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修仙修傻了 > 第214章 法身非相分

修仙修傻了 第214章 法身非相分

作者:普广111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0 09:42:45 来源:小说旗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夕阳的余晖如金纱般轻柔地洒落在只树给孤独园,将园内的一切都染上了一层暖黄的色彩。鸟儿归巢,叽叽喳喳地诉说着一天的见闻,与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交织成一曲自然的乐章。小普在菩提树下结束了一下午的静思,缓缓起身,他的面容平静而祥和,眼中却透着一种历经思索后的深邃与坚定。

晚间,法堂内烛火摇曳,柔和的光芒驱散了黑暗,也照亮了众弟子们充满期待的面庞。檀香袅袅,氤氲在空气中,为这庄严的法堂增添了几分神秘而宁静的氛围。待众人坐定,佛陀那慈悲的声音再次响起:“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小普心中默默翻译:“须菩提,你们觉得,可以凭借三十二种殊胜的身相来认识如来吗?”他微微皱眉,陷入沉思。在世俗的观念里,人们往往习惯通过外在的形象、特征来识别和判断事物。对于佛陀,在常人的认知中,他的降生伴随着诸多祥瑞,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气质,成年后更是以一种超脱常人的智慧和慈悲行走世间。他的三十二相,每一相都有着独特的祥瑞象征,比如那如绀青琉璃般的双眸,深邃而慈悲,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那高耸而圆润的肉髻,象征着他至高无上的智慧和觉悟,是修行圆满的标志。很多人将这些殊胜的相视为佛陀的真实标志,认为见到这样殊胜的相,便是见到了如来。

但小普隐隐觉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想起之前对佛法中“空性”与“离相”的领悟,他愈发觉得这其中定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曾经,他在禅修中深入探究“空性”的奥秘,明白世间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一切都在不断变化流转之中,这便是“空性”的本质。而“离相”则是要我们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不执着于事物的外在形态。那么对于佛陀的三十二相,是否也不应仅仅从表面去理解呢?

这时,须菩提尊者起身,恭敬地回答道:“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小普心中一惊,须菩提尊者竟如此回答,难道自己的理解有误?可未等他过多思索,佛陀便说道:“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小普瞬间恍然大悟,转轮圣王也拥有三十二相。转轮圣王在世间以强大的统治力和福德着称,他能以正义和慈悲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但他与如来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来是觉悟了宇宙人生真相的智者,是超越了世俗的烦恼和执着,达到了究竟解脱的境界。如果仅以三十二相来判断是否为如来,那岂不是将转轮圣王与如来混淆了?这显然是不对的,可见不能仅仅通过外在的相来认识如来。

小普想到,人们总是容易被表象所迷惑。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根据一个人的外貌、穿着、身份地位来评判他人,却忽略了内在的品质和精神。比如,看到一个身着华丽服饰、佩戴珍贵珠宝的人,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他富有、高贵,拥有幸福的生活;而看到一个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人,我们或许会心生怜悯,觉得他命运悲惨。然而,外在的装扮和容貌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内心。也许那个穿着华丽的人内心空虚,被无尽的**所折磨;而看似落魄的人,内心却充满了善良和智慧,拥有真正的富足。

就如同世人看到佛陀的三十二相,便以为这就是佛陀的全部,却不知如来的真实境界是超越一切相的。真正的如来,是法身如来,是一种无所不在、充满宇宙的智慧和慈悲的体现,并非局限于这有形的三十二相之中。法身如来是宇宙万物的本质,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须菩提尊者似乎也立刻明白了佛陀的深意,再次起身,恭敬地说道:“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陀微笑着点头,认可了须菩提的回答,随后说道:“须菩提,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小普心中一震,这几句话如同一记警钟,重重地敲在他的心上。原来,不仅不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甚至不能以任何外在的色、声等去寻求如来。如果执着于这些外在的东西,便是走上了邪道,无法真正见到如来。

色,不仅仅是指我们肉眼可见的颜色、形状、物体等外在形象,还包括我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贪恋和执着。比如,我们会对美丽的风景、精致的物品产生喜爱和占有欲,这种贪恋就是对色的执着。而声,也不只是单纯的声音,还涵盖了我们对他人言语的过度在意,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可能让我们的内心产生波动。如果我们试图通过追求这些外在的色、声来寻找如来,就如同在虚幻的梦境中寻找真实,永远无法触及到如来的真谛。

小普联想到自己的修行之路,曾经他也会在心中勾勒佛陀的形象,期待能在某种神奇的景象中见到佛陀的真身。在一些修行的关键时刻,他会幻想佛陀以庄严的三十二相出现在眼前,给予他指引和加持。现在想来,这都是因为自己的执着和分别心。真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外在的神秘体验和形象,而是要在内心深处去领悟佛法的真谛,去证悟那超越一切相的法身如来。

法堂中的弟子们也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位年轻的弟子忍不住问道:“世尊,既然不能以相、色、声求如来,那我们究竟该如何才能见到如来呢?”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佛陀,期待着那智慧的解答。

佛陀慈悲地看着众人,缓缓说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小普反复咀嚼着这句话,心中如拨云见日般明亮起来。世间一切有形有相的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它们如同镜花水月,转瞬即逝。我们所看到的山河大地、花鸟鱼虫,我们所拥有的财富、地位、名誉,乃至我们的身体和思想,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就像春天盛开的花朵,娇艳欲滴,美丽动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逐渐凋零,化为尘土。我们执着于花朵盛开时的美丽,却忽略了它必然消逝的本质。

只有当我们能够洞察到这些相的本质是空性,不被其迷惑,不执着于它们,才能见到真正的如来。这就如同我们在生活中,不被功名利禄、爱恨情仇等种种表象所束缚,以一颗清净、平等、无分别的心去看待世界,才能体悟到佛法的真谛,见到心中的如来。当我们面对他人的赞美时,不沾沾自喜,因为赞美只是一时的言语,它并不能定义我们的真实价值;当我们遭遇批评时,也不心生怨恨或沮丧,因为批评同样是虚幻的,它只是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我们要明白,真正的自己并非由他人的评价所定义,而是内心的觉悟和智慧。

小普进一步思考,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境界和现象。比如,在禅定中可能会看到奇妙的光影,听到神秘的声音,或者感受到特殊的能量波动。如果我们执着于这些境界,认为这就是修行的成果,就是见到了佛菩萨的加持,那就陷入了对相的执着。这些境界也只是虚幻的相,它们可能是我们内心的幻想,也可能是修行过程中的一种暂时现象。真正的修行成果,是内心的平静、智慧的增长和慈悲心的扩展。

他又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的、局限的。我们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一部分,却以为看到了全部。就像盲人摸象,摸到象腿的人认为大象像柱子,摸到象耳朵的人认为大象像扇子,摸到象尾巴的人认为大象像绳子。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感知和经验来判断事物,却不知道自己只是触及到了事物的一个微小部分。同样,我们对佛法的理解也常常如此,我们根据自己的思维和认知去解读佛法,却忽略了佛法的博大精深和超越性。只有当我们放下自己的偏见和执着,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去领悟佛法,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

法会结束后,小普与几位师兄漫步在月色下的只树给孤独园。月光如水,洒在他们身上,地上映出长长的影子。一位师兄感慨道:“今日世尊的教诲,让我如梦初醒,以往我总是执着于修行中的各种境界和感应,却忽略了内心的真正修行。”小普点头赞同:“是啊,我们总是在向外寻求,却忘了真正的如来就在我们心中。只有放下对一切相的执着,回归内心的平静与本真,才能证得佛道。”

他们谈论着在生活中如何践行“见诸相非相”的智慧。小普说:“当我们面对他人的赞美或批评时,不应被这些言语所左右,因为这些言语所形成的相也是虚妄的。我们要明白,真正的自己并非由他人的评价所定义,而是内心的觉悟和智慧。比如,当我们因为做了一件好事而受到他人的赞扬时,我们不能因此而骄傲自满,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我们要知道,赞扬只是一种外在的反馈,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做这件事的初心和动机。如果我们的初心是为了帮助他人,是出于内心的善良和慈悲,那么无论是否得到赞扬,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同样,当我们受到批评时,也不要过于沮丧或愤怒。我们要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如果确实存在不足,就虚心接受并加以改正;如果是他人的误解,也不必过于在意,因为误解也是虚幻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

另一位师兄接着说:“在面对物质的诱惑时,我们也应该牢记‘见诸相非相’。现在社会上,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享受和财富的积累,认为拥有更多的金钱、房产和奢侈品就能获得幸福。但实际上,物质的满足只是短暂的,它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安宁。我们看到那些富豪们,虽然拥有巨额的财富,但他们可能也有自己的烦恼和痛苦,他们可能会担心财富的失去,会陷入无尽的商业竞争和人际关系的纠葛中。而我们修行者,应该明白物质的本质是空性,不被物质所束缚,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小普又补充道:“还有我们对情感的执着。爱情、亲情、友情,这些情感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如果我们过于执着,也会带来痛苦。比如,在爱情中,我们常常希望对方完全符合自己的期望,一旦对方的行为或想法与我们不一致,就会产生矛盾和痛苦。我们要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我们应该以一种理解、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这样,我们才能在情感中保持清醒和理智,不被情感的表象所迷惑。”

他们继续讨论着,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到修行中的种种困惑,都一一剖析。他们深知,将佛法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才是真正的修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反思自己,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回到寮房,小普躺在床上,望着窗外洒进的月光,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回顾着今日佛陀的教导,以及与师兄们的交流,深感修行之路任重而道远。但他的心中却充满了力量,因为他已经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他决定,从明天开始,在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行为举止中,都要时刻提醒自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在清晨醒来时,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脸上,他会提醒自己,这温暖的阳光虽然美好,但也是虚幻的相,不要执着于这一时的舒适,而要将这份对美好的感知转化为对众生的慈悲和关爱。在洗漱时,他会看着镜中的自己,明白这具身体也是虚幻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老、死亡,而真正的自己是那超越身体的佛性。

在与他人交流时,他会用心去倾听对方的话语,不被言语的表面所迷惑,去感受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如果遇到意见不合的情况,他会以平和的心态去沟通,不执着于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

在修行的过程中,无论是禅定、诵经还是持咒,他都不会执着于修行的形式和可能出现的境界。他会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个念头,觉察自己内心的变化,让内心逐渐变得平静、清明。

他深知,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会有内心的挣扎和迷茫。但他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践行佛法,不断地放下我执,以更加纯粹的心态去帮助众生,终有一天,他也能像佛陀一样,以无尽的智慧和慈悲,普度众生,让佛法的智慧在世间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