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三十八》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赏析
描绘孤兰处境,奠定基调
-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画面:一株孤独的兰花生长在幽静的园子里,周围被众多杂草所淹没。“孤”字突出了兰花的孤独,与“众草”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兰花虽身处杂草丛生之地,却依然保持独立的姿态。然而,被“芜没”又暗示了它处境的艰难,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孤寂、落寞的情感基调。
借季节变化,叹生命无常
-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兰花在阳春时节能够沐浴温暖的阳光,展现生机。但到了秋天,面对高挂天空的秋月,它又心生悲伤。这里通过季节的鲜明对比,春天的生机与秋天的肃杀,反映出兰花生命的无常。春天的美好转瞬即逝,秋天的到来让它意识到生命面临的威胁,暗示了美好事物难以长久,时光流逝对生命的影响。
-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秋天飞霜早早地淅淅沥沥落下,兰花担心自己翠绿鲜艳的花叶就此凋零。“飞霜”象征着恶劣的环境和即将到来的厄运,“绿艳恐休歇”直接表达了兰花对自身命运的担忧,它害怕自己的美丽与生机在寒霜的侵袭下消逝,进一步强化了生命脆弱、美好易逝的主题。
以清风寓意,表渴望赏识
-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兰花散发着清幽的香气,如果没有清风的吹拂,这香气又能让谁闻到呢?这里“清风”寓意着能够赏识、发现兰花的人或力量。诗人借兰花自喻,表达自己虽有才华、品德如兰花之香,却担忧无人赏识,空有一身本领而无用武之地,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知音的渴望。
整首诗以孤兰为象征,通过描写它的生长环境、四季变化以及对清风的期待,借物抒情,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孤独、怀才不遇的心境,体现了李白诗歌借物言志、情景交融的高超艺术手法。
创作背景
- 应诏入京: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本以为能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抱负,但实际上唐玄宗只让他做一些为宫廷宴乐赋诗助兴的工作,与他的理想相去甚远。
- 遭受排挤:李白性格豪放不羁,在朝中得罪了高力士等权贵。高力士等人常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挑拨污蔑李白,使得唐玄宗开始疏远他。
-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李白自视甚高,渴望能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然而在宫廷中的现实处境让他感到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如同生长在幽园中的孤兰,虽有阳光照耀,却也面临着被杂草淹没的困境,内心充满了孤独、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孤独落寞之感
李白在宫中遭权贵排挤、被皇帝疏远,这种孤独无依的处境使他在诗中借“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表达出强烈的孤独落寞。以孤兰自比,写出自己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被众多平庸之辈淹没的寂寥。
怀才不遇的愤懑
李白一心报国却只能做些御用文人的工作,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心生愤懑。“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体现出他对自身才华被埋没的不甘,感慨自己如孤兰般,即使有香气,若没有清风相助,也无法散发,表达出对没有机遇施展才华的愤懑。
对未来的迷茫担忧
在宫廷中的不如意,让李白对未来感到迷茫。诗中“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借景抒情,以飞霜将至、兰花恐将凋零的景象,暗示自己在这艰难的处境下,未来可能会如孤兰般遭遇不幸,流露出对自身命运和前途的深深担忧。
坚守自我的执着
尽管处于困境,但李白受自身高傲性格和坚定理想的影响,在诗中展现出坚守自我的执着。他以孤兰的高洁自喻,即使面临被众草淹没、飞霜侵袭的困境,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香气和品格,表达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不会随波逐流,会坚守自己的理想和操守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