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修仙修傻了 > 第215章 无断无灭分

修仙修傻了 第215章 无断无灭分

作者:普广111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4-20 09:42:45 来源:小说旗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清晨,第一缕曙光宛如轻纱,温柔地穿透薄雾,洒落在只树给孤独园这片神圣的修行之地。园中的草尖、花瓣上,露珠闪烁着晶莹的微光,似是大自然馈赠的细碎珍宝。鸟儿欢快的啼鸣声此起彼伏,它们在枝头灵动跳跃,唤醒了整个园子,奏响了一曲充满生机的晨曲。小普从一夜安稳的禅定中悠悠转醒,思绪仍沉浸在昨日佛陀那关于“见诸相非相”的深刻教诲之中,内心深处对佛法的探索渴望愈发强烈,仿佛一团燃烧的火焰,驱使着他不断去追寻那更深层次的智慧。

他迅速而利落地整理好僧袍,每一个动作都带着对佛法的敬畏与虔诚。怀揣着这份赤诚之心,小普迈着坚定的步伐,朝着法堂走去。一路上,微风如同亲密的伙伴,轻轻拂过他的脸颊,送来花草的芬芳与泥土的清新,那是大自然最纯粹的气息。小普路过那片熟悉的莲花池,池中莲花在晨光的轻抚下悄然绽放,粉嫩的花瓣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宛如超凡脱俗的仙子,亭亭玉立在碧绿的荷叶之间。他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久久凝视着这一池莲花,心中涌起无限感慨,佛法的智慧就如同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世间的种种表象中,展现出其纯净而深邃的本质,每一处自然的美好,都仿佛是佛陀慈悲的生动显现。

踏入法堂,小普看到众弟子早已整齐端坐,他们的面容平静而庄重,眼神中透露出对佛法的虔诚与期待,仿佛干涸的大地渴望甘霖的滋润。整个法堂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气息,檀香的袅袅青烟在空气中缓缓升腾,带着众人对佛法的敬畏与祈愿,飘向无尽的虚空,将法堂笼罩在一片神秘而祥和的氛围之中。

不多时,佛陀迈着沉稳从容的步伐走进法堂。他的周身仿佛散发着一种无形的光芒,那是慈悲与智慧交融的光辉,柔和而温暖,却又蕴含着无尽的力量,让在场的每一位弟子都心生敬仰。佛陀的目光慈悲地扫视着每一位弟子,那目光犹如春日暖阳,温暖着众人的心田,又似深邃的夜空,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包容,仿佛能洞悉弟子们内心的每一个念头。待众人安静下来,佛陀那慈悲而平和的声音在法堂中响起:“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小普在心中默默翻译:“须菩提,你如果这样想:‘如来不是凭借具足种种殊胜的相,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千万不要有这样的念头:‘如来不是凭借具足相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听到佛陀的这番话,小普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在此之前,佛陀曾着重强调不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因为一切相皆是虚妄,不可执着。然而如今,却又告诫不可认为如来不以具足相得无上正等正觉,这看似矛盾的表述,究竟隐藏着怎样深邃的佛法真意呢?

小普回忆起之前对佛法的学习与领悟,已然明白不能仅仅依靠外在的相来认识如来,因为外在的相不过是虚幻不实的表象,如同镜花水月,转瞬即逝。但此刻,佛陀对具足相的再度提及,让小普意识到,佛法的智慧绝非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超越了世俗的二元对立思维,蕴含着更为圆融、深刻的哲理。

他进一步思索,所谓的具足相,绝非仅仅局限于外在可见的三十二种殊胜身相。从更深层次来看,它代表着一种修行的圆满境界,是如来历经无数劫的艰苦修行,积累了无量的功德与智慧之后,所达到的一种身心高度和谐、福慧圆满具足的状态。这种圆满境界,从外在的呈现形式上,体现为具足相,但绝不能仅仅从外在的相去片面理解。

小普联想到世间的诸多现象,人们常常容易陷入片面的认知误区。就拿成功的定义来说,在世俗观念里,很多人认为只有拥有巨额财富、崇高地位和显赫名声,才算是真正的成功。于是,他们穷尽一生,在追逐这些物质与名利的道路上奔波忙碌,被无尽的**所驱使,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然而,也有一些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完全否定财富和地位的价值,认为这些都是虚幻的,追求它们毫无意义,从而陷入消极避世的状态。但实际上,财富和地位本身并无绝对的善恶对错之分,关键在于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和方式。倘若我们能够以一颗平常心和慈悲心去运用财富和地位,将其作为造福众生、践行善举的工具,那么它们就能成为我们修行道路上的助力;反之,若我们被财富和地位所束缚,沦为它们的奴隶,内心被贪婪和**填满,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与烦恼的深渊。

同样,对于如来的具足相和无上正等正觉之间的关系,亦是如此。我们既不能盲目执着于具足相的外在表象,而忽视了内在修行和觉悟的根本;也不能一概否定具足相所代表的修行成果和境界。具足相是如来修行圆满的一种外在彰显,它是一种表法,借助这些殊胜的相,让众生能够对如来的高深境界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认知,从而引发内心对佛法的向往和追求。然而,真正的修行和证悟,核心还是要回归到内心的觉悟和智慧的增长上,通过不断地修行,去除内心的贪嗔痴慢疑,洞察事物的本质,达到与如来同样的智慧境界。

法堂中,一位年轻的弟子满脸疑惑,忍不住起身问道:“世尊,既然不能执着于相,又不能否定相在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中的作用,那我们究竟该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这其中的微妙关系呢?”这一问,道出了许多弟子心中的困惑,众人的目光纷纷聚焦在佛陀身上,眼中满是期待,渴望从佛陀那里得到那开启智慧之门的解答。

佛陀微笑着,那笑容温暖而慈祥,如同春日里盛开的繁花,绽放在众人的心中,带来无尽的希望与慰藉;又似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弟子们内心的迷茫与困惑。他耐心地解答道:“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小普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仿佛一道明亮的光芒瞬间穿透了内心的重重迷雾,照亮了他对佛法理解的新境界。原来,如来的境界是如此高深莫测,超越了一切世俗的分别与执着。在世俗的观念里,我们常常以具体的形态和行为来定义事物,认为事物有来有去、有生有灭、有动有静。然而,在如来的境界中,一切都是平等的,没有分别的界限。如来的存在,并非以一种具体的、可描述的形态和行为来界定,他是无所不在,又无所不在的。他的智慧和慈悲,如同广袤无垠的虚空,包容万物,却又不被万物所束缚,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小普不禁联想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我们常常被各种分别心所困扰。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进行区分和评判,将事物分为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这种分别心导致我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烦恼和执着。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件符合自己期望的好事时,就会欣喜若狂,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满足;而当遇到一件与自己意愿相悖的坏事时,就会沮丧痛苦,陷入消极的情绪之中无法自拔。但实际上,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这些概念都是相对的,并非绝对不变的。一件事情在此时此地可能被我们认为是坏事,但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时间去审视,也许它会成为一件好事的契机。就如同塞翁失马的故事,塞翁丢失了马,看似是一件坏事,但后来这匹马不仅自己回来了,还带回了一群马,坏事变成了好事;而他的儿子因为骑马摔断了腿,看似是不幸的,但却因此避免了被征去当兵,在战乱中保住了性命,坏事又变成了好事。这充分说明,我们不能仅仅依据表面的现象和一时的感受来评判事物的好坏,而要学会超越这种狭隘的分别心,以一种更加宽广、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洞察事物的本质。

法会结束后,小普来到园中与几位师兄交流心得。园中的树木郁郁葱葱,枝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也在为他们的讨论而低语。一位师兄感慨地说:“听了世尊的教诲,才深刻明白如来的境界是如此高深莫测,我们以往总是以世俗的思维去理解佛法,实在是太过浅薄了。”小普点头表示赞同:“是啊,我们总是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中打转,被各种分别心所束缚,难以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只有放下分别心,以一颗平等、包容的心去看待一切,才能真正接近如来的境界。”

他们深入探讨在修行中如何放下分别心,如何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小普说:“我们在帮助他人时,心中不应有任何分别和偏见。不能因为对方是贫穷还是富有、是高贵还是低贱,就区别对待。每一个众生,无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具有佛性,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关爱。比如,当我们遇到一个贫穷的人,不能因为他物质匮乏就轻视他,而应该给予他帮助和关怀,让他感受到温暖与希望;当我们面对一个地位高贵的人,也不能因为他的权势而阿谀奉承,而要以平等的态度与他交流,引导他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做更多有益众生的事情。”师兄们纷纷表示认同,他们深知,将佛法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平等心和慈悲心去对待一切众生,才是真正的修行之路。

午后,小普独自来到园中的菩提树下,静静地坐下。这棵菩提树高大而繁茂,枝叶交织成一片翠绿的华盖,洒下斑驳的光影。微风轻柔地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佛法故事。小普闭上眼睛,感受着微风的轻抚,心中充满了对佛法的感恩。他深知,修行之路漫漫,犹如在浩瀚的星空中探索,每一次对佛法的领悟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都是向着光明彼岸迈进的一步。

他回忆起自己曾经的迷茫与困惑,那些在佛法修行道路上的挣扎与探索。从最初对佛法的一知半解,到如今逐渐领悟其中的深意,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与汗水,也收获了无数的智慧与喜悦。他明白,修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耐心与毅力,更需要一颗坚定不移的心。在这条修行之路上,他经历过内心的挣扎与动摇,面对过外界的诱惑与干扰,但始终没有放弃对佛法的追求。每一次遇到困难和挫折,他都将其视为修行的考验,通过不断地反思和修行,逐渐克服内心的障碍,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在这宁静的午后,小普深入地思考着佛法中关于“无断无灭”的深刻内涵。“无断无灭”,并非是说事物没有变化和发展,而是指事物的本质是空性,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的生灭变化,只是一种表象,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当我们能够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就不会被这种表象所迷惑,就能以一种更加平静、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

他想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害怕失去,害怕死亡,因为他们执着于事物的表象,认为失去和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然而,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失去和死亡只是一种表象的变化,事物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就像一朵花的凋谢,从表面上看,花朵的生命似乎结束了,但实际上,它只是回归到了自然的循环之中。花朵凋谢后,它的种子会在适宜的条件下生根发芽,再次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这就如同人生的生老病死,我们的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老、死亡,但我们的佛性,我们内心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死亡只是生命的一种转变形式,并非终点。

小普决心在今后的修行中,放下分别心,以更加平等、慈悲的心态去对待一切众生。他要将佛法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身边的人。无论是与他人的交谈,还是对他人的帮助,他都要时刻保持一颗无分别的心,不被世俗的观念所左右。在与他人交流时,他会用心去倾听对方的话语,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不轻易评判,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在帮助他人时,他会不求回报,无私奉献,将帮助他人视为自己修行的一部分,通过帮助他人来提升自己的慈悲心和智慧。

他要像佛陀一样,以智慧之光照亮众生的心灵,引领更多的人走向觉悟的彼岸。他深知,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心中有佛法的指引,有对众生的慈悲与关爱。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修行,不断地领悟佛法的真谛,终有一天,他也能像佛陀一样,以无尽的智慧和慈悲,普度众生,让佛法的光芒照亮世间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佛法的智慧,摆脱痛苦和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