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岁月诗痕: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 > 《古风七十二首·其三十九》李白

《古风·其三十九》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赏析

描绘壮阔而萧索之景

-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诗人登上高处,极目远眺,只见天地广阔无垠,浩渺无边。开篇营造出一种宏大的空间感,给人以开阔的视野,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基调。

-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秋天的寒霜覆盖万物,狂风在广袤的荒野上呼啸,带来阵阵寒意。此句描绘出一幅秋意萧瑟、寒冷凄凉的画面,通过对霜、风等自然元素的描写,强化了环境的肃杀之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惆怅。

感慨世事无常

-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荣华富贵如同东去的流水,一去不复返;世间万事如同波澜起伏,变幻不定。诗人将荣华比作流水,形象地表达出荣华的易逝;“万事皆波澜”则深刻地体现出世事的无常与人生的波折起伏,流露出对人生和世事的无奈之情。

-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太阳被浮云遮蔽,失去了光辉,而浮云本身又变化不定,没有固定的形态。这里“白日”象征着光明、正义或理想,“浮云”寓意着奸佞小人或阻碍实现理想的势力。此句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正义难以伸张,理想受到阻碍,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讽刺贤愚错位

-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高贵的梧桐树本应是鸾凤栖息之所,如今却被燕雀占据;而枳棘这类多刺的矮小树木,本不适宜栖息,却成了鸳鸯、鸾鸟的居处。诗人以比喻的手法,尖锐地讽刺了当时社会贤愚错位的现象,有才德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地位,而无才无德之人却占据高位,表达了对这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

表达归隐与愤懑

-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无奈地选择效仿陶渊明“归去来兮”,决定归隐。“剑歌行路难”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以击剑而歌《行路难》,表达对人生道路艰难险阻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整首诗通过描绘广阔而萧索的秋景,抒发对世事无常、贤愚错位的感慨,以及表达归隐的决心和内心的愤懑,展现了李白诗歌关注现实、批判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他豪放洒脱中蕴含的深沉忧思。

创作背景

《古风其三十九》约作于天宝三年(744年)秋,是李白“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时所作。

当时,李白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他本怀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抱负入京,却发现唐玄宗暮气已重,只想让他做文学侍臣,为宫廷宴乐赋诗助兴。李白秉性耿直,不会阿谀奉承,得罪了高力士等权贵,遭到他们的谗言诋毁。例如,高力士因李白让他脱靴而怀恨在心,在杨贵妃面前进谗言说李白诗中“借问汉宫何所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是在讽刺贵妃,导致杨贵妃也深恨李白,多次阻挠唐玄宗任命李白官职。

在这种情况下,李白的理想无法实现,还受到排挤,他从自身遭遇中看到了朝廷不合理的用人现象,朝政昏暗,贤愚颠倒,世路艰险,内心充满愤懑,于是产生归隐之念,并发而为诗,写下了《古风其三十九》。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怀才不遇的悲愤

李白一心报国,却在长安得不到重用,反遭权贵排挤。诗中“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以燕雀占据梧桐、鸳鸾只能栖于枳棘的反常现象,比喻小人得势、贤才受压,鲜明地表达出他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悲愤,是其在现实遭遇中理想与现实强烈反差的情感体现。

对现实的批判

当时朝政昏暗,李白经历了宫廷的种种黑暗后,在诗中批判现实,如“风摧秀木,世路多艰”,借自然景象比喻社会现实,暗示恶劣的政治环境对贤能之士的迫害,抒发对不合理现实的不满与批判。

孤独与无奈

在长安的孤独处境以及理想的破灭,使李白内心充满孤独无奈。“孤英”自比,写出自己在世俗中孤立无援的状态,“独照”则更强化了这种孤独感,体现出他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

归隐之念

因在现实中受挫,李白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诗中“归飞海路远,独宿天霜寒。幸遇王子晋,结交青云端”,借王子晋的典故,表达出对超脱尘世、归隐仙境的向往,这是他在现实困境中寻求精神解脱的一种情感寄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