,三妹子再也没有睡着,她的眼睛盯着天花板,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刚才和贼对视的画面,心里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她不知道,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未来还会遇到什么事情 。

三妹一家搬到这个村子后,三妹很快发现了新的生机。村里的初中有不少学生需要住宿,一些村民瞅准商机,办起了寄宿点,接纳这些学生,挣些补贴家用的钱。三妹本就热情好客,为人实在,她动起了心思,也把自家的空房间收拾出来,打算招几个学生。

三妹子把寄宿点布置得温馨又干净,还在吃的方面下足了功夫。每天变着花样给学生做饭,早餐有热乎的豆浆油条、鸡蛋饼;午餐和晚餐荤素搭配,红烧肉、糖醋排骨、清炒时蔬,都是孩子们爱吃的。学生们在这儿吃得饱、睡得香,学习劲头都更足了。一传十、十传百,三妹子家的寄宿点名声越来越响,学生们都乐意往她家跑,没几个月,房间就住满了。

三妹子忙并快乐着,可她的生意太红火,让村里另一家寄宿点的老板李二嫂心里很不是滋味。李二嫂家条件一般,饭菜也做得马马虎虎,之前靠着村里寄宿点少,还能勉强维持,如今三妹子一来,学生都被吸引走了,她的生意冷冷清清,收入锐减。李二嫂越想越气,嫉妒心在心底疯狂蔓延。

这天中午,趁着三妹子出去买菜,李二嫂带着两个身强力壮的亲戚,气势汹汹地来到三妹子家。她二话不说,径直走进学生的房间,开始动手搬行李。学生们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得不轻,纷纷围过来询问。李二嫂扯着嗓子喊道:“都别拦我,共同富裕懂不懂?有钱大家挣,凭啥都住她家!都跟我走,去我那儿住,价格一样实惠!” 学生们面面相觑,有的小声抗议,可李二嫂根本不管不顾,继续蛮横地搬着行李。

就在这时,三妹子买菜回来了。看到家里一片混乱,李二嫂还在搬学生行李,她又气又急,冲过去质问道:“李二嫂,你这是干啥?咋能随便进我家搬东西!” 李二嫂把手里的行李一扔,双手叉腰,恶狠狠地说:“三妹子,你别太过分!这村里又不是你一家能开寄宿点,你把学生都抢走了,我喝西北风啊?今天我就把人带走,这钱也得分我一份!” 三妹子又气又无奈,她知道李二嫂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泼妇,自己孤身一人,根本惹不起她。要是和她硬刚,指不定还会闹出什么乱子,到时候自己有理也说不清。

三妹子强忍着泪水,深吸一口气,说:“行,李二嫂,你想带谁走就带谁走吧,我不拦你。” 李二嫂见三妹子服软了,得意洋洋地带着几个学生和他们的行李走了。看着空荡荡的房间,三妹子心里一阵酸涩,可她知道,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

三妹子没有因此消沉,她决定把剩下的学生照顾得更好,用真心留住他们。那些被李二嫂强行带走的学生,在李二嫂家待了没几天,就又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原来,李二嫂家的条件实在太差,饭菜难以下咽,住宿环境也不好,学生们根本受不了。他们想念三妹子家的温暖,想念三妹子做的可口饭菜。

三妹子看着重新回到自己身边的学生们,眼眶湿润了。她知道,只要自己坚持做好自己,就不怕被别人抢走生意。从那以后,三妹子家的寄宿点依旧红红火火,而李二嫂,看着又跑回去的学生,只能干瞪眼,却再也没敢来闹事。

在那个寄宿制学校逐渐式微,初中班级一个接一个取消的年代,村子里的生计也跟着悄然生变。三妹子瞅见邻村有人靠卖冰棍雪糕赚了钱,心一横,也把多年攒下的积蓄拿出来,买了个崭新的冰柜,加入了卖冰棍的行列。

起初,一切都顺风顺水。每天清晨,三妹子哼着小曲儿打开冰柜,看着里面花花绿绿的冰棍雪糕,满心都是对未来的憧憬。村子里的孩子们一放学,就像小麻雀似的围在她的摊子前,你一言我一语地挑着自己心仪的冰棍雪糕,那清脆的笑声和吵闹声,成了三妹子最爱的“交响乐”。

可没过多久,村子里又陆陆续续多了几个卖冰棍雪糕的摊子,原本还算宽敞的街道,一下子变得热闹又拥挤。这些卖冰棍的,有的是像三妹子一样的家庭主妇,想挣点贴补家用的小钱;有的则是刚辍学的年轻人,想趁着夏天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大家各显神通,有的把冰棍雪糕的价格压得极低,有的则推出了买一送一的优惠活动,竞争愈发激烈起来。

村子东头开小卖店的老李头可不乐意了。他的小卖店开了好多年,一直被税务催促上税,靠着卖些日用品和零食维持生计。可自从这些单独卖冰棍雪糕的人出现后,他店里冰棍雪糕的销量锐减,利润也跟着大幅下滑。老李头心里越想越气,觉得这些人抢了他的饭碗,还不用交税,实在不公平。

于是,老李头决定去找税务人员说道说道。那天,他特意挑了个好天气,穿上自己最体面的衣服,带着家里的好酒和土特产,来到了税务所。见到税务人员小张,老李头满脸堆笑,把东西往桌上一放,便开始大倒苦水:“张老弟,你可得给我做主啊!你看看现在村子里这些卖冰棍的,一个个都不上税,这生意都被他们抢光了。我这小店可是一直都规规矩矩上税的,要是再这么下去,我可就没法活了。”

小张听了,皱了皱眉头,沉思片刻后说道:“老李啊,你说的情况我也知道,可这收税也得有个章程啊。不过你放心,既然你提出来了,我肯定会想办法解决。这样吧,只要那些单独卖冰棍的都上税,你这小店的税,一分都不会少收你的。”

老李头一听,心里乐开了花,连忙道谢:“那就太感谢张老弟了!您要是有时间,一定要到我店里坐坐,我请您好好吃顿饭。”

从那以后,小张隔三岔五就往老李头的小卖店跑。每次去,老李头都好酒好菜招待着,两人推杯换盏,相谈甚欢。而小张呢,也似乎把收税的事儿放在了心上,隔几天就会到村子里溜达一圈,看看那些卖冰棍雪糕的有没有交税。

三妹子他们这些卖冰棍雪糕的,以前根本就不知道卖冰棍雪糕还要交税这回事。突然有一天,小张带着几个助手来到了村子里,挨家挨户地收税。三妹子一脸茫然地看着他们,问道:“交税?交什么税啊?我们以前可从来没交过啊。”

小张板着脸解释道:“从今天起,卖冰棍雪糕都要交税了。这是规定,你们必须得交。”

三妹子一听,心里犯起了嘀咕:“这好好的,怎么突然要交税了呢?而且我们就是小本生意,挣点辛苦钱,哪有那么多钱交税啊?”其他卖冰棍的人也纷纷附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是不愿意交税。

小张见大家都不愿意配合,脸色变得很难看。他威胁道:“你们要是不交税,可别怪我不客气。到时候,不光要收税,还要罚款。”

大家还是不为所动,僵持了好一会儿。小张实在没了耐心,一挥手,对助手们说道:“把他们的东西拿走,抵税!”

助手们一拥而上,开始抢夺摊子上的东西。三妹子见状,急忙冲过去阻拦:“你们凭什么抢我的东西?这可是我的生计啊!”

小张一把推开三妹子,指着她的大阳伞说:“就拿这个抵税了!”说完,几个助手七手八脚地把大阳伞拆了下来,抬上车扬长而去。

三妹子瘫坐在地上,看着空荡荡的摊位,眼泪止不住地流。她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只是想挣点钱,怎么就这么难呢?而村子里的其他人,也都对这件事议论纷纷,有的指责小张滥用职权,有的抱怨老李头多管闲事,原本平静的村子,一时间被搅得鸡犬不宁。

日子一天天过去,卖冰棍雪糕的风波渐渐平息,但那份不公平和无奈,却深深地刻在了三妹子和村民们的心里。他们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努力地生活着,盼望着有一天,一切都能变得公平公正,每个人都能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安稳的日子 。

三妹夫调到他家乡的镇中学任教后,一家人便搬到了宝东县里。房子是汪兴隆帮忙购置的,那是一座两间平房,坐落在县城偏东,离学校近,位置恰到好处。前有开阔的院子,能种花种草,晾晒衣物;后有不小的菜园子,三妹子已经在心里盘算着要种上辣椒、茄子、豆角这些家常蔬菜。这房子宽敞明亮,周边环境也格外安静,三妹子一踏入,就觉得满心欢喜,当下认定这就是自己理想中的家。

在安顿好新家后,三妹子就开始着手重操旧业——招收寄宿生。回想起在之前的地方,她凭借着为人实在和优厚的寄宿待遇,收获了众多家长的认可和孩子们的喜爱,积攒下了不少好口碑。如今到了新环境,她还是秉持着一贯的原则,给出的待遇丝毫不打折扣。每天天还没亮,三妹子就一头扎进厨房,精心准备早餐,鸡蛋、牛奶、面包,一样都不少;中午和晚上,必定是三菜一汤,精心搭配,力求营养丰富。她会做孩子们都爱的糖醋排骨,每一块都色泽红亮,外酥里嫩;或是鲜美的鲫鱼豆腐汤,奶白色的汤汁浓郁醇厚。孩子们住的房间,三妹子更是收拾得一尘不染,定期换洗床单被罩,让孩子们住得舒适又安心。

隔壁住着一位大嫂,同样也是干招收寄宿生这一行的。一天中午,邻居大嫂在院子里晾衣服,被三妹子厨房里飘出的红烧排骨香味吸引,忍不住走进来。只见三妹子正站在灶台前,熟练地翻炒着锅里的排骨,锅里的排骨在油的滋润下,滋滋作响,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大嫂忍不住开口:“妹子啊,你瞧瞧你,给这些学生吃这么好,成本得多高啊,能挣到钱吗?咱们这是做生意,又不是做慈善,可不能太实在了,差不多就行了。”

三妹子一边往锅里加入调料,一边笑着回应:“大嫂,我也琢磨过节省成本这事儿,可每次看到这些孩子,一个个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得不好怎么行呢?我也不图挣多少大钱,只要能把孩子们照顾得健健康康,我心里就踏实。再说了,孩子们吃得开心,家长们才放心把孩子交给我呀。”邻居大嫂听了,无奈地摇了摇头,嘴里嘟囔着“你这妹子太实心眼”,便转身离开了。

起初,一切都进行得顺顺利利,孩子们吃得开心,住得也舒坦。三妹子看着这些孩子,就如同看着自己的宝贝一般,打从心底里喜爱。每天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自己做的饭菜,她的脸上就会洋溢起满足的笑容。可日子久了,一些问题悄然浮现。不知从何时起,孩子们渐渐变得挑剔起来。有的孩子嫌弃今天的菜里肉少了,抱怨自己没吃够;有的抱怨汤太淡,一点味道都没有;还有的对房间里的布置指指点点,说没有他们家里的温馨时尚。

那是个再平常不过的中午,三妹子像往常一样把精心做好的饭菜端上桌,有鱼香肉丝、清炒时蔬和西红柿鸡蛋汤。可她刚把菜放下,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就皱着眉头,满脸嫌弃地说:“怎么又是这几个菜啊,我都吃腻了,我妈在家天天给我做不一样的。”其他几个孩子也像是找到了同盟,纷纷跟着附和起来:“就是就是,这菜都吃烦了。”“这汤一点味道都没有,不好喝。”

三妹子听了这些抱怨,心里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不见。她强忍着心里的委屈,耐着性子解释:“孩子们,阿姨每天都换着花样给你们做饭呢,今天这鱼香肉丝,可是按照你们上次说喜欢的口味做的呀。而且这些蔬菜都是阿姨早上特意去市场挑的最新鲜的,就想着让你们吃得健康。”可孩子们根本不买账,依旧叽叽喳喳地抱怨个不停。三妹子再也忍不住了,等孩子们吃完饭回房间后,她独自坐在厨房里,眼眶渐渐红了起来,嘴里忍不住骂道:“这些个调皮的孩子,真是养不住的白眼狼,我每天这么辛苦,天不亮就起来给你们做饭,变着法儿给你们做好吃的,照顾你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换来你们这些抱怨,真是寒心呐。”

可骂归骂,三妹子冷静下来后,还是决定找孩子们好好谈一谈。她把孩子们都召集到客厅,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语气真诚地说:“孩子们,阿姨知道你们可能有些不满意的地方,要是有啥想法,都别藏着掖着,跟阿姨说,阿姨能改的一定改。阿姨对你们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只希望你们能吃好、住好,好好学习,将来都有出息。”

这时,一个平时比较懂事的小姑娘站了起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阿姨,我们知道您对我们好,有时候我们就是想家了,心情不太好,就会挑这挑那,您别往心里去,我们不是故意的。”其他孩子也纷纷点头,承认自己做得不对,不该这么挑剔。看着孩子们诚恳的样子,三妹子的心里又软了下来,她笑着说:“阿姨不生气,以后咱们有啥话都好好说,阿姨也会努力做得更好,让你们在这儿就像在家里一样。”

从那以后,三妹子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又恢复了往日的融洽。三妹子还是一如既往地用心照顾着孩子们,为他们准备营养丰富的饭菜,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只不过偶尔想起那些被抱怨的日子,心里还是会泛起一丝复杂的滋味,但她知道,这些孩子就像她生活中的小插曲,有苦有甜,都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依旧在这平凡的日子里,守着自己的小事业,守着这些孩子,用心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故事。

在一个阳光暖煦的午后,光线穿过枝叶的缝隙,于小院里印下一片片光影。三妹子正忙着给寄宿生们准备点心,突然听到熟悉又亲切的声音:“孩子,我来看你啦,顺便瞧瞧我这老毛病。”她闻声转过头,瞧见母亲由萌萌领着,拎着一个洗得发白、打着补丁的旧布包,步伐迟缓,脸上带着久别重逢的笑容,只是那笑容里难掩疲惫的神态。

三妹子赶忙迎上去,接过母亲手中的布包,眼眶微微泛红:“妈,您咋不提前说一声时间,我好去接您。”母亲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说道:“没啥大不了的,有萌萌在,我们还能找不着路?”话虽如此,三妹子还是看出母亲眼中的倦意。

那几日,三妹子一心陪着母亲跑医院。医院里充斥着消毒水的气味,人头攒动,嘈杂喧闹。每次排队,母亲都紧紧拉着三妹子的手,粗糙的手掌轻轻摩挲着她的手背,像在汲取力量,又似在寻求安心。候诊时,母亲看着周围神色匆匆的人群,不禁感慨:“城里看病的人可真多,比咱万丰卫生院一年见着的人还多。”三妹子听了,心里一阵酸涩,只能轻声安慰。

到了晚上,寄宿生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在院子里嬉笑玩耍,声音此起彼伏。母亲总是默默坐在角落里,微笑着注视这一切,可三妹子还是敏锐地察觉到母亲眼中偶尔闪过的一丝不适应。母亲习惯了万丰家里的宁静,这里的热闹对她来说,似乎过于喧嚣了。

“孩子,这里太闹了,我还是回万丰去,心里能清静些。”住了没几天,母亲便提出要回去。三妹子心里满是不舍,可她了解母亲的性子,拗不过她,只能帮母亲收拾行李。送母亲上车时,三妹子千叮万嘱:“妈,您回去后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有啥事儿就给我打电话。”母亲点点头,车子缓缓启动,三妹子望着远去的车影,心里空落落的,仿佛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日子如流水般悄然逝去,平静的生活毫无征兆地被打破。有一天,动迁的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整个院子。一时间,院子里乱成了一锅粥,寄宿生们陆续搬走,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屋子变得冷冷清清,只剩下三妹子独自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

三妹子开始四处奔波找房子,她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看了一处又一处,不是租金太贵,就是环境太差。经过无数次的失望与坚持,她终于在城市的边缘找到一个狭小的房间,简单地安置了下来。新的住处离原来的地方很远,生活变得更加不便,但三妹子只能咬牙坚持。

忙碌的生活让三妹子很少有时间回万丰看望母亲。等她终于攒够钱,买下一套宽敞明亮的楼房时,满心欢喜地想着要把母亲接来享享清福,却没想到,命运跟她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母亲住院了。三妹子接到电话后,心急如焚,一路飞奔到医院。当她看到病床上虚弱的母亲时,眼泪夺眶而出。母亲瘦了一大圈,脸色苍白如纸,原本炯炯有神的眼睛也变得黯淡无光,毫无血色的嘴唇微微颤抖着:“孩子,别担心,妈这病啊,没事。”三妹子握住母亲的手,那双手变得更加干枯、冰凉,她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母亲的病情逐渐稳定,可出院后,却因为身体太过虚弱,根本爬不了没有电梯的楼房。三妹子看着母亲,满心愧疚,觉得自己没能在母亲最需要的时候给她一个舒适的家。

从那以后,母亲一次都没去过住楼的儿女家。每次三妹子回家,远远就能看见母亲坐在老屋的门口,目光望向远方,像是在等待着什么。走进屋子,灯光映照着母亲日益增多的白发,每一根都刺痛着三妹子的心。

“妈,等您身体好点,就去我那住住,楼里可宽敞、可亮堂了。”三妹子不止一次地说。

“等妈身体好的,等妈身体好的……”母亲总是这么应着,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可三妹子知道,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这个简单的愿望怕是难以实现了。

又一个秋天,金黄的树叶纷纷飘落,像是一只只飞舞的蝴蝶。三妹子回到万丰,推开门,母亲像往常一样坐在那里,温暖的阳光洒在她身上,给她镀上了一层淡淡的光晕。母亲的脸上带着一抹安详的微笑,可这笑容却如同一把锐利的刀,刺痛了三妹子的心。她明白,母亲的屋檐下,藏着的是无尽的牵挂与等待,而自己却没能让母亲住进自己的屋檐下,这份遗憾,将永远刻在她的生命里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