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修仙修傻了 > 第196章 非说所说分

修仙修傻了 第196章 非说所说分

作者:普广111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0 09:42:45 来源:小说旗

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法堂,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面洒下斑驳光影。离色离相的智慧余音,仍在众人心中悠悠回荡,一场关于佛法更深层次的思索,悄然拉开帷幕。

佛陀那饱含慈悲与深邃智慧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位弟子,随后定格在须菩提身上,温和且郑重地问道:“须菩提!你可不要认为如来心里有这样的念头:‘我应当要给大家讲说佛法。’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如来有具体实在的佛法要讲说,那这个人就是在毁谤佛陀,因为他根本没能理解我所说内容的真正含义。”

小普听到这话,心里“咯噔”一下,犹如平静湖面投入巨石,泛起层层波澜。在他以往的认知里,佛陀日复一日地讲经说法,可不就是在系统地向众人传授佛法吗?可如今佛陀这样说,实在是让他困惑到了极点。他赶忙将目光急切地投向须菩提,眼神中满是渴望与期待,盼望着长老能给出清晰透彻的解答。

须菩提恭敬地双手合十,身姿挺拔,一脸庄重地回应道:“世尊,就像我对佛陀所说教义的理解,并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可以称之为能让人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法,同样,也不存在一种固定的、实实在在的佛法,是如来可以确切讲说的。”

小普瞬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小普心里琢磨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代表着至高无上、圆满究竟的觉悟智慧,是佛教修行者梦寐以求的终极境界。但须菩提长老却说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方法能通向这个境界,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难道是自己一直以来都把修行想得太简单、太模式化了?总是觉得有一套既定的流程和方法,只要按部就班地去做,就能获得觉悟。还有“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平常明明看到佛陀每天都在认真地给大家讲经说法呀,怎么又说没有固定的佛法可以讲呢?他不禁想起曾经自己在研习经文的时候,总是一丝不苟地把每一句话都抄写下来,然后反复诵读,一心想着把这些文字都牢牢记住,当作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修行准则。现在看来,自己的理解方向似乎从一开始就错得离谱了。

小普身旁的一位同修,也满脸疑惑,忍不住轻声对小普说:“这太让人费解了,咱们一直跟着世尊学习,不就是在学佛法吗?怎么突然说没有固定的法呢?”

小普苦笑着摇摇头:“我也正纳闷呢,或许我们之前都误解了世尊**的深意。”

须菩提接着解释道:“世尊,如来所讲说的佛法,既不能执着地去抓取它的表面文字意思,也没办法用言语完整、准确地表述清楚。它不是一种固定不变、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也不是完全不存在的虚无。为什么这么说呢?所有的贤人和圣人,都是依据对无为法的领悟,而产生了各自不同的修行境界和感悟。”

小普眉头紧皱,内心仿佛有一丝微光在闪烁,却又难以一下子完全抓住。对于“佛法不可说”,他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想到,语言本身是一种有限的工具,它是人们为了交流和表达而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而佛法所蕴含的智慧和境界,远远超越了语言所能承载的范畴。就如同试图用一杯水去装下整个大海,语言在面对佛法的浩瀚与深邃时,显得如此无力。比如当我们谈及“空性”,无论用多少华丽的辞藻去描述,都无法让一个从未有过相关体悟的人真正明白“空性”的内涵。每个人对佛法的感悟都是独特的,源自内心深处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无法用统一的语言精准传达给他人的。就像人饮水,冷暖自知,那份对佛法的真切感受,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能知晓。

这时,法堂中一位年长的比丘站起身来,恭敬地问道:“须菩提长老,您说佛法不可说,那我们平日里诵读的经文,又算什么呢?”

须菩提微笑着回答:“经文,不过是引导我们走向佛法的路径。文字是对佛法的一种近似表达,但绝非佛法本身。就像用地图来指引方向,地图不是真正的目的地,只是帮助我们找到路的工具。”

小普在一旁默默点头,心中若有所思。他又联想到自己曾经听闻一位修行者**,那人讲得滔滔不绝,把佛法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各种典故、经文信手拈来。当时自己听得如痴如醉,满心佩服,觉得这就是佛法的真谛所在了。可现在仔细想想,自己恐怕只是被那些华丽的言辞和精彩的讲解所吸引,就像只看到了水面上美丽的泡沫,却忽略了水下深沉的暗流,根本没有真正领会到佛法背后的深刻含义。真正的佛法,绝不是靠言语就能完全传递到位的,必须要自己亲身去实践、去体悟,才能有所收获。

再说到“佛祖讲的法不是真正的佛法,却又不能说不是佛法”,小普更是思绪万千。他明白,佛陀讲经说法,是为了引导众生走向觉悟之路。那些用文字和言语表达出来的法,就像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我们不能错把手指当作月亮本身,佛陀所说的言辞、所讲的经文,只是一种引导的工具,并非佛法的全貌。真正的佛法,是一种超越文字和语言的、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洞察和体悟。然而,又不能说佛陀所讲的不是佛法,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言辞的引导,众生就如同在黑暗中失去方向的行者,根本无从下手去探寻那深奥的佛法智慧。正是通过佛陀的**,大家才开始有了修行的方向,有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又是佛法的一种呈现方式,虽然不是真正的佛法本身,但却是通往佛法的必经之路。

小普的内心在不断地思索、挣扎,他渴望能更深入地理解这其中的奥秘。他又回忆起自己在修行过程中,曾经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禅定境界,日夜苦练,却始终不得其法。现在想来,自己当时太过执着于一个固定的目标,反而忽略了修行的本质。也许,修行就像一场没有固定路线的旅程,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感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就在这时,法堂中一位年轻的比丘忍不住满心疑惑地发问:“既然佛法没办法用言语说清楚,那世尊为什么还要每天不辞辛劳地给我们讲经说法呢?”

小普心里也正有这个疑问,于是和其他人一样,满心期待地把目光投向佛陀,盼望着能得到解答。

佛陀脸上浮现出温和的笑容,目光慈爱地说道:“我讲说佛法,就好比是用木筏来比喻。木筏是帮助我们渡河到达彼岸的工具,当我们成功渡过河后,木筏就应该舍弃,更何况那些并非真正佛法的东西呢。”

小普听到这里,恍然大悟。原来佛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在我们还没有从充满烦恼和迷惑的此岸,到达觉悟和解脱的彼岸时,它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帮助我们跨越世俗的种种障碍。但一旦我们成功抵达彼岸,就不应该再背着木筏继续前行,而是要懂得适时放下。同样的道理,我们借助佛法来修行,当在修行过程中有了一定的领悟之后,就不能再执着于文字表面的佛法,要学会放下对佛法的固定认知和执着,以更加超脱、自在的心境去领悟佛法的真正内涵。

在之后的日子里,小普在修行中时刻牢记这一点。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死记硬背经文,而是尝试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体悟佛法的真谛。当他禅坐的时候,不再一门心思地追求脑海中出现各种神奇的境界,而是专注于当下内心升起的每一个念头,用心去感受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有一天,小普在打扫庭院时,不小心打翻了水桶,水洒了一地。换做以往,他可能会懊恼自己的粗心,但此刻,他却突然想到,这意外的发生,不正是生活中无常的体现吗?就像佛法中所说的,世间万物皆在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我们不应为这些无常的现象而烦恼,而是要学会接纳和顺应。

又有一次,小普在山林中漫步,看到一只鸟儿在天空自由自在地翱翔。就在那一瞬间,他突然有所领悟:自由并不是要摆脱所有外在的束缚,而是内心不被外界的事物所牵绊。就如同佛法,它不是被文字所局限的死知识,而是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实践、去感悟,从而领会到那份超脱于表象的自在与智慧。

小普深知,修行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对于“非说所说分”的领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他还会在佛法的指引下,不断探索、不断前行,去追寻那更深层次的解脱与智慧。他期待着自己能在这条修行之路上,不断突破自我,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普在修行上有了更多的感悟。他发现,当自己不再执着于文字和固定的修行模式时,内心反而更加平静和开阔。他开始主动与其他修行者交流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

有一次,一位新来的修行者向小普请教:“我一直努力诵读经文,可总觉得离佛法的真谛还差很远,这是为什么呢?”

小普微笑着说:“诵读经文固然重要,但不要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佛法是要在生活中去实践的,比如你在与人相处时,能否做到慈悲、宽容;在面对困难时,能否保持内心的平静。这些都是修行的一部分。”

新来的修行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听你这么一说,我好像明白了一些。以前我总是把修行和生活分开,现在看来,生活本身就是修行。”

小普笑着回应:“没错,我们不能把佛法当作一种知识去学习,而要把它当作一种生活的态度去践行。”

在与其他修行者的交流中,小普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每个人对佛法的理解和感悟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的观点和体验,就像一面面镜子,让小普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让他对佛法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小普还经常回到法堂,聆听佛陀的教诲。每次听法,他都能有新的收获。他发现,同样的佛法,在不同的心境和经历下聆听,会有截然不同的感悟。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小普心中突然涌现出这句话!

他联想到自己曾经因为一些小事而烦恼不已,其实都是因为内心不够坚定,被外界的事物所左右。如果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又怎么会被外界的风风雨雨所干扰呢?

随着修行的深入,小普逐渐体会到,佛法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解脱,更是关于对众生的慈悲和关爱。他开始主动帮助身边的人,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修行上。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佛法中的慈悲与智慧。

有一位村民因为生活的困境而陷入绝望,小普得知后,耐心地倾听他的烦恼,并用佛法的道理开导他。他告诉村民,生活中的困难就像一场暴风雨,虽然会让人感到痛苦和无助,但只要我们内心不被打倒,总会迎来雨过天晴的那一天。在小普的帮助下,村民逐渐走出了困境,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

通过这些经历,小普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佛法的意义。他明白,修行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帮助他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在修行的道路上,小普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惑。有时候,他会陷入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确,是否真的领悟了佛法的真谛。但每当他陷入这种困境时,他都会回到法堂,向佛陀和其他长老请教。他们的教诲和鼓励,总能让小普重新找回信心,坚定地走在修行的道路上。

小普深知,自己的修行之路还很漫长,未来还有很多未知的挑战等待着他。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知道,佛法就像一盏明灯,会一直照亮他前行的道路。他将带着对佛法的敬畏和热爱,继续探索、前行,在这条充满智慧和慈悲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直至实现真正的解脱与觉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