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故事三百六十五 > 第36章 胡同里的人间烟火

故事三百六十五 第36章 胡同里的人间烟火

作者:统帅心声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4-17 10:19:07 来源:小说旗

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胡同里的烟火与梦想

天津老胡同,像一条蜿蜒曲折的岁月长河,沉淀着无数百姓的琐碎日常。张大民家那不足三十平米的小平房,就挤在这胡同的一隅,被岁月的烟火熏染得斑驳破旧。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没来得及驱散夜里的凉意,张大民就被窗外枝头麻雀的叽叽喳喳吵醒。他翻了个身,老旧的木板床“嘎吱”作响,身旁弟弟们横七竖八的睡姿映入眼帘。三民的脚压在五民脸上,五民却睡得浑然不知,还吧唧着嘴,像是在梦里品尝着什么美味。

张大民轻手轻脚地起身,生怕惊扰了他们。走进狭小昏暗的外屋,母亲已经坐在那张快散架的藤椅上,对着晨光穿针引线,缝补着不知哪家孩子又磨破的衣裳。

“妈,您咋起这么早,多睡会儿。”张大民轻声说道。

母亲抬了抬头,眼睛里透着疲惫却又满是慈爱:“人老了,觉就少了,你们年轻人多睡会儿,上班累。”

他走到墙角,拿起暖水瓶晃了晃,里面还剩一点热水,倒在洗脸盆里,简单洗漱了一下。然后从锅里拿出昨晚剩下的半块窝头,就着咸菜,三口两口塞进嘴里。临出门前,他瞅了瞅墙上挂着的日历,上面用红笔圈出的日子是云芳的生日,心里便盘算着下班后给她买点什么。

胡同里,此时已经热闹起来。卖煎饼果子的小摊前,围满了人,摊主熟练地舀一勺面糊,摊在烧热的铁板上,瞬间香气四溢。旁边卖豆浆的大爷扯着嗓子吆喝:“热乎的豆浆嘞,新鲜的豆子现磨的!”

张大民推着那辆掉漆的自行车,车铃已经不太好使,一路上和邻居们打着招呼。路过李奶奶家时,李奶奶正坐在门口晒太阳,看见他便笑着说:“大民啊,上班去?”

“是啊,李奶奶,您今儿个身体咋样?”

“硬朗着呢,你个大小伙子,抓紧找个媳妇。”

张大民挠挠头,嘿嘿一笑,骑车出了胡同口。

工厂里,机器轰鸣。张大民在暖瓶厂的流水线上忙碌着,眼睛紧紧盯着一个个暖瓶经过,手上的动作不停,心里却还想着云芳。旁边工友捅了捅他:“大民,想啥呢,魂不守舍的,是不是惦记隔壁那姑娘呢?”

他脸一红:“去去去,别瞎说。”

好不容易熬到下班,张大民骑车直奔菜市场。他在各个摊位前转悠,手里攥着为数不多的几张毛票。最后在鱼摊前停下,看着盆里活蹦乱跳的鲫鱼,跟摊主讨价还价了半天,买了一条最小的。

回到胡同,天已经擦黑。云芳正在院子里收衣服,看见他手里的鱼,眼睛一亮:“大民,今儿个啥日子,咋还买鱼了?”

“这不,你生日嘛,给你改善改善。”张大民笑着说。

一家人围坐在那张摇摇晃晃的饭桌前,灯光昏黄,却照得每个人心里暖乎乎的。母亲把鱼肚子上最嫩的肉夹给云芳:“闺女,多吃点,在咱们家别客气。”

云芳眼眶微红,轻轻点头。二民在一旁嘟囔:“妈,我也想吃鱼肚子。”

三民跟着起哄:“就是,凭啥她一来就有好吃的。”

张大民瞪了他们一眼:“都别闹,云芳今天生日。”

饭后,云芳帮着母亲收拾碗筷,张大民坐在门口台阶上,望着夜空繁星,想着未来的日子。他知道,这拥挤的家虽然破旧,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总有盼头。

暗恋的酸涩与波折

张大民最近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一看见李云芳就砰砰直跳。云芳出落得越发水灵,大眼睛双眼皮,笑起来还有俩深深的酒窝,胡同里不少小伙子都偷偷瞅她。

这天,张大民下班回家,刚进胡同就看见云芳和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站在门口说话。那小伙子斯斯文文,穿着一身崭新的工装,手里还拿着本书,一看就是个文化人。云芳仰着头看着他,眼里满是崇拜,时不时还被逗得咯咯直笑。

张大民的脚步一下子就慢了下来,心里酸溜溜的。他推着车,故意大声咳嗽了两声,装作若无其事地走过去:“云芳,聊啥呢,这么热闹。”

云芳回头看见他,笑着说:“大民,这是我对象,在厂里当技术员呢,刚从北京培训回来。”

张大民脸上挤出一丝笑:“哟,这一看就是有出息的,恭喜啊。”说完,他逃也似的进了家门。

回到屋里,他一屁股坐在床上,心里空落落的。二民瞅见他的样子,撇撇嘴:“哥,咋了,失恋啦?”

“去,别胡说八道。”张大民没好气地回道。

那之后的日子,张大民每次看见云芳和眼镜在一起,心里就像被针扎一样。他只能故意装作很忙,要么帮着邻居修修东西,要么在院子里鼓捣那几盆半死不活的花。

然而,没过多久,变故就来了。那天傍晚,邻居大姐火急火燎地冲进张家院子:“大民,快去看看云芳,那眼镜要去美国,把云芳给甩了,云芳现在不吃不喝的,可吓人了。”

张大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二话没说就冲向云芳家。推开门,屋里昏暗,云芳蒙着个大红被子坐在床上,一动不动,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张大民心里虽然也紧张,但还是硬着头皮开口:“云芳,你咋不说话呢?人小偷不说话,那是工作需要,有小偷说话的吗?女士们,先生们,注意了啊,我是小偷,我现在要下手了,你不说话也行,你干嘛不吃饭呢?西工大师不吃饭哪有功夫,真有功夫,枕头底下塞个牛肉干儿呢?”他把平日里听来的单口相声段子一股脑儿往外倒,就盼着能逗云芳笑一笑。

可云芳还是没反应,他又赶紧叫大姐端来一碗面条,自己坐在床边,故意在云芳耳边吧唧嘴,还变着法地夸:“云芳,你知道不?世界上最好的就是这饭,饭里最好的,嗯,就是这面,面里最好的就是里边这蒜,蒜再好也不如你好看。”

也不知是哪句话起了作用,云芳终于扯下被子,哭着说:“大民,你娶我吧。”

张大民当时脑子嗡的一下,幸福来得太突然,他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还没等他高兴一会儿,现实的难题就摆在眼前。家里这几口人都快挤不下了,再来个云芳,咋住啊?

但张大民心里清楚,错过云芳,上哪找这么好的姑娘去。于是,他把全家人召集到一起,开了个家庭会议。云芳因为还没过门,只能在门口旁听。

心直口快的二民最先开口:“哥,我不反对你结婚,可这住的地方总得安排明白吧。”

张大民早就有了主意,清了清嗓子说:“我打算把里屋腾出来做我和云芳的婚房,妈和你们几个就先委屈挤在外屋。”

他这话一出口,弟弟妹妹们就炸了锅。

“啥?五个人挤一间屋子,站着都费劲,更别说睡了。”三民瞪大了眼睛。

“哥,这咋行啊,太挤了。”五民也跟着附和。

张大民赶紧陪着笑脸,给他们端茶倒水:“我早都为你们想好了,咱们得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儿。我重新分配上下铺,给妈用 4 个木头箱子拼成个床,回头再给妈买张席梦思床垫。家里仅有的俩电器,冰箱塞墙角,电视机用支架吊在半空,摆得咋样?不错吧,就是有点高高在上,仰着头看不累,还专治颈椎,增寿呢!”

一家人听他这么一说,虽然心里还是不太乐意,但也知道大哥的难处,都没再吭声。

就这样,张大民和云芳的婚事算是定了下来。夜里,张大民躺在床上,攥着云芳的手,心里乐开了花:“云芳,你放心,以后我肯定不让你受委屈。”

云芳靠在他怀里,轻轻点头:“我知道,大民。”

新婚的甜蜜与烦恼

结婚那天,张大民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头发抹了点发油,梳得整整齐齐。云芳穿着一件红棉袄,脸上红扑扑的,满是幸福。

亲朋好友挤满了小院,虽说没啥大鱼大肉,但邻里乡亲们凑的家常菜也摆满了桌。大家笑着闹着,为这对新人送上祝福。

二民作为伴娘,虽然嘴里嘟囔着几句不满,但还是忙前忙后,招呼着客人。三民和几个哥们划拳喝酒,脸红得像熟透的柿子。五民年纪小,在一旁看着热闹,时不时偷吃几口桌上的糖果。

晚上,客人散尽,张大民和云芳走进布置得简单却温馨的婚房。墙上贴着大红的“囍”字,床上铺着崭新的床单,虽然有些寒酸,但在两人眼里,这就是他们的幸福港湾。

张大民轻轻关上门,拉着云芳坐在床边:“云芳,从今天起,咱俩就是一家人了,以后有啥苦咱一起吃,有啥甜咱一起尝。”

云芳眼眶泛红,靠在他肩上:“嗯,大民,我信你。”

可这新婚的甜蜜还没捂热乎,麻烦就接踵而至。那天,雨下得特别大,院子里积满了水。张大民正端着脸盆往外舀水,就看见三民带着个姑娘回来了。

“哥,这是我对象,我俩打算结婚了。”三民一脸兴奋地说。

张大民一听,手里的脸盆差点掉地上:“啥?这也太快了吧,你咋不提前说一声。”

三民拉着姑娘进了屋,还迫不及待地跟张大民说:“哥,我都订好了一张双人床,你看看咋摆。”

张大民看着湿漉漉的地面,又瞅瞅一脸期待的三民,心里火一下子就上来了:“三民,你这不是添乱嘛!我这刚结婚,哪有精力和地方折腾你的婚事啊。再说,这姑娘看着比你大不少,你可得慎重点。”

三民一听不乐意了:“哥,你咋这样呢,我对象挺好的,她懂感情,我俩真心相爱。”说完,拉着姑娘就进了里屋,留下张大民一人在原地无奈叹气。

晚上,三民和他对象在屋里有说有笑,声音透过薄薄的墙板传出来。张大民和云芳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大民,这可咋整啊,太吵了。”云芳小声说。

张大民坐起身,披上衣服:“我去跟三民说说。”

他来到里屋门口,敲了敲门:“三民,睡了没?”

屋里的笑声戛然而止,三民打开门:“哥,啥事?”

张大民犹豫了一下,说:“三民,你俩小点声,大家都睡了,这房子不隔音。”

三民嘴上答应着,可门一关,没一会儿又传来吵闹声。张大民无奈地回到床上,这一夜,几乎没合眼。

第二天,张大民实在忍不住了,找三民严肃地谈了一次。可三民根本听不进去,两人大吵了一架,结果三民当晚就离家出走了。

张大民心里又气又担心,怕三民出啥事。他赶紧出去找,在桥底下找到了正发呆的三民。巡逻队的人以为三民要跳河自杀,还把他拉了上来。

张大民走到三民身边,坐下:“三民,你咋想的,大晚上跑这儿来,多危险啊。”

三民抬起头,眼里含着泪:“哥,我做梦都想有自己的房子,有张舒服的床,可这太难了。”

张大民看着弟弟,心里一阵酸涩,他拍了拍三民的肩膀:“三弟,我知道你委屈,既然你想结婚,那就结吧。我把婚房隔出一半给你。”

三民一听,瞪大了眼睛:“哥,真的?”

“真的,咱们是一家人,有困难一起扛。”张大民坚定地说。

三民一把抱住张大民,哭得像个孩子:“哥,谢谢你。”

生活的重压与坚韧

婚礼过后,家里暂时恢复了平静。可日子并没有因此轻松起来,张大民在暖瓶厂的工作越发忙碌,工资却不见涨多少。云芳也因为怀孕,身体有些吃不消,家里的开销愈发紧张。

为了给云芳补补身子,张大民一咬牙,花了一个月工资买了条甲鱼。他拎着甲鱼回家时,二民正在院子里洗衣服,看见甲鱼,眉头一皱:“哥,你这是有了媳妇忘了娘啊,整天就想着给云芳吃好的,你给咱妈买过啥?咱妈半年都吃不上一回鱼。”

张大民心里委屈,解释道:“二妹,我上个月还给咱妈买过带鱼呢,这不是云芳怀孕需要营养嘛。”

“带鱼?那能跟这甲鱼比吗?”二民不依不饶。

张大民无奈地叹了口气,进了屋。云芳躺在床上,听见外面的争吵,心里也不是滋味:“大民,要不把甲鱼给妈吃吧。”

张大民坐到床边,握住云芳的手:“你别管,这是给你买的,你现在怀着孩子,得把身体养好。”

好在甲鱼没白买,转天云芳就有了奶水,张大民心里的大石头才落了地。

可孩子出生后,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家里实在太穷,孩子的奶粉、尿布都成了难题。张大民看着嗷嗷待哺的儿子,决定下班后去摆摊卖暖瓶。

每天下班后,他顾不上吃饭,推着装满暖瓶的三轮车就往闹市区赶。冬天的夜晚,寒风刺骨,他站在街头,冻得手脚冰凉,还得扯着嗓子吆喝:“卖暖瓶啦,质量好,价格便宜!”

有时候,一晚上也卖不出几个,他只能推着车,疲惫地往家走。回到家,云芳总是留着一盏灯,给他热着饭菜。

“大民,今天卖得咋样?”云芳心疼地问。

张大民挤出一丝笑:“还行,卖了几个,别担心,日子会好起来的。”

厂里的效益越来越差,工资经常拖欠。张大民听说厂里有扶贫活动,想着能申请点补贴,缓解家里的困境。可到了厂里,他才发现,这补贴根本轮不到真正困难的人。

那天,厂长把几个困难户聚在一起了解情况。张大民旁边的大哥一站起来就哭诉:“厂长,我家孩子得了肝炎,老婆没工作,这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可就在这时,他的呼机响了,大哥慌乱地看了一眼,匆匆出去接电话。

张大民心里明白,这补贴是指望不上了。他只能另想办法,四处打听有没有赚钱的门路。后来,他跟着一个朋友进了些小百货,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去各个小区推销。

“大妈,您看看这梳子,质量可好了,不伤头发,便宜卖给您。”

“大爷,这手套冬天戴着可暖和了,来一副吧。”

虽然每次赚得不多,但总能补贴一点家用。日子就在这忙碌与艰辛中一天天过去,张大民和云芳相互扶持,咬着牙坚持着。

亲情的纠葛与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渐渐长大,家里的矛盾却似乎从未减少。二民找了个山西对象,张大民心里一百个不愿意。

“二妹,咱家条件是不怎么样,可咱毕竟是城市人,你嫁那么远,万一受委屈咋办?”张大民苦口婆心地劝。

二民却铁了心:“我乐意,你别管。”

母亲也来劝:“听说山西那地方,每顿饭都得喝碗醋,你喝得惯?”

二民根本不听,拎着包就走了,连个招呼都不打。母亲难过地直哭,张大民在一旁安慰:“妈,您别伤心,二妹长大了,她自己的路让她自己走吧。”

三民这边也不省心,他老婆是个厉害角色,整天在家里闹腾。新婚燕尔,小两口一折腾就是一宿,和张大民他们就一板之隔,吵得大家根本睡不好觉。

张大民实在忍不住,找三民下了趟馆子,想委婉地劝劝他。点了盘炒腰花,张大民说:“三民,你看你最近累的,脸都白了,吃点腰花补补,晚上别太累,让弟妹也顾全一下大局,咱这一大家子人呢。”

三民却没听出他的意思,还嫌腰花骚气:“哥,这有啥好吃的,我不爱吃。”

张大民无奈,只好把话挑明:“三民,咱这房子就这么大,大家都得互相体谅,你们这么闹腾,大家都睡不好。要是在国外有个大别墅,你们随便闹腾,可现在不行啊。”

三民一听,委屈上了:“哥,我咋闹腾了,我们正常过日子呢。”

张大民气得差点拍桌子:“还不闹腾?天天晚上吵得人没法睡,这叫正常?”

“两人不欢而散,张大民回到家,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叹气。云芳轻轻握住他的手:“大民,别气了,日子再难,咱们不也这样一步步走过来了嘛。三民他们还年轻,不懂事,说不定过阵子就知道收敛了。”

张大民翻过身,看着云芳略显疲惫却依然温柔的面容,心里的气消了几分,闷声说道:“我知道,可这日子过得,咋就这么让人憋屈呢。咱辛辛苦苦为这个家,他们咋就不能体谅体谅。”

云芳抬手轻抚着张大民的额头,就像在安抚一个受伤的孩子:“咱家人多,磕磕碰碰难免的。你看,小树最近又长高了,会背好几首唐诗了,等他长大了,咱们的苦日子也就熬出头了。”一提到儿子,张大民的眼神里闪过一丝光亮,嘴角微微上扬:“是啊,小树是个机灵鬼,前天还跟我说长大要给咱们买个大房子,带院子的,让全家人都住得舒舒服服。”

正说着,外屋传来母亲的咳嗽声,张大民和云芳赶忙起身出去查看。只见母亲坐在藤椅上,手里拿着件旧毛衣,正借着昏黄的灯光缝补着。

“妈,这么晚了,您咋还不睡?”张大民走到母亲身边,轻声问道。

母亲抬起头,目光在张大民和云芳脸上停留片刻,缓缓说道:“人老了,觉就少了。刚听到你们回来,想着是不是又闹别扭了,我这心里啊,就不踏实。”

张大民蹲下身,握住母亲的手:“妈,您别操心了,我和三民就是说了几句,没啥大事。您早点睡,别累着了。”

母亲轻轻拍了拍张大民的手:“大民啊,妈知道你不容易,这一大家子都靠你撑着。三民他们不懂事,你多担待着点。要是有气,就冲妈撒,别憋在心里。”

张大民眼眶一热,连忙摇头:“妈,您说的这是啥话,我怎么会冲您撒气呢。您放心,我心里有数。”

安抚好母亲,张大民和云芳回到里屋。躺在床上,张大民却久久不能入眠,脑海里不断浮现出这些年家里的点点滴滴:二民倔强地远嫁山西,走的时候连头都没回;三民新婚的折腾,让大家苦不堪言;还有厂里越来越差的效益,微薄的工资,每次为了几块钱算计的窘迫……这一切就像一团乱麻,在他心头缠绕。

不知过了多久,窗外泛起了鱼肚白,张大民才迷迷糊糊地睡着。刚睡没多久,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披上衣服,趿拉着鞋出去开门,只见邻居小胖一脸慌张地站在门口。

“大民哥,不好了,你快去看看吧!咱胡同口那棵老槐树被风刮倒了,砸坏了好几户人家的房顶,我爸妈都被困在屋里了!”

张大民一听,睡意全无,二话没说,跟着小胖就往胡同口跑去。到了地方,只见那棵平日里为大家遮风挡雨的老槐树横躺在地上,巨大的树冠压垮了几间平房的房顶,砖瓦散落一地。小胖的父母在屋里惊恐地呼喊着,周围邻居们都围在四周,却一时束手无策。

张大民环顾四周,看到旁边有根粗壮的绳子,他灵机一动,大声喊道:“大伙别慌,咱们把绳子拴在树上,一起把它拉起来一点,先把人救出来!”说罢,他捡起绳子,一头系在树上,另一头招呼着邻居们一起拉。众人齐心协力,费了好大的劲,终于把树干抬起了一点,小胖和几个年轻人趁机钻进屋里,把被困的人救了出来。

等把人都安顿好,天已经大亮。张大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云芳早已准备好了早饭,看着他满身的尘土,心疼地说:“大民,快去洗洗,吃口热乎的。”

张大民简单洗漱后,坐在饭桌前,刚吃了几口,三民急匆匆地跑了进来。

“哥,我听说胡同口出事了,你没事吧?”三民一脸关切地看着张大民。

张大民微微一愣,没想到三民会来关心自己,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我没事,人都救出来了,就是有点累。”

三民坐到旁边,犹豫了一下,说:“哥,昨晚……是我不对,我不该跟你顶嘴,没考虑大家的感受。我回去跟我媳妇说了,以后晚上我们尽量小点声。”

张大民看着三民,欣慰地笑了:“三弟,你能这么想就对了。咱们是一家人,就得互相体谅,互相照顾。”

三民点了点头:“哥,我知道了。以后家里有啥事儿,你尽管吩咐。”

就在这时,五民从西北农大寄来了一封信。张大民打开信封,看着弟弟熟悉的字迹,眼眶渐渐湿润。五民在信里说,他在学校一切都好,学习成绩优异,还参加了各种社团活动。他知道家里困难,所以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不仅能自给自足,还攒了点钱准备寄回家。他告诉家人,等他毕业了,就回来建设家乡,让全家人都过上好日子。

张大民把信念给大家听,屋里弥漫着一股温馨与感动。母亲擦着眼泪说:“我这几个孩子啊,虽说平时爱闹点别扭,但关键时刻,还是心连着心。”

云芳笑着说:“是啊,咱们家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张大民望着窗外,阳光透过斑驳的云层洒在胡同里,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日子虽然依旧艰辛,但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