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修仙修傻了 > 第197章 无法可得分

修仙修傻了 第197章 无法可得分

作者:普广111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0 09:42:45 来源:小说旗

在小普沉浸于对“非说所说分”的深刻感悟,并将其融入修行实践的时光里,只树给孤独园一如既往地宁静祥和。微风轻轻拂过,吹动着法堂外的经幡,发出簌簌的声响,仿佛在为这场即将展开的佛法探讨吟唱前奏。

这一日,金色的阳光穿过雕花窗棂,在法堂的地面上勾勒出一片片斑驳的光影,为这场佛法盛宴增添了几分神圣的气息。佛陀那满含慈悲与智慧的目光,如春日暖阳般缓缓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弟子,随后,他那平和而又极具力量的声音在法堂中响起:“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小普听到这话,心里猛地一震,刚刚还在回味之前修行感悟的思绪瞬间被拉了回来。他暗自思忖:“世尊又抛出了如此深奥的问题!‘须菩提,于意云何?’意思是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呢?‘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也就是问如来获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可是至高无上的觉悟境界啊。还有‘如来有所说法耶?’是在问如来有实实在在的佛法可说吗?难道说,如来获得这等无上觉悟的背后,还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深意?关于说法这件事,之前我们已经对‘非说所说’有了一番深入思考,这次又会从哪个全新的角度来阐释呢?”想到这儿,小普的眼神中满是期待,迫不及待地看向须菩提,渴望从他那里寻得答案。

须菩提,这位世尊座下的大弟子,一如既往地恭敬。他双手缓缓合十,身姿挺拔,神色沉稳,缓缓开口回应道:“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法如来可说。”

小普一听,眉头瞬间皱成了一个“川”字,内心充满了疑惑:“须菩提长老说‘如我解佛所说义’,就是按照我对佛陀所说教义的理解。‘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没有一种固定的法能让如来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怎么可能呢?在我的认知里,如来早已达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可现在须菩提长老却这么说,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呀?还有‘亦无有法如来可说’,也没有一种固定的法是如来可以确切讲说的。”他下意识地转头看向身旁的同修,只见对方也是一脸茫然,两人对视一眼,从彼此的眼神中都看到了深深的迷茫。

小普在心里反复琢磨着这句话:“难道说,这至高无上的觉悟,并非是通过某种特定的、一成不变的方法就能获得的?就像之前我领悟到的,修行之路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感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那么,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获得,会不会也是一种自然而然、超越了具体方法和形式限制的境界呢?”

就在小普陷入沉思的时候,法堂中一位急性子的比丘忍不住站起身来。他的脸上写满了焦急,双手在空中微微挥舞,急切地问道:“须菩提长老,您说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我们一直都在勤勤恳恳地修行,不就是为了通过各种法门去追求这一觉悟吗?您这番话,实在是让我们难以理解啊!”

须菩提面带微笑,温和地看向这位比丘,耐心地解释道:“若你认为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法,能让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你就陷入了执着的误区。”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是一种对宇宙人生实相的透彻洞察,是一种超越了一切分别与执着的境界,绝不是靠死死抓住某个法就能实现的。”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我们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如果只执着于某一种寻找方式,比如只盯着一个方向,那可能永远也找不到真正的光明。如来的觉悟,是对万法皆空的深刻体悟,是一种超越了一切法相的自在解脱。”

小普认真地听着须菩提的解释,心中似有微光闪烁,渐渐有了一些感悟。他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曾经在修行过程中,总是过分执着于某些特定的修行方法,比如特定的禅定姿势,每次禅坐都一定要摆出那个姿势,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状态;还有诵经的次数,他觉得只要诵经的次数足够多,就能获得更多的智慧和福报。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时真是太幼稚了,正是陷入了对法的执着,从而忽略了修行的本质。真正的修行,应当是放下这些外在的、形式上的执着,以一颗空灵纯净的心去感悟佛法的真谛啊。

紧接着,须菩提又进一步阐述道:“世尊,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

小普听到这话,心中猛地一惊。然灯佛为世尊授记,这可是佛教历史上的大事啊!须菩提长老竟然以此为例,可见这其中蕴含的深意非同小可。小普在心里反复思量:“须菩提长老说‘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如果有实实在在的法能让如来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那然灯佛就不会给世尊授记。这岂不是意味着,真正的觉悟并非依赖于某种具体的、有形的法,而是一种超越了法的束缚,达到了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小普的思绪飘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平日里,人们总是盲目地执着于各种事物,以为拥有了巨额财富、显赫地位就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学习了某种高深的知识就能变得无比智慧。但实际上,这些都只是外在的表象罢了。真正的幸福,源自内心的宁静与满足;真正的智慧,是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样的道理,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法,而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用心去体悟佛法的智慧,让自己的内心逐渐变得清净、自在,这样才能真正接近佛法的真谛。

佛陀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显然是认可了须菩提的回答。随后,他语重心长地说道:“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小普全神贯注地聆听着佛陀的每一个字,内心如同汹涌的波涛,不断地思索着。“世尊说‘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如来所获得的无上正等正觉,在这当中既不是实实在在可以用固定概念去定义的,也不是不存在的虚无。‘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如来说一切法都可以看作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啊,所说的一切法,并不是我们常规理解的有固定形态的一切法,只是为了方便称呼,所以叫做一切法。这和我之前对‘非说所说分’的理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啊。佛法并非固定不变的文字和言语,而是一种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洞察和体悟。同样,这里所说的一切法,也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那些具体的、固定的法,而是一种超越了概念和形式的智慧体现。”

这时,法堂中一位年长的比丘站起身来,双手合十,恭敬地问道:“世尊,既然一切法皆非实有,那我们在修行中遵循的戒律、修习的法门,又该如何看待呢?”

佛陀目光温和地看向他,缓缓说道:“戒律与法门,皆是引导你们走向觉悟的方便之法。就如同过河需要舟船,在未抵达彼岸之前,舟船必不可少,但抵达之后,便不应再执着于舟船。修行之法亦是如此,在修行的过程中,它们能帮助你们规范行为、调伏内心,但不可将其视为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执着不放。”

小普听了,心中若有所思。他联想到自己曾经对修行法门的刻板遵循,现在才明白,那些法门是工具,而不是目的。真正的修行,是要借助这些工具,深入内心,洞察自我。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普将这些深刻的感悟深深地融入到自己的修行生活中。他不再盲目地执着于特定的修行方式,而是更加注重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对生活的细致体悟。

在禅坐的时候,他不再刻意地追求某种特定的境界,不再因为脑海中没有出现那些所谓的奇妙景象而焦虑不安。相反,他只是静静地坐着,让自己的内心平静如水,感受每一个念头的自然生起和消逝,就像看着天空中飘过的云朵,任它们自由自在地来去。

有一次,小普在禅坐时,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许多杂乱的念头,过去的烦恼、未来的担忧,纷纷涌上心头。若是以往,他会努力驱赶这些念头,认为它们扰乱了自己的修行。但这次,他想起了佛陀的教诲,只是静静地观察着这些念头,不做评判,不抗拒,任由它们出现又消失。渐渐地,他发现内心变得更加平静,杂念也不再如以往那般汹涌。

在与他人相处时,他也彻底放下了那些固有的、带有偏见的观念,不再轻易地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人的行为和想法。而是以一颗慈悲和包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无论对方是贫穷还是富有,是善良还是有过错,他都能给予理解和关爱。

有一次,小普去集市中化缘。集市上热闹非凡,人来人往,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突然,不远处传来一阵激烈的争吵声。小普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位商人正因为生意上的不顺利而大发雷霆,他满脸通红,怒目圆睁,对着周围的人恶语相向。

要是换做以前,小普可能会觉得这个商人太没有修养,脾气过于暴躁,心里难免会生出一些不满和指责。但此时此刻,他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佛陀的教诲,他深深地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痛苦,这位商人的过激行为,其实正是他内心烦恼和压力的一种宣泄。

想到这儿,小普的眼神中充满了怜悯和同情,他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轻轻地拍了拍商人的肩膀,然后用温和而又坚定的语气安慰道:“施主,莫要生气。生意上的得失乃是常事,莫要让这些外在的事情扰乱了您内心的平静。”

商人转过头,满脸怒容地看着小普,刚想发作,但看到小普平和的眼神,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小普接着耐心地用佛法的道理开导商人,告诉他要学会放下对得失的执着,保持内心的安宁。商人听着小普的话,原本激动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他看着小普,眼中充满了感激,紧紧地握住小普的手说道:“大师,谢谢您的开导,我真是糊涂啊!”

通过这件事,小普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佛法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一种实实在在、可以运用到生活中每一个角落的智慧和力量。它能够帮助我们自己化解内心的烦恼,也能让我们去关爱和帮助他人,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这份温暖和宁静。

小普深知,自己对“无法可得分”的领悟才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修行之路还很漫长,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他的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和自信,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坚定地在这条充满智慧和慈悲的修行道路上继续勇敢地前行,不断地探索佛法的真谛,让自己的内心得到真正的解脱和升华。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普在修行上有了更多的感悟。他发现,当自己不再执着于修行的形式和方法,而是专注于内心的成长时,内心的平静和智慧也在不断增长。

他开始主动与其他修行者交流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在一次交流中,一位年轻的修行者向他请教:“小普师兄,我在修行中总是难以专注,杂念丛生,该怎么办呢?”

小普微笑着回答:“不要抗拒杂念,它们就像天空中的云朵,来了又会走。我们只需静静地观察,保持内心的觉察,不被杂念所左右。当你不再与杂念对抗,内心自然会平静下来。”

年轻的修行者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师兄,听您这么一说,我好像明白了一些,以前我总是和杂念斗争,结果越陷越深。”

小普又说:“修行是一场漫长的旅程,不要急于求成。在生活中,无论是吃饭、走路还是做事,都可以保持这份觉察,将修行融入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在与其他修行者的交流中,小普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每个人对佛法的理解和感悟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的观点和体验,就像一面面镜子,让小普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让他对佛法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小普还经常回到法堂,聆听佛陀的教诲。每次听法,他都能有新的收获。他发现,同样的佛法,在不同的心境和经历下聆听,会有截然不同的感悟。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小普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又涌现这么一句话。

他联想到自己的修行经历,那些烦恼和困惑,往往源于内心的执着和妄念。当内心平静、无执无念时,世界也变得清晰而美好。

随着修行的深入,小普逐渐体会到,佛法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解脱,更是关于对众生的慈悲和关爱。他开始主动帮助身边的人,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修行上。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佛法中的慈悲与智慧。

有一位修行者因为修行遇到瓶颈而陷入迷茫,小普得知后,耐心地倾听他的烦恼,并用自己的修行经验开导他。他告诉这位修行者,瓶颈是修行中的常态,不要气馁,要从内心去寻找突破的力量。在小普的帮助下,这位修行者逐渐找回了信心,重新踏上了修行的正轨。

通过这些经历,小普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佛法的意义。他明白,修行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帮助他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在修行的道路上,小普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惑。有时候,他会陷入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确,是否真的领悟了佛法的真谛。但每当他陷入这种困境时,他都会回到法堂,向佛陀和其他长老请教。他们的教诲和鼓励,总能让小普重新找回信心,坚定地走在修行的道路上。

小普深知,自己的修行之路还很漫长,未来还有很多未知的挑战等待着他。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知道,佛法就像一盏明灯,会一直照亮他前行的道路。他将带着对佛法的敬畏和热爱,继续探索、前行,在这条充满智慧和慈悲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直至实现真正的解脱与觉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