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秦人的悠闲生活 > 第九章 故人的河渠

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九章 故人的河渠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0 19:18: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如果始皇帝能够将那些反对的人杀光,或许也就不会有之后这么多事了。

其实吧,暴秦还是不够残暴的。

扶苏重新坐上车架,让田安顺着河道而上,从这里可以一直到渠口,也就是龙首渠的渠口也就是起点。

在洛水与渭河之间挖出一条连接的沟渠,这条沟渠在从商颜山下穿过,这就是龙首渠的全貌了。

自从先前修建了水窖,解决了家仆们用水问题。

现在章邯还带着家仆们在山林中赶走了野兽,并且在山脚下修建了一排屋舍,如此又解决了家仆们的住房问题。

而且章邯还亲力亲为,跑了两个县,给这片地取了一个名字,叫作商山乡。

因此关中有了一个叫做商山的村子,在这里的人有了新的身份,他们是商山走出来的家仆。

这是章邯这些天所做的事,每件事他都落实得很充分。

此人办事可靠,而且为人低调不显摆,更是点到为止,不会多做,总是默默无闻。

田安指着远处道:“先前,这些家仆想要给公子在山下建设一个宅邸,他们也是感念公子,昨晚章邯得知这件事之后,不仅不让他们建,那些要给公子修宅邸的人还被章邯罚了一顿饭。”

扶苏梳理着田安的话语,大抵就是这些家仆要给自己这个“恩人”修建宅邸,被章邯给阻拦了,而且还惩罚了那些家仆。

扶苏迟疑道:“章邯为何要阻止他们?”

田安低声道:“是章邯得知他们要给公子修建宅邸,章邯让人将消息送给了丞相。”

“之后呢?”

“之后丞相给了章邯回话,让他惩罚这些家仆。”

扶苏又反问道:“为何?”

田安坐在车辕上,眯着眼面朝阳光地回道:“公子岂能被外物所累,秦国公子虽有三千家仆,但却从不为自己取乐。”

“老师用心良苦了。”

田安听到车驾内的公子话语,低声道:“若换作别人恐怕这些家仆都已被打死了。”

听起来倒不是一件大事。

照理说这样的人在军中也不会引人注意,现在有了丞相李斯帮扶,他倒还依旧勤勤恳恳。

章邯遇事就找丞相,将丞相的责任与他自己的担当,分得很清楚。

扶苏依旧坐在车驾内,看着当年吕不韦让三千门客编写出来《吕氏春秋》在战国时期,著书是一件十分光宗耀祖的事。

吕氏春秋一书杂糅了战国时期的很多古早观点。

其中多有道家的理念,或许吕不韦也更偏向老子他老人家思想,但再一看这卷书上的内容对墨家有更多阐述。

扶苏将手中的书卷放下,揉着眉间放松着眼睛,忽然觉得吕不韦这位商人阶层的天花板级别的人物,在著书方面还真不含糊,反而所用的人才都是诸子百家中颇有名气的门客。

有如此庞大的三千人团队,还能挑选出拔尖的几个,吕不韦的眼光就如他经商的眼光一样,总能发现金子。

田安道:“公子,当年丞相说这卷书读起来太过生涩,当年也有人劝过相邦不要著书。”

“那为何又写了这吕氏春秋呢?”

田安又回道:“当年秦国有厉害的将军,有魏冉大将军,还有白起大将军,可秦国缺少文人,当年秦昭襄王多希望秦国也有蔺相如那样的人,可是这秦国总是缺少名仕,即便是张仪之辈,他们也不是秦人。”

扶苏安静地听着田安的讲述,安静地看着马车外的风景。

“那时魏国有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有春申君黄歇,哪怕是向来粗野的赵国,他们也有平原君,或者是齐国也有孟尝君,但是秦国还没有这般的名仕。”

听田安说得多了,就会觉得田安的见识其实很广,他甚至能够说出当年编写吕氏春秋的其中几人的名字。

而这些事,也正是华阳太后所关注的。

田安忽然用袖子擦了擦眼泪,“这些事都是华阳太后让我们去打听,华阳太后让陛下即位之后,吕不韦就成了相邦,可那时候吕不韦在秦国权势滔天,唯有华阳太后能够制住吕不韦。”

“吕不韦不敢不敬华阳太后,没有太后就没有秦国相邦吕不韦,有太后在一天,他吕不韦就不敢造次,后来陛下长大了,吕不韦到死都被太后的人监视,是老奴亲自看着吕不韦死去的。”

先有哭泣,田安忽然又笑了,他道:“现在好了吕不韦死了,华阳太后也能安心离开人世了。”

扶苏听着这些话,田安这个人平日里话不多,这位老人家一旦话多了,就会悲喜无常。

扶苏干脆坐在了车辕上,望着商颜山,又被老师当孩子看了。

建设宅邸的事,从未过问高泉宫。

老师做主就惩罚了家奴,这不就是被人孩视吗?

自己的事自己不能做决定,反而掌握在老师手中,那就是被当孩子看了。

或许,老师也怕秦国的公子会担负什么责任,维护公子的声誉是老师的职责之一。

若被外人知道秦国公子让家仆建设宅邸取乐,传出去就是另外一件事。

不要因自己或他人的善意而被外人误解,身为法家弟子这是必须要防备的。

说来,不论是老师,章邯,还是蒙恬,扶苏发现这个大秦很美好。

哈哈!如今的大秦,遍地都是忠臣。

马车到了商颜山的南侧,得到了田安的允许章邯这才走上前,他行礼道:“公子,末将会让人连夜开垦,将这里的田地都种上粮食。”

扶苏抬头看着洁净如一块蓝玉的晴空,道:“这个时节再种,还来得及吗?”

章邯又道:“来得及,秋冬时节晚收一个月,亦可。”

“嗯,你来安排。”

“末将领命。”

扶苏真的不懂这个时候的秦人是怎么种地的,开垦田地既需要用水,还需要防虫害,要除去杂草。

书卷中的知识看无数遍,也不及一个老秦人半辈子的种地经验,他们对脚下的土地最了解,他们甚至知道关东的土与关西的土味道有什么差别。

关西与关东的水土不同,种出来的粮食也不同。

公子大抵是不喜在宫里了。

每天天一亮就出宫,到了黄昏时分才会回宫,偶尔有下雨天,公子会留在高泉宫中。

高泉宫中所养的鱼越来越肥了,扶苏亲自挑选了两条,除去鱼鳞,杀好之后炖了一碗汤,吩咐道:“田安,给老师与父皇送去。”

田安双手捧着陶碗离开。

章台宫内,嬴政还在看着文书,书同文不是一道诏命就可以完成的事,还需要看看各地郡县递交上来的回复。

看了片刻,一碗鱼汤就放在了面前。

嬴政的目光落在这碗白色的鱼汤,鱼汤有些浑浊,其上还浮着一些姜丝与葱段。

一旁的太监解释道:“公子说,养出来的鱼都太肥了,炖了鱼汤,另有一条鱼送去给了丞相。”

嬴政点头,目光还看着手中的竹简,拿起一旁的木勺饮下一口鱼汤,稍有蹙眉,这碗鱼汤竟然意外地好喝。

咸阳城,吕不韦旧宅的对门,有一座宅邸,就是如今的丞相李斯的新宅邸。

这座宅邸距离咸阳宫最近,宅院内有亭台水榭,房屋百余间。

丞相每天出门都会看看吕不韦的宅邸,而后十分庄严地去上朝。

李斯坐在其中一间,正在处置余下的卷宗与文书。

“丞相,公子让人送了鱼汤。”

李斯抬头就瞧见了站在门口的田安,道:“谢公子赐。”

田安端着还温热的陶碗放在李斯的案前,又道:“公子说了,这鱼汤凉了就不好吃了。”

李斯搁下手中的竹简,揭开陶碗上的盖子,笑道:“好汤。”

田安面带笑容,道:“公子亲手烹的。”

李斯饮下一口,便不住点头,而后大快朵颐吃着,不仅将鱼汤喝完了,还将鱼肉吃完了,只留下了一碗鱼骨。

李斯铺开眼前的竹简,提着笔询问道:“如今在公子身边的都有什么人?”

“回丞相。”田安思量了片刻回道:“与公子走得近的只有章邯,蒙恬二人。”

蒙恬自不用多说,章邯其人……

李斯询问道:“章邯其人如何?”

田安回道:“看不出别的,倒是种田很勤快。”

李斯继续书写着在其名字后写下,善种田。

于是在丞相举荐的人才中,就有了一个善种田的章邯。

直到秋天,李斯都忘不了公子在夏天送来的那碗鱼汤的滋味。

今年,关中的秋雨来得比往年要晚,商颜山南北两侧的粮食终于迎来了丰收。

赶在这场秋雨落下之前,章邯带着三千家仆收走了田地里的最后一茬麦子。

天空阴沉沉,秋风萧瑟而过带来了几滴雨水。

先有三两滴雨水打湿了地面,章邯狼狈地扛着一捆麦草正在跑着,却有一滴雨水落在了脸上。

章邯抹去脸上冰凉的雨水,抬头看向漫天的乌云,紧接着一场大雨倾盆而下,秋雨应声而来。

章邯回头喝骂落在后方的家仆,数人用衣服包裹着麦子快步跑入了存放粮食的仓库中。

商颜山下站着一排兵马,他们都是保护公子扶苏与丞相李斯的。

而在山上有一座亭子,扶苏坐在亭子内将饼放在火边炙烤着,边上还放着几块羊肉。

羊肉加饼就十分饱腹,李斯吃了一张饼与几块羊肉就饱了,他行礼道:“开垦了六百顷田地,如今丰收,实乃好事。”

扶苏往火中加了一些木柴,“现在,我的家仆终于解决吃的问题,有多余的粮食可以交给军中,往后每年如此,商山只保留够吃的粮食。”

有些秋雨随风打入亭中,李斯端坐在一旁,也不顾雨水落在身上,言道:“臣,代军中将士谢过公子。”

扶苏道:“从今年开春至今,龙首渠还未开挖完成,让老师见笑了。”

闻言,李斯站起身,从山上看向山下,可以见到以前的荒地边多了一些竖井。

恍惚间,李斯觉得当初的郑国还活着,修建郑国渠的郑国应该还活在大秦。

一阵冷风吹过,让李斯这才醒悟,当年他入秦时见到的郑国,已在秦国老死了,得以善终。

郑国老死在了咸阳城,郑国渠会让他的名字流传千古的。

当初以为公子只是要建设一个沟渠用来开辟荒地,现在看来这条渠其地理位置之妙,不亚于郑国渠。

它亦能将上万顷地变成沃野,李斯道:“可惜了,郑国看不到这条渠,臣可以向陛下进谏,征调民夫帮助公子挖通沟渠,不知公子需要多少人?”

“人多了管不好。”扶苏迟疑片刻又道:“不知老师可有人选来组织人手修建河渠。”

李斯颔首,望着千里的沃野忽然眼眶湿了。

见到老师擦了擦眼泪,扶苏唤道:“老师……”

李斯又擦了擦眼泪,道:“无碍,想到了一位已过世的老人家,他叫郑国,当初臣来秦国时,他正在修缮河渠。”

扶苏怀疑当年太史公是不是记错了,在太史公司马迁的记录中,汉武帝时期挖龙首渠挖出了化石。

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根据后世的遗迹推断,选错了位置?

至今没有挖到化石。

当年汉武帝为了挖这条渠用了上万人,而自己只有三千家仆,要挖这条上百公里的渠,也不知道要用多久。

既然,丞相有意帮忙,扶苏自然不会拒绝。

翌日,高泉宫,扶苏祭拜了华阳太后,又见到了一个人。

老师说派了一个人来组织人手修建龙首渠,起初还以为是水利相关的高人。

但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以及对方十分亲切地唤了一声公子。

扶苏这才明白,老师派来的是他的儿子,李由。

老师还真是实在,造福社稷的事,并且人畜无害的事让他的儿子来办。

此刻,与自己年纪相仿的李由站在面前,扶苏一手扶着太阳穴道:“老师给了多少人手?”

李由道:“三万人。”

“王翦大将军回来了?”

“王翦大将军还未回来,大军也未回来。”

扶苏迟疑道:“那么……老师哪来的人手?”

李由解释道:“关中各县关押了不少犯人,家父挑选了一些,将他们提出来,已交给了章邯将军,共计三万人。”

“关中,有这么多犯人吗?”

李由与丞相长得一模一样,几乎是年轻版的李斯,他带着和善的笑容,道:“让公子见笑了,以前战乱时抓得多,留到如今不知如何安置,只是近年来抓得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