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法堂,佛陀有关“如理实见”的教诲,似山间潺潺的溪流,悠悠淌过众比丘的心间,清音袅袅,不绝如缕。小普沉浸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深邃意境里,思维愈发纯粹,仿若一把锐利的宝剑,能轻易划破世间万象的重重迷雾。然而,修行之路从无坦途,恰似逆水行舟,每一次领悟的欣喜,都伴随着新困惑带来的思索。
一日,盛大的法会之上,众人仍在细细品味佛陀往昔的精妙法理,小普却心生隐忧。他深知佛陀的教义高深莫测,可世间众生根性千差万别,在这物欲横流、诱惑四伏的尘世,究竟有多少人听闻佛法后,能生起坚定不移、真实不虚的信仰呢?
就在小普陷入深深思索的时候,只见那须菩提尊者缓缓地站起身来,他先是向着端坐在上方的佛陀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才开口问道:“世尊啊!在这世间众多的芸芸众生之中,是否会有那么一些人,当他们听闻您所说的这般精妙高深、充满智慧的言语和章节语句时,能够真正地心生信仰并且深信不疑呢?”须菩提尊者的声音平稳而庄重,仿佛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对真理的探寻和对众生的关切之情。
佛陀的目光满溢慈悲,深邃得如同浩瀚宇宙,仿佛能洞悉世间每一处角落隐匿的微妙心思。他语调平和,缓缓说道:“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小普在心底默默将佛陀的话语转化为自己的理解:“莫要这般认为啊。在我涅盘后的五百年,会出现一些严守戒律、勤修福报的人。当他们听闻这些佛法的语句,内心能自然而然地生起坚定的信仰,并且坚信其真实可靠。要知道,这类人绝非只在寥寥数位佛前种下善根,而是于无量无数的佛前,都曾虔诚种下深厚的善根。所以,当他们听到这些佛法要义,哪怕只是在一念之间,心底生出纯粹无染的信仰,须菩提啊!我都能完全知晓,这些众生将会收获无量无边的福报。”
小普心想,当今时代,信息爆炸,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内心被世俗观念和无尽**填满,想要生出如此纯粹的信仰,实在是难上加难。但佛陀明确指出,那些能在此时对佛法深信不疑的人,皆是累世积累了深厚善根。这让小普对身边每一个生命都多了一份敬重,因为说不定,擦肩而过的路人,就是在无量佛前种下善根、即将在佛法中觉醒的有缘人。
佛陀接着开示:“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小普全神贯注,在心底逐字逐句剖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众生,已然不再执着于自我的概念、他人的分别、众生的差别,以及对寿命长短的执念。同时,他们既不会执着于佛法的具体形式,也不会执着于否定佛法的观念。这是为何呢?倘若这些众生心中对事物产生了执着的表象,那就意味着陷入了对自我、他人、众生和寿命的错误认知。要是执着于佛法的具体形式,认为这就是佛法的全部,同样也陷入了对自我、他人、众生和寿命的错误执着。那又为何呢?要是执着于否定佛法的观念,还是陷入了对自我、他人、众生和寿命的错误认知。所以说,既不能执着于佛法的具体形式,也不能执着于否定佛法的观念。正是基于此,我常常告诫你们这些比丘:‘你们要明白,我所说的佛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当你成功渡河后,木筏就该舍弃,更何况那些否定佛法的观念,更应果断舍弃。’”
回顾自身修行历程,小普意识到自己曾深陷“法相”的执着。
当我们潜心研读那些充满智慧和奥秘的经文时,如果只是拘泥于文字所呈现出来的浅显意思,一门心思地想要从这些古老而神圣的典籍当中找到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修行方式以及确切无疑的答案,那么很可能会陷入一种误区。因为佛法博大精深,它需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根基、性格特点以及各种机缘巧合来进行灵活巧妙的运用。
这种情况恰似一个人在波涛汹涌、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之中拼命挣扎求生,好不容易幸运地登上了坚实的陆地,但他却仍然紧紧抓住那曾经救过自己性命的木筏不肯松手。这样做非但不能帮助他真正走向解脱之道,反而会变成继续前进道路上沉重的负担。
其实,佛法就好比那只木筏,它存在的意义仅仅是协助芸芸众生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中顺利渡越到达彼岸。然而,它绝非人们心灵旅程的终点或者终极目标所在。倘若有人过度执着于佛法外在的表现形式(即所谓“法相”),那就如同已经踏上陆地之后还背着那沉重的木筏艰难跋涉一般,只会让自己深陷于另外一种虚幻不实的困境之中难以自拔。
对于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小普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在我们每日平淡无奇的生活里,大多数人常常不自觉地把自身放置于世界的核心位置,犹如一座孤岛般将自己同周围的他人清晰地区别开来,如此这般,久而久之便铸就了那根深蒂固的“我相”。
不妨想象一下在那宁静的精舍之中,比丘们本应潜心修行、追求真理,但有时他们也会因为各自不同的见解而争执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每一个人都会毫不退让地坚持认为只有自己所秉持的观点才是绝对正确无误的,仿佛真理只掌握在他一人手中。这种情形之下,“我相”就像是一只调皮捣蛋的小猴子,不断挑拨着众人的心弦,使得原本祥和的氛围被打破。
再来说说“人相”吧,它更多地表现为我们对于他人所持有的那种刻板印象以及明显的分别之心。当我们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头,目光很容易就会被那些身着华服、光彩照人的身影所吸引,并在心底油然而生一股敬畏之情;可与此同时,如果迎面走来的是一个衣衫褴褛、形容憔悴之人,我们或许就会不自觉地流露出轻蔑和怠慢之意。殊不知,这样以貌取人的行为恰恰反映出了我们内心深处“人相”的存在。
接下来谈谈“众生相”,这其实就是我们对于整个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片面且狭隘的认识方式。在我们眼中,似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简单地划分为高低贵贱、美丑善恶等截然不同的类别。例如,我们可能会觉得金子比石头珍贵得多,玫瑰比野草美丽许多,善良的人必定值得赞扬,邪恶之徒理应受到唾弃。然而,这种简单粗暴的分类方法真的能够全面准确地描绘出这个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世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最后要提到的是“寿者相”,它代表着人类对于生命永恒不变这一虚妄幻想的固执执念。从古至今,人们始终怀着对长生不老的热切渴望,同时又极度惧怕死亡的降临。但事实上,生命恰似那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江河,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无论是从呱呱坠地的婴儿逐渐成长为朝气蓬勃的少年,还是从风华正茂的青年慢慢步入暮年垂老,生命的轨迹永远都是动态的、流动的,而非静止不动、一成不变的。
小普暗自下定决心,往后修行定要时刻警惕这些“相”的干扰。不久后,精舍迎来一位远方的大德高僧讲经说法。消息传开,众多比丘满怀期待,纷纷前往聆听,小普也在其中。讲经过程中,一位年轻比丘大胆对大德高僧的观点提出质疑,两人随即展开激烈讨论。众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们身上,有的比丘面露不满,觉得年轻比丘太过冒失,竟敢挑战大德高僧的权威;有的比丘则饶有兴致,期待一场精彩的思想交锋。小普在一旁默默观察,敏锐地察觉到,此时众人心中已然生起“我相”与“人相”。年轻比丘执着于自己的见解,一心想要证明自己正确,这是“我相”作祟;而其他比丘依据身份评判二人,便是“人相”的体现。小普摒弃这些分别心,专注于双方观点本身,试图从这场讨论中汲取智慧的精华。
又有一次,精舍组织众人外出布施。布施途中,小普看到一位施主满脸傲慢,布施时态度轻蔑,将财物随意扔给受施者。其他比丘见状,有的面露不悦,觉得施主毫无诚意;有的则默默摇头,感叹众生愚痴。小普却想到,这位施主的傲慢与轻蔑,正是其内心被“我相”“人相”束缚的体现。施主以财富和地位为傲,将受施者视为不如自己的人,才会有如此举动。而自己若因此心生嗔怒或轻视,同样也陷入了“相”的陷阱。于是,小普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一切,依旧真诚地为施主和受施者祈福,祈愿他们早日领悟佛法真谛,摆脱“相”的桎梏。
随着对“正信希有分”的体悟不断加深,小普在修行路上愈发坚定。他不再被外界的质疑与嘲讽所动摇,也不会因他人的赞扬与追捧而得意忘形。他深知,真正的信仰源自内心深处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认同,是一种超脱世俗观念与偏见的坚定信念。
在一次深度禅修中,小普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妙境界。在这境界里,他感受到一种无边无际的宁静与祥和,仿佛与整个宇宙融为一体,自身的意识在浩瀚无垠的时空中自由穿梭,与天地万物的律动和谐共鸣。然而,他并未沉醉其中,因为他清楚,这同样也是一种“相”。倘若执着于这美妙境界,便会误入修行歧途。他以佛陀的教诲为指引,保持清醒的觉知,如同在黑暗中紧握明灯,继续深入探索内心的奥秘。
在日常的行住坐卧间,小普时刻以“正信希有分”的法理对照自身。有一回,精舍分配劳作任务,小普被安排去打扫马厩。马厩中气味刺鼻,环境脏乱,换做以往,小普或许会心生抱怨,觉得这是繁重又不体面的活儿。但此刻,他忆起佛陀关于破除诸相的教诲,意识到自己若心生不满,便是陷入了对“我相”的执着,认为打扫马厩有损自身形象;同时也是陷入了“众生相”,将劳作划分出高低贵贱。于是,他摒弃这些杂念,全心全意投入到打扫工作中,每一下清扫都带着对佛法的敬意,在平凡的劳作中体悟佛法的真谛。
还有一次,一位同门师兄在修行中取得了显着进步,受到众人夸赞。小普发现自己心中闪过一丝嫉妒,可转瞬便警醒过来。他明白,这嫉妒心源于“我相”,因执着于自我的修行成果与他人的比较而生。他随即调整心态,真诚地为师兄感到高兴,并且从师兄的进步中汲取经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修行。
时光悠悠流转,小普在只树给孤独园的修行生活持续进行着。他将“正信希有分”的法理,毫无保留地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无论是与比丘们探讨佛法时的思维碰撞,还是在化缘途中面对世间百态的应对,又或是在精舍的日常劳作里,他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佛法的智慧。他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身边的人,引导他们在修行路上稳步前行。
他时常向比丘们分享自己的感悟:“我们在修行中,切不可被表象迷惑。就像世人追求功名利禄,以为那是真实且永恒的,却不知这些如同过眼云烟,转瞬即逝。我们要像擦亮镜子一样,拂去内心对诸相的执着,让正信之光清晰映照。”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比丘开始深入思考佛法的真谛,精舍中弥漫着浓厚的修行氛围。
小普深知,自己的修行之路还很漫长,前方或许布满荆棘与挑战,但他毫无畏惧。因为佛陀的智慧之光,始终如一地照亮着他前行的方向。他坚信,只要心中正信的火种不熄,无论身处何种艰难境地,都能凭借这股力量,照破虚妄的重重黑暗,坚定不移地迈向解脱的光明彼岸。而他也愿成为这正信火种的传递者,将佛法的智慧与慈悲,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世间处处洒满佛法的光辉,使更多的众生能领悟佛法的真谛,收获内心永恒的安宁与自在,共同踏上这殊胜的解脱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