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山外吹来的风 > 第118章 涡村商变计 众议起纷纭 守本求新处 明朝绮梦存

夏日傍晚,燥热宛如一头不肯归巢的困兽,在天地间横冲直撞,迟迟不肯褪去,似是要与夜晚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鏖战。微风宛如灵动的精灵,轻轻拂过茅山涡村,撩动着老槐树那繁茂得近乎嚣张的枝叶。枝叶沙沙作响,仿佛是古旧的咒语,又似来自遥远时空的幽咽低语。

我坐在人群中央的一块大石头上,恰似一位见证了岁月变迁的古老神只,被众人自发地簇拥着。我已年逾古稀,可腰杆依旧挺得笔直,宛如深山里那棵任凭风雨如何肆虐,都屹立不倒的苍松。身上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布衫,干净整洁,散发着古朴而庄重的气息,仿佛镌刻着岁月的斑驳印记。每次开口说话,嗓子就如同那老旧的留声机,带着岁月磨砺出的沙哑。虽不嘹亮,却有一种独特的穿透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灵魂深处迸发而出,滚烫且有力,直抵人心。当我说起地里的庄稼,脸上的神情瞬间变得柔和,眼睛里闪烁的光芒,恰似夜空中最亮的星,满是深情与眷恋。哪块田的苗子长得壮实,哪个旮旯的庄稼需要多浇点水、多施点肥,我心里门儿清,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一样。

“咱这地啊,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咱们农民,就是靠它吃饭,靠它活命。别看它普普通通,土里土气的,里头藏着的可是咱的命根子,是咱祖祖辈辈的心血和汗水呐。” 我微微仰起头,眼神里满是温柔和坚定,思绪仿佛穿透了时空的重重帷幕。往昔农忙时节,大家伙儿齐心协力抢收庄稼的热闹场景;旱季时,众人挑水抗旱,汗水滴落在干裂土地上的艰辛画面,一一在眼前浮现。那些岁月,有苦有甜,却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这片土地给予我们的馈赠。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简单、朴实,却对这片土地有着比谁都炽热、深沉的感情。在我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比脚下的这片土地更珍贵,更让我割舍不下。每当夕阳西下,如血的残阳将天空染得通红,我总会习惯性地站在田埂上,望着那片金黄的稻田,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翻涌着希望的波浪。我的眼里总是闪烁着满足和期待的光芒,那是对丰收的渴望,也是对未来的信心,仿佛只要这片土地依旧肥沃,日子就总有盼头,生活就永远充满希望。

在老槐树那盘根错节、仿若天然凉棚的树荫下,村民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大壮站在一旁,他刚从地里干完活儿回来,身上的短袖被汗水湿透,紧紧地贴在后背上,勾勒出他那结实得如同小山般的身材轮廓。他的皮肤晒得跟黑炭似的,一笑起来,那一口大白牙在黝黑的面庞映衬下,白得能晃人眼,恰似黑夜里的明灯。他是个急性子,这会儿心里装着对村子发展的急切想法,说起话来跟打机关枪似的:“咱们村要想富,就得敢闯敢拼,不能光守着几亩薄田!现在外面的世界变化多快啊,咱不能一直窝在这巴掌大的地方,守着这点老底儿过一辈子!” 那声音洪亮得如同洪钟,带着股势不可挡的冲劲儿,在空气中震荡,让人一听就知道是个风风火火、能干事的主儿。

对面坐着的翠花婶,手里还拿着针线活儿,她正缝补着自家男人干活时刮破的衣裳。手指灵活地上下翻飞,针脚细密又匀称,像是在编织着生活的希望。她一边缝补,一边慢悠悠地插话:“话虽这么说,可咱也不能忘了根本。这地啊,是咱的根,庄稼人没了地,心里头能踏实?就像树没了根,还怎么活?咱们祖祖辈辈都靠着这片土地繁衍生息,这是咱的命呐,哪能说丢就丢。” 她的话语温柔却坚定,透着对土地深深的眷恋,那双巧手仿佛也在诉说着多年来与土地相伴的日子,播种、收割,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土地的滋养,土地早已融入了她的血脉。

还有机灵鬼小豆子,像只欢快的小松鼠,围着大伙儿转来转去,一刻也闲不住。他穿着一件补丁摞补丁的小褂子,脑袋上的汗珠亮晶晶的,恰似清晨荷叶上滚动的露珠。时不时蹦出一两句俏皮话,逗得大伙儿前俯后仰,笑声在老槐树下回荡。“李伯说得对,咱们得用智慧种地,让那高科技也来咱村串串门儿!说不定以后啊,咱们坐在家里,动动手指,就能把庄稼种得又好又壮,产量蹭蹭往上涨!” 小豆子眨巴着机灵的大眼睛,满脸都是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和好奇,脑海中似乎已经浮现出村子里用上各种先进农具,庄稼产量翻倍的美好画面。

这场辩论,就像是老槐树下的一场大戏,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用各自的方式,诉说着对村庄未来的期盼与担忧,那份淳朴与真挚,让这片土地更加生动,更加温暖,也让人心生感慨。

“李伯,听风传得紧,说我那后生仔打算动咱们那十八垫的老石板和奶奶洞的神地界儿了,您这老把式,心里头咋个琢磨的?” 中年汉子老赵,一脸风霜刻画的皱纹,仿佛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又像是一本写满故事的书。他边说边用那双布满泥土的大手,不自觉地摩挲着腰间的烟袋,眼神里既有焦急也有期待,就像是盼着自家田里最金贵的庄稼能有个好收成似的,全副心思都系在了我的回应上。这老赵平日里沉默寡言,像座沉默的大山,可今天事关村子的大事,也忍不住开了口,可见此事在他心中的分量。

我眉头微微一皱,那双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人心,又似在回忆往昔那一段段或辉煌或艰难的岁月。我轻轻叹了口气,声音低沉而有力,像是从胸腔里直接震出来的:“这事儿啊,得细细思量。十八垫,那是咱村祖祖辈辈踏出来的路,每一块石板都沾着咱们的血汗和汗水,承载着无数的记忆。当年咱村闹饥荒,大家伙儿就是沿着这条石板路,去邻村借粮,才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还有奶奶洞,更是保佑咱村风调雨顺的圣地。我小时候,跟着长辈们去奶奶洞祈福,那庄重肃穆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传说当年村子遭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是村里的一位老人在奶奶洞诚心祈愿,第二天就降下了甘霖,救了全村人的命。我那娃子有想法是好事,但咱得看看这路走得对不对,不能忘了根,也不能亏了心。” 我的眼神里透着些忧虑,那些古老的故事,是村子的根脉,是我们不能轻易舍弃的珍宝。

这时,一直沉默的二柱突然站了起来,他的脸上带着一丝愤懑:“李伯,您说的这些我都懂,可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靠着这些老黄历过日子?那些传说,说不定就是老一辈编出来哄咱们的。咱村为啥一直穷,就是因为太守旧,不敢尝试新东西。我儿子在外面打工,见识了大城市的繁华,他说只要把十八垫开发成旅游景点,再把奶奶洞包装一下,肯定能吸引很多游客,到时候咱村就富起来了。” 二柱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原本就不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二柱,你咋能这么说呢?那些传说都是咱村的根,是咱的文化,咋能说是哄人的呢?” 翠花婶有些生气地说道,手中的针线活儿也停了下来。

“文化能当饭吃吗?能让咱过上好日子吗?” 二柱反驳道。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争吵声越来越大,气氛也愈发紧张。我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我想起了邻村的一件事,前几年,邻村为了发展经济,将村里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祠堂拆除,建成了一个小型加工厂。刚开始,村子的经济确实有了起色,可慢慢地,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觉得缺少了什么。每到过年,再也没有那种在祠堂里祭祖,一家人团聚的热闹氛围,大家心里都空落落的。后来,加工厂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而那座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祠堂,却再也回不来了。想到这儿,我提高了声音:“大家伙儿都别吵了!二柱,你儿子的想法有道理,咱村是得发展。可这发展不能以牺牲咱的根为代价。咱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既能利用好十八垫和奶奶洞,又能保留住它们的原貌和文化?”

众人听了我的话,都陷入了沉思。这时,村里的教书先生老陈缓缓开口:“我曾读过《耿村的故事》,河北耿村被誉为‘中国故事第一村’,他们世代传承着 4000 多个民间故事。后来,当地政府将耿村打造成集非遗体验、故事表演、国潮创意农文旅、教育研学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示范区。他们在保留故事传承的同时,还让村子富了起来。咱们或许可以借鉴耿村的经验。”

小豆子眼睛一亮,突然喊道:“我有办法!咱们可以把十八垫的石板路修缮一下,再在旁边建一些休息的亭子,让游客既能体验走石板路的感觉,又能了解咱村的历史。至于奶奶洞,咱们可以在洞口建一个展览馆,把那些传说和村子的历史都展示出来,这样既开发了旅游,又保护了文化。”

小豆子的话让大家眼前一亮,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但这时,三虎却皱着眉头说道:“话是这么说,可真要开发,资金从哪儿来?要是让大伙凑钱,谁愿意把辛苦挣的钱拿出来?” 这话一出,众人又陷入了沉默。

“要不咱们找政府申请扶持资金,再拉一些企业来投资?” 大壮提议道。

“可人家企业凭什么来投资咱这小村子?” 三虎反问道。

这场关于村子未来的辩论,还在继续。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守住根,心怀希望,勇于探索,茅山涡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就像这夏日的傍晚,虽然燥热未消,但黑夜过后,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黎明。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既要拥抱发展,又不能迷失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出属于我们的传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