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三十八》李白

《古风·其三十八》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赏析

描绘孤兰处境,奠定基调

-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画面:一株孤独的兰花生长在幽静的园子里,周围被众多杂草所淹没。“孤”字突出了兰花的孤独,与“众草”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兰花虽身处杂草丛生之地,却依然保持独立的姿态。然而,被“芜没”又暗示了它处境的艰难,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孤寂、落寞的情感基调。

借季节变化,叹生命无常

-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兰花在阳春时节能够沐浴温暖的阳光,展现生机。但到了秋天,面对高挂天空的秋月,它又心生悲伤。这里通过季节的鲜明对比,春天的生机与秋天的肃杀,反映出兰花生命的无常。春天的美好转瞬即逝,秋天的到来让它意识到生命面临的威胁,暗示了美好事物难以长久,时光流逝对生命的影响。

-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秋天飞霜早早地淅淅沥沥落下,兰花担心自己翠绿鲜艳的花叶就此凋零。“飞霜”象征着恶劣的环境和即将到来的厄运,“绿艳恐休歇”直接表达了兰花对自身命运的担忧,它害怕自己的美丽与生机在寒霜的侵袭下消逝,进一步强化了生命脆弱、美好易逝的主题。

以清风寓意,表渴望赏识

-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兰花散发着清幽的香气,如果没有清风的吹拂,这香气又能让谁闻到呢?这里“清风”寓意着能够赏识、发现兰花的人或力量。诗人借兰花自喻,表达自己虽有才华、品德如兰花之香,却担忧无人赏识,空有一身本领而无用武之地,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知音的渴望。

整首诗以孤兰为象征,通过描写它的生长环境、四季变化以及对清风的期待,借物抒情,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孤独、怀才不遇的心境,体现了李白诗歌借物言志、情景交融的高超艺术手法。

创作背景

- 应诏入京: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本以为能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抱负,但实际上唐玄宗只让他做一些为宫廷宴乐赋诗助兴的工作,与他的理想相去甚远。

- 遭受排挤:李白性格豪放不羁,在朝中得罪了高力士等权贵。高力士等人常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挑拨污蔑李白,使得唐玄宗开始疏远他。

-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李白自视甚高,渴望能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然而在宫廷中的现实处境让他感到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如同生长在幽园中的孤兰,虽有阳光照耀,却也面临着被杂草淹没的困境,内心充满了孤独、无奈和对未来的担忧。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孤独落寞之感

李白在宫中遭权贵排挤、被皇帝疏远,这种孤独无依的处境使他在诗中借“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表达出强烈的孤独落寞。以孤兰自比,写出自己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被众多平庸之辈淹没的寂寥。

怀才不遇的愤懑

李白一心报国却只能做些御用文人的工作,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心生愤懑。“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体现出他对自身才华被埋没的不甘,感慨自己如孤兰般,即使有香气,若没有清风相助,也无法散发,表达出对没有机遇施展才华的愤懑。

对未来的迷茫担忧

在宫廷中的不如意,让李白对未来感到迷茫。诗中“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借景抒情,以飞霜将至、兰花恐将凋零的景象,暗示自己在这艰难的处境下,未来可能会如孤兰般遭遇不幸,流露出对自身命运和前途的深深担忧。

坚守自我的执着

尽管处于困境,但李白受自身高傲性格和坚定理想的影响,在诗中展现出坚守自我的执着。他以孤兰的高洁自喻,即使面临被众草淹没、飞霜侵袭的困境,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香气和品格,表达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不会随波逐流,会坚守自己的理想和操守的决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