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山外吹来的风 > 第183章 秋风绘涡秋,欢语忆乡愁。宅畔纷争息,童嬉韵未休 。

秋风好似一把灵动的刻刀,肆意雕琢着茅山涡的每一寸土地。那悠悠拂过的微风,裹挟着丝丝缕缕的凉意,宛如大自然这位神秘艺术家温柔的抚摸。金黄色的秋叶,恰似一群挣脱了束缚的金色蝴蝶,在半空中无拘无束地蹁跹起舞。它们悠悠打着旋儿,每一片叶子都像是在书写着独特的生命诗篇,而后缓缓飘落,为大地精心铺上了一层柔软而华丽的金色绒毯。脚踩上去,“沙沙” 作响,仿佛是秋天这位岁月的歌者,在轻声诉说着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

极目远眺,远处的田野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饱满的稻谷已然成熟,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微风拂过,层层稻浪此起彼伏,肆意荡漾。偶尔有几只小鸟欢快地飞过,它们时而振翅高飞,似要冲破苍穹,与太阳肩并肩;时而低空盘旋,如灵动的精灵,穿梭在稻田与树林之间。它们清脆的鸣叫声,打破了午后的宁静,为这幅乡村美景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力,让整个村子都仿佛被注入了一股蓬勃的生气。

我、奶奶和李叔,虽各自忙碌着手头的事儿,却又像被命运之神用一根无形却坚韧的线紧紧相连,共同绘就了一幅温馨美好的乡村画卷。我们的笑容、汗水与生活的点滴,都在这片被金黄渲染的秋日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如同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珍珠。

“我啊,瞅瞅那西边儿慢慢落下的太阳,我这心里头啊,就跟放电影似的,全是咱村儿年轻时候的光景。” 奶奶坐在老槐树下,声音里满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深沉与温情,宛如古老的钟声,在时光中悠悠回荡。她那双手布满了皱纹,像老槐树粗糙的树皮,却依旧十分灵巧,正轻轻摩挲着身旁的老槐树,就像在与一位多年的老友倾诉着心里话。奶奶的眼神里既有对过往岁月的无限眷恋,又有对当下新生活的欣然接纳,宛如一湾平静的湖水,倒映着过去与现在的光影。

我听着奶奶的话,心里也泛起层层涟漪,边说边蹲到奶奶身旁,帮她捶着腿,动作轻柔而熟练:“奶奶,您说的是啊,那时候咱村儿虽小,可大伙的心都往一处使,日子虽说过得苦巴巴的,可心里头却甜滋滋的。我还记得,农忙的时候,全村人都一起下地干活,男人们负责割麦子,女人们就跟在后面捆扎,孩子们也不闲着,帮忙递水送饭。大家齐心协力,再累也觉得开心。” 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夏日的夜晚,奶奶总是抱着我坐在这老槐树下,一边摇着蒲扇为我驱赶蚊虫,一边给我讲村里的奇闻轶事。那些故事里,有善良的仙女会在月圆之夜降临村子,给勤劳的人们送去祝福;有勇敢的英雄打败了邪恶的怪兽,守护了大家的安宁;还有村里的先辈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活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听得如痴如醉,那些美好的夜晚,成了我童年最珍贵的回忆 ,宛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

不远处,几个妇女围坐在一起,一边熟练地织着手工,一边唠着家常。李大娘穿着一身碎花衣裳,头戴一顶遮阳帽,她性格爽朗,大嗓门一开口,笑声便跟着传了老远,脸上的酒窝深深凹陷进去,看着格外亲切。此刻,她手里的针线活儿不停,嘴里也没闲着:“哎,我,你奶奶说的太对啦,那时候咱们虽说没啥钱,可每天都过得有滋有味儿的。我还记得,过年的时候,大家一起做年糕,那场面可热闹了,邻里之间互相帮忙,你家的糯米我家的红枣,凑在一起,做出来的年糕又香又甜。” 仔细一瞧,她正在给小孙子缝一件小棉袄,那细密整齐的针脚里,满满的都是对晚辈的疼爱 ,宛如冬日里的暖阳,温暖人心。

小白坐在一旁,她是个清秀的姑娘,穿着一件粉色的连衣裙,马尾辫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她性格文静,平日里话不多,但心思极为细腻,总能留意到别人忽略的小细节。她抬起头,目光落在老槐树上,声音柔和地说:“是啊,奶奶,我还记得小时候咱们一起在槐树下乘凉,听您讲故事呢。您讲的那些故事,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尤其是那个关于老槐树的传说,说这棵老槐树是村里的守护神,只要它在,村子就会平平安安。” 说着,她的眼神里满是回忆,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些炎热的夏日午后,大家摇着扇子,围坐在老槐树下,听奶奶讲故事的温馨场景 ,宛如一幅永恒的画卷。

我扭过头,看向坐在老槐树下的奶奶,她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我的眼神里满是对奶奶的敬重,心底也涌动着一股暖流。我刻意压低了声音,生怕打破这份宁静,缓缓说道:“奶奶,您瞧瞧,如今的茅山涡啊,模样可是大变样了,可那股安静舒坦的劲儿,比过去更让人稀罕。这可都是咱村里老老少少一起拼命干出来的,心里头那叫一个美,比吃了蜜还甜呢。以前咱们为了吃口饱饭都费劲,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余粮,还能把农产品卖到城里去赚钱。”

奶奶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的皱纹里仿佛都藏着智慧。她轻轻拍了拍身旁那条磨得发亮的小板凳,就好像这小板凳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时光纽带。“我啊,你这孩子,说话就是中听。你看看咱这村子,以前那泥泞难走的小路,现在都变成又宽敞又平坦的水泥大道了;老屋也都翻修一新,家家户户门前还种上了五颜六色的花花草草,看着别提多舒心了。你二叔,以前闷声不响的,现在一说起村里的生态农业,眼睛里直放光,整个人都精神多了;还有你三婶,以前就爱串串门、唠唠嗑,现在成了村里的环保小队长,带着大伙捡垃圾、搞绿化,那股子干劲儿,好多年轻人都比不上呢!上次村里组织环保活动,她一大早就起来准备工具,挨家挨户地通知大家,忙前忙后的,一刻都没闲着。”

说到这儿,奶奶的眼神里满是骄傲与欣慰,她抬手一指不远处正在菜园里浇水的大爷,接着说:“瞅瞅你大爷,以前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现在都会用智能手机查天气、学新技术了,还时不时在网上晒咱村的蔬菜瓜果,说要让城里人也尝尝咱这地道的‘绿色味道’。村里的那些小年轻们,更是厉害,一个个脑瓜灵活得很,有的开了网店卖农产品,有的搞起了乡村旅游,把咱茅山涡的名声都传到老远的地方去了 。上次有个旅游博主来村里拍视频,把咱村的美景和特色都宣传出去了,好多城里人看了都想来咱们这儿玩呢。”

然而,就在这一片祥和之中,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打破了村子的平静。村里有两户人家,老张家和老李家,因为宅基地的事儿闹得不可开交。老张家想要拓宽自家院子,便在两家宅基地的交界处砌了一堵墙,这可惹恼了老李。老李认为老张侵占了自家的土地,双方为此争吵不断,甚至差点大打出手。村委会多次出面调解,都以失败告终,两家的矛盾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愈演愈烈。

这天,我刚好路过他们争吵的地方,只见老张涨红了脸,脖子上的青筋暴起,大声吼道:“这地儿一直都是我家的,我想怎么砌墙就怎么砌!” 老李也不甘示弱,跳着脚反驳:“你这是睁眼说瞎话!这地儿分明是我家的,你别想耍赖!” 两人互不相让,周围围了一群看热闹的村民,大家议论纷纷,却都束手无策。

我见状,赶紧上前劝架:“叔,大爷,大家都是同村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何必为了这点小事伤了和气呢?” 老张和老李却像没听见似的,依旧吵得不可开交。这时,奶奶不知什么时候也赶了过来,她看着两人,叹了口气说:“你们啊,真是糊涂!想当年,咱们村遇到困难,大家都是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就像那‘将相和’的故事,蔺相如和廉颇一开始也是有矛盾,但后来两人为了国家的利益,放下成见,携手合作,才让赵国变得更加强大。咱们村也是一个整体,只有大家团结一心,才能越来越好。”

奶奶的话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众人的心里。老张和老李听了,都低下了头,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最终,在大家的调解下,两人达成了和解,重新划分了宅基地的界限,这场风波也终于平息。

经历了这场风波,村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正说着,一群孩子欢笑着、叫嚷着跑了过来,他们手里拿着自制的风筝,在草地上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风筝在天空中越飞越高,承载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也如同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翱翔。其中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擦破了点皮,却只是咧了咧嘴,很快又爬起来继续奔跑,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就像小时候的我。我看着他们,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我坚信,茅山涡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灿烂美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人们将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故事,让这份乡村的温暖与力量,代代相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