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修仙修傻了 > 第191章 无得无说分

修仙修傻了 第191章 无得无说分

作者:普广111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0 09:42:45 来源:小说旗

在只树给孤独园那宽敞又安静的法堂里,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下一道道金色的光柱,仿佛给这个充满智慧与宁静的地方披上了一层神圣的纱衣。佛陀有关“正信希有分”的教诲,就像那透过窗户的明亮光线,不仅照亮了这个空间,更照亮了众比丘们内心深处的修行之路。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闪耀的星辰,镶嵌在比丘们的心灵天空,熠熠生辉。

小普,这位年轻而虔诚的修行者,深深地沉浸在这法义的光辉之中。他微微闭上眼睛,细细回味着佛陀之前所说的每一句话,那些话语仿佛带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在他的内心深处不断回响。他的心灵就像一片澄澈的湖水,随着对佛法的领悟,湖水愈发清澈透明,没有一丝杂质。

然而,修行从来都不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平坦大道,它更像是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崎岖山路。每一次对佛法的深入领悟,就像是在这条山路上攀登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在这个新高度上,展现在眼前的往往是更多未曾探索的山峰和幽深的山谷,意味着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等待着他。小普深知,自己虽然已经在佛法的海洋里收获了一些宝贵的珍珠,但这片海洋无边无际,还有无数的珍宝等待他去发现。

这一天,法会如往常一样庄重地举行。法堂里,比丘们整齐地排列着,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虔诚与期待。佛陀,这位充满慈悲与智慧的导师,端坐在高高的法座之上。他的面容平静而祥和,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慈爱,仿佛能洞悉世间每一个角落的秘密和每一个人的内心想法。他的周身仿佛散发着一种柔和而温暖的光芒,那光芒不是来自外在的物质,而是源自他内心深处无尽的智慧与慈悲,就像冬日里的暖阳,能驱散人们心中所有的阴霾和寒冷。

佛陀的目光缓缓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比丘,那目光就像一阵轻柔的微风,轻轻拂过每一个人的心田。最后,他的目光停留在了须菩提身上。须菩提,这位被众人尊称为“解空第一”的大弟子,以其对佛法深刻的理解和超凡的智慧而闻名。

佛陀的声音温和而又充满力量,在整个法堂里回荡:“须菩提!你觉得,如来到底有没有获得那至高无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我又有没有实实在在地向你们宣说过一种固定不变的佛法呢?”

须菩提听到佛陀的询问,立刻从座位上站起身来。他的动作沉稳而庄重,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他对佛陀深深的敬意。他双手合十,掌心相对,指尖微微向上,仿佛在向佛陀传递着自己内心的虔诚与专注。他的神情专注而虔诚,眼睛微微低垂,仿佛在用心感受着佛陀话语中的每一丝深意。

须菩提缓缓地说道:“世尊,依我对您所讲佛法的理解,这世间并不存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或者途径,可以称之为通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唯一道路。同样,也没有一种固定不变、刻板的佛法,是您可以用言语完全准确、毫无遗漏地表述出来的。”

小普坐在下面,全神贯注地聆听着佛陀与须菩提之间的这场对话。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投入他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在佛教中代表着无上正等正觉的至高境界,在普通大众的心中,那是遥不可及、神圣无比的存在。然而,须菩提却说没有固定的方法可以达到这个境界,这让小普的内心充满了疑惑和好奇,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探寻这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

小普在心里暗自思索着,尝试用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解读他们的对话。他想,佛陀问的是自己是否真的获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至高无上的境界,以及是否有一套固定的佛法可以传授给大家。须菩提回答说,根据他对佛陀教义的理解,根本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能够让人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时,也没有一种固定的佛法,能够被佛陀完整、准确地用言语表达出来。这就意味着,佛法的最高境界,不能用一种固定、机械的方式去追求,而佛法本身,也远远超越了我们日常语言所能描述的范围。

须菩提接着进一步解释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讲的佛法,既不能被我们以一种执着、狭隘的心态去抓取、占有,也无法用我们有限的语言完整、精确地表述清楚。它既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那种具体的、有形有质、可以触摸把握的法,也不是简单地否定法的存在。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贤圣,他们之所以展现出不同的修行境界和层次上的差别,都是基于对无为法的不同体悟和实践。”

小普听到这里,脑海中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回忆的大门,那些曾经在修行过程中经历的点点滴滴,如同潮水一般涌现在他的眼前。他这才惊讶地发现,自己曾经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对“法”的深深误解之中。

过去,小普天真地认为,只要能够把众多佛教经典中的文字教义背得滚瓜烂熟,就等于掌握了佛法的精髓。于是,他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日夜苦读那些经文。他逐字逐句地钻研,试图从那密密麻麻的文字里找到一条固定的、能够让他走向解脱的捷径。然而,随着修行时间的增长,他却越来越困惑地发现,尽管自己记住了大量的经文,能够熟练地背诵各种教义,但内心的烦恼和困惑却丝毫没有减少,就像一团始终无法驱散的乌云,笼罩在他的心头。

此刻,小普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的人突然看到了一丝曙光,他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以来都陷入了“有法可得”的错误观念之中。这就好比一个人在黑暗的夜晚中,一心想要寻找光明,却紧紧地抓住手中的灯笼不放,误以为灯笼本身就是光明,却忽略了灯笼仅仅是一个引导他走向光明的工具。真正的佛法,远远超越了我们用语言和文字所能定义的范畴,它需要修行者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细微的行为和念头中,通过内心深处的真切体悟去感受、去领悟。

小普清楚地记得,在精舍里,曾经和一位比丘发生过一场激烈的争论。那位比丘坚定地认为,只有严格按照某一部经典中所记载的修行方法,一步一步、一丝不苟地去实践,才有可能证得无上菩提。而小普却根据自己的理解,坚持认为佛法应该是灵活多变的,不同的人,由于他们各自的性格、经历、悟性等根性不同,所处的环境和机缘也不一样,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两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争论得面红耳赤,谁也无法说服谁。

现在回想起来,小普意识到他们两个人都陷入了对“法”的执着之中。那位比丘过于执着于某一部经典中的固定修行方法,认为这就是唯一的、绝对正确的道路,不容置疑。而小普虽然意识到了佛法的灵活性,但在争论的过程中,同样执着于自己的观点,一心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从而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执着,忽略了佛法真正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小普深刻地认识到,“无得无说”的法义,并不是让修行者放弃对佛法的追求和探索,相反,它是在提醒修行者要放下对法的执着和分别心。真正的佛法,就如同那广袤无垠、无边无际的虚空,它能够包容世间的一切万物,无论是高山大海,还是微尘芥子,都在它的怀抱之中。然而,它却不执着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不会因为有了高山就偏爱高山,也不会因为有了微尘就轻视微尘。它既存在于每一部佛教经典之中,通过文字向人们传递着智慧的信息,但同时又远远超越了这些文字的束缚。它体现在每一位修行者的日常修行实践之中,无论是坐禅、诵经,还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但又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固定的修行方式和行为模式。

在一次深入的禅修过程中,小普决定尝试放下心中所有的杂念,摒弃对修行境界的一切期待和幻想,只是单纯地去感受当下的每一个瞬间。他静静地坐在蒲团上,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他轻轻地闭上眼睛,用心去觉察气息的进出,感受着空气从鼻腔缓缓进入肺部,又从肺部缓缓呼出体外的过程。他不做任何的评判和思考,既不因为呼吸的顺畅而感到高兴,也不因为杂念的偶尔出现而感到懊恼。

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脑海中就像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各种各样的念头和想法如同海浪一般不断地翻滚、涌现。一会儿是对过去事情的回忆,一会儿是对未来的担忧和憧憬,一会儿又冒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幻想。然而,小普并没有被这些念头所左右,他就像一个冷静的旁观者,静静地看着这些念头在脑海中出现,又看着它们在脑海中消失。

随着他不断地将注意力坚定地拉回到呼吸上,渐渐地,那些杂念就像退潮的海水一样,慢慢地减少、消散。他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平静,就像一片平静的湖水,没有一丝波澜。在这一刻,小普仿佛触碰到了“无为法”的神秘边缘,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和自在。那是一种超越了语言和思维所能描述的美妙境界,在这个境界里,他似乎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没有了自我与外界的界限,没有了烦恼与痛苦的纠缠。

但小普也非常清楚,这仅仅只是他在修行道路上迈出的一小步,是一个新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要真正践行“无得无说”的法义,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清醒的头脑。

比如,当他向其他比丘讲解佛法的时候,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刻意地去追求言语的华丽、精妙,也不再过分地强调逻辑的严密和完整。他会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用最平实、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去引导他们领悟佛法的真谛。他不再执着于自己是否能够讲得完美无缺,是否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扬,而是把全部的关注点都放在对方是否真正从他的讲解中有所收获,是否能够因为他的讲解而对佛法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心。

又有一次,精舍突然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旱灾。连续几个月都没有下过一滴雨,原本清澈的溪流干涸了,井水也变得越来越少,众人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对这样的困境,众比丘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比丘显得焦虑不安,整天眉头紧锁,四处奔走,试图寻找解决水源问题的办法。他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挖新的水井、寻找远处的水源,但都收效甚微。有的比丘则心生抱怨,他们认为这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是他们在修行过程中犯了什么错误,才导致了这样的灾难。

而小普却以一颗平和、淡定的平常心来对待这一切。他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困境还是顺遂,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都是修行路上难得的机缘。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他没有执着于一定要找到水源的结果,而是专注于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他和其他比丘一起,认真地挖掘每一口井,仔细地寻找每一条可能的水源线索,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同时,他还用自己乐观、坚定的态度去感染身边的比丘们。他告诉大家,困境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对佛法的坚定信念。只要我们心中有佛,有对佛法的信仰,就一定能够度过这个难关。

随着对“无得无说分”的深入领悟,小普在修行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他不再被外界的各种评价和观念所左右,无论是别人的赞扬还是批评,都不会让他的内心产生波动。他也不再执着于追求某种特定的修行成果,不会因为自己在修行中取得了一点进步就沾沾自喜,也不会因为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就灰心丧气。他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宽广、包容,就像一片广阔无垠的大海,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船只,无论是巨轮还是小船,都能在这片大海上自由航行。他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和变化,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从中找到修行的意义和价值。

在与其他修行者的交流中,小普常常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对“无得无说”的深刻感悟:“我们在修行佛法的道路上,千万不能陷入对法的执着之中。这就好比我们在茫茫的大海中航行,佛法就像是那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它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方向。但是,我们不能把灯塔当作我们最终的目的地,我们的目标是要到达那无边无际的智慧彼岸。真正的解脱,在于我们能够放下心中的执着和分别心,用一颗清净、平等的心去感受世间的万物。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法的形式,不再纠结于言语的表述,而是用心去感受那超越一切的佛法本质时,我们就会发现,佛法其实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行为,每一个念头之中。我们只要用心去体会,就能领悟到那无尽的智慧。”

小普深深地知道,自己的修行之路还非常漫长,前方或许还有无数的艰难险阻在等待着他。但是,他的心中没有丝毫的畏惧,因为佛陀那智慧的光芒始终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他前行的方向。他坚信,只要自己坚定不移地秉持“无得无说”的法义,不断地在生活中去践行、去体悟,终有一天能够证得无上菩提,实现真正的解脱。

他也怀着一颗炽热的心,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分享,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佛法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他希望能够引导更多的人踏上这条充满光明与希望的修行之路,让大家一起携手迈向那超越生死轮回的涅盘境界。在这条修行的道路上,小普愿意成为一颗闪耀的星星,虽然自己的光芒可能并不耀眼,但他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光芒为其他修行者照亮前行的一小段路,让佛法的智慧之光能够在世间不断地蔓延,照亮每一个角落,普度众生,让更多的人能够摆脱烦恼和痛苦的束缚,共同奔赴解脱的彼岸。

小普也留意到,身边有些修行者因为过度地钻研经文,而陷入了对文字的深深执着之中。他们整天埋头于故纸堆里,虽然对经文的内容了如指掌,但却忽略了在日常生活中去践行佛法,忽略了从身边的人和事上领悟佛法的真谛。小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便主动地与这些修行者交流,真诚地分享自己的见解:“佛法并不仅仅存在于经文的字里行间,更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思一念之中。我们不能被文字所束缚,而应该让文字引导我们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去体悟佛法的奥秘。真正的佛法,是活的,是充满生命力的,它不是死的文字,而是能够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善良和智慧。”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佛法,小普还组织了一些小型的修行分享会。在分享会上,他鼓励大家敞开心扉,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修行感悟。有的人分享了自己在帮助他人过程中体会到的慈悲的力量,有的人分享了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如何通过佛法的智慧保持内心的平静。通过这些分享,大家都深刻地认识到,佛法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而是实实在在地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在一次外出化缘的时候,小普遇到了一位对生活充满困惑的年轻人。年轻人满脸愁容,向小普倾诉着生活的艰辛与不公。他说自己努力工作,却总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人际关系也处理得一塌糊涂,对未来感到无比的迷茫和绝望。小普静静地坐在年轻人身边,耐心地倾听着他的诉说。等年轻人说完,小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讲解佛法中关于因果、无常的道理。他告诉年轻人,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过去的行为和念头所导致的结果。而无常则是世间万物的本质,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分地执着于眼前的困境,而是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起伏。

年轻人听了小普的话,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眼中燃起了希望的光芒。他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向小普请教了很多关于佛法的问题。小普一一耐心解答,并鼓励他在生活中践行慈悲与善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帮助他人、关爱动物等。通过这些点滴的行为,去领悟佛法的智慧,让自己的内心逐渐变得强大和平静。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普越发深刻地体会到“无得无说”法义的精妙之处。它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修行理念,更是一种能够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生活态度。小普将这一法义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面对日常的柴米油盐等琐事,还是处理修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他都以“无得无说”的心态去应对。他不再执着于事情的结果,而是专注于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本身。他相信,只要自己用心去做,无论结果如何,都是一种修行的收获。

在修行的漫漫长路上,小普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不断地从佛法的土壤中汲取养分,逐渐成长为他人眼中的修行榜样。然而,他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深知自己在佛法的浩瀚海洋中,不过是一滴水,还有漫长的修行之路要走。他将继续在佛陀智慧的指引下,坚定不移地践行“无得无说”的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